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诗群论文_范文

白洋淀诗群论文_范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洋淀诗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洋淀,文革,乌托邦,诗歌,朦胧诗,价值,根子。

白洋淀诗群论文文献综述

范文[1](2016)在《启蒙如何成为可能——从“X小组”到“白洋淀诗群”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X小组"与"白洋淀诗群"是两个不容忽视的地下诗歌组织,它们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当时的主流文学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具有初步的启蒙意识、现代精神和反叛倾向;他们用诗歌表达了当时一代人在生活中的情绪和遭遇,他们的先锋探索思想的产生与其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及阅读范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在潜在层次上承继了"五四"启蒙,开启了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思想解放,在新时期诗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马堃[2](2014)在《论“白洋淀诗群”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5月6日至9日,《诗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次"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曾经与白洋淀诗歌有关的原知青,集体寻访故地,举办讨论会,撰文讲述当年情景,披露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这次寻访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是"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个名称的追认;二是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得以披露和"白洋淀诗歌群落"新诗史地位的确立。从此"白洋淀诗群"成为了研究热点。在众多的研究视角中,关于"白洋淀诗群"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还是北京文化的延伸成为研究的焦点,至今论者看法不一。笔者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资料认为,"白洋淀诗群"的发生应是家庭文化、"文革"读书和作诗互相"刺激"叁种因素共同作(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6期)

赵薇薇[3](2014)在《白洋淀诗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群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群体,是文革时期最杰出的产物。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衔接和纽带作用,使当代诗歌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之中也仍能继续前行。白洋淀诗群作为“地下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重写文学史”的今天,对于它的发掘和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共分叁章阐释对白洋淀诗群的研究:第一章探寻知识青年的诗歌踪迹并对白洋淀诗群的命名及影响其产生的内外因素进行具体的阐释;第二章通过对白洋淀诗群叁个诗歌主将诗歌思想和风格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整个诗歌群落的文本风貌;第叁章论述其在中国新诗歌史上杰出的成绩,进一步强调其重要的诗学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15)

王蕾蕾[4](2013)在《论白洋淀对白洋淀诗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歌群落是一个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地下文人群体,人们总能发现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诗人们展现白洋淀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限联想与感慨的诗作,从中可窥见白洋淀对诗人们的创作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白洋淀于无形中影响着诗人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10期)

王士强[5](2013)在《一代人的“诗·生活”——口述历史中的“白洋淀诗群”》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群"已然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关于它的研究与论述已可谓连篇累牍、汗牛充栋。这其中有大量同质性、重复性的成分,其主要原因在于资料来源的稀缺和大致相同。本文主要采取"口述历史"的形式,通过对"白洋淀诗群"诗人及相关人员的访谈,获取一手材料,探寻数十年之前存在于白洋淀地区的这一特殊的(本文来源于《扬子江评论》期刊2013年03期)

叶亮[6](2012)在《“白洋淀诗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群”是诞生并存在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1969~1976)的一个松散的诗歌群落。它以河北白洋淀为根据地,以芒克、根子、多多等北京知青为主要组成成员,在“文革”时期汇集成了一支与主流诗歌相对立的地下诗歌潜流。“白洋淀诗群”的称谓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北京《诗探索》编辑部的一次寻访活动,这一命名界定了诗群诗人及其诗歌的研究范围,也为诗群与其他相关诗歌流派的比较提供了可能。史料的发掘有助于厘清诗群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与当时北京地下文艺沙龙的密切交往,期间的读书活动对年轻诗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奠定了白洋淀诗歌的整体文本风貌。芒克的自然纯朴、根子的冷酷凝重、多多对语言技艺的重视、江河深沉的民族情怀、林莽对青春的不懈追问......相似的家庭背景(“高知高干”)和读书经历赋予他们诗歌共同的现代主义特征,而不同的个性和生活阅历又使得他们的诗歌异彩纷呈。把握诗群“相同中的不同”和“不同中的相同”对于深入研究诗群尤为重要。“白洋淀诗群”是连接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和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一座桥梁,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脉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白洋淀诗群”的重新发掘,否定了“文革”十年文学“一片空白”的论断,恢复了诗歌的美学传统。(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2-05-01)

秦学武,王杰彦,马会会[7](2012)在《“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指向及其文学史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思潮中被重新发掘、评价,并已经典化。从向内——对当时历史语境中诗人内心的个体追问,以及向外——诗人对异化的历史现实的反思两个维度解析了"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指向,阐释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白洋淀诗群"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启蒙价值。这体现出多元文学观念的重建和时代的进步。(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周呈武,陈卫[8](2012)在《文革时期地下诗歌创作的政治处境与悲剧性内涵——以“白洋淀诗群”为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他们对政治乌托邦的解构,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悲剧性内涵,对后来的诗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这些诗歌所显示的复杂性、探索性和悲剧性内涵,直到今天仍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晔华[9](2010)在《暗夜里的火花 潜流里的呐喊——探析“白洋淀诗群”艺术体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群"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既修复了传统诗歌美学,又接通了新诗现代主义的脉络。它不仅以个体生命的独白完成了在时代压抑下的内心需求的释放,也成为艰难年月里独立可贵的声音。芒克、根子、多多他们这群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字,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期待"公正、客观的评定"。(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0年35期)

