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经济,中原,历史,粤北,嘉陵江,西宁。

历史经济地理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戎爱萍[1](2018)在《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山西经济地理》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安树伟等作者的专着《山西经济地理》。应当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张维邦教授主编的《山西省经济地理》之后又一系统介绍和潜心研究山(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18年05期)

戴光中[2](2018)在《运河影响下扬州经济地理区位的历史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地理区位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很多。以运河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运河对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变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出现的新变化及其特征,以期为重塑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力源[3](2017)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探寻中国经济地理的源头活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历史地理学为伴的几十年里,吴松弟研究过人口史、移民史和中国经济地理。教中国经济地理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差一口气:“讲来讲去都是古代,作为一门学科,怎么能只讲古代,不碰近代?”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长期以来,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由于各种原因少人问津、成果不多(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9-22)

唐玉[4](2015)在《秦直道经济地理价值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初衷是作为军事交通线而有力抵御匈奴,可在此后它的经济地理价值更为突显。本文主要从秦直道的修建、沿用以及它的经济地理价值叁方面来写。从人口迁徙所带动的生产技术交流以及中原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贸易入手,来阐述秦直道的经济地理价值。(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10-29)

宋可达[5](2015)在《秦汉江淮平原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代,在这四百余年中,江淮平原,作为中原和江南,亦即北方和南方的过渡地带,展现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历史经济地理面貌。本文拟在前人对该区域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对秦汉江淮平原的经济发展状况作一初步的探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气候和地貌两个角度切入,叙述了江淮平原的自然地理背景。充沛的降水和平坦的地貌为该区域稻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贫瘠的土壤和密布的池沼则限制了农业经济实现进一步的跨越。第二章从县级政区的析置出发,讨论了秦时期江淮平原的历史经济地理状况。第叁章分区域论述了西汉时期江淮平原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和交通上的进步,这一时期,江淮平原东部盐铁手工业的发展成就尤为令人瞩目。第四章着重解析东汉时期江淮平原的历史经济地理面貌。东汉时期,江淮平原的社会环境颇为动荡,发展逐渐陷入停滞。汉末黄巾起义和继起的军阀混战,几乎使秦汉四百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第五章为结语部分,该章总结了秦汉江淮平原的经济地理格局,并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和战争在区域开发中的巨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5-22)

刘玉海[6](2012)在《开封在哪里?》一文中研究指出1000年前,她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100年前,她是中原/河南的中心;10年前,她是河南的“后进生”、一度跌至河南倒数第二……她是七朝古都开封,但在长时段的历史中却走出了持续向下的斜线。   而今,在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呼啸而至的背景下,开封开(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2-09-03)

张保见[7](2012)在《评《青海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广泛分布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南界川边的阿坝、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东南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邻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则居于其西北,东部及东北部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兰州市、河西走廊等地相依,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东部河湟地带处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因此,作为一个研究单元青海具有典型意义,地理学界和历史学界对这一特殊区域均较为关注,相关学术成果丰富。(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陈蕊[8](2012)在《嘉陵江上游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地理的历史发展与空间变迁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一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地理格局演变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近年来,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与现实的关系得到社会的重视。嘉陵江流域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源及其研究价值。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时期的交通及流域中下游以洪水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研究方面。就嘉陵江全流域来说,则始终缺少综合的历史地理系统研究。本文从区域历史地理的角度着眼,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线索,对历史时期嘉陵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演变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和阐述,同时分析了经济因素和地理现象的分布以及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论述了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以及给流域带来的影响。全文分引言、正文两部分:在引言中,笔者简略叙述选题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简单回顾学术史,准确的界定研究范围、相关概念和研究内容。正文部分从经济地理基础、经济发展演变过程、经济生态效应叁个层面上阐述了如下几个问题:一、笔者对嘉陵江上游经济地理生态环境作了一个较全面的概述,主要分析了该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和文化传统、政治民族等人文因素。从人文地理因素来讲,嘉陵江流域地处我国羌藏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在唐代就是“地理兼南北,语音杂秦蜀”,为五方杂处之地。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空间吸收了大规模的外来移民,嘉陵江流域人口、经济格局皆发生重大改变,这使得嘉陵江流域历史经济地理的变迁具有诸多特殊性与复杂性和研究的挑战性。总的来说,嘉陵江上游主要因灾害频发的农业生态条件、行政边缘地带的地缘条件限制、制约了历史时期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二、嘉陵江流域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坐镇汉中支援刘邦反击叁秦,叁国蜀魏角逐,唐代控制山南、剑南叁道,南宋时期的抗金、抗蒙战争,清王朝平定吴叁桂战争,嘉陵江都曾多次作为用兵和漕运的通道,政治、军事开发是嘉陵江上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这一部分从秦汉开土列郡的政治性开拓、叁国时期的军事屯田、南北朝中间地带的规模性发展、隋唐军马驿马与林牧业的繁荣、宋元明清时期的军事开发以及明清农耕区的扩大与高产旱作农业的引进、嘉陵江上游地区农业经济开发及其他经济现象的变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重点对宋元明清以来嘉陵江上游地区生产发展及其布局,从人口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梳理此时生产发展与产业结构以及变化趋势。其次从交通工商贸易、市镇经济两个大方面对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过程和分布特点进行重点研究:即以农业经济基准点,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区域等方面对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布局加以研究,再进一步对种植区的分布与变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及其分布、林牧业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中的地位,综合农业开发特点等方面对农业做历史地理的时间和空间的研究。最后通过交通工商贸易等动态过程将其串联成一个面,在此基础上从嘉陵江水运和商品集市的发展来探讨市场网络的形成和小城镇的发展。得出军事战略地位影响下地域经济开发不稳定,生态环境问题严峻,以及历史交通不畅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古往今来,嘉陵江上游“一雨成灾”。最后笔者基于灾害视角对嘉陵江上游生态环境予以评价。该区域霜雹、洪涝灾害频发,据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期嘉陵江上游白龙江流域、嘉陵江略阳、宁强段,多次发生洪水淹城事件,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我们知道嘉陵江一直以来都是长江流域泥沙含量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河流。因而嘉陵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原因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探索历史流域人地关系演变之规律,尽可能的为保证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2-04-01)

朱华斌,胡善美[9](2006)在《观点鲜明的历史地理专着——《福建历史经济地理通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福建经济发展的大门开在海上,大门开关的状态,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兴衰,这是本书鲜明的观点和独特见解。(本文来源于《福建地理》期刊2006年01期)

赵焕庭[10](2005)在《秦至宋时粤北经济与文化概观——对《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的不同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05年03期)

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地理区位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影响其变迁的因素很多。以运河为切入点,对不同历史时期运河对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变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扬州经济地理区位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出现的新变化及其特征,以期为重塑扬州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提供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1].戎爱萍.山西经济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山西经济地理》读后[J].经济问题.2018

[2].戴光中.运河影响下扬州经济地理区位的历史变迁[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刘力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探寻中国经济地理的源头活水[N].文汇报.2017

[4].唐玉.秦直道经济地理价值的历史考察[C].“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下).2015

[5].宋可达.秦汉江淮平原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刘玉海.开封在哪里?[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

[7].张保见.评《青海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J].地理学报.2012

[8].陈蕊.嘉陵江上游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9].朱华斌,胡善美.观点鲜明的历史地理专着——《福建历史经济地理通论》评介[J].福建地理.2006

[10].赵焕庭.秦至宋时粤北经济与文化概观——对《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的不同意见[J].热带地理.2005

标签:;  ;  ;  ;  ;  ;  ;  

历史经济地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