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unny 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文献综述)
布伦丹·杜波依斯,王映红[1](2021)在《谈判专家》文中研究指明查理是一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谈判专家,他和搭档克拉伦斯配合默契,促成了一笔又一笔交易,在赢得良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取了不菲的收入。这次,查理接到一个酬劳丰厚的谈判邀请,地点定在卖家位于佛蒙特州的私宅。他和克拉伦斯如约而至。卖家是一对老夫妇——乔治和贝丝,他们在所谓的日本买方还没到达前先让查理鉴定一幅画。让查理吃惊的是,这幅画竟然是荷兰17世纪着名画家伦勃朗的名作《加利利海上的风暴》,价值连城,是1990年一家艺术博物馆失窃名画中的一件。就在查理断定这幅画是真迹后,乔治突然掏枪打爆了克拉伦斯的脑袋,而查理在破窗跳楼后向贝丝连发三枪,侥幸逃脱。遭人暗算的查理发誓查出真相,为克拉伦斯复仇。然而查理不知道的是,他将面临自己职业生涯的终极考验。
汤奎[2](2021)在《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几何课程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何最值问题,因灵活性高、综合性强,一直是初中几何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研究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利于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几何最值、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初中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核心概念、类型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问题、理清研究思路、搭建研究框架、选择研究方法,构建包含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并初步制定了情感态度问卷量表及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通过预测试对其进行修订后确立正式问卷和测试卷。其次,利用问卷及测试卷对成都市某中学391名初中生的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几何最值情感方面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障碍:动机障碍、信念障碍、策略障碍,障碍率分别为46.44%、57.60%、47.74%。动机障碍包括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具体表现在缺少学习兴趣,内部动机不足,外部动机过强;信念障碍包括知识信念、自我信念、过程信念,具体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被动;策略障碍包括元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具体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学习策略,缺乏认知监控等。研究发现各情感障碍间的相关系数都在中等程度(0.327~0.638),即情感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初中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四种类型的障碍:记忆障碍、操作障碍、理解障碍和思维障碍,障碍率分别为80.32%、64.68%、90.36%、96.00%。记忆障碍包括表征障碍、编码障碍、存储障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记忆几何最值概念、性质、定理、基本模型时出现错误或遗漏;操作障碍包括作图障碍、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构造基本图形困难,辅助线的添加存在障碍,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弱等;理解障碍包括题意理解障碍、概念理解障碍、图形识别障碍、方法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不能理解问题题意,难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不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几何最值基本模型,在理解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上存在障碍等;思维障碍包括分析障碍、推理障碍、思维定势障碍,具体表现为逻辑思维不清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弱,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解决等。本研究还从年级、性别、认知障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初中生认知障碍类型无显着性差异,各认知障碍间存在显着相关性。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测试,明确了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的类型及其成因,建立了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框架。根据学习障碍成因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并给出指导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利用多种表征方式引导学生加强概念记忆;总结基本模型增强学生图形识别能力;重视教学过程,规范操作程序;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问题本质;加强学生使用具体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策略的训练。
黄苏珂[3](2021)在《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学习环境是给教学提供支持的一种空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线教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空间,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在线教学下,教师与学生面临着互动方式受限、教学诸要素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思考教师要如何做才能应对新的挑战,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十分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将以外教在线英语一对一教学为取材,探讨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首先,本文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对现实的反思。在对现实反思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在线英语教学的现状、学习环境创设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学习环境要素的讨论,从中确立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创新点。其次,通过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出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双向影响的过程,为分析教学过程提供基本指导。厘清语言学习环境环境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为探讨教师创设在线英语学习环境提供思路。对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深入阐述,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形成在线英语教学学习环境要素框架:教师课堂话语、辅助学习的条件和社会性支持三个方面。根据语言学习环境要素框架,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结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环境两者间的关系和课例分析的实际结果,把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分为语言输入、语言学习中介、语言输出三个层次。笔者期望本研究能为在线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罗小璐[4](2021)在《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中重要部分之一,影响着幼儿对物质世界数、量、形的感知和理解。