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萎病论文_李雪艳,党文芳,杨红梅,楚敏,高雁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萎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萎病,棉花,抗性,品种,陆地棉,基因,核糖体。

黄萎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艳,党文芳,杨红梅,楚敏,高雁[1](2019)在《内生和根际细菌对棉花防御酶活性诱导和黄萎病防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细菌Bacillus vanillea SMT-24、B. velezensis BHZ-29、B. subtilis SHT-15、B. atrophaeus SHZ-24在土壤中的定植、促生、对棉花诱导抗性及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更好地防治棉花黄萎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观察抑菌圈,判断各菌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拮抗效果;以4株菌在根际土壤定植数量,反映拮抗菌定植能力;调查棉花株高、根长、根毛数、叶片数,分析4株菌的促生作用;测定棉叶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并通过盆栽试验调查拮抗菌发酵液灌根后棉花的病情指数,探讨拮抗菌株对棉花诱导抗性的作用。【结果】SMT-24、BHZ-29、SHT-15、SHZ-24能明显抑制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形成清晰的抑菌圈,第3次接种后2~22 d,在根系土壤中能大量存活,提高棉花株高、叶片数和根毛数,以及棉叶CAT、SOD、PAL、POD活性,并降低病情指数。【结论】拮抗菌SMT-24、BHZ-29、SHT-15、SHZ-24能促进棉花生长,提高部分防御酶活性,有效防治棉花黄萎病。(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金平[2](2019)在《李付广团队发现抗棉花黄萎病新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生长阶段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该研究为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提供了思路,并为抗病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病基因及种质资源。棉花黄萎病堪称棉花"癌症",陆地棉遗传背景狭窄,缺乏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21期)

