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_朱亮,孟飚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信息,过程,模型,流程,资源,误差,工序。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文献综述

朱亮,孟飚[1](2011)在《MANDATE标准在飞机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长期困扰我国航空制造业的设计向制造信息传递中数据的完整性问题、生产过程中资源数据表达和使用的一致性问题,以及与时间相关的生产过程中物料状态的描述问题等,分析了MANDATE标准中的资源信息概念模型和流程监控与制造数据交换模型,给出了符合MANDATE标准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思路和方法,并提出了系统开发建议。(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1年04期)

朱亮,孟飚[2](2011)在《MANDATE标准在飞机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MANDATE标准提供了一种通用性良好的模块化的资源信息模型框架,解决设计向制造信息传递中的数据完整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数据的表达和使用一致性问题,从而支持多系统信息集成;同时,该标准支持一种与时间相关的流程监控与制作数据交换模型,能够反映需要与物料建立关联的动态信息,进而更全面的描述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状态。总之,MANDATE标准在产品和生产的表达上提供一个通用的整合或集成框架,解决企业内部以及不同企业信息系统间制造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问题。(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1-03-07)

童亮,鄢萍,刘飞[3](2010)在《面向服务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生产过程中车间存在多源异构信息难以有效集成的问题,在分析制造过程信息组织形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以制造过程信息为主要集成对象,以车间制造过程功能服务为核心,利用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的规则映射方法对异构制造过程信息的格式进行同构化处理,为不同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并由服务对制造过程信息进行访问控制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用模型驱动的方法编排服务并再现业务流程,通过制造过程集成总线对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在应用层通过不同视图将生产制造过程展现给不同用户,实现可视化生产。最后,基于上述系统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模块开发和应用验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刊2010年02期)

王永良,宋豫川,李先旺,刘飞[4](2008)在《机械制造企业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分析制造执行系统(MES)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具体情况,研究机械制造企业车间制造过程、主要功能和信息交换关系,提出通过车间制造过程集成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系统,建立一种车间制造过程的集成方案,以满足企业的集成需求,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8年12期)

周丹晨,尚鋆,周战强[5](2008)在《面向产品制造全过程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整合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产品制造过程各环节的协同,通过对多品种小批量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特点的分析,建立了企业生产流程模型,并设计开发了面向产品制造全过程的信息集成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生产任务、技术信息、制造资源、工作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五个子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设计方案。经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实现了生产计划、工艺与工装设计、生产准备与调度、零部件加工与检验等产品制造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集成与协同工作,是一个功能较完善的企业级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8年07期)

赵海峰,李雀屏,王建荣,王宛山[6](2008)在《面向企业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发挥MES系统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中的实用价值,必须保证MES能够与企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集成及共享,并且能够解决异构系统中所遇到的知识表达、存储与获取问题。以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为系统开发背景,针对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孤岛现象,与企业现有网络结构结合,设计开发出MESNEU.netv1.0系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实现了MES在协同制造中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08年12期)

吴昊,陈德焜,应周亮[7](2008)在《RosettaNet和ISA-95在企业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互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企业对实时性要求的增加,跨企业的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显得越来越重要。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RosettaNet和ISA-95在这个领域中的作用,并对这两个标准在集成供应链制造过程信息中的互补性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两个标准的企业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框架。(本文来源于《机电一体化》期刊2008年04期)

林楠,孟飚,范玉青,齐建军[8](2007)在《XML在企业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离散企业车间制造过程信息资源的特点与集成需求,对基于统一XML模式的制造信息集成规范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了基于XML-Schema的制造信息集成应用。介绍了XML服务在企业分布式计算中的关键技术,给出了基于XML服务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框架,该集成框架已经在某企业复杂产品制造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07年04期)

