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炭纤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炭纤维,溶液,复合材料,纳米,基团,纺丝,黏度。
炭纤维论文文献综述
李烨,刘世泰,孙健明,李爽,陈俊林[1](2019)在《石墨烯氧含量对炭纤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制备预浸料成型炭纤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研究石墨烯片层的含氧量对炭纤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还原石墨烯可以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电磁屏蔽性能,并且能保持复合材料的热性能。采用直接沉积和间接沉积对石墨烯进行界面沉积,以深入地研究还原石墨烯在复合材料界面处的增强机理。单丝断裂测试结果表明,直接沉积石墨烯使得界面剪切性能降低26.3%,而间接沉积石墨烯提升21.1%界面剪切性能,且石墨烯主要通过增韧机理进行界面增强。本研究制备的炭纤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潘月秀,方圆,韩大为,宋轶军,李龙[2](2019)在《炭纤维上浆剂对浮沉法体密度测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上浆剂去除前后的炭纤维进行了体密度、上浆剂含量和微观形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未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分层,上层样品絮集严重,上浆剂在纤维表面堆积明显,含量约为2.17%;下层样品轻微絮集。采用丙酮萃取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20%,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依然分层,上层样品轻微絮集,有少量上浆剂堆积,下层样品分散均匀。采用450℃热解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53%,除浆样品在密度液中分散均匀,表面无上浆剂堆积。扫描电镜观察及理论分析表明,炭纤维表面上浆剂残留及不均匀分布引起样品密度不均一,是导致浮沉法体密度测试分层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浆剂去除越充分,体密度测试结果准确性越高;比较而言,高温热解是去除炭纤维表面上浆剂的更有效方式。(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5期)
栗永峰,周伟勇,杜鹏程,张磊[3](2019)在《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轴压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炭纤维缠绕壳体在力热联合载荷下的轴压稳定性,通过试验测试了炭纤维复合材料单层板在不同温度下的弹性常数,计算出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效弹性常数。基于层合板理论计算了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临界轴压,设计了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试验方案,测试了壳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轴压破坏载荷。结果表明,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临界轴压随温度升高逐渐降低;当使用温度超过树脂玻璃化温度后,壳体轴压破坏载荷呈指数级下降;在临界轴压理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取修正系数为0.04,可准确预示炭纤维复合材料壳体的轴压破坏载荷。相关结论和方法可为固体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和外防热结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固体火箭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田小壮,石辉,曾庆松,张志辉,黄净[4](2019)在《新型炭纤维地暖空调配合下房间热环境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分散式电采暖替代燃煤锅炉集中供暖是缓解大气污染的措施之一。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污染的话题也越来越关注,也对生活环境的保护开始重视。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的电采暖设备碳纤维电热丝采暖。文章所研究的是市场上已经成熟的碳纤维产品。首先对其进行了导热、对流、辐射的计算,确定它对房间热环境的影响;其次进行了仿真模拟,有实际的温度分布图确定它对房间各个部分温度的影响。最后文章进行了经济性分析,计算了碳纤维地暖产品投资等费用。(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张书鸣[5](2019)在《炭纤维用聚丙烯腈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黏度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旋转黏度是衡量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性能的一项关键指标,通常采用指针式旋转黏度计进行测试,以指针摆动范围的中间值作为测试结果。由于聚合物料黏度较高,指针式旋转黏度计测试误差较大;采用数字式黏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黏度值,准确性较高,工艺指导性更强。本文采用数字式黏度计对不同生产时期的聚合溶液及脱泡后纺丝溶液进行旋转黏度测试研究,寻求科学可靠的测试方法,以便更好地调整装置稳定生产。(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龚勇,刘平,何宇,郑伟,曾宪光[6](2019)在《螺旋纳米炭纤维/海藻酸钠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海藻酸钠(SA)水凝胶和螺旋纳米炭纤维/海藻酸钠(HCNFs/SA)复合水凝胶,考察SA浓度、CaCl_2浓度和HCNFs浓度对凝胶平衡溶胀度(ESD)的影响,并对水凝胶进行pH值响应性和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SA浓度为1%、CaCl_2浓度为0.03 mol/L时,制备的水凝胶ESD为34.72;HCNFs浓度为0.5 mg/mL时,制备的HCNFs/SA水凝胶抗压强度为7.84 kPa。(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杨云鹏[7](2019)在《CCVD法制备一种特殊形状的炭纤维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一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CVD)合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炭纤维束。从表面看,这些炭纤维束是由许多条状的粗纤维构成,放大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卷曲的纳米炭纤维紧密的缠绕在一起形成的,最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貌,对这种特殊形貌的炭纤维束的生长进行了简要的推导。(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18期)
