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助行器。助行器包括连接架、滚轮及夹紧件。连接架起支撑及固定作用,具有夹持端及与夹持端相对的滚动端。滚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滚动端。夹紧件安装于夹持端,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共同围设形成夹持部。其中,第二夹板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向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以调节夹持部的尺寸。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助行器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起支撑及固定作用的连接架,具有夹持端及与所述夹持端相对的滚动端;滚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滚动端;及夹紧件,安装于所述夹持端,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共同围设形成夹持部;其中,所述第二夹板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以调节所述夹持部的尺寸。
设计方案
1.一种助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起支撑及固定作用的连接架,具有夹持端及与所述夹持端相对的滚动端;
滚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滚动端;及
夹紧件,安装于所述夹持端,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共同围设形成夹持部;
其中,所述第二夹板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以调节所述夹持部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轴及螺纹紧固件,所述滚轮与所述滚动端相对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滚轮及所述滚动端的通孔,所述螺纹紧固件与所述转轴的末端螺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边缘及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相对的第二内边缘及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二内边缘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围设形成所述夹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均为弧形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均呈直线型,所述第一外边缘及所述第二外边缘均呈光滑的曲线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螺钉,所述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螺钉穿设于所述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的螺纹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板,所述卡板的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夹持端的表面开设有避位通槽,所述卡板及所述夹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端相对的表面,且所述夹持部及所述卡槽分别与所述避位通槽位置对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避位通槽的轴向及径向。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设置于所述卡板背向所述夹持端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助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所述弹性垫及所述第一夹板均通过紧固螺钉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避位通槽的槽口边缘。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物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助行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代步车是当今重要的出行工具。在代步车行驶的过程中,车胎经常因爆炸或穿孔等原因而泄气,导致代步车无法前行。此时,需将代步车推行至检修地点进行维修。然而,由于代步车自身重量较大,且在车胎泄气的情况下,推动代步车移动费时费力。
由此,助行器应运而生。传统的助行器主要用于在代步车车胎泄气时,将代步车承载于助行器,并推动助行器带动代步车移动,以实现代步车位置的变换。
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代步车时常从助行器上滑落,操作者需多次重复的对代步车进行固定,费时费力,使用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助行器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助行器。
一种助行器,包括:
起支撑及固定作用的连接架,具有夹持端及与所述夹持端相对的滚动端;
滚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滚动端;及
夹紧件,安装于所述夹持端,包括第一夹板及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共同围设形成夹持部;
其中,所述第二夹板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向所述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以调节所述夹持部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转轴及螺纹紧固件,所述滚轮与所述滚动端相对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设于所述滚轮及所述滚动端的通孔,所述螺纹紧固件与所述转轴的末端螺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边缘及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相对的第二内边缘及第二外边缘,所述第二内边缘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围设形成所述夹持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均为弧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均呈直线型,所述第一外边缘及所述第二外边缘均呈光滑的曲线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调节螺钉,所述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调节螺钉穿设于所述第一外边缘、所述第一内边缘及所述第二内边缘的螺纹孔,并与所述螺纹孔螺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卡板,所述卡板的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夹持端的表面开设有避位通槽,所述卡板及所述夹紧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夹持端相对的表面,且所述夹持部及所述卡槽分别与所述避位通槽位置对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板及所述第二夹板均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避位通槽的轴向及径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弹性垫,所述弹性垫设置于所述卡板背向所述夹持端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板、所述弹性垫及所述第一夹板均通过紧固螺钉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避位通槽的槽口边缘。
