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组论文_储姗姗,查良平,段海燕,徐涛,彭华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芍药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芍药,远缘,牡丹,花粉,多倍体,接穗,曲线。

芍药组论文文献综述

储姗姗,查良平,段海燕,徐涛,彭华胜[1](2017)在《中国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生长轮及其在赤芍类药材鉴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药材的生长年限与其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兴起的"草本植物生长轮"被用于判别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生长年限。该研究结合常规石蜡切片和徒手切片方法,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草芍药P.obovata、川赤芍P.veitchii、美丽芍药P.mairei、窄叶芍药P.anomala、新疆芍药P.sinjiangensis和块根芍药P.anomala var.intermedia 7种植物的根和就地引种栽培芍药的主根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芍药组7种植物的根在显微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可用于不同种之间的鉴别;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次生木质部中,口径较大的导管和周围的小导管或木纤维聚集呈团块状分布,切向断续排列成与形成层平行的环,均形成清晰的生长轮;吉林四平就地引种栽培的一至四年生的芍药主根中均有生长轮,且与其生长年限一致。该研究报道了芍药组7种植物的生长轮现象,由于野生芍药组植物根中生长轮特点与栽培的芍药类似,因此可为其生长年限提供判别依据,也可为赤芍类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19期)

高小峰[2](2015)在《牡丹、芍药组间远缘杂交花粉萌发及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牡丹品种‘凤丹白’(Paeonia.suffruticosa‘Fengdanbai’)、‘洛阳红(Paeonia.suffruticosa‘Luoyanghong’)为父本,以芍药品种‘粉玉奴’(Paeonia lactiflora‘Fenyunu’)为母本进行了远缘杂交试验。确定了亲本花芽分化的特性及规律,研究了亲本花粉的萌发特性及最佳培养基,研究了花粉、柱头的超显微结构及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研究了远缘杂交不育性的克服方法及授粉受精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花芽分化方面,牡丹、芍药的芽均为混合芽,牡丹花芽分化历时100d左右,苞片原基从6月初开始分化,萼片原基从6月下旬开始分化,花瓣原基从7月上中旬开始分化,雄蕊原基从8月中下旬开始分化,雌蕊原基从9月中旬开始分化;芍药花芽分化历时140d左右,苞片原基从9月中旬开始分化,萼片原基从10月上旬开始分化,花瓣原基从10月中下旬开始分化,雄蕊原基从翌年1月下旬开始分化,雌蕊原基从翌年2月上旬开始分化。2.花粉培养方面,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花粉管伸长量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培养液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花粉管伸长量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凤丹白’在10%蔗糖+50mg/Kg硼酸+60mg/LCaCl2溶液中花粉管伸长量最大,‘洛阳红’、‘粉玉奴’在10%蔗糖+50mg/Kg硼酸+40mg/LCaCl2溶液中花粉管伸长量最大。3.两个父本和母本的花粉粒具有相似的结构类型,花粉粒形状都为长球形,具叁萌发沟,叁个材料的花粉粒在花粉大小和形状变化上差异较小,但花粉表面纹饰差异较明显,叁个材料柱头的形态结构较相似,整体形状都为圆耳形,在具体的细微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两个父本柱头表面的球形突起较小,较明显,而母本‘粉玉奴’柱头表面的球形突起,较大,较模糊。4.‘粉玉奴’ב凤丹白’不同授粉方式中,延迟授粉和重复授粉效果最好,花粉萌发量大,偶有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胚囊;‘粉玉奴’ב洛阳红’不同方式的授粉中,蒙导和延迟授粉效果最好,花粉萌发量大,花粉管伸长较长,能观察到有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胚囊,与‘粉玉奴’自交的授粉受精过程相比,杂交组合花粉萌发相对比较迟缓,相同时间点,无论是花粉萌发量或是花粉管伸长量都比较小。5.两个杂交组合授粉后0d~20d,心皮的发育正常,明显增大,有较小乳白色胚珠,20d以后绝大多数的心皮逐渐发生萎缩,胚珠也逐渐萎缩呈黑色,100d时心皮开裂,未败育的胚珠发育成黑褐色的种子;自交组合授粉后,心皮发育正常,40d时胚珠膨大,呈乳黄色,100d时,心皮呈黑褐色,种子也呈黑褐色。6.