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生物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大肠,菌素,吩嗪,杀虫,活性,鉴定。
抗生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周福才,任佳,陈学好,杨爱民,胡其靖[1](2014)在《瓜蚜取食对黄瓜叶片中抗生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抗蚜品种早二N和感蚜品种四川寸金为试材,研究瓜蚜取食对2个品种黄瓜抗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瓜蚜取食后,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当瓜蚜取食时间较长时,虫口密度对黄瓜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瓜蚜取食后迅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瓜蚜虫口密度越大,对黄瓜叶片中游离脯氨酸诱导强度越大。瓜蚜取食后,酚类化合物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取食48 h后上升且高于取食前,取食72 h达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取食前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瓜蚜取食后快速上升,取食48 h达最高点,此后逐渐下降,取食96 h时恢复到对照水平;随着瓜蚜虫口密度的提高,黄瓜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丘小庆[2](2013)在《应用抗体和离子通道蛋白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抗生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肠菌素是大肠杆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可在同种异株的大肠杆菌细胞膜上形成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造成细菌死亡。由于大肠菌素分子可在人工脂质双分子膜上形成标准的离子通道模型,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是研究离子通道门控特性的一个经典模式。(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3)
丘小庆[3](2013)在《一种对抗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物质——信息菌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青霉素/甲氧西林、万古霉素耐药菌之后,耐药性极强的革兰阴性菌(NDM-1、KPC等)已经出现。研发新型高效抗生物质,抵御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传播已经变成为全世界亟待攻克的重大现实需求。由于细菌素的高效杀菌能力、稳定性和低毒性等突出优点,因此国际上认为细菌素是"新型抗生物质"的优势候选者。但细菌素却存在天然"缺陷"。可以开发新型抗生物质——信息菌素来改变细菌素的天然缺陷。信息菌素具有安全性和抗菌效力强的特点,被称为"取自于自然工具箱的下一代工程化抗生素"。(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3)
丘小庆,李荣旗[4](2012)在《信息菌素——一种对抗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物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开发新型抗生素的方法有两种:(1)修饰已有抗生素或者合成全新类型,(2)对合成抗生素的细菌进行基因改造。然而这些改进始终没有跳出这样一个"陷阱":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早已为细菌所熟悉,细菌很快会对这些"新"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10-19)
罗勤[5](2012)在《灰藤黄链霉菌P510中吩嗪类抗生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发酵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灰藤黄链霉菌P510(Streptomyces griseoluteus P510)是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前期研究发现其胞外产物中含有吩嗪类活性物质灰藤黄菌酸(griseolutein acid,GA)。但是,在GA的纯化过程中,发现S. gri-seoluteus P510的胞外产物中还有其它活性组分,同时发现P510的胞内产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因此,本论文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产物中的其它活性组分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同时初步研究了发酵培养基对这些组分合成的影响。首先,以抑菌活性、产物颜色及光吸收波长等吩嗪类物质的特性作参考,对S. griseoluteus P510的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通过将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液经过等体积的酸性乙酸乙酯萃取,流动相为甲醇-氯仿(1:9)的常压硅胶柱层析及制备型薄层层析,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水(55:45)的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最终从10L发酵液中纯化得到3.2mg的纯物质A及9.1mg的GA。同时,S. griseoluteus P510菌丝体经过丙酮萃取,流动相为甲醇-0.1%乙酸水(55:45)的C18反相高效液相层析,最终从20.1g菌丝体中纯化得到6.5mg的纯物质IX。