教师提问作为集体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师幼、幼幼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线,并结合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与成都市D幼儿园D3班的L老师合作,在D3班开展了两个月的行动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带过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带过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教师在提问认识和实施上的情况;然后,观察合作教师两次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并分析总结其提问行为;其次,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起点,研究者与L老师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的行动循环中探索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案;最后,通过合作教师在行动前后提问行为的变化、研究者与合作教师的反思等方式探究行动研究对合作教师和幼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有效提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其中清晰性和层次性是有效提问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启发性和延展性是有效提问重要特征;实用性、反馈性、趣味性和示范性是有效提问价值体现的推手;规范性是有效提问的语言保障。基于有效提问,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针对活动设计预设提问框架、提炼和把握关键提问,把教学内容、目标和幼儿经验作为提问预设的依据;第二,活动实施中注重对提问对象、提问候答时间以及提问反馈的把握;第三,对提问的反思能够迅速提升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基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结论,研究者从幼儿园层面和教师层面提出教育建议。幼儿园层面上,幼儿园要加强对教师PCK的培训和提问技能园本研修;教师层面上,教师需树立正确的提问观、重视对提问能力的自我提升和关注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提问的影响。
李志豪[5](2021)在《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校园足球工作步入“2.0”时代,为扎实推进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进一步下移普及重心,积极将足球运动向幼儿园延伸。2019年3月,教育部决定开展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的建设工作,此举是校园足球工作重心向下延伸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足球要从娃娃抓起”重要指示的有效举措。本文以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个案研究和SWOT分析等方法,以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索出其特色发展中可借鉴的优秀经验和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出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主要优势有:足球运动项目自身优势;中国足球改革重点城市优势;足球文化氛围优势;前瞻开展试验优势。2.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劣势是: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场地设施建设受限;专项资金保障不足。3.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可以利用的发展机遇有:国家政策支持;人民群众关注;社会足球热潮。4.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需要应对的发展威胁是:传统观念束缚;意识定位偏差;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分流。5.矩阵分析下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四种策略是: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遇的SO增长型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应对外部威胁的ST多元型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遇的WO扭转型策略;克服内部劣势,应对外部威胁的WT防御型策略。6.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建设的主要特点有:建设覆盖范围广,区域分布合理;幼儿园园所等级类型众多;充分利用退役运动员专业优势,发挥榜样的力量;注重幼儿足球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幼儿足球主题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将幼儿足球课程纳入园本课程建设之中,逐步形成赋有特色的幼儿足球课题研究。根据分析结果,本文对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提出了发展策略:1.完善遴选制度,健全足球特色幼儿园遴选评价体系;2.丰富课程资源,加大线上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力度;3.明确培养目标,正确定位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目标;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足球特色幼儿园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水平;5.注重课程建设,丰富足球特色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6.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足球特色幼儿园环境氛围;7.优化场地建设,保障足球特色幼儿园幼儿足球活动开展质量;8.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开展幼儿足球活动的安全隐患;9.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足球特色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10.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足球特色幼儿园经费来源渠道。
蒋宗杨[6](2021)在《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课堂秩序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双向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使师生双方都充分沉浸其中的有序状态。良好的课堂秩序能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混乱的课堂不仅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也有着不利影响。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通过叙述一个班级的课堂秩序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试图探讨良好的课堂秩序的构建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第一部分,从研究缘由与意义出发,论述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并在分析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找出已有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建构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主题。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由于本研究建立在笔者的教育教学经验上,所以本研究选择教育叙事的方法来探究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过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实物分析法。第三部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叙事。本章主要根据时间维度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展开叙述。本章从开学准备展开,叙述了课堂秩序陷入混乱、对课堂秩序的反思与探索、重建课堂秩序、课堂秩序逐渐有序这一过程,并从中探索课堂秩序的三个层次,即物理秩序、理性秩序和意义秩序。第四部分,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和建构策略。本章主要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策略。
