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用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建设企业开始将城市中的建筑“拉长”。在城市中,由于大多数建筑工程都属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施工缝的处理。然而,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施工缝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性呢?这是当前施工单位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钢筋混凝土施工缝整浇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与适用性。
关键词:纲吉混凝土结构;施工缝;整浇;危害;处理措施
一、实际施工中施工缝常见问题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工程实体质量是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受到的影响与限制因素较多。而施工人员却有往往对施工缝的处理缺乏应有认识,以一种应付差事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这就必然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在施工中常见的施工缝问题主要有:
1.1不应对施工缝的留设做过多限制认为施工缝具有客观性和任意性
随着建筑物功能及美观需要,“高、大、新”建筑物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浇筑、模板支设、施工操作等问题,使混凝土会分成若干段进行施工,只要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力和抗渗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施工缝处理方法合理、科学,就不应当对施工缝设置做过多的限制。施工缝的问题,主要是应该对施工缝的处理方法需要认真研究,谨慎从事。
1.2严格控制施工缝留设位置的正确
现浇混凝土施工缝是保证结构构件质量、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构件类型及受力的不同状况(弯矩或剪力等)对混凝土施工缝的位置又不同的要求,处理不好,极易成为结构的薄弱部位,对结构抗剪(特别是抗震)和防渗漏极为不利。因此认为施工缝不能随意设置,其位置必须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严格控制施工缝留设位置的正确。
二、施工缝的危害性
2.1梁板垂直施工缝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
梁、板垂直施工缝的处理和留设问题关系并影响着建筑梁板整体结构的抗裂、抗剪程度。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根据其施工要求,建筑物的梁、板等结构工程的施工缝预留方式应该采用垂直式,即留设垂直施工缝,并且其留设位置一般选在梁、板结构的跨中范围。而对于某些大跨度的大梁结构来说,由于其结构中使用的配筋材料较多,堵头插板支护不严,便极容易造成实际所预留的施工缝变成台阶缝,而伸出来的舌尖部分成为薄弱环节。从材料组成分析,舌尖混凝土实质上是流淌砂浆涌集而成,缺少粗骨料,含水量高,强度低。当继续进行第二次混凝土施工时,新入模的混凝土自重和冲击力大,刚度极小的“舌尖”以悬臂梁状态工作,极易引起碎裂。
2.2墙、柱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带来的危害
墙(柱)底和顶部的施工缝表面上最易残积泥砂、碎屑,加上钢筋密集,如果模板上清扫开口的位置不当,甚至根本不开清扫口,则二次浇灌前施工缝面上的泥砂和积水均无法排除,使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分层。严重的凝混土墙(柱)“烂脚”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引起的整个工程坍毁的重大事故也已有过公开报道,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柱或墙顶施工缝的处理,也应引起特别注意。由于其一次浇筑深度大(一般为一个层高,接近),容易在顶部出现泛浆现象,也就是粗骨料由于自重而沉底,纯水泥细砂浆浮于表面。这层混凝土由于缺乏粗骨料,强度极低,不予处理,势必形成薄弱环节。在关键时刻,比如在地震荷载下作用,就会导致大灾难。
2.3施工缝位置不当引起的危害
施工规范将梁板的施工缝位置限制在跨中的范围内,当然有从力学观点出发考虑的因素存在,比如跨中剪力最小。但又如何理解跨中拉力最大的问题,尤其对于简支梁来说,跨中的混凝土质量也是很关键的,设想在简支梁的跨中存在一条先天性的全梁贯通裂缝,就将严重威胁到简支梁的存在。所以说,限制施工缝的位置在跨中范围内,与其说是从力学观点出发,倒不如理解为从施工工艺角度出发考虑。首先是梁、板跨中一般不配负筋,在此处便于插设档板,形成垂直施工缝。其次是施工缝设在梁板的对称线附近,可使模板的变位均匀相对地避免新旧混凝土接触角扭曲(即受模板不均衡变位引起的扭曲、张裂现象)。三是强调将施工缝留在跨中附近,可以争取保持新旧两段混凝土的体量和尺度大体相当,避免相差悬殊的现象出现,从而减少温度应力和干缩裂缝的出现,并且可以保证混凝土浇筑时,对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具有足够的侧面挤压力,从而改善施工缝界面上的粘着、咬合作用。
三、施工缝的任意性
有时,由于设备事故、气候影响等特殊或偶然的原因,在结构某任意部位留设了施工缝,比如在钢筋混凝土中腰处留设施工缝,或在贮水池中腰处留置施工缝,对此,设计人员和质保系统往往视之为重大事故,要求采取补救措施。笔者认为,施工缝看其任意性,允许人们主观选择,不论从结构受力特性还是其它功能考虑,这一理由都是成立的。如从柱身受力特性考虑,最大弯矩发生在柱根或柱顶,最大轴压力发生在柱根,因此在柱子中部留设施工缝是比较合适的。但由于工艺上的要求,必须在柱顶和柱底留设施工缝,而从施工进度、经济效益、保证质量等方面考虑,又以少留施工缝为佳,因此就有了柱中不留施工缝的惯例,规范中也就有了相应条文。其实,既然在不宜留设施工缝的柱顶和柱底都留设了施工缝,那么,出于一些偶然或特殊的原因而在柱子中腰留设了施工缝,又有何不可呢同样,在贮水池立壁中腰处留设施工缝,只要按正规施工缝去处理,是不会构成渗漏事故的,因为这里的水压比底部小得多,受力情况也单纯得多,既然已经允许在底部留设施工缝,就没有理由对中腹被迫留置的施工缝提出过多的指责和过高的要求。实际上,施工缝的留设有其任意性,只要处理得好,’是不会影响结构安全的。
四、改善施工缝质量的措施
通过对以往同类工程中施工缝的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此来防止施工缝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此,笔者也具体归纳了以下几点有针对性的质量措施。
4.1二次振捣法
首先,施工人员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浇筑时,一定要确保施工缝处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等方面真正满足于规定的施工要求,同时提高其界面的粘结力。其次,如果混凝土出现泌水的现象,就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直到混凝土结构完全凝固成型以后,方可以进行二次振捣。
4.2清除浮浆法
一个简单易行,可以改善水平施工缝质量的方法,就是用铁抹子将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及浮浆刮去一层,约,并将表面挖出条纹,可以提高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4.3添加粗骨料法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浇筑层厚度太大时,表面浮浆、泌水层也很厚,这对施工缝的质量造成很大威胁,采取二次振捣与刮浆的办法已无济于事。改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仔细将级配碎石均匀撒入浮浆层,反复振捣(切忌出现干石子堆积现象),再立插适量的露头毛石(插入混凝土,露头),既保证了施工缝处混凝土的级配均匀,强度不降低,也提高了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着力和咬合力。
结语
结束语综上所述,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整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留设,掌握其施工缝的留设要求,在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有所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朱俊.整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危害及处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3(7):183-183.
[2]李春宾.论述整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危害及处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5(7).
[3]杨兴.整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的危害及处理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3(9):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