贾东浇[9](2006)在《制造企业运作过程的信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对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信息化的新需求、信息集成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点的概念,研究了集成点的识别过程,提出了集成点的定性识别技术和定量识别技术;研究了集成点之间信息集成需求分析和描述的工具,提出了集成点多视图模型;构建了实现集成点集成的信息集成平台体系结构;提出了集成点共享数据模式的设计原则、目标、方法、过程、工具以及异构数据模式之间的映射机制;设计和实现了集成点信息交互集成组件。所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对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对信息化的新需求进行了分析讨论,结合对信息集成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提出了本论文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研究了集成点识别技术,提出了集成点的叁步式定性识别技术和基于时间成本的定量识别技术。集成点定性识别技术根据集成点定义,以是否存在跨系统信息交互为指标,分叁步识别集成点。集成点定量识别技术应用时间成本作为集成点识别的指标,识别集成点及其优先级,并应用时间价值链模型建立业务过程的活动时间成本模型,以直观的表示活动的时间成本。 第叁章研究了集成点之间信息集成需求分析技术,提出了集成点多视图模型,包括活动视图、资源视图、集成链视图和需求视图等四个视图。活动视图分析和描述集成点所包含的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资源视图分析和描述执行集成点所需的各种功能、数据以及活动执行者;集成链视图分析和描述集成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需求视图分析和描述集成点之间需要集成的信息。 第四章研究了集成点信息集成平台,提出了集成平台的体系结构,分析了集成平台的运作机制。为了合理的选择集成技术,在定义信息资源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能力评估指标和算法;分析了各种典型集成技术的能力需求:提出了平衡能力需求和可用能力的机制。 第五章研究了集成点元数据映射技术,提出了共享数据模式的设计原则以及多目标优化函数;针对异构模式映射的标识映射、数据类型映射和约束映射,提出了相应的映射机制。 第六章设计和开发了集成点信息交互集成组件,提出了集成点信息交互组件的功能需求和结构。应用面向对象、UML和XML技术分析设计类图和元数据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实现集成点信息交互组件。 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最后,以附录的形式对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4-01)

戴敏[10](2005)在《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分析方法与信息集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多工序生产模式为背景,针对多工序生产系统加工工序多、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质量影响因素多和质量特性波动源辨识困难等特点,结合国内某半导体企业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多工序生产系统的质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动态质量信息的XML体系建模研究”(70272046),对多工序生产系统中质量信息的集成方法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传统的过程能力指数只能衡量一个工序的加工能力,不能得知整条生产线的加工能力概况的不足,提出应针对多工序生产系统的特点,从整条生产线的角度出发,研究多工序生产系统的质量分析方法。结合半导体晶圆生产中质量损失的特点,对田口损失函数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的损失函数。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过程能力指数和质量损失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意义更广的过程能力指数——生产线过程能力指数。通过引入质量损失度的概念,建立了各工序过程能力指数和生产线过程能力指数之间的定量关系。针对多工序生产中质量特性存在多种变异的情况,在半导体晶圆生产中提出了基于方差分析的多变异抽样模型。2).误差是产品质量的一种衡量方式,本文分析了多工序制造过程中误差的来源、特点和分类。在对单工序误差传递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工序生产系统误差传递的迭代模型,通过研究多工序生产系统的误差传递规律来探测质量波动根源。针对实际生产中有些质量特性在几个工序完成后才能进行测量的情况,提出复合工序的概念;将误差传递与粗糙集理论结合,提出了基于优先关系的粗糙集方法,解决复合工序的质量分析问题。3).分析了多工序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信息流,确定了工序质量信息的基本要素,在分析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信息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的质量信息体系。提出了采用XML语言来表达质量信息,建立了质量信息文档的MMP-XML(Multistage Manufacturing Process system XML,多工序制造系统可扩展标志语言)表达模式。4).分析了半导体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多工序生产过程质量分析系统架构。结合江阴新顺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项目,开发了多工序生产过程质量分析系统。(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05-11-15)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ANDATE标准提供了一种通用性良好的模块化的资源信息模型框架,解决设计向制造信息传递中的数据完整性问题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数据的表达和使用一致性问题,从而支持多系统信息集成;同时,该标准支持一种与时间相关的流程监控与制作数据交换模型,能够反映需要与物料建立关联的动态信息,进而更全面的描述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状态。总之,MANDATE标准在产品和生产的表达上提供一个通用的整合或集成框架,解决企业内部以及不同企业信息系统间制造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参考文献

[1].朱亮,孟飚.MANDATE标准在飞机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分析[J].航空工程进展.2011

[2].朱亮,孟飚.MANDATE标准在飞机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分析[C].第叁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论文汇编.2011

[3].童亮,鄢萍,刘飞.面向服务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

[4].王永良,宋豫川,李先旺,刘飞.机械制造企业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方案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08

[5].周丹晨,尚鋆,周战强.面向产品制造全过程的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6].赵海峰,李雀屏,王建荣,王宛山.面向企业制造过程的信息集成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

[7].吴昊,陈德焜,应周亮.RosettaNet和ISA-95在企业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互补性[J].机电一体化.2008

[8].林楠,孟飚,范玉青,齐建军.XML在企业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07

[9].贾东浇.制造企业运作过程的信息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0].戴敏.多工序制造过程质量分析方法与信息集成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5

论文知识图

底座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实现制造过程信息集成部分应用界面面「寸服务的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车间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模式底座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运行的实...映射关系描述

标签:;  ;  ;  ;  ;  ;  ;  

制造过程信息集成论文_朱亮,孟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