曹斌华[7](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8](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尤达[9](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李诗娴[10](2021)在《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本论文中,我们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查了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发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情景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够到位”、“教师在情景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机会不足”,并分析了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了创设初中物理情景教学的目标和原则,研究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原则和策略,提出: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景必须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真实性、趣味性、适用性、互动性等六大原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情景教学应该遵循目标性、创造性、主动性、引导性、体验性、总结等性六大原则,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情景教学的四大策略,它们分别是“设计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构建实验情景,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引入活动情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接着,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了一系列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如“拽不开的毛巾”“刻舟求剑”“离奇的电费单”等,还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物品制作了一系列效果好、成本低的初中物理教具,如“自制走马灯”“自制喷泉”“空碗变水”“磁生电演示仪”等,并以此构建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做到在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们特别设计了四个教学效果良好的情景教学案例,它们分别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此教学设计中,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情景,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蒸发”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此教学设计中,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蒸发”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压强”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此教学设计中,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情景设计,通过构建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掌握有关“压强”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且通过介绍经典名言和新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良好的为人处事方式,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案例。在此教学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践体验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学习“大气压强”,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针对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和设计的情景教学案例,我们进行了教育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提出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原则与策略”和我们设计的情景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初中生美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Funny 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unny 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提纲范文)
(1)谈判专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2)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学习障碍 |
2.2 数学学习障碍 |
2.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 |
2.4 数学教学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3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及测试卷编制 |
3.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问卷编制 |
3.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测试卷编制 |
3.3 本章小结 |
4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问卷及测试卷调查的实施 |
4.2 调查与访谈结果统计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及成因分析 |
5.1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类型分析 |
5.2 几何最值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几何最值教学策略及教学设计 |
6.1 应对情感障碍的教学策略 |
6.2 应对认知障碍的教学策略 |
6.3 教学建议及教学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预测试) |
附录2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预测试) |
附录3 几何最值问卷调查表(正式测试) |
附录4 几何最值内容测试卷(正式测试) |
附录5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3)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在线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
1.1.2 在线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1.1.3 新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发展的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习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
1.3.2 学习环境要素相关研究 |
1.3.3 在线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在线英语教学 |
1.4.2 学习环境 |
1.4.3 策略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
2.1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2.2 语言学习环境与语言学习关系 |
2.2.1 二语习得中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的看法 |
2.2.2 社会文化理论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的看法 |
2.2.3 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学习的条件 |
