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多因家庭贫困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实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的具体路径,最后提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反馈和助力成长的心理帮扶目标。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模式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目前,高校工作者比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较少[1]。事实上,在心理问题频发的高校,扶贫更应该体现在心灵上,而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精准心理扶贫是让当代困难学生自信自强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资助体系构建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在传统资助体系方面的建设领域已日臻完善,设有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建档立卡学费减免、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种方式,保证学生能正常入学和上学,促进教育教学公平公正[2]。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让高校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给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资助育人工作以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即扶贫先扶志,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信念、有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1.文稿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重点突出,文字简练,数据可靠。论著与临床报道类稿件一般不超过8000字(包括摘要、图、表、参考文献等),病例报道不超过4000字。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有单亲、孤儿、家庭突遭重大变故、家里就学子女较多等几方面原因。学生在经历前三种遭遇后心境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高校给予的资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但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在新一轮心理普测结果中发现,贫困学生在关注名单中所占比例非常高。由此可见,家庭经济困难会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笔者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在知网搜索,共得到570篇文章,其中2010-2018年共发表465篇,2011年和2013年发表数量最多,各为70篇。根据相关研究可以得知,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敏感自卑心理
在进入高校后,身边环境的变化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经济的窘迫,敏感、自卑心理随之而来[3]。在这种状态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只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认同感低。心理状态极易受到身边小事的影响,发生很大变化。面对生活、学业中存在的困难,学生更愿意把原因归为贫穷、自怨自艾,不愿努力。
(二)人际交往困难
线下以学校和学院心理咨询室为依托,以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力,借助学院心理健康联络人以及班级心理委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一些讲座、发放相关的宣传手册等。
(三)持续焦虑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来源于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三方面。其一,学业压力。部分学生从小被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大学一旦出现学习成绩不够优秀的情况便开始紧张、焦虑、持续怀疑自己,如此循环反复,导致学业一落千丈。其二,经济压力。虽然高校的资助能够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要求,但面对家庭生活的窘迫以及和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易对自身经济情况产生焦虑。其三,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整体对就业的要求较高,但事实上他们作为应届毕业生的能力与身份往往找不到合适和满意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愈发焦虑。
2.消极式面对。协解以来,部分协解人员自始至终积极应对,学知识,找出路,勤奋斗,并且通过自己的踏实和拼搏展现了价值,提升了素质,创造了财富,赢得了尊重。然而大多数协解人员一直在怨、闹、等、靠等消极心理下生活,内心深处始终认为协解是“上当受骗”,协解政策不合理,感觉油田“欠”他们的,应该补偿和迁就。十年间,油田各级领导和部门积极努力做了大量的再就业服务和帮扶工作,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再就业岗位,增加再就业收入,解决协解人员生活中各类实际困难。但是,大部分协解人员并不认可,更不感激,他们依然没有脱离委屈、怨恨、消极对立的心理状态。
(四)出现抑郁心理
2.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帮扶能力
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路径
(一)改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合理的认知
定义 1[18] 我们说一个群体{1,…,k}具有等级制度,如果对于所有的Rd,邻接矩阵Ax=(aij(x))满足:(ⅰ) aij≠0暗含j 1。集合L(i)={j|aij>0}是非空的,称L(i)为个体i的领导集,这样的群体为等级群体。
(二)培养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梯队
1.增加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数量
高校工作者要清楚地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仅仅依靠物质保障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通过人文关怀、个别访谈、团体辅导以及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等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改变不合理信念。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贫困,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才能让贫困成为他们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原来,这咸菜坛子里藏着一个铅筒,铅筒里有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镭,直到今天仍是被全世界禁运的,如果落到了日本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满足自己一些生活上的需求,出现郁闷和悲伤的心理,加之外界出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容易丢失之前的雄心壮志,害怕、恐惧,进而产生抑郁心理[4]。
