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历史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曾激励、鼓舞过几代中华儿女,成为无数中国人憧憬向往的崇高理想。这一目标的形成、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它凝聚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血和智慧,成为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抉择和伟大创举!
由于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问题没有充分得到人们的认知和重视,大部分施工企业都未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了环境责任未被明确的划分,所以大大增加了现场扬尘污染管控的难度。同时,由于政府相关部分扬尘污染制度缺乏完善,以至于目前的扬尘污染管控只能全靠施工企业自身的自觉性,毫无规章制度可依,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扬尘污染的程度。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1964年12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在会议结束时会见全体代表
重新梳理和全面考察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确立过程,澄清一些人在此问题上的片面认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有益启迪,对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有裨益。
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早在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两个现代化”和“建立强大国防军”的设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救亡与发展,各种各样的救国方案彼此较量;各种各样的发展梦想应运而生。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无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富民”的伟大梦想而努力。
尽管这些努力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从旧中国成长起来、熟知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的毛泽东,不可能不受到感染和启发。因此,自青年时代就立下“改造中国与世界”之宏愿的毛泽东,早在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尚未确立、抗日战争胜利在即之时,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因此,“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他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毛泽东更为深刻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可见,尽管当时我党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作为伟大战略家的毛泽东却已经在高瞻远瞩地勾画新中国的未来蓝图了。他明确提出新中国成立后要实现两个现代化,即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工业化”本身其实就包含有现代化的涵义。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初设想。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再次提出“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他又提出:要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里,毛泽东始终在为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中国,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在谋划未来中国经济现代化蓝图的同时,并没忘记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就曾表示:“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1950年9月25日他又提出了“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思想,并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与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的两大任务。
两种班级期末均采用手机在线无纸化测试,按照试题库随机选题的方式进行考核,题型、题量及难易程度基本一致。
3.2 建议 1)对俯卧撑组、直升飞机组等难度类型子类型的难度动作整合分类,提高难度动作分值,改善动力性力量难度动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虽然,这时党和毛泽东对未来中国将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认识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不是特别清晰和明确的。但他关于“工业、农业两个现代化”和“建立强大国防军”的思想,对党内其他领导人以及“四化”目标的最终确立,无疑具有显见的启迪和引领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雏形
1957年8月13日,周恩来在北戴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家“二五计划”时,专门谈到了工业是“包含交通运输在内”的问题,因此“交通运输现代化”以后就不再单独提了。
应用专用计算软件对发电电动机进行静止变频器(SFC)起动仿真计算,发电电动机励磁电流为1.0(p.u.),励磁控制方式为恒励磁电流调节方式。起动过程为压水起动,计算中考虑了各种损耗对电机产生的阻力矩,包括水轮机的水导轴承损耗、推力轴承损耗、主轴密封损耗、转轮在空气中旋转的损耗、发电机的上导轴承损耗、下导轴承损耗、推力轴承损耗、通风损耗、铁心损耗、定转子绕组铜耗及杂散损耗等等[6]。另外,静止变频器的容量为18 MW。计算结果,电机的加速时间为210 s左右,即机组从静止状态加速到额定转速的时间(不包括同步并网的时间)见图4。
8月,毛泽东在修改、审定中宣部起草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着重解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的现状,指出:“我国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还是不能自己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不能自己制造重型的和精密的机器,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因此,“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变国家的这种经济状况,在经济上由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家,变为富强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这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自己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成为我国唯一的工业。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
这个提纲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国防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等目标。这是我党领导人第一次比较集中地提出有关“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这年9月,周恩来在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指出: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扩大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
进入十二五以来,胜利油田低渗透区块的开发大幅提速,暴露出常规压裂增产效果差、稳产时间短、钻井数量多等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直井长缝大规模压裂开发整体区块的技术思路,采用大井距、小排距的井网部署,减少钻井数量、提高单井压裂增产效果和控制储量[1-2],达到增产和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1954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又提出新的目标,他说:“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根据业界权威的Cimdata的定义,PLM是应用于单一地点的企业内部、分散在多个地点的企业内部,以及在产品研发领域具有协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的,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应用的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它能够集成与产品相关的人力资源、流程、应用系统和信息[2]。它针对制造业,以网络为基础,提供全生命周期(包括市场需求调研、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销售、售后服务)的信息管理,并在一定范围内为产品设计和制造以及维护建立一个并行的协作环境。不同部门,不同角色的使用者随时随地共享、使用产品数据,并将其应用到新产品的开发,快速响应市场。
这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毛泽东较早地把“科学文化”纳入到了“现代化”范畴,将科学文化与工业、农业并提,使现代化的内容更为丰富。这表明,在毛泽东的心中,第一位的是工业,其次是农业,摆在第三位的是科学,紧接其后的就是文化了。这个表述,反映了他对文化现代化的高度重视。
高风险人群:主要有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AIDS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STI)者。
同年10月18日,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还第一次把工业、农业、文化、军事并提。他说:“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军事还都不行,帝国主义估量你只有那么一点东西,就来欺负我们。”
可见,在建国初期这段时期中,毛泽东、周恩来等经常不断地提到四个现代化问题,但对其内涵则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可以看出,这时我党对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与后来的提法是有区别的,但已经可以看出后来四个现代化的雏形了。
