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电信产业营销创新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宋罗娜[1](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提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刘云欢[2](2021)在《基于五力模型的HB电信政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通信运营商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至今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历程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国通讯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成立、拆分、合并、重组,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主导的格局。三大运营商在不断的探索与变革之中逐步完善自身,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着。5G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化需求和无限商机。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各类信息化公司不断涌入,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面对不同的竞争者需要采用不同的竞争策略才能在市场营销中脱颖而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运营商政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的相关文献,以HB电信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从同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新进入者的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然后基于五力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竞争策略的优化建议。为了提升竞争力,HB电信应该基于不同的竞争者,采用不用的竞争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应突出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面对BAT等新进入者,要突出“云网融合”产品组合能力和本地化服务优势;面对虚拟运营商,要树立品牌和服务优势;对于供应商,要建立竞合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对于购买者,要健全服务体系并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同时还要匹配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措施,确保竞争策略的落地实施。本文的研究对HB电信政企市场营销工作的开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希望为国内运营商在政企市场中的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一些思路和分析方法。
陈鹏[3](2020)在《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5G网络技术趋于成熟和5G商业化工作的铺开,不仅会催生更多的5G业务市场机遇,拓展网络运营商的市场空间,也会带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作为5G业务市场新进入者的中国广电集团,如何利用5G牌照的契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寻求最为适合的发展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论文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基于中国广电拥有5G商用牌照这一机遇,在考虑国内外5G通信技术演进趋势、5G三大场景特性与业务应用现状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与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经营业绩和5G布局的差异性,旨在为中国广电找准市场定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论文首先利用竞争战略理论、波特五力分析模型、SWOT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广电自身的企业战略发展、组织架构、经营现状,分析了中国广电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其次依据5G对广电业务的影响以及广电现有业务融合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中国广电5G业务场景主要突破点。最后,从产品研发、技术策略、业务拓展和价值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广电5G业务竞争策略,为中国广电拓展5G业务,提供了决策参考。
陈俊霖[4](2020)在《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联通公司5G全国布局的重点区域,GY联通公司是企业5G战略的排头兵,5G的到来,GY联通公司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做好竞争战略管理,对于本企业和联通公司的全国发展均至关重要。本文中以GY联通公司为分析对象,结合5G发展背景,通过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竞争者分析,尝试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进行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一些建议,为竞争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思路。经过理论回顾和研究分析掌握了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和研究工具,对于5G特点和机遇有了深入的认知;通过对GY联通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结合竞争战略理论,提出了 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差异化战略。结合5G特点,提出了从商业模式、细分用户、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四个方面形成差异的对策建议,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营销渠道和硬件设施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左川[5](2020)在《HN电信政企云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计算以亚马逊AWS初创为起点,历经十余年的风雨,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发展,逐渐形成完整而庞大的产业甚至生态。2017年之后,权威市场研究机构通过研究所给出的结论显示,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甚至已不再作为新兴行业,而是作为必须考虑的战略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信息化市场和大中小企业的规划中。面对云计算服务全球化的扩张,对于HN电信乃至中国电信集团而言,云计算的趋势是挑战,更是绝佳的机遇。如今,移动业务已进入全民时代,全行业移动用户总数超过全国人口,达到15亿。当下移动业务数据的增长更多依赖于双卡和三卡用户,市场空间趋于饱和。另一方面,5G的基站建设压力迫使三家运营商急切寻找成本压降的出口。2012年,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天翼云)的成标志着全网资源布局开始,“云改牵引、云网融合”的战略指导理念开始逐渐成型。经过以HN云计算市场为背景进行的研究,对相关理论和概念进行阐明,梳理国内外云计算市场的发展现状,以调研问卷的形式,挖掘HN电信内部产品及赋能方面存在的缺陷;之后以SWOT分析法、五力模型和PEST分析法为工具,为HN电信的云业务营销战略发展明确了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当下HN电信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举措和战略保障。所涉及的HN电信发展现状,均通过一手统计数据、问卷调查及系统性调研归纳总结所得。同时,本文从云业务、5G等信息化发展背景及HN的具体实际出发,根据所学战略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HN电信云营销发展战略途径,对实现HN电信云营销发展的不断完善、切实落实集团“云改牵引、云网融合”的战略指导理念具有借鉴价值及参考意义。
