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流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现金流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金流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金流,控制权,股东,公允,阿里巴巴,所有制,合伙人。

现金流权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高宏进一[1](2019)在《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产权所有制和股权制衡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金字塔式股权结构实现自身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依靠控制权占用企业发展资金来满足私有收益,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本文选取2012~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企业研发投入有负向效应,进一步地,股权制衡呈现削弱这种负向效应,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现象在民营企业中更明显,而股权性质对这种负向效应没有显着影响。最后就针对解决"第二类代理问题"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金融》期刊2019年11期)

王瑞乾[2](2019)在《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是公司股权两种最基本的权利形态。现金流权即公司股东因付出财产而拥有参与企业现金流分配的权利,控制权即主导公司经营与决策的权力,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都内在地来源于股东所有权,且配置应具备统一性。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持股方式、股权结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金字塔结构、表决权委托、双重股份等持股形式下控制权有时并不与付出财产的份额相对应,因此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会发生偏离,研究二者分离的经济后果成为国内外文献中的焦点。理论上,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控制股东的决策行为与决策后果并不匹配,控制股东在转移公司资产、侵占公司利润时攫取的私利远远超过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控制股东的“隧道效应”往往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利益甚至会“掏空”企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面临财务危机时,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等持股方式有利于控制股东向上市司转移资产帮助其度过难关,其他股东也可以因此获利,控制股东对企业会具有一定的“支持效应”。由此可见,研究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于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保护其他股东权益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因果关系上来看,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与企业价值并无直接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控制股东落实侵占动机需要具体的途径作用于企业经营。因此关于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价值作用路径的探究对于阻断控制股东侵占动机的落实路径、规范企业经营更是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厘清控制权的内在来源、权力本质与权力内容,分析现金流权的定义及来源,从理论上阐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统一的必要性以及二者分离的后果。其次,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用超额控制权定义控制权超过现金流权的程度。以2006-2017年我国的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超额控制权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验证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再次,为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本文深入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选取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和信用占用叁种可能的“隧道挖掘”方式,从行为层面进一步验证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控制股东与其他股东的代理问题以及利益侵害问题有所启示。本文结论认为,第一,最终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超额控制权越大,最终控制人的“隧道效应”越明显,企业价值越低。第二,最终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与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信用占用均呈正相关关系,超额控制权越大,企业的非公允关联交易规模越大、资金占用和信用占用情况越严重。由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产生的侵占动机最终落实到控制股东的具体行为上,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信用占用被证明是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下,控制股东实现落实侵占动机,损害公司价值的叁种“隧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10)

李定辰[3](2019)在《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自利性业绩归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司年度报告是上市家族企业披露信息的重要工具,对中小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意义重大。上市家族企业终极控制人长期参与公司业务,相对于其他中小投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有能力又有动机对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进行操纵。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业绩归因之间存在差异,但很少对家族企业间存在的异质性展开讨论。本研究从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影响。中小投资者可以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对公司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研究上市家族企业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现金流权对自利性业绩归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代理理论、社会情感财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主要假设,使用Stata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终极控制人控制权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呈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比例较低时,利益协同效应占主导,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较低。当终极控制人控制权提升时,壕沟防守效应加剧,会机会主义进行操纵收益。当控制权超过一定比例时,进行非财务信息操纵获得收益的成本增加,严重影响自身利益,控制权的激励效应占主导,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降低。(2)上市家族企业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和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呈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在较高或者较低时会降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3)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会增强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4)另外研究发现,上市家族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加会降低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增加外部正面归因倾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缪静盈[4](2019)在《公司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信息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信息作为市场交易的媒介,其在交易主体之间传递的高效性决定着资本市场能否高效、低成本的运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事件频发,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堪忧,中小股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大量学者研究证明,企业普遍存在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的现象,终极股东的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现象严重,由此造成了终极股东无人监管的现象,使得终极股东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操控公司财务信息、进行盈余操纵等行为侵占公司利益,获取控制权私利。同时,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外部环境因素之一,其激烈程度会对公司的行为决策造成影响。基于此,本文研究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产品市场竞争各自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及产品市场竞争是否会对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本文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控制权私利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以及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3-2017年的14746个样本,首先研究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接着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划分为高低竞争组,进一步研究产品市场竞争是否对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对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显着负相关,即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越大,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越差;(2)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会计信息质量显着正相关,即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越好;(3)与高竞争行业相比,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低竞争行业更显着,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越弱。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促进公司内部股权制度的完善,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建立以产品市场竞争为主导的竞争机制,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环境,加强资本市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5-01)