这里还需提及的是:此时毛泽东还将视野较早地扩大到了科学文化领域。1955年3月3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不久,他又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文中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三、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中国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中,毛泽东带领全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起了较丰富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4月25日,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号召全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行业都行动起来,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全都提到了“现代化建设”问题。不久以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为标志,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这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会后,全国开始出现“向科学进军”的新气象。
1957年后由于交通运输业能够归入到“工业”里,所以早前提出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被毛泽东以“现代科学文化”所取代。
此时,尽管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国防现代化”这一概念,但在实际中,在他及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空军、海军、炮兵先后创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实际已迈出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由单一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转变的步伐。
9月15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接着,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说明,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胜利结束,随着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等人的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性目标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起来。
1958年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党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毛泽东发出号召,要求全党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他首先身体力行,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亲自带领部分理论家和工作人员到杭州等地,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集体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在工作人员整理的《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第七部分中,记录有毛泽东这样一段谈话:“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在党内,又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完整地表述了“四个现代化”的全部内容。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针对高岗《关于编制五年计划几个问题的意见》(修改稿)中的一句话:“在今后一个相当的时期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稳步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周恩来于同年6月28日,给毛泽东和高岗写了一封信,指出:在过渡时期,不能孤立地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这个口号在我们这个过渡时期作为唯一目标来说是不完全的,其中没有包括农业集体化及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业。”
周恩来非常重视毛泽东等人集体读书情况。1960年2月,他指示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理论家,到国务院传达毛泽东关于学习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随后他又组织国务院部分部委和中南局的同志到广东组成学习小组,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小组的一次学习发言中,周恩来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样,周恩来通过“两字”之改,就将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表述得更为具体、更为明确了。
同时,这年8月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中,周恩来还提出了“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思想,他说:“国民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工业,而且包括农业、商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国防各个方面。”
不久,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第三届全国人大于1964年12月在北京召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于12月21日,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宣布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接着,他又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管理会计需要对财务基础信息收集,并进行再加工,结合当下医院政策环境信息,及时发现并反馈医院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帮助管理层实施管理控制建言献策,因此,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和较强学习能力的财务人员可以更好地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要求。而现阶段,医院财会人员在学历、职称和专业素质能力上都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且由于医院人事制度改革效果尚不能显现,医院在岗人员对新的财务管理知识未表现出积极态度,所以医院面对核算向管理转型时,强化财务人员梯队迫在眉睫。
从那以后,经过10年的发展,尽管中间受到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到了“文革”后期,进入暮年的毛泽东,对于中国的发展成就仍不满意,因此1974年他向全党发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号召,并在筹备四届人大的过程中,委托邓小平负责组织起草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
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国务院再次向全世界宣布:“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然而仅仅一年后,即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9月9日毛泽东去世。就这样,“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便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留下的一大遗愿。在生前,这两位伟人制定的许多计划和目标没有落空,周恩来提出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也已基本达到,遗憾的是他们没有带领我们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可喜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业已深入人心,至今仍是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它曾激发出无数中国人的冲天干劲和创造激情,成为当时凝聚和团结亿万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党进一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继承先辈遗志,继续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自十二大以来,随着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进行,在“四化”的顺序上,我们恢复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工业”放在“农业”前面的提法,使其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不久,我们党又进一步提出“三步走”战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完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内涵,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前进。目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本文从钢管桁架—沉箱基础装配式新型码头结构能否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角度出发,:博上部钢管桁架结构与下部重力式沉箱基础分开计算,计算结果显示,上部钢管桁架受力、位移特征值均满足规范要求;下部基础的抗滑、抗倾稳定性均符合规范要求;基床顶面的最大应力也远小于工程区域地基实际承载能力,可见钢管桁架—沉箱基础装配式新型码头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很好的适应大水位差山区河流。
标签:周恩来论文; 中国论文; 工业论文; 农业论文; 宏伟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中华魂》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