对两个杂交组合授粉后胚发育的观察,发现授粉后10d~20d,绝大多数受精卵发生了异常解体的现象,在后期的观察中也未观察到正常胚的发育过程;自交授粉后绝大多数胚胎发育正常,能观察到胚胎发育的完整过程;在杂交组合中,‘粉玉奴’ב凤丹白’组合结心皮率为4.13%,‘粉玉奴’ב洛阳红’组合结心皮率为3.14%,而‘粉玉奴’自交的结心皮率为68.34%,自交的结实率远远高于杂交组合。(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侯甲男[3](2013)在《牡丹芍药组间远缘杂交及‘凤丹’多倍体诱导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4个牡丹品种和7个芍药品种为材料,通过分别对4个牡丹品种、4个芍药品种的花粉进行贮藏和活力测定,筛选出适合牡丹花粉和芍药花粉贮藏的最佳条件;结合种或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育种目标,对牡丹、芍药共8份材料进行了远缘杂交组合的亲本选配,共设计了4个远缘杂交组合,平均每个杂交组合授粉264朵,共授粉花朵数1057朵。杂交采用了常规授粉与重复授粉、花粉蒙导法相结合,本实验对作为母本的4个芍药品种的花期和粘液分泌进行了观察,并对授粉后远源杂交组合的败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统计,并做了初步分析。还进行了不同浓度的GA3对‘凤丹’离体胚上胚轴伸长的影响,以及‘凤丹’多倍体诱导实验,试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牡丹花粉贮藏:当贮藏温度为4℃时,牡丹花粉的贮藏效果最好;不同的品种间花粉活力以单瓣品种‘凤丹’活力最强;不同活力测定方法以10%蔗糖液培养法最精确。2.芍药花粉贮藏:当贮藏温度为-77℃时,芍药花粉的贮藏效果最好;不同的品种间花粉活力和不同活力测定方法均得到和牡丹花粉贮藏相同的结论,即单瓣品种的生活力最强、10%蔗糖液培养法较为精确。3.母本的开花习性与粘液分泌观察:4个品种单花的初花期大约在3天左右,盛花期为开花第4~6天,末花期为2天左右。芍药柱头分泌粘液的时间短且集中,主要是在的盛花期。从第六天开始粘液的分泌开始减弱,有个别花朵停止分泌。第七天柱头开始变干、变褐。4.杂交情况:杂交组合1共授粉226朵花,其中只有42朵花正常结蓇葖果,得到杂交种子73粒;杂交组合2共授粉175朵花,没有正常发育花朵,故没有得到杂交种子;杂交组合3授粉320朵花,有39朵花正常结蓇葖果,共得到杂交种子78粒;杂交组合4共授粉336朵花,有46朵花正常结蓇葖果,得共得到杂交种子43粒。可以看出远缘杂交因种种障碍不易结实。5.不同浓度的GA3对‘凤丹’离体胚上胚轴伸长的影响:当GA3浓度为200mg·L-1时对‘凤丹’上胚轴的伸长影响最好。6.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凤丹’成熟胚和磷芽的多倍体诱导:当使用的秋水仙素浓度逐渐增大,会对供试材料造成更大的伤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查未发现多倍体,但在某些处理出现少量单倍体。(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沈春宇,田代科,曾宋君[4](2012)在《芍药组植物的分布和栽培格局及其促成栽培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芍药属(Paeonia L.)芍药组(Sect.Paeonia DC.)植物在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分布状况及栽培区和地理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探讨了影响芍药生长发育的气候因子,并据此划分出芍药的适宜栽培区和可栽培区;在对芍药主栽品种和促成栽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芍药的研究目标及产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分析结果表明:芍药是典型的温带植物,适宜在温带气候条件下生长,但忌湿热;适宜栽培区位于N 30°至N 40°之间;露天栽培需要足够的冬季自然低温积累才能完成春化过程和打破休眠。在中国,华北、华中、华东等大部分地区是芍药的适宜栽培区,但南岭山脉以南则不宜露天栽培。全世界的芍药栽培品种较多,但各国的主栽品种不同。目前芍药的促成栽培研究已有一些进展;影响芍药生长及成花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和光照,除此之外,内源激素水平等因子也对芍药花期有一定影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芍药产业化发展及研究较为滞后,建议从研究栽培控制因子、改善园艺设施、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适度发展现代栽培技术、开展鲜切花品种筛选及规模化生产以及提高人们对芍药的重视程度6个方面加以改进。(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庞利铮,成仿云[5](2011)在《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种(伊藤杂种)的嫁接繁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牡丹与芍药是芍药属不同组的植物,是我国两种传统名花,其中牡丹为灌木,一般一枝一花;芍药为典型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一般一枝多花。这一草一木两种生长习性大不相同的植物,通过远缘杂交后形成的杂种后代,兼具(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园艺》期刊2011年22期)