上述助行器,当车胎发生故障无法使用时,在车胎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助行器,通过操作第二夹板沿背向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可增大夹持部的尺寸,旋转轴的一端穿设于夹持部;进而,操作第二夹板沿朝向第一夹板的方向滑动,可减小夹持部的尺寸,以使得旋转轴的一端夹紧于夹持部。旋转轴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助行器的安装方式参照上述设置。进而,代步车与助行器传动连接,在滚轮的转动下,代步车可向前行驶。因此,通过设置上述助行器,在推动代步车的过程中,无需多次重复的固定代步车,从而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助行器正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背向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的夹持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的夹持端安装有第一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的第二夹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助行器的卡板与弹性垫的安装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助行器100包括连接架110、滚轮120及夹紧件130。当代步车的车胎泄气时,助行器100可安装于代步车上,以方便驾驶员将代步车推动至检修地点进行维修。
连接架110起支撑及固定作用。连接架110一般由具有较大机械强度的合金、高分子材料或者其他材料制成。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架110呈长条形的板状结构,使得连接架110的成型方式简单易行,便于降低助行器100的生产成本。连接架11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3及第二表面114。连接架110具有夹持端111及滚动端112。滚动端112与夹持端111相对设置。
滚轮120可转动地安装于滚动端112。滚轮120转动,可带动连接架110及代步车行走。具体地,滚轮120可以为一个,一个滚轮120可设置于第一表面113或者第二表面114,也可以设置于滚动端112的端面。滚轮120也可以为两个,两个滚轮120分别设置于第一表面113及第二表面114。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滚轮120为一个,滚动端112为具有缺口的U形支架结构,滚轮120穿设于缺口内,并与滚动端112转动连接。
因此,U形支架结构可将滚轮120的转动范围限位于缺口内。若滚轮120在转动的过程中发生摆动时,U形支架结构的内壁对滚轮120具有限位作用,可防止滚轮120在自转时摆动而影响助行器100运行的稳定性。
此外,设置一个滚轮120,还可减少助行器100零部件的使用,便于降低助行器100的制造成本。
具体地,滚轮120可通过转轴141、球面副或者其他方式与滚动端112转动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助行器100还包括转轴141及螺纹紧固件142。滚轮120与滚动端112相对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43,转轴141穿设于滚轮120及滚动端112的通孔143,螺纹紧固件142与转轴141的末端螺合。
通过设置转轴141及螺纹紧固件142,可实现滚轮120与连接架110的转动连接。当滚轮120转动时,可驱动连接架110带动代步车行走。此外,转轴141及螺纹紧固件142为转动连接中的常见方式,取材方便,设置简单,便于提高助行器100的安装效率。而且,转轴141及螺纹紧固件142还可实现滚轮120与连接架110的可拆卸连接。因此,当连接架110或者滚轮120发生磨损时,可将磨损的连接架110或滚轮120拆除,并重新组装,以实现元件的重复利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滚轮120为实心轮,实心轮具有较大的承载强度,从而便于滚轮120在行驶的过程中支撑代步车。而且,实心轮无需充气,因此,可避免在将代步车推动至检修地点的过程中,滚轮120被扎破或爆胎而报废,从而可有效提升助行器100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3、图4及图5,夹紧件130安装于夹持端111,包括第一夹板131及第二夹板132。第一夹板131与第二夹板132共同围设形成夹持部133。其中,第二夹板132可操作地沿朝向或背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以调节夹持部133的尺寸,以使得夹持部133的尺寸与车胎的旋转轴相匹配。
当车胎发生故障无法使用时,在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助行器100。安装助行器100时,操作第二夹板132沿背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可增大夹持部133的尺寸,旋转轴的一端穿设于夹持部133;进而,操作第二夹板132沿朝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可减小夹持部133的尺寸,以使得旋转轴的一端卡持于夹持部133。至此,实现一个助行器100的安装。
旋转轴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助行器100的安装方式与上述方法相同,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由此可知,两个助行器100设置于旋转轴的两端,可平衡代步车的重量,使得代步车运行平稳。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时,连接架110的长度及滚轮120的直径需根据代步车的高度进行调整。当两个助行器100设置于旋转轴的两端时,滚轮120与地面接触,且需将发生故障的车胎架空。如此,可排除故障车胎在行驶过程中与地面碾压而损坏。
助行器100设置完成后,推动代步车,在滚轮120的转动下,代步车可向前行驶。因此,通过设置上述助行器100,在推动代步车的过程中,可避免代步车从助行器100上掉落而进行多次重复的固定,从而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而且,相较于传统的直接将故障后的代步车承载于助行器100而言,本实施例中的代步车在行驶时,未发生故障的车胎仍可继续行驶,由此可见,地面还可承载代步车的部分重量,进而使得驾驶员在推动代步车运行的过程中更省力。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板131包括相对的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一外边缘1312。第一内边缘13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凹槽1313,第二夹板132包括相对的第二内边缘1321及第二外边缘1322。第二内边缘1321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凹槽1323,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的槽壁围设形成夹持部133。
