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化混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剂,废水,荧光,铜绿,高铁,蓝藻,硅藻土。
强化混凝论文文献综述
刘义刚,靳晓霞,肖丽华,徐俊英,张晓冉[1](2019)在《强化混凝技术用于处理含聚采油废水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某原油终端处理厂含聚采油废水处理的实际工况流程,采用强化混凝试验装置,以连续进液处理的方式,对强化混凝技术处理含聚采油废水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现场条件下通过提升流速、加装管道混合器及增设弯头3种措施均可以优化清水剂FLW126作用的水力学条件,提高混合强度,从而有效提升废水处理效果。选取最易实施的加装管道混合器的方式,对现场药剂投加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加装2级管道混合器后,要达到目前处理效果,药剂投加量可降低36%。(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5期)
王文龙,胡洪营,刘玉红,杜鑫,黄天寅[2](2019)在《混凝和强化混凝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印染废水中锑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是印染废水处理面临的新挑战.以混凝和强化混凝去除印染废水中锑(Ⅴ)为目标,发现聚硫酸铁(PFS)混凝剂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显着优于铁铝复配混凝剂和铝盐混凝剂,去除效率达97.4%,出水锑(Ⅴ)浓度可达<4μg·L~(-1).酸性条件(低水解度)有利于PFS生成Fe(a)活性组分和静电吸引、锑(Ⅴ)迁移,且絮体颗粒较小,促进PFS混凝除锑(Ⅴ)效率;酸性条件下PFS除锑(Ⅴ)效率是中性条件的1.27倍,处理出水中锑(Ⅴ)浓度仅为中性条件的33.3%.PFS投加量与除锑(Ⅴ)效率符合反比例模型.在较高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可提高除锑(Ⅴ)效率,但在较低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对除锑(Ⅴ)效率的促进较小.PFS絮体回流与混凝沉淀串联或耦合可显着提升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其除锑(Ⅴ)效率分别是单一PFS混凝沉淀的1.14倍和1.32倍,可有效降低出水锑(Ⅴ)浓度并节约PFS投加量和减少污泥生成量.其中混凝-絮体回流耦合工艺中,最佳絮体回流比例为10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梁心怡,张敏,赵元琛,黄一荻,夏圣骥[3](2019)在《常州段长江原水强化混凝处理工艺的中试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长江常州段原水的混凝处理效果,采用不同混凝剂和助凝剂对长江水进行强化混凝现场中试试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和明矾这3种混凝剂中,PAC对长江水的混凝效果最好,形成絮体大,沉降性能好。PAC最佳投加量为30 mg/L,浑浊度去除率为84.6%,UV_(254)去除率达43.1%,COD和DOC去除率也较高,叁维荧光强度显着降低。当聚丙烯酰胺投加量为0.09 mg/L时,可以兼顾助凝效果和经济性,浑浊度去除率达87.2%,UV_(254)去除率达46.9%,叁维荧光强度进一步降低。研究优化了长江水的强化混凝运行工况,对于指导实际水厂运行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玮[4](2019)在《强化混凝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强化混凝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概述了强化混凝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强化混凝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6期)
霍立敬,张玉玲,魏晗笑,尹连庆[5](2019)在《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脱硫废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成分复杂,且常规"叁联箱"工艺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处理脱硫废水,考察了二氧化氯投加量、混凝剂投加量、 pH值、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脱硫废水中COD_(Cr)、 TOC、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二氧化氯投加量为12 mg/L,混凝剂投加量为180 mg/L,氧化时间为60 min, pH值为7.5,反应温度为40℃的最优条件下,TOC、 COD_(Cr)、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0%、73%、 88%。与常规"叁联箱"工艺相比,脱硫废水的混凝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4期)
