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系统论文_马溢轩,黄娟,曹冲,蔡文舒,肖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颗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米,颗粒,硝基,系统,酪氨酸,阿霉素,香蒲。

纳米颗粒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溢轩,黄娟,曹冲,蔡文舒,肖君[1](2019)在《水培系统中纳米银颗粒对湿地植物香蒲抗逆特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湿地植物在AgNPs胁迫下的抗逆特性,实验研究了香蒲在不同浓度AgNPs(0、0.1、1、20、40 mg/L)胁迫下,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并揭示植物体内积累的银含量.结果表明,低浓度AgNPs胁迫下,香蒲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高浓度则相反.在不同浓度AgNPs胁迫下,CAT活性均为开始时受到抑制,随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低浓度AgNPs胁迫下,香蒲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会出现显着上升,但会随AgNPs浓度增加显着降低.低浓度AgNPs胁迫下,香蒲叶片叶绿素含量初期有所上升,随后恢复初始水平;高浓度AgNPs对叶绿素的合成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随着AgNPs浓度增加,植物组织中银含量不断增加,并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期刊2019年03期)

魏向阳,陈猷鹏[2](2019)在《金属纳米颗粒对污水处理系统毒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技快速发展,大量金属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该研究总结了金属纳米颗粒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分析了其对污水处理系统的COD降解、脱氮除磷效率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为今后污水处理系统纳米颗粒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李翔[3](2019)在《基于纳米颗粒与蛋白酶的逻辑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性能也越来越强大并应用于各科学技术领域,如力学、物理、化学、航天等。而随着各个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科学问题也愈加庞大复杂,传统的电子计算机性能增长速度逐渐无法满足科学需求。量子计算、光子计算和纳米计算等新兴计算领域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其中纳米计算中的DNA计算成为众多科学家的研究热点。DNA具有天然的微观效应和稳定的双螺旋结构,使其在于纳米计算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新型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无机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的分子计算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先后在复杂计算、信息处理、纳米机器、药物传输、分子检测方面取得突破。本文利用NUPACK等软件对计算模型进行DNA编码设计,结合蛋白酶(核酸内切酶)与无机纳米材料应用DNA自组装技术,链置换技术,围绕DNA计算和逻辑门等多个交叉领域,分别设计了 DNA分子逻辑门、DNA纳米机器和DNA纳米加密系统。一、基于纳米金颗粒(Gold nanoparticles,AuNPs)自组装的分子计算逻辑门。在此分子逻辑门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实现叁种基本逻辑门。初始状态纳米金颗粒在修饰其表面的DNA单链的碱基互补配对力作用下聚集,利用单酶和双酶作为信号输入剪切纳米金颗粒之间的DNA双链并使其分离,以纳米金颗粒的离散状态作为逻辑输出,输出信号通过琼脂糖电泳来检测确认。通过这种方法,分别设计实现了“YES”,“AND”和“OR”分子逻辑门系统,并进一步提出复杂信息处理的逻辑系统模型。二、蛋白酶驱动的DNA纳米机器。通过编码有核酸内切酶识别序列的DNA作为行走链与编码核酸内切酶识别互补序列的DNA作为轨迹链按比例修饰在纳米金颗粒表面,在有核酸内切酶输入的情况下DNA行走链与DNA轨迹链互补将其剪切并寻找下一个DNA轨迹链,实现了沿着纳米金颗粒表面行走的DNA纳米机器。在此基础上构建“YES”分子逻辑门,蛋白酶作为输入信号,不同碱基长度DNA作为影响因子,通过与小尺寸的纳米金颗粒杂交并借助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电镜等多重检测手段,观测得到最终结构并解析计算结果。叁、光控的信息加密系统模型。该加密系统模型以二维DNA折纸结构作为信息编码平台,通过功能性AuNPs与DNA折纸结构信息编码位点连接,实现对明文加密信息的覆盖加密。对于信息的解密工作,由DNA密钥和紫外光照完成。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提取和识别。(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杨艳莲[4](2019)在《金纳米颗粒-量子点混合系统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非线性光学将开发具有更大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材料作为一个长期目标,介质中巨大的光学非线性性质对于其广泛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显微镜,全光数据处理和量子信息等。在与块体形状的相类似材料相比较时,半导体纳米结构由于本身自带的量子尺寸效应而具有巨大的非线性,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这对于开发非线性光学纳米器件特别重要。在半导体量子系统中,球形穹顶纳米壳与它们的壳体或球体的同类物相比时,显示出其各向异性、高度可调和以及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因而受到相当多的关注。由于金属纳米结构中导带电子的集体振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会引起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例如在超出衍射极限范围的挤光,还有局部电场的大幅增强都有它的身影。由于在金属纳米结构的金属表面限制了强光场,人们已经逐渐探索了等离子体结构来增强从块体材料到量子点等量子系统的材料的固有非线性光学响应。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所提出的由金纳米颗粒与球形穹顶CdS/HS/CdS半导体纳米壳量子点耦合而成的混合纳米系统,并利用量子尺寸效应,采用量子理论,探索了表面等离激元对具有量子尺寸的穹顶纳米壳的光吸收系数和光折射率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极大地提高了球形穹顶半导体纳米壳量子点的光学吸收系数和光折射率变化。通过操纵纳米壳的结构参数以及纳米壳与金属纳米颗粒之间的距离,还可以灵活地调整和放大这些增强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效应。此外,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光吸收系数的漂白效果,以及光吸收系数和光折射率变化对入射光强的敏感性,这些可给制备新的光电器件提供理论指导。我们的这些发现将丰富了球形穹顶半导体纳米壳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使球形穹顶半导体纳米壳成为非线性光学纳米器件期望的候选者,具有集成非线性光学应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莫康信,苏佳佳[5](2019)在《磁性纳米颗粒系统偶极相互作用的Monte Carlo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局域Monte Carlo方法模拟不同易轴分布的简单立方排列单分散单畴Fe纳米颗粒系统的ZFC-FC曲线及磁滞回线.结果表明:随着偶极相互作用的增强,系统的阻塞温度T_B逐渐增大,且ZFC曲线的峰变宽.说明偶极相互作用使得系统的有效能垒提高,分布宽度增加.研究FC曲线磁化强度的倒数与温度关系,发现偶极相互作用系统中存在反铁磁有序.系统的阻塞态及超顺磁态的磁滞回线表明,极低低温下,随着偶极相互作用的增强,系统的矫顽力和剩磁减小,偶极相互作用阻碍系统的磁化;系统处于超顺磁态,各向异性作用及偶极相互作用使得系统的磁化曲线偏离Langevin曲线且偶极相互作用展现出退磁相互作用效应.偶极相互作用增强,系统磁化曲线与Langevin曲线偏差量的最大值向低场移动.在偶极相互作用下,易轴与外场夹角为45°的磁性纳米颗粒系统的平均有效能垒和有效能垒分布宽度较易轴随机分布系统的大.(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江艾蕊[6](2018)在《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相关毒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发展了不同类型具有独特物/化性能、良好生物相容性、大比表面积及表面易修饰的硅纳米材料。其中,具有优良荧光性能的零维硅纳米颗粒(silicon nanoparticles,Si NPs)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篇论文中,我们构建了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药物递送系统,并对荧光硅纳米颗粒的毒性和活体行为学开展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概述生物膜纳米载体和硅纳米材料的发展、应用及相关药物递送和生物安全性研究,并阐明本篇论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制备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阿霉素(doxorubicin,DOX)复合物(DOXloaded Si NPs,Si NPs-DOX)的红细胞载体(Si NPs-DOX impregnated into RBCs,Si NPs-DOX@RBCs),并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评估该载体对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利用“低渗性溶血法”将Si NPs-DOX包裹入红细胞,制备得到基于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表征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荧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在高强度激光连续照射25 min后,荧光强度损失24%)、血液循环时间长(7.31±0.96 h)等特性。药物缓释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在1周内药物释放量为装载总量的35%。我们进一步将其用于活细胞长时程、实时荧光标记成像,并评估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药物浓度为5μg·m L-1时,肿瘤细胞存活率为43.2%)。