孙晔华,李国栋,叶国柱,史琦,张洋[8](2019)在《炭纤维涂层改性对快速制备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iC粉末、酚醛树脂粉末及有PyC/SiC复合涂层改性和无涂层改性的两种炭纤维毡/布为原料,采用新型快速成形工艺结合反应熔体浸渗技术制备C_f/SiC复合材料,并对其表面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 deposition(CVD))/SiC涂层。通过XRD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炭纤维涂层改性及表面涂层改性对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改性的炭纤维在反应熔渗过程中不被液Si侵蚀,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表面CVD SiC涂层改性能够通过填补表面缺陷,包覆易裂部位,涂层脱粘,弥补内部缺陷等方式提高抗弯强度;采用PyC/SiC复合涂层对炭纤维改性后,复合材料抗弯强度由150.90MPa提高到217.96 MPa,通过表面CVD SiC涂层后,复合材料抗弯强度进一步提高,达到266.94 MPa。(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宋芸佳,陈淙洁,吴琪琳[9](2019)在《纳米红外(Nano IR)研究纤维素基炭纤维在制备过程中基团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纤维截面微区化学基团变化的角度,深入地解析了纤维素基炭纤维制备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演变。首先利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低温热解各阶段(室温~600℃)纤维的横截面,通过纳米红外技术(Nano IR)获得了纤维的形貌、红外光谱图以及截面微区基团分布的mapping图。结果发现—OH、CO基团在纤维截面上分布不均匀,裂解过程中基团变化显着,皮层和芯层反应不同步;拉曼光谱分析了I_D/I_G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截面微区结构的不均质导致的性能变化。(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杜力,董志军,袁观明,丛野,朱辉[10](2019)在《Si—B掺杂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炭纤维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提出了一种制备Si—B掺杂沥青基炭纤维的方法。通过聚硼硅氮烷(PSNB)和石油沥青低温共裂解合成了Si—B掺杂沥青,Si—B掺杂沥青经熔融纺丝、原丝预氧化和炭化得到Si—B掺杂沥青基炭纤维。研究了Si—B掺杂沥青及其炭纤维的组成、微观结构和低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随原料沥青中PSNB掺杂比例的提高,Si—B掺杂炭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逐渐降低,抗氧化性能逐渐增强。1 400℃炭化得到的Si—B掺杂炭纤维在600℃氧化240 min失重率为25%,650℃氧化140 min失重率为60%。未掺杂炭纤维在相同条件下的氧化失重率分别为46%和99%。Si—B掺杂炭纤维氧化形成的B_2O_3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以在纤维表面形成连续的玻璃膜,有效地抑制基体炭的氧化。(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炭纤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上浆剂去除前后的炭纤维进行了体密度、上浆剂含量和微观形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未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分层,上层样品絮集严重,上浆剂在纤维表面堆积明显,含量约为2.17%;下层样品轻微絮集。采用丙酮萃取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20%,除浆样品在浮沉法体密度测试时依然分层,上层样品轻微絮集,有少量上浆剂堆积,下层样品分散均匀。采用450℃热解法除浆,测得上浆剂含量为1.53%,除浆样品在密度液中分散均匀,表面无上浆剂堆积。扫描电镜观察及理论分析表明,炭纤维表面上浆剂残留及不均匀分布引起样品密度不均一,是导致浮沉法体密度测试分层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浆剂去除越充分,体密度测试结果准确性越高;比较而言,高温热解是去除炭纤维表面上浆剂的更有效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炭纤维论文参考文献
[1].李烨,刘世泰,孙健明,李爽,陈俊林.石墨烯氧含量对炭纤维/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和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9
[2].潘月秀,方圆,韩大为,宋轶军,李龙.炭纤维上浆剂对浮沉法体密度测试的影响[J].新型炭材料.2019
[3].栗永峰,周伟勇,杜鹏程,张磊.力热联合载荷下炭纤维缠绕壳体轴压稳定性分析[J].固体火箭技术.2019
[4].田小壮,石辉,曾庆松,张志辉,黄净.新型炭纤维地暖空调配合下房间热环境数值分析[J].甘肃科技.2019
[5].张书鸣.炭纤维用聚丙烯腈聚合溶液及纺丝溶液黏度测试研究[J].炭素技术.2019
[6].龚勇,刘平,何宇,郑伟,曾宪光.螺旋纳米炭纤维/海藻酸钠水凝胶制备及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19
[7].杨云鹏.CCVD法制备一种特殊形状的炭纤维束[J].化工管理.2019
[8].孙晔华,李国栋,叶国柱,史琦,张洋.炭纤维涂层改性对快速制备C_f/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9].宋芸佳,陈淙洁,吴琪琳.纳米红外(NanoIR)研究纤维素基炭纤维在制备过程中基团的变化[J].新型炭材料.2019
[10].杜力,董志军,袁观明,丛野,朱辉.Si—B掺杂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能[J].新型炭材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