通过全波长扫描、ESI-MS及UPLC-MS-MS、~1H-NMR波谱技术,并结合相关文献,鉴定物质A的结构为吩嗪-1-羧酸(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PCA),物质IX的结构为1-羟基吩嗪(1-hydroxyphenazine,1-OH-PHZ)其次,考察了GA、PCA和1-OH-PHZ对西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稻瘟菌、甜叶菊斑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油菜菌核病原菌这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叁种产物都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并且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最高抑菌活性,PCA、GA和1-OH-PHZ对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μg/mL、2μg/mL和2μg/mL。最后,考察了培养基中碳源种类(8g/L的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和甘油)、氮源种类(2g/L的硫酸铵、黄豆饼粉、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碳/氮比(葡萄糖-酵母提取物4:1、1:1和1:4)以及无机盐种类(0.5g/L的MgCl_2·6H_2O、FeSO_4·7H_2O、ZnSO_4·7H_2O和MnSO_4·H_2O)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时叁种吩嗪类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提取物和MgCl_2有利于GA和PCA的合成,而甘油、黄豆饼粉和MgCl_2有利于1-OH-PHZ的合成;碳/氮比为1:1有利于GA和1-OH-PHZ的合成,碳/氮比为4:1有利于PCA的合成。以产量最高的GA为例,采用5g/L的葡萄糖、5g/L的酵母提取物和0.5g/L的MgCl_2·6H_2O为培养基,培养96小时后,GA的最高产量达到了146.4±3.6mg/L,比优化前的酵母-淀粉II培养基(可溶性淀粉8g/L,酵母提取物2g/L)中的产量提高了约5.6倍吩嗪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和活性的多样性,成为一类极有价值的生防抗生素,而链霉菌则是天然吩嗪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本论文从S. gri-seoluteus P510胞内和胞外代谢产物中纯化鉴定了1-OH-PHZ和PCA,并初步研究了培养基对S. griseoluteus P510发酵吩嗪类产物合成的影响,为后续定向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以及深入研究不同吩嗪类物质的合成和转化机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7-01)
王晓晓[6](2012)在《西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条件和抗生物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同一作物、同一地块长期连作,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病害加重等现象称之为连作障碍。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连作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细菌及放细菌数量减少,土传真菌病原菌大量繁殖。西瓜枯萎病是目前西瓜生产中最重要的土传病害,影响最大,防治最困难。因此,研究西瓜枯萎病的防治对西瓜生产具有重大的意义。利用有益微生物或拮抗微生物对西瓜枯萎病进行生物防治,抑制西瓜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繁殖,控制西瓜枯萎病的发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防治方法。通过系列稀释涂布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从长期连作的健康西瓜的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两株西瓜枯萎病拮抗细菌菌株N8和H11,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N8和H11在pH值5.0-7.0范围内生长良好。菌株N8最适生长pH为5.0,摇瓶培养21h时到达稳定期;菌株H11最适生长pH为6.0,摇瓶培养18h时到达稳定期。菌株N8和H11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最佳装液量为75mL/250mL,最佳接种量为5%。菌株N8和H11对氨苄青霉素均有抗性;对常见的化学农药具有广泛的耐受性。拮抗菌株N8产生的抗菌活性在pH为5.5时最强,H11产生的抗菌活性在pH为5-5.5时最强。温度对N8和H11产生的抗菌活性影响都不大,在3<pH<9的范围内抗菌活性均比较稳定,但强酸强碱环境中抗菌活性都明显下降,即在强酸强碱环境中抗菌活性不稳定。拮抗菌株N8和H11及其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辣椒黑点炭疽病菌(Vermicularia copsici)、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 (Nishik.&Miyabe)shoem.]、黄瓜蔓枯病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Barr]均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抑菌圈均在25mm以上,说明两菌株均具有广谱性,在生物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经过液体发酵培养,以一定量的除菌发酵滤液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作为判定抗菌活性的主要指标,筛选出培养基B为菌株N8和H11产抗生物质最适的初始培养基;对培养基B各成分及无机盐组成进行优化,确定正交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马铃薯200g,蔗糖20g,蛋白胨5g,硫酸铵3g,磷酸二氢钾2g,水1000mL。采用不同的培养温度、pH、培养时间及不同的通气量对菌株N8和H11进行发酵培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确定菌株N8产生抗生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6,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mL/250mL,发酵周期为48h,温度为30℃时,抗菌活性达到最大值,抑菌率为78.43%;H11产生抗生物质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为6,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mL/250mL,发酵周期为72h,温度为30℃时,抗菌活性达到最大值,抑菌率为72.55%。