第叁章:评估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细胞和活体毒性。在细胞层面,研究表明荧光硅纳米颗粒对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在活体层面,将荧光硅纳米颗粒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及代谢途径考察结果显示,荧光硅纳米颗粒首先在肝、肾和脾中聚集积累;随后的3天时间内,通过肾代谢从尿液排出;3个月后,荧光硅纳米颗粒在体内无检出。组织病理学、血液学及体重等各项指标表明荧光硅纳米颗粒无明显活体毒性。综上所述,本论文首先构建了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具备药物缓释能力及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利用硅纳米颗粒良好的光学性能,对该药物载体的细胞内行为进行了长时程、实时成像示踪;其次,对荧光硅纳米颗粒进行系统的毒性和活体行为学研究,考察其活体分布及代谢过程,验证小尺寸荧光硅纳米颗粒的低/无毒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纪婉莹[7](2018)在《能谱CT定量监测纳米二氧化锆控释系统颗粒浓度与药物释放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以单壳层二氧化锆纳米颗粒(ZrO_2 nano-particle,ZrO_2 NP)为化疗药物载体,构建新型的化疗药物纳米控释系统,并通过宝石能谱CT成像重建的能谱曲线与基物质相对含量分析生成标准工作曲线,体外细胞实验实时监测HepG2肝癌细胞内颗粒浓度,分析基物质相对含量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的相关性,评估能谱CT成像结果反映药物转运与释放的可行性,为纳米颗粒运载药物在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方面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与方法:纳米二氧化锆装载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盐酸阿霉素(doxorubicin,DOX),利用过量载药法构建荷载盐酸阿霉素的纳米二氧化锆颗粒(DOX@ZrO_2 NP),计算化疗药物的封包率与装载量。体外实时监测DOX释放浓度,绘制药物释放曲线。配置不同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锆溶液,利用宝石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序列扫描,通过后处理分析基物质相对含量,得出不同浓度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对应的数据,绘制工作曲线,得出一定浓度范围内ZrO_2 NP浓度与所测得基物质含量的关系公式。采用HepG2肝癌细胞作为靶细胞,以浓度范围为0-800ug/mL的不同浓度组DOX@ZrO_2 NP培养基孵育24小时,用活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估DOX@ZrO_2 NP的细胞毒性。以适宜浓度的DOX@Zr O_2 NP溶液分别孵育HepG2细胞不同时间,通过酶标仪测定细胞内阿霉素。而后对细胞悬液进行GSI扫描,分析影像结果与细胞内药物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利用低温离心冻干机所装载的DOX@ZrO_2包封率与装载量分别为65.2%、13.65%。利用GSI所得的碘-水基物质相对含量与ZrO_2 NP浓度成对数线性相关,关系公式为y=1.008ln(x)+4.086(R~2=0.975)。DOX@Zr O_2 NP在体外可实现DOX的缓慢少量释放。根据DOX@ZrO_2 NP毒性实验结果,实验浓度采用200ug/ml DOX@ZrO_2 NP,进行GSI扫描所得基物质相对含量与HepG2细胞内药物含量的相关性实验。经数据分析结果可得HepG2细胞DOX在6h内的变化趋势与GSI所得相对物质含量相关系数为0.973。超过6小时后受DOX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与细胞通透性的影响,DOX@ZrO_2 NP浓度有所减低。结论:在一定时间与一定浓度范围内,利用GSI序列的基物质含量分析结果可以反映HepG2细胞内DOX@ZrO_2 NP的实际药物浓度。证实了能谱CT可观察DOX@ZrO_2 NP在体外细胞内的经时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地影像监测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王书美,李秋月,林治卿,袭着革[8](2017)在《纳米颗粒物呼吸暴露致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硝化应激作用及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和大气颗粒物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纳米颗粒物主要是指粒径在100 nm以下的粒子,包括人工合成的纳米材料(1~100 nm)和自然环境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在100 nm以下的超细颗粒物。硝化应激(nitrosative stress)指机体对活性氮簇(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的高应激性,主要表现为病理过程中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过量生成,从而诱发细胞内蛋白质酪氨酸硝基化等,并最终导致细胞损伤。纳米颗粒物呼吸暴露诱导心血管系统损伤过程中,硝化应激稳态失衡与纳米颗粒穿透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密切关联,通过减少ONOO~-生成和清除过多的ONOO~-来拮抗硝化应激损伤将有可能成为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诱导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策略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宋斌[9](2017)在《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致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由于其优异的理化特性,在生活、生产、医疗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暴露风险。目前,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潜在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已经被大量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现有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细胞骨架的损伤等,是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中枢神经毒性作用的主要分子机制。近来有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坏死和DNA甲基化也参与了纳米材料的毒理机制,但是这两者是否参与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机制,目前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SH-SY5Y细胞及PC12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体外研究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nductive coupling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乳酸盐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RT-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方法,对程序性细胞坏死和DNA甲基化这两种机制是否参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一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SH-SY5Y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Nec-1的影响通过表征检测获取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相关理化特征数据。采用SH-SY5Y细胞对程序性细坏死在纳米二氧化钛所致细胞毒性中的作用进行讨论。CCK8结果表明,SH-SY5Y细胞接触不同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24 h后,细胞活力出现下降;LDH释放量的增加表明,纳米颗粒造成细胞膜通透性的升高;同时AV/PI双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细胞的坏死数量也出现显着上升。随后,使用程序性细胞坏死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SH-SY5Y细胞进行染毒前的预处理,结果显示,该预处理极大缓解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细胞造成的损伤作用,同时细胞坏死数量也大大降低。第二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SH-SY5Y细胞的促炎作用及Nec-1的影响采用SH-SY5Y细胞,进一步探讨程序性细胞坏死与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促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关系。RT-qPCR及ELISA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能够促进 SH-SY5Y 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IL-6表达的升高,Nec-1的预处理,能够逆转纳米颗粒对细胞造成的炎症反应。第叁章: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对PC12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总体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PC12细胞为模型,对DNA甲基化在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中枢毒理效应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ICP-MS结果显示,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暴露,使得细胞内的纳米颗粒含量上升;同时CCK8结果提示,PC12细胞的细胞活力稍下降;LDH结果也提示,PC12细胞的细胞膜损伤也很轻微;ELISA结果提示,纳米颗粒在亚致死性的剂量和时间条件下,导致PC12细胞DNA甲基转移酶总活力的显着下调;同时导致总体DNA甲基化水平的下降。综上所述,程序性细胞坏死及总体DNA甲基化,均参与了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理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7-05-17)

