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悬浮聚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粒子,乳液,无机。
原位悬浮聚合论文文献综述
郑瑾,王杨柳,王帅,Huw,Owens,杨凯[1](2019)在《原位微悬浮聚合法制备姜黄色素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为壁材、油性姜黄色素为芯材,在氮气氛围下,制备出天然色素微胶囊,系统研究了搅拌速率、芯壁比、苯乙烯(St)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比例、引发剂含量对其粒径和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芯壁比为1:4、搅拌速率为800 r/min、引发剂占单体质量分数为1.56%、St:MMA比值为7:1时,所合成的天然色素微胶囊均匀度较好、分散稳定性较高,姜黄色素经包裹后其耐酸碱性、耐光性有很大的改善,且对姜黄色素的色光无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宁天明,姚明[2](2016)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炭黑复合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磷酸叁钙(TCP)和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对炭黑与苯乙烯进行原位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炭黑复合粒子。探讨了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炭黑在苯乙烯中均匀分散的影响,研究了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分散剂的用量对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高速分散机分散,分散速度越大,所需分散时间越短;当选用有机-无机复合分散剂磷酸叁钙(TCP)和聚乙烯醇(PVA),质量比为2∶1,分段反应升温,先在75℃下反应1.5 h,然后缓慢升温至85℃反应4 h,最后在95℃下反应0.5 h,可以得到成球率100%、粒径较为理想的黑色有光泽的聚苯乙烯/炭黑复合微球。DSC测试结果表明,在加入炭黑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10℃左右,但炭黑用量(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5%时,聚合物Tg并不随炭黑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韩冰,李杨,申凯华,王玉荣[3](2012)在《苯乙烯/纳米无机粒子原位悬浮聚合制备EPS纳米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原位悬浮聚合方法,由苯乙烯/纳米无机粒子(NIP)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PSNC),再以戊烷为发泡剂制备了可发性聚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EPSNC),筛选了NIP改性剂的种类。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EPSNC进行表征,研究了EPSNC的分子结构和热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EPSNC泡体内部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NIP含量对其泡体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钛酸酯偶联剂改性NIP(M-NIP)聚合产率最高;M-NIP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对EPSNC的相对分子质量影响不大,但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含有M-NIP的EPSNC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EPSNC发泡时NIP起成核作用,M-NIP能够均匀地分散在EPSNC中,其泡孔堆积有序,细密一致,且多为闭孔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2年06期)
韩冰[4](2012)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EPS纳米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由基原位悬浮聚合方法,由苯乙烯/纳米无机粒子聚合制备聚苯乙烯(PS)纳米复合材料,再以戊烷为发泡剂,浸渍制备可发性聚苯乙烯(EPS)纳米复合材料。本文中,为了使无机粒子能够更好的相容于聚苯乙烯基体,首先对无机粒子进行了表面改性,通过活化指数(H)的测试以及红外光谱的表征(FT-IR),筛选确定了改性剂的种类和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不同无机粒子对悬浮体系稳定性以及聚合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中是将自制的活性磷酸钙(HAP)、羟乙基纤维素(HEC)和十二烷基本磺酸钠(SDBS)构成有机/无机复合分散体系,考察了此分散体系下复合珠粒的宏观成粒特征以及粒径、粒径分布的控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PS复合珠粒进行表征来讨论无机粒子对聚合物分子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核磁共振(1H-NMR.13C-NMR)^X射线衍射(XRD)表征EPS复合珠粒的成功合成。并通过热失重分析仪(TGA)和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分析无机粒子对复合珠粒热性能的影响。