不同利用方式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不同利用方式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利用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补灌方式,马铃薯,生长特征,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利用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1](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滴灌、沟灌、畦灌等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探讨马铃薯在滴灌、沟灌、畦灌补灌方式下,生育期内农田相对土壤含水率为60%~75%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方式对马铃薯茎粗、株高、叶面积影响最大;沟灌方式马铃薯受叶片衰老、枯黄脱落等因素的影响小,且能使根系扎根较深,促进马铃薯根冠比的增长,还能增加根系的保水和吸水能力;沟灌方式显着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较滴灌方式低12.4%。在水资源许可区域,采用沟灌补灌方式,可增加马铃薯产量,采用滴灌补灌方式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2](2019)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着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着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着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阳阳[3](2019)在《陕北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深层土壤水和碳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陕北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深层土壤水和碳分布的影响,以期为科学利用土地、改善土壤水碳环境、提高土壤水碳利用率、保证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水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中均存在干层,继续不合理利用土地将对深层土壤水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陕北黄土区深层土壤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母质、古气候、大气变化等客观因素影响,但其中SIC、SOC含量更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任永峰,路战远,赵沛义,高宇,刘广华[4](2019)在《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年降雨较少、蒸发量大、传统种植模式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垄作全覆膜(T1)、垄作半覆膜(T2)和垄作不覆膜(对照)种植方式下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适宜马铃薯的抗旱保墒种植技术。结果表明,苗期至成熟期,T1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提高了25.7%~120.0%,叶面积指数增加了42.2%~178.6%,且明显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33.5%和115.8%,T1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但显着增加了作物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因此,T1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适宜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马铃薯种植的抗旱保墒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马阳,吴敏,王艳群,周加森,张世卿[5](2019)在《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耕作与施肥方式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为研究不同耕作及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产量和土壤容重的影响,在2016年和2017年夏玉米生长时期分别设置免耕浅施肥(T1)、深松全层施肥(T2)、新型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3种耕作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T1比,2种深松处理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68%,13.97%,夏玉米平均增产17.20%;深松耕作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较T1平均分别增加14.74%和59.95%,氮肥表观利用率平均抬升14.15个百分点;0—40 cm土壤容重降低8.54%。深松耕作方式下,与T2比,T3的成熟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全氮积累量平均分别提高9.41%,6.28%,夏玉米平均增产9.70%,氮肥生产效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8.59%和32.32%,氮肥表观利用率抬升14.10个百分点。与T1比,2种深松施肥方式T2和T3均显着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夏玉米产量,促进氮肥利用。控释氮肥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3)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土壤容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是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生产中值得推荐的一种新型耕作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6](2019)在《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的差异,于2017年7月16日,在该湿地公园内的天然沼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沼泽、由天然沼泽开垦的分别耕种了3 a和30 a的耕地、果园和林地中,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可矿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6.99 g/kg、124.42 mg/kg、119.44 mg/kg和0.55 g/kg,耕种了3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6.31 g/kg、98.64 mg/kg、24.91 mg/kg和0.22 g/kg,耕种了30 a的耕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9.22 g/kg、173.40 mg/kg、84.78 mg/kg和0.40 g/kg,果园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31 g/kg、93.28 mg/kg、55.08 mg/kg和0.20 g/kg,林地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矿化有机碳质量比分别为12.64 g/kg、109.00 mg/kg、53.96 mg/kg和0.14 g/kg;天然沼泽开垦为耕地耕种了3 a后,表层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显着降低,耕种了30 a后,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梁梦玲,胡兵辉[7](2019)在《不同灌溉方式对秋葵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秋葵生长生理与水分利用的影响,为制定西南高原季节性旱区秋葵丰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5种灌水处理,其中,3种定量灌溉方式,分别为T1(5 mm)、T2(15 mm)和T3(25mm);2种交替灌溉方式,分别为T4(5 mm与15 mm交替)和T5(5 mm与25 mm交替)。