苏晓峰,郭惠明,陆国清,程红梅[3](2019)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提高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是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严重威胁着棉花产量和棉纤维质量,被称为"棉花癌症"。大丽轮枝菌基因组信息的发布及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病原菌致病关键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分析,为培育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基因资源。【材料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针对高致病力大丽轮枝菌菌株V991的HIGS体系,用于大规模筛选病原菌致病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采用同源替换技术将病原菌候选基因进行敲除,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构建针对候选基因的RNAi(RNAinterference)质粒并转化植物,通过表型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评估转基因植物的抗性水平。【结果与分析】利用此体系,已构建126个含有靶标基因的HIGS质粒,病原菌体内的靶标基因被沉默后,植株的病情指数显着降低,从中筛选获得20个与病原菌致病力密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大丽轮枝菌糖代谢、碳代谢、能量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对其中部分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寡糖基转移酶STT3亚基基因涉及糖代谢通路,在孢子萌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其敲除突变后,与野生型和回补体相比,突变体碳源吸收利用能力、菌丝体发育、产孢能力和糖蛋白的分泌能力受到了明显抑制,从而导致孢子在根部的萌发能力以及致病力显着下降;ADP-ATP载体蛋白(AAC)基因是病原菌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其敲除突变后,引起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明显提高,突变体孢子的萌发能力、抗逆能力以及致病力显着低于野生型和回补体。随后,针对这些基因构建了RNAi干扰质粒并转化烟草,获得的转基因植物病情指数以及真菌生物量显着下降,明显提高了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目前已将上述质粒转化棉花,进行进一步的抗病性验证。【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IGS体系,可以更加直接观察植株与真菌互作和快速的筛选致病关键基因;AAC和STT3基因可作为潜在的候选基因,培育高抗黄萎病的转基因棉花。(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陈辅志,詹有俊,杨涛,孙建船,张璇[4](2019)在《9个棉花品种(系)在甘肃区试点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7年甘肃省棉花区域试验中,对9个棉花品种(系)进行抗黄萎病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系)中,金垦1663、9507-09-8、ND16-1、新81052属抗黄萎病品种,130415、130414、MB013、7108-11属于耐黄萎病品种,新陆早113属感病品种。(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贲海燕,郝永娟,高苇,曲红云,张军民[5](2019)在《氰氨化钙日光土壤消毒结合生防菌剂防控茄子黄萎病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茄子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黑龙江省近几年茄子生产中最棘手难防的病害。黑龙江省全年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土壤消毒剂在当地推广使用受限。结合黑龙江省气候和作物茬口特点,连续两年进行了氰氨化钙特有的消毒方式,以明确其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地点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连作大棚,黄萎病发病率在90%以上。第1年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1)氰氨化钙土壤消毒(QA1);(2)氰氨化钙土壤消毒处理,定植茄苗后用500倍液枯草芽孢菌剂200 mL灌根,每7d灌根1次,共3次(QB1);(3)嫁接处理,砧木为托鲁巴母(JJ);(4)对照(CK1)。2016年8月23日在茄子作物拉秧后进行氰氨化钙(100 g·m-2)土壤消毒处理,密闭大棚,经过8月底的余温(平均地温为25.6℃),再经过整个越冬,次年2017年4月21日揭膜晾晒,整个消毒时间历时7个月,5月4日定植茄苗。调查结果显示,JJ处理黄萎病防控效果最好,定植50d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0.9;QA1、QB1处理病情指数分别为15.3、10.5,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对照。进入坐果后期各处理病情加重,定植76 d,JJ的病情指数为33.2,防治效果仍为最好;QA1、QB1处理病情指数分别为44.1、39.4,比对照病情指数分别降低15.3、20.0。第2年试验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1)同QA1(QA2);(2)同QB1(QB2);(3)定植茄苗后用300倍液枯草芽孢菌剂200m L灌根处理,每7 d灌根1次,共灌根3次(Bs);(4)对照(CK2)。2017年7月20日,采用稻壳混施氰氨化钙(120 g·m-2)进行日光土壤消毒,7—8月持续高温消毒(平均地温为33.2℃),经历整个冬天,次年2018年4月20日进行揭膜晾晒,5月5日定植茄苗。调查结果表明,黄萎病整体发病较迟,定植45 d时对照处理最先出现症状;定植55 d时氰氨化钙土壤消毒结合枯草芽孢灌根处理(QB2)发病最轻,病情指数为1.7,发病率为5.0%;而枯草芽孢菌剂灌根处理(Bs)病情指数为14.5、发病率为32.3%,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随着作物生长,茄子黄萎病逐渐加重,定植70d,对照病情指数达48.2,发病率为98.9%;此时QB2病情指数为20.3,发病率为67.2%,可见其防控持效性最好;而单独使用氰氨化钙土壤消毒或单独枯草芽孢菌剂灌根对黄萎病的防效均不理想。两年试验结果显示,黑龙江省7—9月在作物拉秧后采用氰氨化钙土壤消毒处理,次年定植后用枯草芽孢菌剂多次灌根对黄萎病的防控虽然未达到砧木嫁接的防治效果,但已大幅减少了黄萎病菌的侵染危害,发病率降低了2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6](2019)在《“神锄”微生物功能菌剂棉花枯、黄萎病克星功能介绍与使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品是成都华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的适用于滴灌、冲施的多种微生物菌剂,是一组有生物防治作用的功能菌,是我公司科研人员通过10年的努力筛选培育出的菌株,采用人工诱变培植深层液体发酵浓缩而成。它能在50℃高温、-40℃低温环境中存活,保存时间长。2006年—2018年历时13年在各地棉花种植区域做了大量试验示范,对防治棉花(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赵卫松,李社增,鹿秀云,郭庆港,王培培[7](2019)在《防治马铃薯黄萎病芽胞杆菌种子处理剂的研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芽胞杆菌属菌株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本研究以枯草芽胞杆菌NCD-2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2为有效成分开展了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种子处理剂研制。通过对载体、助剂种类及其比例的优化,明确种子处理剂的配方为:载体滑石粉75%、菌株NCD-2原粉13.33%、菌株Ba-2原粉6.67%、分散剂B3.50%、润湿剂B1.50%;制备的种子处理剂外观为浅黄色粉末,无团块。该菌剂粒径D50为36.78μm,pH 6.85,贮藏后未出现结块和发粘现象,浓度介于1.5×10~9~2.0×10~9 CFU/g。作物安全性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用量在1~4 kg/667 m~2拌种马铃薯种薯,校正出苗率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着;进一步研究以4 kg/667 m~2拌种薯块不同时间对出苗的影响,明确拌种后不宜长时间放置,以2 d内播种为宜。两年多地田间试验表明,种子处理剂对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48.58%~72.82%,增产为5.52%~14.32%。综合分析表明,该菌剂能够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且增产作用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该菌剂进一步的大面积推广示范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晨[8](2019)在《抗棉花黄萎病新基因被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报》期刊2019-09-27)