许仕荣,吴小芳,黄茂林,杨学伟[6](2019)在《NaClO联用K_2FeO_4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锰及氨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饮用水源中锰及氨氮复合污染问题,研究了次氯酸钠(NaClO)、高铁酸钾(K_2FeO_4)、NaClO联用K_2FeO_43种预氧化方式强化混凝工艺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氧化剂投加量、预氧化时间及pH值对锰、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并比较了3种预氧化方式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量。结果表明,当锰和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 0 mg/L、0. 8 mg/L时,联用方式最佳的反应条件为pH=7,NaClO投加量7. 5 mg/L,K_2FeO_4投加量6 mg/L,预氧化时间10 min,此时锰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98. 0%、45. 5%,出水水质能满足锰质量浓度低于0. 1 mg/L、氨氮质量浓度低于0. 5 mg/L的要求。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氧化剂投加量和pH值是影响联用方式除锰及氨氮的主要因素,预氧化时间则影响不大。与单独投加NaClO相比,联用工艺减少了DBPs的生成量,其中叁氯甲烷、叁氯乙腈、二氯一溴甲烷的质量浓度分别降低56. 5%、55. 2%、51. 6%。(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7](2019)在《高铁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蓝藻水华,研究了高铁酸钾预氧化对混凝除藻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能显着提高混凝工艺对藻细胞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在4 mg/L的最佳高铁酸钾投量下,对藻细胞、浊度、总有机物、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73. 0%、65. 6%、58. 5%、17. 4%,与单独混凝相比,分别提高了19. 0%、16. 9%、11. 4%、5. 6%。此外,高铁酸钾预氧化对含藻水中具有紫外特性和荧光特性的有机物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机理研究表明,高铁酸钾预氧化使藻细胞失活,Zeta电位升高,且其分解产物纳米铁氧化物吸附在藻细胞表面,增加了藻细胞的密度,从而提高了混凝除藻效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5期)
梁韩英,程晓薇,李俊鹏,杨学强,潘伟斌[8](2019)在《壳聚糖联合聚合氯化铝强化混凝除藻的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强饮用原水中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壳聚糖(CTS)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及CTS和PAC的投加顺序对CTS联合PAC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45~55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40mg/L、PAC 1.19mg/L、原水pH值7.5、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6.1%(实测值为95.7%);混凝去除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为80~90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25mg/L、PAC 2.00mg/L、原水pH值7.9、先投加CTS后投加PAC,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7.9%(实测值为97.0%).当原水pH值9.0时(模拟高藻原水的碱性环境),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投药顺序均为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实测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4.9%和95.3%;混凝铜绿微囊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40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215元/m3,混凝水华鱼腥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24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149元/m3.(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赛赛,张振亚,温小栋[9](2019)在《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河道水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合氯化铝(PAC)为絮凝剂,研究了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河道水的效果,考察了硅藻土对PAC混凝去除水中浊度、有机物、磷的影响及对沉降性能的改善作用,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水力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硅藻土能强化PAC对水中污染物的混凝效果,浊度、DOC、TP去除率相较于未加硅藻土分别提高了12.8%、15.5%和10.7%。最优水力条件:快搅速度243 r/min,慢搅速度62 r/min。在此条件下,浊度、DOC、TP去除率均值分别为72.4%、66.9%、92.1%,与模型预测结果较为吻合。(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9年06期)