程瓯[6](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姜姣娇[7](2014)在《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信业已经进入新的大融合、大变革和大转型的发展时期,这是电信产业在一个新的领域里告别产品竞争时代进入满足竞争的商业模式时代的转型标志。在此发展阶段和外部竞争环境下,如何集中有限资源,挖掘市场中最有价值客户,同时对其进行差异化营销,将是电信产业市场营销策略的中心任务和重要课题,也是确保具有明显网络外部性的电信产业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电信运营商最有价值的客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团客户,对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进行市场细分、营销策略组合,有助于推动整体电信产业的战略转型,因此,本文主要作了以下创新性研究:(1)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决定了市场细分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的适用性,本文在研究了集团客户特点、客户价值基础上构建了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通过聚类分析将指标归类,利用SPSS13.0中的因子分析模块进行权重计算,使用了某电信运营商2011年CRM系统中最新集团客户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所得评估结果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对集团客户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细分,制定行之有效的集团客户组合营销策略。(2)设计了包含集团客户期望、感知质量、集团客户感知价值、竞争、投诉、忠诚度模块的电信产业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将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引入满意度测评模型,使用最小二乘迭代算法(PLS)计算模型路径系数,利用LISREL模型方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及权重,然后通过某电信运营商2011年调研数据得出实证结果。(3)将特征联合熵理论引入KNN分类算法,提出了改进算法FUE-KNN。创新性的将特征联合熵中的两个变量设为客户价值、满意度,从而得出基于客户价值、满意度特征联合熵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细分模型。为了验证此算法在客户细分中的应用效果,以某地区的移动集团用户在2011年的客户价值、满意度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最终将集团客户细分为四类:A“最佳集团客户”、 B“奇异集团客户”、C“诱惑集团客户”、D“幽灵集团客户”。结合大市场6PS营销理论与SWOT-MS分析,制定SO-A、WO-A、ST-A、WT-A等十六类营销策略,此营销组合策略的灵活运用为我国电信运营商适应新时代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春雷[8](2013)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三,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三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王昕[9](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丛亮[10](2009)在《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文中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国内重要的固网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提出了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口号,并决心围绕价值链集中精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求在3G时代很可能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新一轮电信重组之后,中国电信将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价值链理论、渠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理论,为中国电信提升竞争能力、制订竞争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本课题基于竞争优势理论、价值链理论、渠道理论,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围绕价值链和竞争优势关系这条线索,并重点对渠道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同时采用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指标评价法等工具,对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评论其比较优势。与此同时,本课题将主要通过综合指标评定与重组资产、业务整合的方式,对中国电信与国内外典型电信运营商比较竞争优势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重点比较分析典型的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国内三家: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国外两家:英国电信和韩国电信)经营状况、竞争策略及其带来的影响,研究中国电信的比较竞争优势及与主要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对比明晰了中国电信在各指标上的排名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基于相关数据、模型的建立,分析了中国电信的相关策略,并依据国内外主要电信运营企业的运营经验探讨了中国电信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为中国电信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竞争策略以及渠道策略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具体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中国电信的基于产业价值链和渠道的发展战略为其高层提供了大量实用数据和策略支持,而且通过中国电信与国内外电信运营企业的比较,为中国电信未来转型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关于比较优势方面的研究。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电信产业营销创新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电信产业营销创新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
1.1.4 研究意义 |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生态 |
2.1.2 可持续发展 |
2.1.3 创新生态系统 |
2.1.4 商业生态系统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收益函数构建 |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
3.2.1 演化博弈模型 |
3.2.2 讨价还价模型 |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1 同规模场景 |
3.3.2 不同规模场景 |
