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区骨折论文-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

骶骨区骨折论文-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骶骨区骨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骶骨,变异,S2横形螺钉,Ⅲ区骨折

骶骨区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1](2017)在《S2横形螺钉固定变异骶骨Ⅲ区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S_1椎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时,置入S_2横形螺钉的安全参数。方法用Mimics软件对96例骨盆CT数据进行叁维重建,模拟横形置入S_1、S_2螺钉,根据能否横形置入S_1螺钉将骶骨病例分为正常组与变异组。重建骨盆周围软组织,确定S_2横形螺钉进钉点B、髂前上棘顶点M、髂嵴上点N的体表投影点B_1、M_1、N_1,并测量各点间的长度。结果正常组男、女B_1M_1长度分别为(140.94±16.64)mm、(143.95±16.27)mm,均明显大于变异组男、女B_1M_1的长度(129.37±14.93)mm、(132.07±16.84)mm(P_男<0.05,P_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B_1N_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69.92±6.73)mm、(72.64±7.46)mm,女性分别为(60.80±7.05)mm、(58.85±7.81)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_男>0.05,P_女>0.05)。正常组与变异组M_1N_1的长度男性分别为(157.58±16.83)mm、(150.48±13.21)mm,女性分别为(156.79±15.84)mm、(151.49±16.58)mm,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男>0.05,P女>0.05)。结论当S_1椎为腰骶移行椎、高位骶骨或骶骨翼斜坡陡峭变异时不能横形置入骶髂螺钉,可经S_2横形置入直径7.0 mm螺钉固定骶骨Ⅲ区骨折,术者在透视监视下可通过触摸髂前上棘及髂嵴来确定S_2螺钉的体表进钉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王小阵,汪国栋,孟乘飞,吴刚,刘曦明[2](2017)在《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5月采取术中叁维图像导航技术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2~73(45.2±5.5)岁;伤后就诊时间为5~144 h,平均26 h。骨折按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13例;所有患者术前牵引复位后,术中应用叁维图像导航技术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骨折,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共置入22枚骶髂关节螺钉,每枚螺钉置入用时28~40(33.2±2.4)min,术中X线片暴露时间为1.2~2.5(1.4±0.2)min。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0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94.4%。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7~12个月,平均10.6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估体系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为83.3%。结论术中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刘国良,杨小彬,周劲松[3](2015)在《腰髂固定联合骶孔减压治疗骶骨Ⅱ区压缩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1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腰髂固定联合骶孔减压术治疗骶骨Ⅱ区压缩型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12例骶骨Ⅱ区压缩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行腰髂固定联合骶孔减压手术治疗。手术前后及随访时采用Gibbon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X线及CT观察内固定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随访18.1个月(6~24个月)。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手术前后分别平均为(2.92±0.79)分、(1.75±1.0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X线及CT示:钉棒无松动、断裂及移位,骶骨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良好。结论腰髂固定联合骶孔减压术治疗骶骨Ⅱ区压缩型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24期)

陈新宇,杜心如,蒋毅,栾尚文[4](2015)在《骶骨Ⅱ区骨折移位情况及其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骶骨Ⅱ区骨折侧方、前后、旋转移位情况及其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骶骨Ⅱ区骨折患者84例。压缩骨折57侧,其中伴神经损伤20侧,无神经损伤37侧;分离骨折27侧,其中伴神经损伤10侧,无神经损伤17侧。比较压缩或分离距离、发生骨折前后移位、旋转移位的情况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结果骶骨Ⅱ区压缩骨折患者中,伴神经损伤组的压缩距离明显大于无神经损伤组(P<0.05);伴神经损伤组的前后移位、断端旋转移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神经损伤组(P<0.05)。骶骨Ⅱ区分离骨折患者中,伴神经损伤组与无神经损伤组分离距离、前后移位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组断端旋转移位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神经损伤组(P<0.05)。结论骶骨Ⅱ区压缩骨折的压缩程度与骶神经损伤密切相关,合并前后移位、旋转移位者更易导致神经损伤;分离骨折的分离程度与骶神经损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合并旋转移位易引发神经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5年10期)