简在友,王文全,孟丽,许桂芳,王秋玲[6](2010)在《芍药组内不同类群间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分析芍药组不同类群光合生理差异以及它们对各自不同光照环境的适应性,测定了芍药组(Paeonia sect.Paeonia)4种2变种的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显示,芍药组中不同类群之间光合速率差异明显,各个种类的"午休"程度不同,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和毛果芍药(P.lactiflora var.trichocarpa)的强光抑制现象没有川赤芍(P.veitchii)、美丽芍药(P.mairei)和窄叶芍药(P.anomala)明显。叶绿素荧光特征能够反映芍药组不同类群光合生理的差异。芍药组内不同类群地理分布的差异能部分从光合生理特征的适应性方面得到解释。(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律春燕,王雁,朱向涛,李艳华[7](2009)在《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花粉与柱头识别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用TTC染色法和培养液培养法测定黄牡丹花粉的生活力和萌发率;并分别以5个芍药品种为母本,黄牡丹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黄牡丹花粉在母本(‘墨玉双辉’、‘奇花露霜’、‘手扶银须’、‘金凤’和‘美菊’)柱头上的黏附、萌发以及花粉管在柱头和花柱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黄牡丹离体花粉生活力达64.9%、萌发率达68.7%。(2)授粉后24h,黄牡丹花粉在‘奇花露霜’、‘手扶银须’和‘金凤’柱头上的黏附数最多分别为134.5、80.9和100.5个,萌发花粉数也达到最多,分别为46.3、69.7和86.6,说明花粉与母本柱头的黏附性较好。(3)授粉后黄牡丹花粉黏附在柱头处及其附近的柱头乳突细胞内产生大量胼胝质;花粉管生长迟缓,且有扭曲、肿胀、结合、分枝等现象发生;少数花粉管能穿过柱头进入花柱,但常有胼胝质沉积其中。从黄牡丹花粉与5个芍药品种柱头的识别作用来看,受精前障碍是影响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王瑶,岳桦[8](2009)在《芍药组培中抗外植体褐化相关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引种黑龙江省野生生境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为供试材料,对外植体取材部位、培养条件、抑褐剂几方面进行了褐化抑制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接种于改良MS+2,4-D0.5mg·L-1+6-BA0.5mg·L-1+蔗糖30g·L-1+琼脂8g·L-1培养基,叶柄和茎段接种于MS+6-BA3.5mg·L-1+蔗糖30g·L-1+琼脂8g·L-1培养基;并且在两培养基中添加1g·L-1的PVP,就能够有效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0。(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何桂梅,孙菊芳,成仿云[9](2006)在《牡丹芍药组间杂交种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Itoh杂种是对所有芍药与牡丹组间杂交后代品种的统称,作为一类新型的造景植物材料,我国目前对此的认识和运用还很不够。现就Itoh杂种的概念、起源、类型、特性、优良品种及杂交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园林应用与生产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我国应大力培育Itoh杂种。(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06年06期)