3.3.3 创新程度影响 |
3.3.4 协作因素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
4.2.1 需求分析 |
4.2.2 框架设计 |
4.2.3 应用场景 |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
4.4.1 综合评价体系 |
4.4.2 综合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求解 |
5.3.4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
6.4.1 结构框架 |
6.4.2 主链设计 |
6.4.3 子链设计 |
6.4.4 性能优化 |
6.4.5 仿真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五力模型的HB电信政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依据 |
2.3 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 |
3 HB电信政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HB电信简介 |
3.2 政企市场及其特点简介 |
3.3 HB电信政企市场存在的问题 |
3.4 HB电信政企市场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产品同质化严重 |
3.4.2 营销渠道单一 |
3.4.3 人员技术水平低 |
4 HB电信政企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4.1 竞争的宏观环境 |
4.1.1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
4.1.2 经济增速带来新发展 |
4.1.3 社会进步带来新需求 |
4.1.4 技术进步带来新挑战 |
4.2 竞争的微观环境 |
4.2.1 行业内部竞争 |
4.2.2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5 HB电信政企市场竞争策略选择 |
5.1 应对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策略选择 |
5.1.1 产品创新突出差异化优势 |
5.1.2 强强联合突出重点行业优势 |
5.1.3 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优势 |
5.2 应对BAT等新进入者的竞争策略选择 |
5.2.1 突出“云网融合”能力 |
5.2.2 发挥本地网服务优势 |
5.2.3 丰富渠道弥补短版 |
5.3 应对虚商等替代品的竞争策略选择 |
5.3.1 树立品牌优势 |
5.3.2 发挥服务优势 |
5.4 应对供应商的竞争策略选择 |
5.4.1 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 |
5.4.2 确立多方竞合关系 |
5.5 应对高议价能力的购买者的竞争策略选择 |
5.5.1 健全客户服务体系 |
5.5.2 提升定制化服务能力 |
6 竞争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措施 |
6.1.1 调整人员结构 |
6.1.2 优化组织架构 |
6.2 人才保障措施 |
6.2.1 优质的培训方案 |
6.2.2 通畅的晋升通道 |
6.3 技术保障措施 |
6.3.1 商机管理系统 |
6.3.2 数据管理系统 |
6.4 财力保障措施 |
6.4.1 激励性的薪酬机制 |
6.4.2 个性化的激励方案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A 专业术语索引 |
(3)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论文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5G的概念及其特点 |
2.1.2 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理论与方法 |
2.2.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
2.2.2 竞争战略分析方法 |
第三章 5G背景下广电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
3.1 电信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
3.1.1 三大运营商总体业绩比较 |
3.1.2 竞争对手5G布局现状分析 |
3.1.3 三大运营商5G业务发展现状 |
3.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竞争分析 |
3.3 广电5G业务拓展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遇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广电5G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4.1 广电5G业务发展的方向 |
4.1.1 5G对广电业务的影响 |
4.1.2 5G与广电业务融合的趋势 |
4.2 广电5G业务竞争战略选择 |
4.2.1 竞争战略的类型 |
4.2.2 竞争战略选择的依据 |
4.2.3 竞争战略的确定 |
第五章 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 |
5.1 产品研发策略:进行颠覆性创新 |
5.1.1 坚持“以内容为主”,不夸张视听 |
5.1.2 坚持自身特色,进行资源整合 |
5.1.3 强调大带宽不只大带宽 |
5.1.4 低时延催生新应用 |
5.1.5 拓展市场领域 |
5.2 技术策略:进行系统性重构 |
5.2.1 组合式重构 |
5.2.2 分形式重构 |
5.3 业务拓展策略:进行局部性突破 |
5.3.1 聚焦垂直行业,甄选突破机会 |
5.3.2 创新敏捷规划,加速业务落地 |
5.3.3 总结案例经验,形成裂变能力 |
5.3.4 强化与合作伙伴的协同 |
5.4 价值创新策略:推动“智能技术+业务”模式 |
5.4.1 增强沉浸式深度体验 |
5.4.2 多维度覆盖目标用户 |
5.4.3 打造超高清娱乐体验 |
5.4.4 构建“网联空间” |
5.4.5 构建起“线上+线下”全场景服务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战略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的概念 |
2.1.2 战略管理层次划分 |
2.1.3 竞争战略分类 |
2.1.4 竞争战略分析方法 |
2.2 5G通信概述 |
2.2.1 5G通信技术概述 |
2.2.2 5G的特点及机遇 |
第3章 GY联通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竞争对手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资源分析 |
3.3.2 能力分析 |
3.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
3.4 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矩阵分析 |
第4章 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
4.1 竞争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
4.2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的确定 |
4.2.1 公司愿景 |
4.2.2 公司战略目标 |
4.3 5G背景下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
4.3.1 低成本战略 |
4.3.2 差异化战略 |
4.3.3 集中化战略 |
4.4 5G背景下动态竞争战略选择分析 |
4.4.1 进攻型战略 |
4.4.2 防御型战略 |
4.5 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第5章 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5.1 竞争战略实施步骤 |
5.2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途径 |
5.2.1 5G布局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差异化 |
5.2.2 5G功能为基础的用户细分差异化 |
5.2.3 5G质量为基础的产品设计差异化 |
5.2.4 5G体验为基础的客户服务差异化 |
5.3 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5.3.1 5G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保障 |