EPS复合珠粒发泡后可模塑成不同型状的复合聚苯乙烯泡沫制品,实验中首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泡体内部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研究无机粒子对泡孔结构以及发泡过程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测试复合泡沫制品的自熄时间来初步确立了优异的有机/无机复合阻燃配方。并采用相同的制备工艺,由苯乙烯/改性后的颜料粒子原位悬浮聚合得到了彩色EPS复合珠粒。结果表明:以钛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并采用干性混合法处理无机粒子的效果最好,其同无机粒子间是以化学键的方式结合,聚合产率也最高;某些种类的无机粒子会影响悬浮体系的稳定性和聚合反应时间;HAP/HEC复合分散体系下,当配比为1:1且总用量占单体的0.43%时制得复合珠粒有用粒径的比例较大,(6-26目)能达到97%左右;无机粒子的用量在一定范围内对复合珠粒的分子量影响不大,但会使分布变窄;一些无机粒子能够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但对玻璃化转变温度(Tg)影响不大;在EPS复合珠粒发泡过程中,无机粒子起一定的成核作用,改性后的无机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其泡孔堆积有序,细密一致,且多为闭孔结构;固定溴含量,采用如下阻燃体系:C/ZnB/Mg(OH)2/RP(配比:1:0.1:1:1),当总量在2.5%时阻燃效果最优,制品的自熄时间仅为0.4s左右;新工艺下制得彩色EPS复合珠粒的色彩丰富鲜艳,颜色均匀一致,会成为今后彩色料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5-20)
黄东,甄卫军,宋晓玲,骆雁[5](2010)在《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原位悬浮聚合PV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表面改性的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与VCM原位聚合,制备了nano-CaCO3原位聚合PVC树脂(简称原位PVC树脂),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①nano-CaCO3能够很好地分散在PVC树脂中,对PVC基体产生很好的补强作用;与普通PVC试样相比,原位PVC试样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到13.3 kJ/m2,效果显着;其加工性能也得到了提高。②试样冲击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原位PVC试样为韧性断裂,普通PVC试样为脆性断裂。③DSC试验表明,原位PVC树脂的热稳定性优于纯PVC树脂。(本文来源于《聚氯乙烯》期刊2010年07期)
杨光,胡克德,梅欢,杨超,董红强[6](2010)在《原位聚合法制备氟乐灵微囊悬浮剂及其防效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氟乐灵微胶囊。探讨了不同乳化剂、搅拌速率、酸化速率、固化温度对氟乐灵微胶囊成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以98%氟乐灵原药为原料,与农乳500、1601、SMA按重量比率5:1.4:2.6:1混合,900 r/min搅拌,分散乳化30 min。氯化铵作酸性催化剂,逐步酸化3 h,终点pH2.0,逐渐升温至65℃固化90 min。在此条件下可制得分布较均匀、悬浮率为82%、包封率可达到96%的微胶囊。另外通过盆栽试验表明,10%氟乐灵的微囊悬浮剂与乳油对稗草防治的速效性相当,持效性前者明显见优。(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蒋学,王银豪,王霁昱,田秀枝,黄丹[7](2010)在《丙烯酸丁酯原位悬浮聚合法制备表面改性纳米TiO_2》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悬浮聚合与溶液聚合方法改性纳米TiO2作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介质和单体浓度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改性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悬浮与溶液聚合条件下,在纳米TiO2粒子表面均能形成聚合物包覆层,当单体浓度为0.25 g/mL时包覆率达最大值。TG表明与以水为介质相比,在乙醇中聚合物包覆率较大,但TEM表明包覆前的纳米粒子在乙醇中更易团聚,因此悬浮聚合条件下更利于聚合物在单个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从而促进纳米粒子的分散。(本文来源于《涂料工业》期刊2010年02期)
白波,侯雪梅,陈志红,王莉平[8](2008)在《原位悬浮乳液聚合制备聚苯胺/纳米金刚石复合微球及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位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得到了聚苯胺(PANI)/纳米金刚石复合微球。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差热(Tg-DT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粒径分析(PSD)、比表面积分析(BET)、红外光谱(FT-IR)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技术分别对获得的PANI/纳米金刚石复合微球进行了结构、形貌、表面表征。结果表明,在PANI/纳米金刚石复合微球中,纳米金刚石为立方相,复合微球介于10~30nm,粒径分布窄,分散性良好,比表面积可达270m2/g,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结构分析证实在PANI/纳米金刚石复合物中,PANI与纳米金刚石之间存在氢键键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08年08期)