潘锦[10](2006)在《芍药属芍药组的变异与进化:形态、染色体和分子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芍药属Paeonia是芍药科Paeoniacea内唯一的一个属。包括大约35个种,间断性的分布于北温带地区。其内叁个组分别是牡丹组(sect. Moutan)、北美芍药组(sect. Onaepia)和芍药组(sect. Paeonia)。芍药组是芍药属中最大,也是唯一具有染色体倍性变化的一个组,现有大约25个种。其中,大约半数的种是四倍体(2n=20),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虽然有证据表明四倍体类群大多为异源起源,但芍药属内一致的核型、相似的形态和重迭的地理分布使得它们的起源和分类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研究利用了4个细胞核DNA片段(乙醇脱氢酶基因-Adh1和Adh2;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甘油-3磷酸乙酰转移酶基因-GPAT)和4个叶绿体DNA片段(matK基因;基因间隔区trnL-trnF、psbA-trnH和rps16-trnQ)对芍药组的网状进化进行部分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对推测为杂交起源的P. anomala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发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芍药组的系统学利用多个DNA分子标记(cpDNA: matK, rps16-trnQ; nrDNA: ITS, Adh1, Adh2),芍药组的二倍体和四倍体类群的系统发育被部分重建。基于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除P. tenuifolia之外,所有地中海地区分布的二倍体类群构成一个单系分支。该支与亚洲分布的二倍体类群以及P. tenuifolia成并系关系。(b)核和叶绿体DNA系统发育树的不一致,以及ITS、Adh基因的多态性的分析,表明部分二倍体类群间和四倍体类群间都存在杂交事件。这些类群包括: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分布的二倍体种P. anomala和P. intermedia(杂种个体XJ053);高加索地区分布的二倍体种P. tenuifolia和P. daurica(杂种个体H9933);土耳其分布的四倍体种P. mascula和P. kesrouanensis(杂交个体在两个居群中检测到)。(c)不一致的核和叶绿体DNA系统发育树,以及Adh基因表现出的相同多态性模式进一步支持早先的推测,即四倍体类群P. arietina是异源四倍体。同时扩大的数据分析显示P. obovata近缘类群为其母系亲本,P. tenuifolia近缘类群为其父系亲本。此外,形态上具有一定分化的两个亚种P. arietina ssp. arietina和P.(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6-06-01)

