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坑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坑,数值,模型,特性,深基坑,组合,神经网络。
基坑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方焘,刘春,郭俊,冉井念[1](2019)在《土体宽度非对称基坑变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邻近有地铁车站形成的两侧土体宽度非对称的基坑开挖进行数值模拟,详细分析一侧为半无限土体,另一侧土体宽度由有限土体逐渐变为半无限土体的基坑变形特性,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厦门地区地层条件下,基坑有限土体侧的变形明显小于半无限土体侧,基坑有限土体侧土体宽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范围为1.5倍左右基坑开挖深度。具体表现为随着基坑有限土体侧土体宽度的增大,基坑坑底隆起值增大,基坑半无限土体侧地表沉降量、桩体水平位移量减小,基坑有限土体侧地表沉降量、桩体水平位移量增大,基坑两侧变形逐渐变化至基坑两侧均为半无限土体时的变形量。(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徐爽,孙阳,肖敬宇,张铭鑫[2](2019)在《一种监测基坑变形的灰色时序组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色GM(1,1)模型运算简单,但缺点是精度不够;时间序列模型能计算大量的数据,但是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本文以宿迁某基坑为例,对水平位移量进行检测,利用灰色和时间序列组成的新模型,以前几期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后几期数据进行预测,得出组合模型的精度比单一的灰色预测模型精度高,组合模型更适合基坑监测。(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11期)
王立峰,陈巧红,冯利坡[3](2019)在《地铁车站基坑开挖的管线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铁车站深基坑为工程背景,收集整理了多个地铁基坑管线沉降变形的现场实测资料,从统计角度探讨了地铁深基坑开挖的周边管线的变形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和柔性管线的沉降都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刚性管线的沉降大小基本介于0. 3‰H~3. 6‰H之间,平均值为1. 2‰H;柔性管线的沉降基本介于0. 2‰H~3. 2‰H之间,平均值为1‰H。柔性管线的沉降与埋深相关性不大,刚性管线的沉降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管线最大沉降距离基坑约1. 5H,沉降突变点位于2. 5H附近。根据地表沉降包络线,得出污水、给水、燃气、通讯和电力管线占地表沉降的比例分别为43%、38%、34%、33%、35. 5%,埋深较深的污水和给水管线沉降占地表沉降的比例较大。(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晨,黄曼,马成荣[4](2019)在《地层参数对软土深基坑变形的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珠叁角地区的软土具有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等特性,对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以珠叁角公路隧道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该工程的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地层参数对软土深基坑变形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地层的弹性模量变化对基坑变形最为敏感,其次为内摩擦角,粘聚力的敏感度最低,数值计算结果为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同时还为类似工程的敏感性分析问题提供了借鉴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10期)
宋楚平[5](2019)在《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深基坑变形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基坑变形因素复杂的特点和现有理论解决变形计算的不足,提出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基坑变形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求解,BP模型构建过程中既考虑基坑变形的主要自变量,又兼顾模型在时间上的延展性;同时,通过遗传算法对模型权重初值进行优选,避免模型陷入局部极小值,以达到预测误差全局最小的目的。应用结果显示:改进的预测方法无论是在模型的收敛速度,还是泛化能力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对未来2~5 d的预测与实际监测值基本一致,完全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该方法对深基坑变形安全监测具有实用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曾亮[6](2019)在《建筑基坑常规变形监测技术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均用地面积进一步萎缩,而高层建筑以及相关地下工程规模与数量却在与日俱增。若想建设上述相关工程则必定会开挖建筑基坑,可是建筑基坑在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周围建筑物自身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并且由于受到周边建筑物对建筑基坑的挤压,很容易发生基坑塌方等施工事故,基于此对建筑基坑可能出现的常规变形进行严格检测是尤为重要的。(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0期)
王伟,司金标,张达石[7](2019)在《相邻基坑开挖施工变形控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相邻基坑同时开挖施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建设中。其受力状态与变形不同于单基坑,但目前的行业规范标准和计算方法对于该类基坑无明确规定,设计与施工时缺乏可参照标准。以上海地区某相邻基坑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相邻基坑施工引起围护结构变形,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同时,分析基坑间距、基坑间连接措施和施工顺序等因素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相邻基坑间距小于2.5倍开挖深度时会对围护结构变形产生影响,相邻侧围护结构间设置连板能有效控制围护结构顶部变形,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可有效减小围护结构变形。(本文来源于《中国市政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杨彬[8](2019)在《临湖隧道软土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基坑作为地下建设的关键,已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热点。文章基于太湖隧道某深基坑工程,应用数值模拟计算了基坑开挖支护的动态过程,剖析了土体变形与渗流规律,并和实测数据对比。计算中发现软土层水平位移突变、粉质黏土层渗漏等问题,分析原因后针对性地给出了解决办法,以期为类似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10期)
程峰[9](2019)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深大基坑变形监测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D座深大基坑的实际情况,选用了相关的监测设备,设计了监测项目、测点、精度、监测频率、位移监测、沉降观测、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方案以及监测标准。该监测方案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D座深大基坑变形监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对深大基坑的施工安全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熊超,赵鹏,武超,刘光华[10](2019)在《岩溶区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机制及治理分析——以天生叁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天生叁桥岩溶景区深秀洞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时制订有效的治理措施,保证下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基坑的继续施工。通过对深秀洞陡崖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对层状岩质基坑边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开挖破坏坡体内部原有力学平衡,其变形破坏机制为开挖卸荷—滑移—拉裂过程;数值模拟显示两侧崖壁及基坑边坡,极易向外倾结构面发生变形,北东侧基坑边坡上部变形以沉降为主,下部向外倾结构面发生变形,边坡内部剪切应变增量较大区域易发生剪切破坏,并伴随挤压、拉裂现象。针对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破坏机制,提出以"框架锚索"和"肋柱锚杆"为主的分区治理方案,加固效果良好,目前基坑边坡及崖壁处于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基坑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灰色GM(1,1)模型运算简单,但缺点是精度不够;时间序列模型能计算大量的数据,但是运算过程比较复杂。本文以宿迁某基坑为例,对水平位移量进行检测,利用灰色和时间序列组成的新模型,以前几期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后几期数据进行预测,得出组合模型的精度比单一的灰色预测模型精度高,组合模型更适合基坑监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坑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方焘,刘春,郭俊,冉井念.土体宽度非对称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9
[2].徐爽,孙阳,肖敬宇,张铭鑫.一种监测基坑变形的灰色时序组合模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3].王立峰,陈巧红,冯利坡.地铁车站基坑开挖的管线变形研究[J].科技通报.2019
[4].王晨,黄曼,马成荣.地层参数对软土深基坑变形的敏感性分析[J].科技通报.2019
[5].宋楚平.一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深基坑变形预测方法[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
[6].曾亮.建筑基坑常规变形监测技术问题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
[7].王伟,司金标,张达石.相邻基坑开挖施工变形控制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9
[8].杨彬.临湖隧道软土深基坑变形特性分析[J].安徽建筑.2019
[9].程峰.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深大基坑变形监测方案研究[J].山西建筑.2019
[10].熊超,赵鹏,武超,刘光华.岩溶区层状岩质基坑边坡变形机制及治理分析——以天生叁桥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