分别在秋葵的苗期、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叶片数;使用Li-6400光合测定仪于上午9:00—12:00测定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果实成熟期测定叶绿素含量;试验结束后测定其植株的干重、鲜重及根系活力。【结果】与T2处理相比,T5处理秋葵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分别显着增加39.3%、25.0%和35.9%(P<0.05,下同),其根系活力显着增加26.5%,根冠比显着提高13.8%,平均茎粗显着增加18.8%,而在花期时株高减少7.4%,差异不显着(P>0.05);T5处理在叶片光合速率下降不明显的情况下,花期的叶片蒸腾速率较T3处理显着减少33.5%。与T5处理相比,T3处理水分利用率显着降低48.8%,平均茎粗增加7.8%;与T5处理相比,T4处理产量显着减少46.8%,水分利用率显着降低12.2%。从各处理下的秋葵农艺指标结果来看,T1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等各项指标均为最小值,发育明显迟缓。从叶面积来看,除T1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叶面积间差异较小,但交替灌溉下的平均叶面积比定量灌溉(T2和T3处理)小,差异不明显。【结论】适宜水量交替灌溉有利于提高秋葵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水分利用率,尤其在水量为5和25 mm干湿交替灌溉下各项指标均达最佳状态,可在西南高原地区节水栽培秋葵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侯显达,曾浩星,刘书田,王烁今,潘吟松[8](2019)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中POPs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环境质量为监测区域,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共计采集土壤样品206个,应用气相色谱测定样品中的DDTs和BHCs的含量,采用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对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基本良好,评价结果为黑土常规耕作土壤和人参种植土壤为二级水平,长期定位试验土壤和设施农业土壤为一级水平,各监测区域排名顺序为长期定位试验土壤>设施农业土壤>人参种植土壤>黑土常规耕作土壤。结果表明,虽然POPs已经禁用了20多年,仍然可以在常规耕作的土壤中监测到,而且其含量影响了农产品产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安全,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说明,权属性识别模型更体现出了分割问题上的优越性,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评价方法可行,精确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卢垟杰,郭振[9](2019)在《渭南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种典型土壤类型新积土、塿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水田建设对不同类型土壤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水田后,新积土与塿土各土层的颗粒组成改变,但土壤质地未发生变化;黄绵土各土层的土壤颗粒含量变化较大,表现为0~20 cm土层,粘、粉粒含量上升,砂粒含量下降,其余土层粘、粉粒含量下降,砂粒含量上升,变化过程波动较大,影响了黄绵土的土壤质地。(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陈婧,王誉陶,张娟,李建平[10](2019)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团粒组成是土壤稳定性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宁夏固原封育15年的草地和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干筛法对0~10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封育草地相对于柠条地,显着提高了<0.25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而10~7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显着降低.②封育草地表层土壤MWD与GMD值显着高于柠条地,草地表层土壤稳定性较好.③封育草地土壤分型维数D小于柠条地,封育草地显着降低土壤分散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分散度相对降低.④封育草地R0.25值低于柠条地,封育草地肥力水平低于柠条地.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天然草地恢复过程中,草地封育可提高土壤稳定性及抗侵蚀性,人工柠条种植可在短期内提高土壤R0.25值.(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不同利用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着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着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着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着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着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利用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刘红江,郭智,孙国峰,顾克军,张岳芳.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9

[3].张阳阳.陕北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深层土壤水和碳分布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4].任永峰,路战远,赵沛义,高宇,刘广华.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9

[5].马阳,吴敏,王艳群,周加森,张世卿.不同耕作施肥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容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简兴,王松,翟晓钰,蔡阳阳,王喻.安徽叁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J].湿地科学.2019

[7].梁梦玲,胡兵辉.不同灌溉方式对秋葵生长生理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9

[8].侯显达,曾浩星,刘书田,王烁今,潘吟松.熵权属性识别模型在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地土壤中POPs评价中的应用[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卢垟杰,郭振.渭南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9

[10].陈婧,王誉陶,张娟,李建平.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J].农业科学研究.2019

标签:;  ;  ;  ;  

不同利用方式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