通过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围设形成夹持部133,因此,即使是第一夹板131与第二夹板132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第一内边缘1311与第二内边缘1321间隔设置时,旋转轴仍可卡持于夹持部133,并可在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内壁的带动下发生旋转,从而使得助行器100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均为弧形槽。
即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的内壁均为弧线形。当第一凹槽1313与第二凹槽1323的内壁与旋转轴的表面抵接,并带动旋转轴转动时,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的内壁与旋转轴之间产生挤压。弧线形内壁的挤压力较为均匀,可防止挤压力在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的内壁或者旋转轴上过于集中而损坏旋转轴或夹紧件130。
此外,将第一凹槽1313及第二凹槽1323的内壁设置为弧线形,其弧度与旋转轴表面的弧度相匹配,可使得夹紧件130与旋转轴的表面更好的贴合,从而使得夹紧件130具有较佳的夹紧度。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均呈直线型,第一外边缘1312及第二外边缘1322均呈光滑的曲线型。
具体地,第一内边缘1311与第二内边缘1321正常情况下为平行设置。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均呈直线型,当第一内边缘1311与第二内边缘1321贴合时,夹紧部的尺寸最小,可将旋转轴夹紧。当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间隔设置时,第一内边缘1311与第二内边缘1321任意对应位置处的间距均相等。通过操作第二夹板132朝向或者背向第一夹板131运动,第一内边缘1311与第二内边缘1321之间的间距可进行同步调整,使得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之间对旋转轴的夹紧作用力基本相同,从而便于提升夹紧件130的夹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助行器100还包括调节螺钉150,第一外边缘1312、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相对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1324,调节螺钉150穿设于第一外边缘1312、第一内边缘1311及第二内边缘1321的螺纹孔1324,并与螺纹孔1324螺合。
拧紧调节螺钉150,第二夹板132朝向第一夹板131滑动,可减小夹持部133的尺寸,以便于夹紧件130夹紧旋转轴;拧松调节螺钉150,第二夹板132背向第一夹板131滑动,可增大夹持部133的尺寸,以便于安装或者拆卸旋转轴。
通过设置调节螺钉150,使得夹持部133的尺寸调节简单易行,便于提高助行器100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夹持端111上设置多个安装孔,在第二夹板132上设置固定孔,通过移动第二夹板132,将第二夹板132上的固定孔与不同的安装孔对齐,并将销轴或者其他紧固件穿设于安装孔及固定孔,亦可在调整夹持部133的尺寸之后将第二夹板132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助行器100还包括卡板160。卡板160的表面开设有卡槽161,夹持端111的表面开设有避位通槽1112,卡板160及夹紧件130分别设置于夹持端111相对的表面,且夹持部133及卡槽161分别与避位通槽1112位置对齐。
具体地,卡板160设置于第二表面114,夹紧件130设置于第一表面113,夹持端111夹持于卡板160与夹紧件130之间。
安装助行器100时,旋转轴从卡板160的一侧,依次穿设于卡槽161、避位通槽1112直至夹持部133。起先,第二夹板132与第一夹板131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夹持部133具有较大的尺寸,便于旋转轴的安装。因此,此时的夹持部133对于旋转轴来说,是不施加夹紧力的。而通过设置卡板160,可对旋转轴进行初步固定,进而将第二夹板132沿朝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可减小夹持部133的尺寸,以实现旋转轴的夹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板131及第二夹板132均为长条形,第一夹板131与第二夹板1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避位通槽1112的轴向及径向。
第一夹板131、第二夹板132以及避位通槽1112的内壁之间围设形成环形的限位区域,而旋转轴在夹持于夹持部133时,亦穿设于该限位区域内。因此,限位区域的内壁对旋转轴还具有抵挡及限位作用,当旋转轴从夹紧部退出时,限位区域的环形内壁还可对旋转轴进行限位。进而,旋转轴与环形内壁抵接,亦可实现旋转轴与助行器100的连接,使得代步车可在滚轮120的带动下行驶,从而可增强助行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助行器100还包括弹性垫170,弹性垫170设置于卡板160背向夹持端111的表面。
具体地,弹性垫170朝向代步车设置。当助行器100及代步车行驶至颠簸路面时,助行器100与代步车之间发生剧烈振动而撞击。通过设置弹性垫170,使得代步车与助行器100接触时,弹性垫170可吸收代步车与助行器100之间的冲击力,以减弱代步车与助行器100之间的刚性接触,从而可延长助行器10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为达到弹性垫170最佳的保护作用,弹性垫170的覆盖面积应大于卡板160的面积,以使得弹性垫170可将代步车与卡板160完全隔离。
具体地,卡板160、弹性垫170以及第一夹板131可通过吸附、粘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安装,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卡板160、弹性垫170及第一夹板131均通过紧固螺钉180可拆卸地安装于避位通槽1112的槽口边缘。
通过设置紧固螺钉180,使得卡板160、弹性垫170及第一夹板131的安装方式简单易行,便于拆卸。而且,将卡板160、弹性垫170及第一夹板131均设置于避位通槽1112的槽口边缘,使得连接架110、夹紧件130、卡板160及弹性垫170的设置更紧凑,从而可减小助行器100的体积,便于携带。
上述助行器100,当车胎发生故障无法使用时,在车胎旋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助行器100,通过操作第二夹板132沿背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可增大夹持部133的尺寸,旋转轴的一端穿设于夹持部133;进而,操作第二夹板132沿朝向第一夹板131的方向滑动,可减小夹持部133的尺寸,以使得旋转轴的一端夹紧于夹持部133。旋转轴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助行器100的安装方式参照上述设置。进而,代步车与助行器100传动连接,在滚轮120的转动下,代步车可向前行驶。因此,通过设置上述助行器100,在推动代步车的过程中,无需多次重复的固定代步车,从而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8120.2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3(湖南)
授权编号:CN209617116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B60S 11/00
专利分类号:B60S11/00
范畴分类:32B;32G;
申请人:张敬奇
第一申请人:张敬奇
申请人地址:410011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10号
发明人:张敬奇
第一发明人:张敬奇
当前权利人:张敬奇
代理人:罗佳龙;黄晶晶
代理机构:44224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助行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