任宇霞[10](2019)在《强化混凝特征及季节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凝是水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下游工艺如沉淀、过滤、消毒、膜处理甚至生物处理等影响深远。前置混凝分离生物处理组合工艺是对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降低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总磷、有机氮,调节水质,使之适应后续生物处理的工艺。该工艺在提高反应效率和工艺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容积,降低了构建成本,是极具潜力的水处理工艺。但温度对混凝过程影响很大,常温(15~30℃)下效率一般较高,但低温对此工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低温对强化混凝过程的影响,通过自制混凝剂,利用膜分离分级、排阻色谱分离分级、叁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差异分析等技术研究常温、低温(2~5℃)条件下强化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氮等的去除特征及其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氯化铝(AlCl_3)、聚合氯化铝(PACl)和自制混凝剂混凝后浊度去除率和颗粒态COD、N去除率,胶态COD、N去除率高度相关;与相应溶解态指标关系不明确。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的去除率远高于溶解态COD的去除率。溶解性有机氮(DON)是除颗粒氮(PN)和胶态氮(CN)外,前置混凝分离去除总氮(TN)的主要部分。低温对强化混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抑制上述3种混凝对浊度和COD去除,且抑制程度依次为AlCl_3>PACl>自制混凝剂;低温对颗粒态、胶态和溶解态COD、N的混凝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颗粒态和胶态COD、N的负面影响较大。低温原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较常温原水大幅度升高。低温混凝对荧光响应值及紫外差异吸收的影响较常温更为显着。低温条件下,自制混凝剂对TN、DN及DON的去除率较常温略有提高,保持了对PN和CN的去除能力,投量为30mg/L以上时,DON去除率约为28.5%~41.7%,而常温仅为17%~31.4%。采用前置混凝分离去除大量COD和一定量的TN,能大幅减少曝气池停留时间,稳定TN控制效果。因而冬季采用自制混凝剂等低温适应性强的混凝剂强化前置混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化效率降低的缺点,缓解脱氮压力,稳定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强化混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染废水中锑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是印染废水处理面临的新挑战.以混凝和强化混凝去除印染废水中锑(Ⅴ)为目标,发现聚硫酸铁(PFS)混凝剂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显着优于铁铝复配混凝剂和铝盐混凝剂,去除效率达97.4%,出水锑(Ⅴ)浓度可达<4μg·L~(-1).酸性条件(低水解度)有利于PFS生成Fe(a)活性组分和静电吸引、锑(Ⅴ)迁移,且絮体颗粒较小,促进PFS混凝除锑(Ⅴ)效率;酸性条件下PFS除锑(Ⅴ)效率是中性条件的1.27倍,处理出水中锑(Ⅴ)浓度仅为中性条件的33.3%.PFS投加量与除锑(Ⅴ)效率符合反比例模型.在较高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可提高除锑(Ⅴ)效率,但在较低锑(Ⅴ)浓度下,提升PFS投加量对除锑(Ⅴ)效率的促进较小.PFS絮体回流与混凝沉淀串联或耦合可显着提升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效率,其除锑(Ⅴ)效率分别是单一PFS混凝沉淀的1.14倍和1.32倍,可有效降低出水锑(Ⅴ)浓度并节约PFS投加量和减少污泥生成量.其中混凝-絮体回流耦合工艺中,最佳絮体回流比例为10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化混凝论文参考文献
[1].刘义刚,靳晓霞,肖丽华,徐俊英,张晓冉.强化混凝技术用于处理含聚采油废水的优化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2].王文龙,胡洪营,刘玉红,杜鑫,黄天寅.混凝和强化混凝对印染废水中锑(Ⅴ)的去除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梁心怡,张敏,赵元琛,黄一荻,夏圣骥.常州段长江原水强化混凝处理工艺的中试试验[J].净水技术.2019
[4].张玮.强化混凝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5].霍立敬,张玉玲,魏晗笑,尹连庆.二氧化氯预氧化强化混凝处理脱硫废水试验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6].许仕荣,吴小芳,黄茂林,杨学伟.NaClO联用K_2FeO_4预氧化强化混凝去除锰及氨氮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9
[7].张忠祥,宋浩然,张伟,任芝军,齐晶瑶.高铁酸钾预氧化强化混凝除藻效能及机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9
[8].梁韩英,程晓薇,李俊鹏,杨学强,潘伟斌.壳聚糖联合聚合氯化铝强化混凝除藻的参数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9].王赛赛,张振亚,温小栋.硅藻土强化混凝处理城市河道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9
[10].任宇霞.强化混凝特征及季节适应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