潘龙飞[10](2017)在《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暗场观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无毒性、生物兼容性,逐渐成为国际纳米技术热门研究材料,在生物成像和微纳传感器等领域都有应用价值。设计有效的方法以制备粒径均一,稳定的金纳米颗粒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金纳米颗粒的有效制备和金纳米颗粒成像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如下:1.以AT89C51单片机作为最主要的控制器件,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小型桨式搅拌装置。该装置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技术调速,编写了计算机控制软件,通过单片机和计算机能进行串口通信,能在计算机上实时控制和显示电机转速和设定工作时间的剩余值,可分别实现对直流电机转速和工作时间的连续、无限控制。2.将该搅拌装置用于制取金纳米颗粒。采用柠檬酸叁钠还原法和晶种法,成功获得了不同粒径的金纳米颗粒,并在透射电镜下进行表征。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和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获得了制取粒径较大的稳定的球形金纳米颗粒的最佳制备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搅拌和搅拌器搅拌的实验结果,证明匀速搅拌对于制备粒径均一、稳定的金纳米颗粒的重要性。3.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上,通过对物镜出射光进行处理,设计和搭建了一种新型的暗场显微镜成像系统。该系统不需要限制物镜的数值孔径,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和应用范围,尤其适用于要求大数值孔径物镜的成像光路。最后,用该成像系统对金纳米颗粒进行实时观测和成像,成像良好,实现了纳米尺度范围的成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7-05-01)