芍药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牡丹品种‘凤丹白’(Paeonia.suffruticosa‘Fengdanbai’)、‘洛阳红(Paeonia.suffruticosa‘Luoyanghong’)为父本,以芍药品种‘粉玉奴’(Paeonia lactiflora‘Fenyunu’)为母本进行了远缘杂交试验。确定了亲本花芽分化的特性及规律,研究了亲本花粉的萌发特性及最佳培养基,研究了花粉、柱头的超显微结构及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研究了远缘杂交不育性的克服方法及授粉受精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花芽分化方面,牡丹、芍药的芽均为混合芽,牡丹花芽分化历时100d左右,苞片原基从6月初开始分化,萼片原基从6月下旬开始分化,花瓣原基从7月上中旬开始分化,雄蕊原基从8月中下旬开始分化,雌蕊原基从9月中旬开始分化;芍药花芽分化历时140d左右,苞片原基从9月中旬开始分化,萼片原基从10月上旬开始分化,花瓣原基从10月中下旬开始分化,雄蕊原基从翌年1月下旬开始分化,雌蕊原基从翌年2月上旬开始分化。2.花粉培养方面,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伸长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但花粉管伸长量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同培养液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对花粉管伸长量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凤丹白’在10%蔗糖+50mg/Kg硼酸+60mg/LCaCl2溶液中花粉管伸长量最大,‘洛阳红’、‘粉玉奴’在10%蔗糖+50mg/Kg硼酸+40mg/LCaCl2溶液中花粉管伸长量最大。3.两个父本和母本的花粉粒具有相似的结构类型,花粉粒形状都为长球形,具叁萌发沟,叁个材料的花粉粒在花粉大小和形状变化上差异较小,但花粉表面纹饰差异较明显,叁个材料柱头的形态结构较相似,整体形状都为圆耳形,在具体的细微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两个父本柱头表面的球形突起较小,较明显,而母本‘粉玉奴’柱头表面的球形突起,较大,较模糊。4.‘粉玉奴’ב凤丹白’不同授粉方式中,延迟授粉和重复授粉效果最好,花粉萌发量大,偶有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胚囊;‘粉玉奴’ב洛阳红’不同方式的授粉中,蒙导和延迟授粉效果最好,花粉萌发量大,花粉管伸长较长,能观察到有花粉管穿过花柱伸入胚囊,与‘粉玉奴’自交的授粉受精过程相比,杂交组合花粉萌发相对比较迟缓,相同时间点,无论是花粉萌发量或是花粉管伸长量都比较小。5.两个杂交组合授粉后0d~20d,心皮的发育正常,明显增大,有较小乳白色胚珠,20d以后绝大多数的心皮逐渐发生萎缩,胚珠也逐渐萎缩呈黑色,100d时心皮开裂,未败育的胚珠发育成黑褐色的种子;自交组合授粉后,心皮发育正常,40d时胚珠膨大,呈乳黄色,100d时,心皮呈黑褐色,种子也呈黑褐色。6.对两个杂交组合授粉后胚发育的观察,发现授粉后10d~20d,绝大多数受精卵发生了异常解体的现象,在后期的观察中也未观察到正常胚的发育过程;自交授粉后绝大多数胚胎发育正常,能观察到胚胎发育的完整过程;在杂交组合中,‘粉玉奴’ב凤丹白’组合结心皮率为4.13%,‘粉玉奴’ב洛阳红’组合结心皮率为3.14%,而‘粉玉奴’自交的结心皮率为68.34%,自交的结实率远远高于杂交组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芍药组论文参考文献

[1].储姗姗,查良平,段海燕,徐涛,彭华胜.中国芍药组7种植物根的生长轮及其在赤芍类药材鉴别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7

[2].高小峰.牡丹、芍药组间远缘杂交花粉萌发及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

[3].侯甲男.牡丹芍药组间远缘杂交及‘凤丹’多倍体诱导初探[D].河南农业大学.2013

[4].沈春宇,田代科,曾宋君.芍药组植物的分布和栽培格局及其促成栽培研究现状[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

[5].庞利铮,成仿云.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种(伊藤杂种)的嫁接繁殖[J].中国花卉园艺.2011

[6].简在友,王文全,孟丽,许桂芳,王秋玲.芍药组内不同类群间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10

[7].律春燕,王雁,朱向涛,李艳华.黄牡丹与芍药组间杂交花粉与柱头识别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

[8].王瑶,岳桦.芍药组培中抗外植体褐化相关问题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9

[9].何桂梅,孙菊芳,成仿云.牡丹芍药组间杂交种的起源及其发展[J].北方园艺.2006

[10].潘锦.芍药属芍药组的变异与进化:形态、染色体和分子证据[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论文知识图

芍药组(S ect.P aeon ia)和北美~...}kg芍药昔灌胃治疗7d.滑脾细胞增牛...各组大鼠关节形态学变化(SO染色×10)一芍药组共有模式色谱图(采用参数...撤平台后各组大鼠空间搜索轨迹大鼠灌胃给予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

标签:;  ;  ;  ;  ;  ;  ;  

芍药组论文_储姗姗,查良平,段海燕,徐涛,彭华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