索南措,黄远志,李彦忠,俞斌华[9](2019)在《苜蓿黄萎病的发生、危害及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Medicago sativa)黄萎病是由苜蓿轮枝菌(Verticillium alfalfae)引起的毁灭性真菌病害,对欧洲、北美洲的苜蓿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是我国进出口检疫性植物病害。我国先后于1998和2014年在新疆多地和甘肃张掖地区有苜蓿黄萎病发生的报道。本文综述了苜蓿黄萎病的病原菌—苜蓿轮枝菌的分类地位和形态学特征,病害的侵染循环和流行规律,病害造成的损失与检测防治技术,病害在国外和国内的传播、发生情况及为我国苜蓿产业带来的风险,最后对苜蓿黄萎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姣,李志沛,张立福,黄长平[10](2019)在《基于棉花黄萎病多“症状”特征的植被指数构建及病情遥感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考虑棉花黄萎病多"症状"特征对黄萎病遥感精准监测及其抗性鉴定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黄萎病胁迫下棉花冠层光谱响应的生理机制,基于Relief-F算法优选出对棉花黄萎病不同"症状"变化敏感的特征谱段(531 nm、699 nm、701 nm、1 404 nm),构建了一种新的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Index,CVWI),并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黄萎病遥感监测模型。研究表明:与传统病害植被指数相比,CVWI综合考虑了黄萎病导致的棉花水分、叶绿素、叶黄素、红边等理化与生理参数变化,可更好指示黄萎病病情;基于CVWI的黄萎病监测模型精度高于传统表现最好的色素比值指数(Pigment Specific Simple Ratio chl-b,PSSRb),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与F1值分别提高了19%、6%、13%。研究结果可为棉花黄萎病大面积遥感精准监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萎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生长阶段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该研究为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提供了思路,并为抗病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病基因及种质资源。棉花黄萎病堪称棉花"癌症",陆地棉遗传背景狭窄,缺乏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育种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萎病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艳,党文芳,杨红梅,楚敏,高雁.内生和根际细菌对棉花防御酶活性诱导和黄萎病防治作用[J].棉花学报.2019

[2].张金平.李付广团队发现抗棉花黄萎病新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19

[3].苏晓峰,郭惠明,陆国清,程红梅.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提高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陈辅志,詹有俊,杨涛,孙建船,张璇.9个棉花品种(系)在甘肃区试点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J].甘肃农业科技.2019

[5].贲海燕,郝永娟,高苇,曲红云,张军民.氰氨化钙日光土壤消毒结合生防菌剂防控茄子黄萎病效果的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神锄”微生物功能菌剂棉花枯、黄萎病克星功能介绍与使用方法[J].农村科技.2019

[7].赵卫松,李社增,鹿秀云,郭庆港,王培培.防治马铃薯黄萎病芽胞杆菌种子处理剂的研制及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8].李晨.抗棉花黄萎病新基因被发现[N].河南科技报.2019

[9].索南措,黄远志,李彦忠,俞斌华.苜蓿黄萎病的发生、危害及检测[J].草业科学.2019

[10].王姣,李志沛,张立福,黄长平.基于棉花黄萎病多“症状”特征的植被指数构建及病情遥感监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高抗、抗病和耐病棉花品种(株系)叶...后代中与父本新海20号扩增出相同条...后代中与母本硕丰1号扩增相同条带...差异片段二次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一10抗枯、黄萎病的棉花群体表现...一3棉花黄萎病冠层光谱反射率与严...

标签:;  ;  ;  ;  ;  ;  ;  

黄萎病论文_李雪艳,党文芳,杨红梅,楚敏,高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