拮抗菌株N8所产生的抗生物质属于胞外分泌型,可以溶解于乙醇等有机溶剂中,通过调节pH值、有机溶媒沉淀、硅胶薄层层析可以分离纯化得到抗生物质。盆栽试验发现,拮抗菌株N8和H11及另外一株拮抗放线菌对西瓜枯萎病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防治率分别为76.46%、57.65%和61.09%;拮抗菌株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其单独施用相比,防治效果明显提高,防治率在单独施用的基础上又提高10%以上,而且有机肥兼有促生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冰[7](2011)在《一株海洋放线菌抗生物质的分离和结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厦门周边海域采集的样品采用稀释涂平板法分离、纯化、保藏各种海洋微生物,对筛选出的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进行研究,经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鉴定为达松维尔拟诺卡菌。为了提高抗菌物质的产量,采用响应面法对DY224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考查了不同介质、碳源、氮源对菌株DY2242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方法筛选出影响产抗菌物质的叁个主要因素:NaCl、麦芽糖和NaNO_3浓度。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主要因素的最优浓度:氯化钠浓度为2.08%,麦芽糖浓度为3.08%,NaNO_3浓度为0.875%。在培养基的优化条件下,抗菌物质的抑菌圈直径由最初的25.5mm上升到31mm,增加约24%。此后,再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表明起始最佳pH7.0,最佳接种菌龄72h,最佳接种量5%,最佳装液量为70ml(250ml叁角瓶),最佳培养温度为28℃,最佳培养时间5天,在此培养条件下进行发酵,抗菌物质的抑菌圈直径由最初的25.5mm上升到33.5mm,增加约31.4%。通过菌株DY2242抗菌物质稳定性的实验,表明其对UV、pH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抗菌物质在高于100℃时部分失活。通过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后,经抗菌活性检测发现一个较强的活性峰。将此峰的洗脱液各组分进行薄层色谱分析,选取斑点清晰且单一的组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总离子流图表明该组分成分单一,根据质谱图谱与标准谱库比对,初步判断该组分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蒋雨[8](2011)在《绿色木霉代谢抗生物质发酵条件优化、特性及其对芒果炭疽菌抑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绿色木霉代谢抗生物质对芒果炭疽菌体外抑制作用,以及对损伤接种芒果炭疽菌芒果炭疽病的防效。利用液态发酵方式获取代谢产抗生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CCD试验确定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在基础培养液的基础上以葡萄糖为碳源,添加量为20g/L,补充氮源为玉米粉,添加量为10g/L,装瓶量为50mL/250mL锥形瓶(△),发酵温度为33.6℃,发酵种子绿色木霉菌菌龄为5d,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添加量为1g/L,初始pH为10,发酵代谢抗生物质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率为(81.47+4.03)%,与预测最大值80.56%非常接近。在对绿色木霉发酵液中抗生物质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它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当处理温度为100℃,处理30min后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作用仍可高达71.51±0.54%。酸碱处理对抗生物质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当发酵液pH为2时的抑菌活性为73.23±0.89%,高出未处理对照组12%。Na+、K+、Mg2+、Fe2+作用下的抑菌活性差异不明显,而Fe3+处理过的绿色木霉发酵液能100%抑制芒果炭疽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氧化剂对抗生物质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还原剂则与抗生物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增效作用。除牛胰蛋白酶对其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外,其他酶作用不明显。绿色木霉代谢抗生物质的抑菌谱较广,当浓缩倍数为8时,对S. aureus、B. subtilis、B. cereus和P. vulgari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3.6±0.2mm、33.8±0.9mm、29.1±0.3mm和14.9±0.1mm。MIC测定结果为:S. aureus和B. cereus的MIC均为2倍浓缩发酵液;B. subtilis的MIC为4倍浓缩发酵液;在试验选取发酵液浓度下未得到P. vulgaris的MIC值。Fusarium oxysporum、C. gloeosporioides、Aspergillus niger和Paecilomyces Bainier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7、1.39、4.24和4.07(以浓缩倍数计)。通过统计果实病斑数及面积,表明绿色木霉处理明显减低了损伤接种芒果的腐烂指数、病斑面积和接种发病率。