蒋翀,郭晓,陈龙,俞成丙,张瑜[9](2007)在《原位悬浮聚合制备氧化钇-聚苯乙烯杂化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原位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含Y2O3纳米粒子的聚苯乙烯(PS)(Y2O3-PS)杂化材料,考察了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用量、Y2O3用量及表面修饰剂钛酸酯偶联剂含量等对Y2O3-PS杂化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2O3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PS基体中,在固定Y2O3和苯乙烯用量的情况下,Y2O3-PS杂化材料中Y2O3的实际含量随BPO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苯乙烯用量不变的情况下,Y2O3-PS杂化材料中Y2O3纳米粒子的包覆率随聚合初期Y2O3纳米粒子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固定苯乙烯用量、改变BPO用量的情况下,钛酸酯偶联剂的含量对Y2O3-PS杂化材料中Y2O3纳米粒子的实际含量的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07年06期)
胡春玲[10](2006)在《乳液—悬浮原位聚合反应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乳液—悬浮原位聚合方法成功的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聚苯乙烯的复合材料,这种方法不经过乳液聚合反应后处理,在调整一些反应条件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悬浮聚合反应,则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纳米粒子的易团聚性,实现聚苯乙烯的高性能化。为此,本论文工作从两方面展开:第一,用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对聚二甲基硅氧烷胶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以其为种子,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成功的合成了单分散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核壳微球。第二,采用乳液—悬浮原位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复合聚苯乙烯的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合成过程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易于对聚合物的微结构和性能进行设计等优点,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6-05-15)
原位悬浮聚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磷酸叁钙(TCP)和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对炭黑与苯乙烯进行原位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炭黑复合粒子。探讨了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炭黑在苯乙烯中均匀分散的影响,研究了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分散剂的用量对聚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高速分散机分散,分散速度越大,所需分散时间越短;当选用有机-无机复合分散剂磷酸叁钙(TCP)和聚乙烯醇(PVA),质量比为2∶1,分段反应升温,先在75℃下反应1.5 h,然后缓慢升温至85℃反应4 h,最后在95℃下反应0.5 h,可以得到成球率100%、粒径较为理想的黑色有光泽的聚苯乙烯/炭黑复合微球。DSC测试结果表明,在加入炭黑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10℃左右,但炭黑用量(质量分数)从0.1%增加到0.5%时,聚合物Tg并不随炭黑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悬浮聚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郑瑾,王杨柳,王帅,Huw,Owens,杨凯.原位微悬浮聚合法制备姜黄色素微胶囊[J].上海纺织科技.2019
[2].宁天明,姚明.原位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炭黑复合微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韩冰,李杨,申凯华,王玉荣.苯乙烯/纳米无机粒子原位悬浮聚合制备EPS纳米复合材料[J].中国塑料.2012
[4].韩冰.原位悬浮聚合制备EPS纳米复合材料[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黄东,甄卫军,宋晓玲,骆雁.表面改性纳米碳酸钙原位悬浮聚合PV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聚氯乙烯.2010
[6].杨光,胡克德,梅欢,杨超,董红强.原位聚合法制备氟乐灵微囊悬浮剂及其防效测定[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
[7].蒋学,王银豪,王霁昱,田秀枝,黄丹.丙烯酸丁酯原位悬浮聚合法制备表面改性纳米TiO_2[J].涂料工业.2010
[8].白波,侯雪梅,陈志红,王莉平.原位悬浮乳液聚合制备聚苯胺/纳米金刚石复合微球及结构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08
[9].蒋翀,郭晓,陈龙,俞成丙,张瑜.原位悬浮聚合制备氧化钇-聚苯乙烯杂化材料[J].石油化工.2007
[10].胡春玲.乳液—悬浮原位聚合反应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苯乙烯复合材料[D].吉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