张安维,高仕长,刘杰,周华,蒋电明[5](2016)在《骶骨Denis Ⅲ区骨折经皮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叁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螺钉固定,明确骶骨Ⅲ区骨折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安全进针点和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 control system,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薄层CT进行叁维重建,切割出骨盆叁维模型,并对S1椎体进行解剖参数测量,然后模拟置钉,确定横形螺钉的进针点和安全角度。应用Mimics软件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进钉点Q、髂前上棘顶点M、髂嵴上点N的体表投影点Q_0、M_0、N_0,分段测量各投影点间的长度。结果:髂前上棘顶点连线QM的长度男性为(101.60±6.60)mm,女性为(102.00±7.75)mm,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点Q作QM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N,QN的长度男性为(58.68±6.93)mm,明显大于女性的(47.89±6.62)mm;点M沿髂嵴到点N的长度男性为(134.25±8.84)mm,女性为(133.47±8.53)mm,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投影Q_0M_0在男性的长度为(120.96±14.11)mm,女性为(128.74±14.18)mm,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Q_0N_0的长度为(55.29±9.96)mm,明显大于女性的(46.09±5.75)mm。所有中心螺钉前后倾均值为(0.93±3.24)°,头尾倾均值(0.38±2.58)°。S1椎体变异率为31.51%,骶骨变异率在男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在体表确定髂前上棘顶点M_0和髂嵴上点N_0后可明确骶骨Ⅲ区骨折横形螺钉的体表进钉点,术中在C臂机透视下以S1椎体上表面为水平面、后表面为冠状面,螺钉垂直于矢状面,无头尾倾和前后倾可安全拧入。术前需行骨盆CT及叁维重建明确S1椎体有无变异以确定能否拧入横形螺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史黎晗,高仕长,周程鹏,刘杰,周华[6](2015)在《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叁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叁维重建,切割出骨盆叁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最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叁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结果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女性为(98.49±7.71)mm;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着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着差异。结论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吕天润,李翔,秦晓东,宋李军,陈群[7](2014)在《锁定加压钢板在骶骨DenisⅠ区及Ⅱ区骨折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骶骨骨折为骨盆后环的严重损伤,多累及骶髂复合结构,引起骨盆后环垂直和旋转不稳定,处置不当往往引起严重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4月对此类43例DenisⅠ区及Ⅱ区骶骨骨折患者累及骶髂复合结构伴有骨盆不稳且无神经症状患者使用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对此类患者回顾来分析锁定加压钢板在骶骨骨折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8年12月至2014年4月此类患者43例,其中男32例,女11例;年龄20~61岁,平均35.4岁。致伤原因:撞伤24例,挤压伤7例,坠落伤12例。术前常规进行骨盆平片,出入口位以及骶髂关节左右斜位,常规进行CT扫描以及二维叁维重建。术前均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如休克,血管神经损伤。骶骨骨折按照Denis分型:Ⅰ区28例,Ⅱ区15例。手术方法:俯卧位,双侧髂后上棘外侧弧形切口,由于术前牵引以及无神经症状,术中仅利用复位器械予以牵拉、撬拨、挤压等方法适度纠正并复位骶骨的垂直及旋转移位,用一块3.5mm系统LCP适度预弯后通过皮下隧道固定于双侧髂骨,每侧固定2~3枚锁定螺钉。合并前环骨折患者5例患者空心螺钉固定,7例前路钢板固定,其余患者保守治疗。4例合并morel-lavalle损伤均清创后一期内置内固定,放置引流。术后3天起腰背肌及下肢肌肉锻炼,可侧卧及半坐,术后4~6周下床扶拐行走活动。结果:后路手术时间20~60min,平均35min,出血50~150mL,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腰骶部下肢活动、感觉正常,未出现会阴部感觉异常。morel-lavalle损伤患者均无感染和血坏死。随访6~12月,均无明显腰骶部疼痛,行走正常。结论:通过此23例患者分析,我们认为对于骶骨骨折无神经症状,尤其合并前环骨折,影响骨盆稳定性患者,尤其DenisⅠ区及Ⅱ区骨折使用LCP固定,具有以下优点:①通过锁定钢板内支架固定及钢板螺钉一体角稳定原理,实现牢靠的术中术后固定;②术中操作简便,中无需精确预弯钢板,手术难度降低;③术中创伤小,避免如骶髂螺钉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风险;④术中术后并发症少;⑤手术技术及透视要求较低;⑥合并morel-lavalle损伤时由于微创感染和皮肤坏死风险小。因此LCP是治疗无神经损伤骶骨DenisⅠ区及Ⅱ区骨折(除横行骨折外)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合并其他影响后环稳定的创伤的手术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7-26)