通过对各处理组果实品质的测定,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发酵液处理组的果实硬度、色泽变化、可溶性固形物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发酵液处理延缓了果实病斑周围的可滴定酸的下降及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提高了抗坏血酸(6-8d)含量,降低了丙二醛(6-9d)含量。果实防御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发酵液处理抑制损伤接种果实的PPO(7d)活性的升高,延缓了SOD酶活性下降,抑制了POD (5-7d)酶活性。另外,病斑周围果实清除DPPH的能力较对照明显增强(5-9d),果实中总酚含量也明显增加。CAT酶活和FRAP变化不明显。同工酶检测结果表明,POD同工酶谱带数较少,但是各处理间的变化差异较大;PPO同工酶谱带数较大,但变化较小。与同天对照组相比,处理组PPO同工酶谱带增加。SOD同工酶条带出现时间较对照晚,同期条带数也较之要多。(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高建锋,刘晓光,高克祥,刘璇,李超[9](2011)在《杨树内生菌球毛壳抗生物质的培养基优化、检测和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杨树内生真菌球毛壳ND35为供试菌株,采用L16(45)正交试验法对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利用pH纸色谱、捷克八溶剂系统纸色谱方法及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法对该内生菌的抗生物质进行理化性质初步分析;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及平板抑菌法检测分析该菌粗提液的活性成分及对杨树腐烂病菌的抑菌效果;对抗生物质液体培养的主要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1%葡萄糖,1%蔗糖,0.5%牛肉膏,0.02%硫酸亚铁,0.01%维生素B1,pH值为7。球毛壳ND35菌株的抑菌作用分为活菌体的抑菌作用和代谢活性物质的抑菌作用,液体培养后的菌丝胞内和胞外均产生抗生物质,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抗生物质pH值为7,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球毛壳ND35抗生物质在221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该抗生物质有4个组分,均对杨树腐烂病菌有抑菌活性。生长动力学表明,在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球毛壳ND35抗生物质的产量、吸光值、pH及其抑菌率是连续变化的。(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薛陕,魏刚,沈晓霞,李艳波,陶黎明[10](2010)在《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34株海洋微生物(其中49株海洋放线菌、54株海洋细菌、31株海洋真菌)进行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筛选,分别测定其发酵上清液和菌丝体浸提液的活体抗植物病源真菌、杀虫、除草活性,发现共有77株菌株具有农用抗生活性,其中7株海洋放线菌的代谢产物的活性较高:3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海洋放线菌代号为Y12–26、P10–16、JWH–09;两株具有较高杀蚜虫活性的海洋放线菌是P10–23、P12–21;两株除草活性较好的海洋放线菌是YY01–17和HH1901–45。(本文来源于《现代农药》期刊2010年04期)
抗生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肠菌素是大肠杆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可在同种异株的大肠杆菌细胞膜上形成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造成细菌死亡。由于大肠菌素分子可在人工脂质双分子膜上形成标准的离子通道模型,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是研究离子通道门控特性的一个经典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生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1].周福才,任佳,陈学好,杨爱民,胡其靖.瓜蚜取食对黄瓜叶片中抗生物质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
[2].丘小庆.应用抗体和离子通道蛋白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抗生物质[C].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3
[3].丘小庆.一种对抗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物质——信息菌素[C].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2013
[4].丘小庆,李荣旗.信息菌素——一种对抗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物质[C].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5].罗勤.灰藤黄链霉菌P510中吩嗪类抗生物质的纯化鉴定及发酵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2
[6].王晓晓.西瓜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生物学特性及发酵条件和抗生物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7].李冰.一株海洋放线菌抗生物质的分离和结构初步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1
[8].蒋雨.绿色木霉代谢抗生物质发酵条件优化、特性及其对芒果炭疽菌抑制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9].高建锋,刘晓光,高克祥,刘璇,李超.杨树内生菌球毛壳抗生物质的培养基优化、检测和动力学[J].林业科学.2011
[10].薛陕,魏刚,沈晓霞,李艳波,陶黎明.海洋微生物源农用抗生活性物质的筛选[J].现代农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