纳米颗粒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纳米科技快速发展,大量金属纳米颗粒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中。该研究总结了金属纳米颗粒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分布,分析了其对污水处理系统的COD降解、脱氮除磷效率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为今后污水处理系统纳米颗粒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颗粒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马溢轩,黄娟,曹冲,蔡文舒,肖君.水培系统中纳米银颗粒对湿地植物香蒲抗逆特性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EnglishEdition).2019

[2].魏向阳,陈猷鹏.金属纳米颗粒对污水处理系统毒性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9

[3].李翔.基于纳米颗粒与蛋白酶的逻辑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4].杨艳莲.金纳米颗粒-量子点混合系统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9

[5].莫康信,苏佳佳.磁性纳米颗粒系统偶极相互作用的MonteCarlo研究[J].计算物理.2019

[6].江艾蕊.基于荧光硅纳米颗粒的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相关毒性评价[D].苏州大学.2018

[7].纪婉莹.能谱CT定量监测纳米二氧化锆控释系统颗粒浓度与药物释放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18

[8].王书美,李秋月,林治卿,袭着革.纳米颗粒物呼吸暴露致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硝化应激作用及可能机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7

[9].宋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致中枢神经系统毒理效应的体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10].潘龙飞.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暗场观测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颗粒密排侧视图纳米金颗粒直径对SPR信号放大的影响不同体积百分比Cu/H2O粒度分布(a)2K及(b)50K温度下易轴随机分布磁性~...易轴随机取向磁性纳米颗粒系统的...不同圆柱颗粒形状下的系统磁化行为如...

标签:;  ;  ;  ;  ;  ;  ;  

纳米颗粒系统论文_马溢轩,黄娟,曹冲,蔡文舒,肖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