2.3 语言学习环境要素 |
2.3.1 CLEs模型的组成 |
2.3.2 语言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
3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观察数据来源 |
3.1.2 观察数据的记录和收集方式 |
3.2 在线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现状 |
3.2.1 教师话语分析 |
3.2.2 教师借助辅助性条件促进在线英语教学 |
3.2.3 社会性支持对在线英语教学的支撑作用 |
3.3 课例研究结果 |
4 创设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策略 |
4.1 语言输入的优化策略 |
4.1.1 充分运用语言输入材料,保证语言输入质量 |
4.1.2 提高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促进可理解性输入 |
4.2 语言学习中介的支撑策略 |
4.2.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 |
4.2.2 充分利用认知工具,促进思维可视化 |
4.3 语言输出的表达策略 |
4.3.1 借助在线平台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活动 |
4.3.2 及时反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课堂文字实录 |
致谢 |
(4)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教师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行为 |
1.1.2 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诸多问题 |
1.1.3 幼儿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有效提问迫在眉睫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
1.2.2 提问 |
1.2.3 有效提问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师提问的相关研究 |
1.3.2 教师有效提问相关研究 |
1.3.3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
1.3.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实践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1 幼儿园的选择 |
2.1.2 合作教师和班级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访谈法 |
2.2.2 观察法 |
2.2.3 行动研究法 |
2.3 研究工具 |
2.3.1 大班教师访谈提纲 |
2.3.2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观察表 |
2.4 研究资料获取与处理 |
2.4.1 研究资料的获取 |
2.4.2 研究资料的处理 |
2.5 研究过程 |
3 实施过程及结果呈现 |
3.1 前期调查结果 |
3.1.1 访谈调查结果 |
3.1.2 对合作教师两次数学集体教学活动的视频分析结果 |
3.2 研究起点 |
3.2.1 初始问题定位 |
3.2.2 有效提问的行动特征预设 |
3.3 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
3.3.1 第一轮行动 |
3.3.2 第二轮行动 |
3.4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行动结果分析 |
3.4.1 合作教师提问前后对比分析 |
3.4.2 行动实施对合作教师和幼儿的影响 |
3.4.3 研究者的收获 |
4 研究结论 |
4.1 有效提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 |
4.1.1 清晰性和层次性:有效提问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
4.1.2 启发性和延展性:有效提问的重要特征 |
4.1.3 实用性、反馈性、趣味性和示范性:有效提问价值体现的推手 |
4.1.4 规范性:有效提问的语言保障 |
4.2 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重视问题预设、把握问题实施环节、积极进行提问反思 |
4.2.1 针对活动设计预设提问框架、提炼和把握关键提问 |
4.2.2 活动实施中注重对提问对象、提问候答时间以及提问反馈的把握 |
4.2.3 对提问的反思能够迅速提升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对提问价值的再思考:教师有效提问实践价值的凸显 |
5.1.2 有效提问的基础:教师学科领域知识的发展与成熟 |
5.1.3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类型上的取向: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的结合 |
5.1.4 集体教学活动之外的提问:有效提问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
5.2 建议 |
5.2.1 幼儿园层面:加强对教师PCK的培训和提问技能园本研修 |
5.2.2 教师层面:重视与提问实施相关能力的提升 |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1 研究的局限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国校园足球工作的普及开展 |
1.1.2 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的推广建设 |
1.1.3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幼儿足球 |
2.1.2 足球特色幼儿园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足球特色幼儿园建设的相关研究 |
2.2.2 幼儿足球特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3.1 幼儿足球发展理念的相关研究 |
2.3.2 幼儿足球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个案研究法 |
3.2.6 SWOT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的建设现状 |
4.1.1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总体数量及分布情况 |
4.1.2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组织领导情况 |
4.1.3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教师队伍情况 |
4.1.4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幼儿足球课程建设情况 |
4.1.5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条件保障情况 |
4.1.6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文化建设情况 |
4.1.7 幼儿家长对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的认知 |
4.2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SWOT因素分析 |
4.2.1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优势因素分析 |
4.2.2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劣势因素分析 |
4.2.3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机遇因素分析 |
4.2.4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的威胁因素分析 |
4.3 SWOT矩阵分析下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个案研究 |
4.3.1 SWOT矩阵构造 |
4.3.2 SO增长型策略分析及个案研究 |
4.3.3 ST多元型策略分析及个案研究 |
4.3.4 WO扭转型策略分析及个案研究 |
4.3.5 WT防御型策略分析及个案研究 |
4.4 基于SWOT视角下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的发展策略 |
4.4.1 完善遴选制度,健全足球特色幼儿园遴选评价体系 |
4.4.2 丰富课程资源,加大线上课程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
4.4.3 明确培养目标,正确定位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目标 |
4.4.4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足球特色幼儿园师资队伍专业能力水平 |
4.4.5 注重课程建设,丰富足球特色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 |
4.4.6 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足球特色幼儿园环境氛围 |