(3)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发展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中国研发投入对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未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应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和推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大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学校层面是指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普测,筛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提供给二级学院,让学院有一个大致的观察方向;同时,经常组织各类心理讲座,让学生接受各类心理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学院层面是指对整个学院的困难生心理动态进行整体把控,开展“生命之美,你我共绘”主题班会、“悟与升华”电影赏析、“心灵沟通”素质拓展活动以及“灰色释放”宿舍运动等各类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班级层面是指班主任、辅导员及时关注困难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侧面了解、平时观察来获得全方位的信息,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遗漏。宿舍层面是指建立宿舍心理联络员制度,发挥朋辈辅导的力量。每个宿舍推荐一名代表,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各类心理培训活动,掌握最基本的心理知识,准确识别和及时汇报身边有异常的同学的情况。
(三)在学校学院层面构建完善的宣传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主要有不愿与他人交流和认为别人不愿与自己交流两方面的原因。前者自尊心较强,当教师和班级同学给予他们帮助或者真心想与他们成为朋友时,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是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排斥且不愿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后者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会给自己穿上很厚的“盔甲”,经常会进行不受欢迎、不被喜欢的自我暗示,逐渐疏远人群和集体,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严重影响。
学校应增加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数量,可以通过自愿报名和指定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并适当给予一些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从而增加教师数量,丰富心理教师梯队。
线上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防止线下无法辐射学校所有学生,以及部分学生不愿意面对面进行交流,而更愿意借助网络倾诉的现象发生。因此,学院应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微信公众号、学院校园网等为载体,积极主动创新宣传体系,真正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作贡献。
(四)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管理制度
定期组织学校教师、辅导员队伍参加各类心理学专业培训和交流学习;加强教师对高校心理问题的重视;多向专业、资深的前辈学习借鉴,增强经验积累,以便于更好地运用到日常工作和实践中。
(五)建立和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档案库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心理帮扶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心理帮扶。大一新生入校后,学校可以统一进行心理普测。各学院可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已有的困难生信息,建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库,并进行动态监测:当实施的心理扶贫产生作用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学生心理状况处于健康水平时,即将其移入普通学生名单,随时准备为有心理问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服务。
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目标
(一)精准识别
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管理制度,以及对班主任、辅导员、班委、宿舍信息联络员的专业培训等,对学生心理进行动态监控、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实现对有心理问题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
(二)精准帮扶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品质。为此,可采用素质拓展、主题教育、心理宣传、实地参观感受、朋辈辅导、心理辅导以及学校-家长共同帮扶的措施来实现精准帮扶。
煤炭传送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主要体现在监测传送带的动态运输状况和报警系统的应用。当传送带处于欠饱和运输状态时,监测系统反馈信息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接收信号后立即对相应的工作人员作出警报,及时增加传送带上煤炭资源输送量;当传送带中的煤炭资源超过传送带的最大承受能力时,监测系统将监测到的数据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并触动相应的警报装置发出警报信号,工作人员及时减少煤炭资源的输送量。传统带装置中通过引入监测系统和警报系统,可以有效提高煤炭传送带的利用率,进而提高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精准反馈
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模式实现帮扶效果的精准反馈,通过困难生动态档案库及时反馈学生最新的心理情况,防止已经在心理方面脱贫的学生重新返贫。
(四)助力成长
通过心理关注与帮扶,让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感受到爱意与温暖,学会感恩,奋发图强,营造学校、学院积极有为、良性竞争、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贾涛,孟莉,翟天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帮扶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1):101-104.
[2]汪璐.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发展研究[J].才智,2019(1):41.
[3]林艳永,金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帮扶策略[J].文教资料,2018(13):133-135.
[4]李宁,李辉.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9):74-7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5-0191-02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5.087
收稿日期:2019-05-06
作者简介:张燕红(1991—),女,江苏启东人,常州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玉玲)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经济困难论文; 高校论文; 家庭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常州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