杨光[8](2014)在《骶骨Ⅱ区骨折亚型特点与骶神经损伤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骶骨骶骨Ⅱ区骨折移位程度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骶骨Ⅱ区骨折是骨折线累及骶骨孔的骨折。根据骶骨Ⅱ区骨折在冠状面上不同程度的移位,将其分为压缩骨折(A型)和分离骨折(B型)两亚型。骶骨不同部位骨折,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也不同,其中骶骨Ⅱ区骨折并发神经损伤病例占到了23%(19/81)。骶骨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和程度,与骶神经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然而,经检索Medli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未能查及骶骨Ⅱ区骨折移位程度与骶神经损伤关系之间的量化研究,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骶骨Ⅱ区骨折患者肌电图及病历查体资料,在CT图像上测量骨折移位程度,探讨Denis Ⅱ区压缩骨折和分离骨折两亚型特点,并分析两亚型骨折不同移位方向和程度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为骶骨Denis Ⅱ区骨折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一般资料利用病案查询系统,查询河北医科大学第叁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骶骨Ⅱ区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术前X线和CT图像诊断为骶骨Ⅱ区骨折的患者,患者伤后意识清楚。排除标准:既往有L5、S1、S2神经根及骶丛神经损伤病史,既往有周围动脉炎、神经退行性病变、糖尿病等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疾患病史。记录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合并伤、致伤原因等病历资料。调阅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查报告和体格检查记录,判断是否发生神经损伤。2影像学检查利用图片存档及通讯系统(PACS)调取患者术前X线和CT图像,观察是否移位。根据骶骨Ⅱ区骨折在CT图像冠状面上移位方向,将病例划分为压缩骨折和分离骨折两种亚型,根据亚型分型,将患者分为压缩骨折组和分离骨折组。应用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在骨盆CT的横截面图像上测量侧方压缩或者侧方分离骨折的最大移位距离以及前后移位的最大移位距离,并在冠状面图像上测量骨折上下移位的最大距离。分别统计出两组伴有前后移位、左右移位和断端旋转移位的骨折例数。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分别比较压缩组和分离组中伴有神经损伤与不伴有神经损伤病例的骨折压缩或者分离最大移位的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压缩骨折组和分离骨折组中有骶神经损伤病例与无神经损伤病例伴有的骶骨骨折上下移位、前后移位和旋转等计数资料是否存在差异。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次研究总共纳入62例骶骨Ⅱ区骨折,包括男41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55(18~57)岁,左侧30例,右侧26例,双侧6例。40例伴有合并损伤,其中锁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3例,腰椎椎体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5例,肱骨骨折3例,踝关节损伤5例,股骨骨折6例,髋臼骨折7例,尺桡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3例,肩胛骨骨折2例。患者平均ISS评分为22(99-42)分。致伤原因包括:车祸伤33例、砸伤8例、高处坠落伤11例、意外摔伤7例、不明原因的外伤3例。本次研究所收集的病例,所有骶骨骨折冠状面上均有移位,其中44侧为压缩移位,设定为压缩骨折组。24侧围分离移位,设定为分离骨折组;45侧骶骨骨折伴有前后方向的移位,23侧伴有旋转移位。共有20例患者伴有骶神经损伤,受损区域为L5至S2所支配区域。1压缩骨折组压缩骨折组中,15侧骨折伴有神经损伤,经测量平均压缩距离为(7.43±2.98)mm;29侧骨折无神经损伤,平均压缩距离为(4.40±3.02)mm;伴有神经损伤骨折的压缩距离与无神经损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伴神经损伤病例中,13侧骨折伴有前后移位,2侧无前后移位,无神经损伤病例中,16侧伴有前后移位,13侧无前后移位;两组中是否伴有前后移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伴神经损伤病例中,10侧骨折断端存在旋转移位,5侧断端无旋转移位。无神经损伤病例中,4侧骨折断端有旋转移位,25侧断端无旋转移位。两组中骨折断端是否存在旋转移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分离骨折组8侧伴有神经损伤,骨折平均距离为(8.24±5.51)mm,16侧骨折无神经损伤,平均分离(6.91±2.78)mm;两组骨折分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在伴发神经损伤病例中,6侧伴有前后移位,2侧无前后移位;在无神经损伤病例中,10侧伴有前后移位,6侧无前后移位;两组中是否伴有前后移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在伴有神经损伤病例中,6侧骨折断端有旋转,2侧断端无旋转;无神经损伤病例中,3侧骨折断端旋转,13侧断端无旋转;两组中骨折断端是否有旋转移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1骶骨Ⅱ区压缩骨折的压缩程度与骶神经损伤有关。2压缩骨折同时伴有前后移位或骨折断端旋转移位更易伴发神经损伤。3分离骨折的分离程度与骶骨神经损伤无显着关系。4分离骨折同时伴有断端旋转移位时易引发骶神经损伤。(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4-03-01)