5.3.2 5G竞争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
5.3.3 5G市场拓展的营销渠道保障 |
5.3.4 5G网络品质的硬件设施保障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HN电信政企云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云的概念 |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
2.3 竞争战略理论 |
2.4 战略分析工具 |
3 HN电信云化业务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HN电信云化业务发展现状 |
3.2 HN电信云化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2.1 经济政策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环境分析 |
3.2.3 市场竞争力分析 |
3.3 HN电信云化业务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4 HN电信云化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1 战略选择的依据 |
4.2 战略发展的目标 |
4.3 战略发展的实现途径 |
4.3.1 实施云网融合 |
4.3.2 布局云网生态圈 |
4.3.3 细化行业客户 |
4.3.4 打造全息服务体系 |
4.3.5 强化人才支撑 |
5 HN电信云化业务战略的实施保障 |
5.1 明晰发展战略规划 |
5.2 差异化营销产品服务 |
5.3 专业化内部人才培养 |
5.4 强化铁三角团队机制 |
5.5 第三方开放互助协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调查问卷 |
致谢 |
(6)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7)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研究 |
2.1 集团客户价值评估相关理论基础 |
2.2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设计 |
2.3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价值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研究 |
3.1 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相关理论基础 |
3.2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 |
3.3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满意度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营销策略研究 |
4.1 市场细分方法及模型研究 |
4.2 基于特征联合熵的改进 K 近邻分类模型 |
4.3 SWOT-MS 分析与策略制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移动集团客户营销策略应用案例 |
5.1 案例背景 |
5.2 策略分析与制定 |
5.3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概念界定 |
六、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发展 |
一、企业大学的由来 |
二、企业大学实践发展现状 |
三、企业大学实践发展述评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理论研究 |
一、企业大学研究主体与研究视角 |
二、企业大学理论研究述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历史透析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发展历程分析 |
一、厂办学校的兴起:20世纪10年代前 |
二、企业大学的萌芽:20世纪10—50年代 |
三、企业大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
四、企业大学总体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一、相关概念描述 |
二、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因素 |
三、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外在驱动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大学现状解析 |
第一节 企业大学实践案例 |
一、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简述 |
二、中国电信学院 |
三、爱立信中国学院 |
四、国美培训中心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内部关系 |
一、隶属关系 |
二、组织架构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外部关系——企业大学联盟 |
一、基于企业大学联盟的教育服务 |
二、企业大学联盟模式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 |
一、项目管理模式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三、筹资模式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五节 企业大学的学习项目认证与服务范围 |
一、学习项目认证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三、服务范围 |
四、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节 企业大学的存在形式 |
一、实体形式与虚拟形式 |
二、共性特征分析 |
第七节 企业大学所属组织的规模与属性 |
一、组织规模 |
二、组织性质 |
三、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八节 企业大学共性特征分析总结 |
一、组织性质——自助服务 |
二、组织运行逻辑——生产实践逻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大学与相关组织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企业大学比较研究的维度 |
第二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公共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 |
二、企业大学与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 |
三、企业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 |
第三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市场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公司 |
二、企业大学与教育培训公司 |
第四节 企业大学与提供自助服务的高教机构 |
一、企业大学与企业培训部门 |
二、企业大学与组织大学 |
第五节 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一、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 |
二、企业大学与大学 |
三、企业大学与学习型组织 |
四、企业大学的内涵阐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 社会生产实践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 |
一、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多样化 |
二、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的发展 |
三、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内容形式、人才培养发生根本变化 |
四、社会生产实践促进了现代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发展环境的完善 |
第二节 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
一、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 |
