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城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山地城市
山地城市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鑫,彭海游,董平,廖云平,张俊凡[1](2019)在《山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重庆市中央公园至悦来片区为例,分析了山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特征。基于栅格网为基础的平面分层法开展了研究区的地下空间资源的评价,分别对浅层(0~20m)、中层(20~50m)的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得出研究区地下空间资源量,并基于地质环质要素对可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进行了质量评价。(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33期)
何东,刘勇,刘秀华,章征涛,周佳松[2](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蒋雪,张海鹏,张洵[3](2019)在《浅析城市地图集对山地城市特色的挖掘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市地图册》的设计为例,介绍了图集在山地城市特色挖掘和表达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主要从地图集结构和内容设计、地图集表示方法设计、地图集整饰设计等方面对重庆城市特色进行了表达,可为今后山地城市地图集的个性化、特色化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蔡晓禹,李少博,彭博,谭景元[4](2019)在《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适用于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本文利用高空视频采集技术对典型城市复杂交织区展开研究,提出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交通仿真模型构建与参数标定方法。针对仿真模型多个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与测试,最终确定4个关键影响参数:速度期望分布、停车间距(CCO)、跟车变量(CC2)、安全距离折减系数。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关键参数标定,给出各参数合理阈值。之后针对重庆市四千米交织区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拥堵情形时仿真结果与实际流量相比误差在7%之内,能准确反映交织区实际运行情况。对比现有交织区运行分析方法,发现现有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不适用于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计算结果远大于实测通行能力。基于VISSIM交织区仿真模型获取不同交织情形下通行能力,提出适用于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选取交织区长度(L_S)、交织区车道数(N)、交织流量比(Q_R)和汇出比(Q_W)作为模型4个参数。利用IstOpt软件进行非线性复杂模型参数估算求解。模型拟合度R~2为0.9897,与实测数据误差约在6%之内。(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01)
高娄辉[5](2019)在《煤炭型山地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以古交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型山地城市的空间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矿区建设的影响和制约,空间上早期呈现出独立组团式发展的格局,城镇呈现出依附发展的趋势,这种发展模式对城市空间的拓展与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产生着较大的制约作用。文章试图以古交市为例,以城市空间面临的自然条件、矿区制约及城市功能优化等问题为出发点,在统筹自然本底条件和矿区生态修复的背景下,探索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与矿区的功能及城矿一体发展等方面的优化措施。(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孙亚萍,黄遥[6](2019)在《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土地生态格局构建——以资阳临空经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注度逐年上升,协调城市自然资源和城市建设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关于城市建设生态红线划定的问题讨论也是有增无减。本文在此基础上,选取资阳市临空经济区有代表性的五大生态因子——高程、坡度、植被覆盖、土壤侵蚀、现状土地利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敏感等级区域划分,从而得出单因子生态敏感性的分析和评估;同时结合德尔菲分析法,两两因子进行权重分析,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的分析和评估,分析资阳临空经济区的综合敏感性,构建资阳临空经济区的五大生态安全格局:优先发展区、适宜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在五大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划分四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协调区、建设开发区。结合生态功能分区划定生态红线,确定开发管控区,从而引导控制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实现规划在GIS指导下的转换和应用,从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规划相结合的潜力与合理性,引导城市更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刘亚丽,陈治刚,曹春霞[7](2019)在《山地城市水系空间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深入探讨山地城市特性,水系优化、湖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科学性,从自然地理、生态需求、资源环境、城市空间、景观规划、品质提升的综合视角,总结水系优化、湖库建设的规划理论、规划模式、实践案例,旨在树立"绿色水发展"理念,优化水系空间格局,促进水系与城乡空间、历史人文交融,推动山地城市水系资本增值。(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冯洁[8](2019)在《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行交通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山地城市社会经济构成与城市形态特点,分析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设计的影响要素,从慢行空间设计与快慢行接驳设计两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从慢行节点、慢行廊道、慢行区叁个层面提出慢行空间的形态设计策略;从慢行与公交换乘、慢行与轨道交通换乘两个层面提出快慢行接驳的形态设计策略。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设计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崔音,尚嫣然,张悦,付世华,薛昊天[9](2019)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浅探——以渝东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一论断对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重庆渝东北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渝东北地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根本矛盾,并针对本地特征和特色,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空间规划视角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落实途径。(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廖冠男,林逸凡[10](2019)在《基于视景管理的山地城市生态资源景观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对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双重关注,景观规划设计试图在保护生态原真性的同时凸显景观人文艺术之美,却跬步难行。剖析山地城市当前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后,本文以探寻资源保护与价值利用并行的规划方法为目标,梳理国内外视觉景观管理的相关研究与实践,聚焦山地城市构建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的生态景观规划路径。结合四川省富顺县釜溪河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从生态本底认知入手,以视觉景观管理为工具进行景观吸引力、景观能见度评价,寻找最佳视域和视廊构建山地城市多维多向景观格局,并制定分级保护、利用、管理计划,旨在通过触发"视觉感知"主动式保护利用,实现山地滨河地段的生态扰动最小化和景观凸显最大化。(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期刊2019-10-19)
山地城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众多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开发转变.大多数山地城市受山水格局与规划因素的影响,较多沿用多中心发展模式,但山地城市多中心结构较少受到主流研究的关注.对城市各空间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可有效反映其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为例,基于房价、夜间灯光强度、公交站点密度、宜出行密度等多源数据,分析不同要素的空间布局及多中心空间特征,并重点识别了各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结果表明:重庆主城区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格局,各中心/组团的空间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城市要素及空间结构在分布上内密外疏,具有山地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特征.不同中心/组团的发育程度内高外低,发展不均衡;内环以内各中心发育相对成熟,而外围中心/组团发展仍有待加强.最后分析了形成目前多中心体系的原因并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城市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兴鑫,彭海游,董平,廖云平,张俊凡.山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2].何东,刘勇,刘秀华,章征涛,周佳松.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析——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蒋雪,张海鹏,张洵.浅析城市地图集对山地城市特色的挖掘和表达[J].地理空间信息.2019
[4].蔡晓禹,李少博,彭博,谭景元.山地城市干道交织区通行能力模型研究[C].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2019
[5].高娄辉.煤炭型山地城市空间优化策略——以古交市为例[J].安徽建筑.2019
[6].孙亚萍,黄遥.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土地生态格局构建——以资阳临空经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7].刘亚丽,陈治刚,曹春霞.山地城市水系空间优化关键技术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8].冯洁.山地城市慢行交通设计策略研究[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9].崔音,尚嫣然,张悦,付世华,薛昊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背景下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浅探——以渝东北地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
[10].廖冠男,林逸凡.基于视景管理的山地城市生态资源景观化路径[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山地城乡规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