刘红梅[10](2010)在《白洋淀诗群的现代主义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白洋淀诗歌群落是形成于“文革”中后期的一个特殊的地下诗歌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从90年代开始逐步被发掘和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史现象。本文是在众多史实和研究观点基础上,探讨白洋淀诗群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特别是其在1949年之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和发展中的开创性意义。白洋淀诗群形成于“文革”特殊的境遇下,由于“左”倾政治和红色意识形态对文艺的极端钳制,文学阅读和写作都受到严重的禁锢,文艺创作被纳入意识形态指令下的权力运作轨道,整体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政治成为诗歌唯一的主题,诗歌沦为为政治服务的颂歌和战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个人性的话语都不能超越国家话语之上,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然而,在诗歌苍白贫瘠的大一统文化背后,北京城里一批以思想敏锐的中学生为主体形成的“地下文学”沙龙,却在历史的夹缝中倔强地成长着,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之外,进行特殊的文学交流和写作,读书、传书、谈书,如暗夜里的一股潜流用特殊的方式释放内心被压抑的激情,默默地进行着艺术的探索。1968年下乡插队成为这批青年诗歌写作和诗风内转的一个契机,受着各种情绪的影响,他们在放逐和被放逐之间不断地觉醒,白洋淀成为为这批诗人写作的艺术圣地,最终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汇流于现代主义的旗帜之下,诗人的生存方式、精神症候和其诗歌文本风貌都表现出种种现代主义表征。这种文学现象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是由时代、家庭、机遇、环境、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合力影响而成的。通过对白洋淀诗群的现代主义写作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究,我们可以发掘出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历史价值。白洋淀诗歌群落以特殊时期一个现代主义写作群体的存在,通过独特的书写方式记录了文革时期诗人真实的精神历程,诗人对诗歌艺术默默探索的足迹。首先,他们创下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的又一段辉煌,修复了传统的诗歌美学,接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写作脉向,证明历史从未断裂过,为我们留下一座永久的诗歌丰碑;同时这个群落成为中国当代新潮诗歌的摇篮,启发和引导了此后的朦胧诗潮、新生代诗潮,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另外,对诗学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白洋淀诗人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来的先锋姿态和无畏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白洋淀诗人对诗歌艺术进行的探索,对我们当下汉语诗歌写作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当下诗歌边缘化的情境中,在诗歌面临形式危机的时刻,我们应该融合到诗歌艺术的多元探索之中,去发掘诗歌新的方向。总之,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史上,白洋淀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一样,都将具有永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白洋淀诗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4年5月6日至9日,《诗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次"白洋淀诗歌群落"寻访活动,曾经与白洋淀诗歌有关的原知青,集体寻访故地,举办讨论会,撰文讲述当年情景,披露有价值的原始资料。这次寻访活动的意义重大:一是"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个名称的追认;二是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得以披露和"白洋淀诗歌群落"新诗史地位的确立。从此"白洋淀诗群"成为了研究热点。在众多的研究视角中,关于"白洋淀诗群"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还是北京文化的延伸成为研究的焦点,至今论者看法不一。笔者通过查阅和梳理相关资料认为,"白洋淀诗群"的发生应是家庭文化、"文革"读书和作诗互相"刺激"叁种因素共同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洋淀诗群论文参考文献

[1].范文.启蒙如何成为可能——从“X小组”到“白洋淀诗群”再解读[J].陇东学院学报.2016

[2].马堃.论“白洋淀诗群”的发生[J].芒种.2014

[3].赵薇薇.白洋淀诗群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4].王蕾蕾.论白洋淀对白洋淀诗群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王士强.一代人的“诗·生活”——口述历史中的“白洋淀诗群”[J].扬子江评论.2013

[6].叶亮.“白洋淀诗群”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7].秦学武,王杰彦,马会会.“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指向及其文学史价值[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周呈武,陈卫.文革时期地下诗歌创作的政治处境与悲剧性内涵——以“白洋淀诗群”为主体[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

[9].王晔华.暗夜里的火花潜流里的呐喊——探析“白洋淀诗群”艺术体验的影响[J].学理论.2010

[10].刘红梅.白洋淀诗群的现代主义因素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白洋淀诗群论文_范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