张东正[9](2013)在《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型骶骨Denis Ⅱ或Ⅲ区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型骶骨Denis Ⅱ或Ⅲ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回顾的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科实施手术的60例垂直不稳型骶骨Denis Ⅱ或Ⅲ区骨折患者。患者取俯卧位,后正中皮切口,对短节段固定取旁正中筋膜切口,对长节段固定,应用椎体区正中筋膜切口和骼后上下棘区筋膜切口相结合模式。对这些患者均采用髂腰固定术,应用SYNTHES的USS脊柱固定器械。对于有椎体滑脱,陈旧骨折或肥胖度>30%的患者实行固定两个椎体,且每侧髂骨固定2个平行的shantz钉。余者仅固定一个椎体,且每侧髂骨固定1个shantz钉。椎体区用直径4.5mm万象椎弓根螺钉,依Dick法植入椎体。髂骨区植入粗的直径6.Omm的Shantz钉,并依据Richard M. Schwend的pylon的理念,将shantz钉植入髂骨的pylon柱状区。特别对移位骶骨骨折的复位,提出了应用SYNTHES的USS脊柱固定器械进行手术时,具体的复位理论和实施方法。指出骶骨骨折的移位,相当于两个平面间的相对移位。不但涉及到两个面的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平行移位;还涉及到两个面在冠状面,水平面和矢状面的成角。在钉棒适当连接的基础上。骶骨骨折垂直移位之解决在沿棒撑开;水平前后移位之解决在旋棒;水平横向移位之解决在应用横连。冠状面成角之解决在沿骨折线横向撑开的调整与植骨;水平面成角之解决在以棒为轴水平旋转schantz钉;矢状面成角之解决在以固定schantz钉的固定夹为轴纵向旋转schantz钉;两侧之一体化之解决在应用横连。对于骨盆出现明显旋转不稳或前环广泛骨折者,宜进行骨盆前环的复位固定术。结果:6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据Mears等的影像学评价方法,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骶骨垂直和水平前后移位距离,并进行配对t检验,P<0.05。据Gibbons等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评分是3.4分,术后平均评分是1.3分。据Majeed等的疗效评价标准,术后的疗效为优48例,良8例,可4例,差0例。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深部感染4例,髂后上棘处schantz钉尾过度突出8例,一侧连接棒断裂4例。结论:应用髂腰固定术可以治疗垂直不稳型骶骨Denis Ⅱ或Ⅲ区骨折。(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朱红彦[10](2011)在《导航下经皮S_1、S_2骶髂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和骶骨2区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导航下对2例患者进行S_1和S_2经皮骶髂螺钉固定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例骶髂关节分离和骶骨2区骨折的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术前2 d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前1 d进食流质饮食、中午进行肠道准备、补液1 000~1 500 ml。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两位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或神经损伤加重的表现。术后疼痛轻损伤小,伤口无感染,无出血。术后第2 d起指导患者卧床进行下肢功能锻炼,4周后逐渐坐起,逐渐增加活动量。均住院日5~7 d。[结果]证实在充分的肠道准备和精确的导航技术引导下S_2椎体的骶髂螺钉固定术后护理达到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期刊2011-07-15)

骶骨区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术中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03/2016-05月采取术中叁维图像导航技术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22~73(45.2±5.5)岁;伤后就诊时间为5~144 h,平均26 h。骨折按Denis分区:Ⅰ区5例,Ⅱ区13例;所有患者术前牵引复位后,术中应用叁维图像导航技术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固定骶骨骨折,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共置入22枚骶髂关节螺钉,每枚螺钉置入用时28~40(33.2±2.4)min,术中X线片暴露时间为1.2~2.5(1.4±0.2)min。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10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94.4%。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7~12个月,平均10.6个月,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估体系进行功能评价:优10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为83.3%。结论术中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置入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是一种精准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骶骨区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S2横形螺钉固定变异骶骨Ⅲ区骨折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

[2].王小阵,汪国栋,孟乘飞,吴刚,刘曦明.叁维图像导航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DenisⅠ、Ⅱ区骨折[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7

[3].刘国良,杨小彬,周劲松.腰髂固定联合骶孔减压治疗骶骨Ⅱ区压缩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12例[J].海南医学.2015

[4].陈新宇,杜心如,蒋毅,栾尚文.骶骨Ⅱ区骨折移位情况及其与骶神经损伤的关系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5

[5].张安维,高仕长,刘杰,周华,蒋电明.骶骨DenisⅢ区骨折经皮横形骶髂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

[6].史黎晗,高仕长,周程鹏,刘杰,周华.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5

[7].吕天润,李翔,秦晓东,宋李军,陈群.锁定加压钢板在骶骨DenisⅠ区及Ⅱ区骨折的应用[C].第四届长叁角地区创伤学术大会暨2014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8].杨光.骶骨Ⅱ区骨折亚型特点与骶神经损伤关系[D].河北医科大学.2014

[9].张东正.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型骶骨DenisⅡ或Ⅲ区骨折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10].朱红彦.导航下经皮S_1、S_2骶髂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分离和骶骨2区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C].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2011

标签:;  ;  ;  ;  

骶骨区骨折论文-张安维,高仕长,谭山,阳明明,鲁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