4.4.7 优化场地建设,保障足球特色幼儿园幼儿足球活动开展质量 |
4.4.8 加强安全管理,减少开展幼儿足球活动的安全隐患 |
4.4.9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足球特色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 |
4.4.10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足球特色幼儿园经费来源渠道 |
4.5 在构建SWOT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不足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访谈提纲 (幼儿足球专家) |
附录二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访谈提纲 (幼儿园管理干部) |
附录三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调查问卷 (幼儿园管理干部) |
附录四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调查问卷 (幼儿园教师问卷) |
附录五 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调查问卷 (幼儿家长问卷) |
附录六 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名单(2019 年) |
附录七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八 《基于 SWOT 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研究》 SWOT 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6)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理解 |
1.3 已有研究综述 |
1.3.1 当前小学课堂秩序存在的问题 |
1.3.2 良好课堂秩序的建构 |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1.1 研究方法 |
2.1.2 研究思路 |
2.2 对象的选取 |
2.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2 研究对象简况 |
2.3 研究资料的搜集 |
3 从“混乱”到“有序”的课堂 |
3.1 秩序预设 |
3.1.1 教室布置 |
3.1.2 常规制定 |
3.1.3 集体备课 |
3.2 陷入失序 |
3.2.1 混乱的课堂 |
3.2.2 吃力的教师 |
3.2.3 糟糕的成绩 |
3.3 秩序探索 |
3.3.1 物理秩序及其意义 |
3.3.2 从规则到理性秩序 |
3.3.3 课堂秩序的新理解 |
3.4 秩序重建 |
3.4.1 改造教室的布置 |
3.4.2 修订常规的内容 |
3.4.3 转变互动方式 |
3.5 逐渐有序 |
3.5.1 干净整洁的教室 |
3.5.2 动静有序的学生 |
3.5.3 心平气和的教师 |
3.5.4 和谐融洽的课堂 |
4 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与建构 |
4.1 对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分析 |
4.1.1 表层可见的物理秩序 |
4.1.2 内化认同的理性秩序 |
4.1.3 深层互动的意义秩序 |
4.2 小学低段课堂秩序的建构策略 |
4.2.1 建立良好的物质环境 |
4.2.2 实施合理的课堂常规 |
4.2.3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 |
4.2.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4.2.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4.2.6 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 |
结语:一种超越理性规则的课堂秩序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小学低段课堂秩序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小学低段课堂秩序访谈提纲(学生) |
后记 |
(7)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
一、背景:设计育人 |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
结语 |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国外关于情景教学的研究 |
2.2 国内关于情景教学的研究 |
2.2.1 国内情景教学的研究发展 |
2.2.2 情景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概念界定 |
3.1.1 情景教学 |
3.1.2 核心素养 |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3.4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第4章 初中物理情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制定 |
4.2 调查问卷分析 |
4.2.1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4.2.2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4.3 调查研究小结 |
第5章 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目标和原则 |
5.1 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目标 |
5.2 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景的原则 |
5.2.1 科学性原则 |
5.2.2 思想性原则 |
5.2.3 真实性原则 |
5.2.4 趣味性原则 |
5.2.5 适用性原则 |
5.2.6 互动性原则 |
第6章 在初中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6.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原则 |
6.1.1 目标性原则 |
6.1.2 创造性原则 |
6.1.3 主动性原则 |
6.1.4 引导性原则 |
6.1.5 体验性原则 |
6.1.6 总结性原则 |
6.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策略 |
6.2.1 设计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6.2.2 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
6.2.3 构建实验情景,指导学生科学探究 |
6.2.4 引入活动情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第7章 初中物理情景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
7.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
7.2 “蒸发”的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
7.3 “压强”的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
7.4 “大气压强”的教学设计案例与评析 |
第8章 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育实践 |
8.1 教育实践 |
8.2 结果与分析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初中物理情景教学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Funny 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参考文献)
- [1]谈判专家[J]. 布伦丹·杜波依斯,王映红. 译林, 2021(06)
- [2]初中生几何最值学习障碍调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汤奎.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 黄苏珂.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行动研究[D]. 罗小璐.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SWOT分析的成都市足球特色幼儿园发展策略研究[D]. 李志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低段课堂秩序建构的叙事研究[D]. 蒋宗杨.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8]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10]情景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诗娴. 湖南理工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