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与大学体制机制创新 |
三、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中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大学深化研究的探讨 |
第一节 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与核心价值 |
一、企业大学的核心能力 |
二、企业大学的核心价值 |
第二节 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与知识类型 |
一、企业大学的职能类型 |
二、企业大学的知识类型 |
第三节 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 |
一、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大学 |
二、参与合作联盟的企业大学 |
三、提供市场服务的企业大学 |
四、企业大学的发展演变 |
第四节 企业大学的评价原则 |
一、创办企业大学是否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实质性需求 |
二、企业大学运行是否遵循企业大学的内在逻辑 |
三、知识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水平是评价企业大学的关键指标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调研资料 |
A X学院调研报告 |
B X学院访谈纪要 |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9)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 价值链的概念 |
2.3 产业链的概念 |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
2.6 创新的概念 |
2.6.1 技术创新 |
2.6.2 产业创新 |
2.6.3 产业集群创新 |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
2.7.1 国家创新系统 |
2.7.2 区域创新系统 |
2.7.3 产业创新系统 |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
2.7.6 企业创新系统 |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
5.2.1 模仿创新 |
5.2.2 自主创新 |
5.2.3 合作创新 |
5.2.4 协同创新 |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1 指标选取原则 |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6.4.1 模型的选取 |
6.4.2 因子分析法 |
6.4.3 聚类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0)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4 论文内容与结构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回顾 |
2.1 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
2.1.1 竞争优势的概念 |
2.1.2 基本竞争优势的分类 |
2.1.3 竞争优势的框架 |
2.1.4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相关理论 |
2.2.1 生态价值链、渠道分析与核心竞争力 |
2.2.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
2.2.3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2.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
2.2.5 核心竞争力与价值链管理 |
第三章 中国电信竞争优势分析评价 |
3.1 中国电信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
3.2 电信集团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
3.2.1 中国电信内部价值链竞争优势分析 |
3.2.2 中国电信内部价值链“四维度”分析 |
3.3 中国电信产业价值链与渠道优势分析 |
3.3.1 电信产业生态价值链发展方向 |
3.3.2 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价值链与渠道中的定位 |
3.4 中国电信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四章 国内典型电信运营商竞争优势分析 |
4.1 国内主体电信运营企业的选取 |
4.1.1 中国电信 |
4.1.2 中国网通 |
4.1.3 中国移动 |
4.1.4 中国联通 |
4.2 综合竞争力分析及评价 |
4.2.1 财务运作能力 |
4.2.2 客户发掘能力 |
4.2.3 资源利用能力 |
4.2.4 学习成长能力 |
4.2.5 综合评价 |
4.3 中国电信与其它电信企业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
4.3.1 04-06年国内各大电信运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名 |
4.4 重组后中国主体电信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4.4.1 重组后中国主体电信运营企业概览 |
4.4.2 重组后中国电信SWOT分析 |
4.5 从品牌和业务对中国主体电信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评价 |
4.5.1 品牌 |
4.5.2 业务 |
第五章 国外典型电信运营商竞争优势分析 |
5.1 典型运营商选取 |
5.2 英国电信(BT)竞争优势分析 |
5.2.1 英国电信简介 |
5.2.2 英国电信转型的背景与策略 |
5.2.3 转型成功的英国电信重获新生 |
5.2.4 英国电信转型的启示 |
5.3 韩国SK电讯竞争优势分析 |
5.3.1 SK电讯简介 |
5.3.2 SK电讯竞争策略分析 |
5.3.3 韩国SK电信竞争策略的启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国内电信运营商比较优势分析结论 |
6.1.2 国际电信运营商比较优势分析结论 |
6.3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一 |
1.2006 年指标评价结果 |
2.2005 年指标评价结果 |
3.2004 年指标评价结果 |
4.2006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5.2005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6.2004 年评价体系基础指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电信产业营销创新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五力模型的HB电信政企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刘云欢.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5G背景下广电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陈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5G背景下GY联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陈俊霖.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5]HN电信政企云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左川.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6]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7]基于客户价值与满意度的电信运营商集团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姜姣娇. 天津大学, 2014(05)
- [8]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08)
- [9]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10]中国电信比较优势分析[D]. 丛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