蔡帆帆[5](2018)在《CEO注意力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国家所有权与终极股东现金流权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以来,我国并购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企业并购的交易金额和数量屡创新高,并购俨然成为中国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以寻求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前因研究热情不减,但较少从企业并购决策者角度探讨企业并购行为的前因。注意力基础观提出,企业CEO的注意力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行为。然而,以往研究尚未深入系统地揭示CEO注意力对企业探索式并购和利用式并购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将结合中国背景,基于注意力基础观揭示CEO未来焦点和外部焦点对企业探索式并购和利用式并购的影响,以及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和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等公司治理因素对它们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系统回顾和梳理企业并购行为、管理者注意力、国家所有权、终极股东现金流权的文献与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并建立研究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理论模型,本研究分别检验CEO未来焦点和外部焦点对探索式并购和利用式并购的影响。进而,本研究引入国家所有权和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作为调节变量,分别检验它们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经筛选选取2009-2013年间我国53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CEO未来焦点和外部焦点均会提高企业实施探索式并购的可能性,却降低实施利用式并购的可能性。第二,国家所有权会削弱CEO未来焦点对探索式并购的促进作用,第叁,国家所有权会削弱CEO未来焦点对利用式并购的抑制作用,也会削弱CEO外部焦点对利用式并购的抑制作用。第四,终极股东的现金流权会削弱CEO未来焦点对探索式并购的促进作用,也会削弱CEO外部焦点对探索式并购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探索—利用”范式用于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丰富了并购类型的研究。本研究基于注意力基础观,揭示了管理者注意力和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并购类型选择的联合作用机制,从而发展了注意力基础观和公司治理的研究。在管理实践上,本研究阐明:CEO注意力的合理配置将帮助企业有效地选择探索式并购和利用式并购。此外,国有股股东和终极股东能在CEO分配注意力以推动企业实施不同类型的并购行为时起到重要监督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刘静[6](2018)在《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股利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股利分配政策连接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投融资活动,成为企业价值分配的最后一环。股利分配政策从内部来看是企业自身发展与法律政策相制衡的结果,从外部来看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状态的体现。科学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来说可以为企业的良好运作与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可以向市场传递发展良好的信号,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从而有助于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对于投资者、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迅速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民营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突破2000家,为市场经济带来了发展活力,优质民营企业的上市为国内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动力,为我国资本市场中多层次资本结构的完善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随着证券市场有关上市公司数据的公开以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使得研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安排、企业当前发展状态以及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成为可能。但是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仍需完善,对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的缺乏导致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制定有利于控股股东的股利政策对企业进行“掏空”。对股利政策的研究正发展成为当前公司治理领域的热点。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为研究主体,在已有文献梳理与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进行如下的研究:首先,对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概念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将终极控制人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绩效、投资以及股利政策的研究现状;对管理层权力进行概念界定并将衡量管理层权力的4个指标聚合为组织权力与所有权权力,探讨当前学术界对管理层权力进行的相关的研究;从企业成长差异化角度探讨其在股利分配中的作用机制,并着重理顺已有的关于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的研究;对当前学界与各变量相关的文献进行简单评述。其次,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探讨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对股利分配政策的主效应作用机理,管理层组织权力及所有权权力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将管理层权力、企业成长差异化状态作为调节变量,分别探讨组织权力、所有权权力、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在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股利政策作用过程的具体调节机制。基于连续4年形成的2451组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对股利分配有正向影响;(2)管理层组织权力对股利分配有负向影响;管理层所有权权力对股利分配有正向影响;(3)管理层所有权权力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在影响股利分配的关系中具有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管理层所有权权力越高,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对股利分配的正向影响越强;(4)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对股利分配政策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5)盈利能力与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在影响股利分配的过程中具有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随着盈利能力增强,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对股利分配的正向影响减弱。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验证了终极控股股东与管理层以及企业的成长差异化状态在股利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文章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适当增加管理层持股以及强化对终极控制人的制衡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季燃[7](2017)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产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会计核算原则。在公司治理领域,他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Basu(1997)通过对理论以及实践中会计稳健性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会计稳健性已经存在长达五百多年。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推行以及轰动全球的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皆使得人们对其重视程度逐年加强。自La Porta R.et al.(1999)在《Journal of Finance》发表 了题为《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的文章以来,标志着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从传统的第一类委托代理冲突转向了中小股东与终极控股股东间的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大多数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由于我国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制度背景相对特殊,国有与非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运行机制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2009-2016年间在沪深两市交易的上市公司的共5804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第二类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出发,追溯到终极控股股东,基于Basu模型以及应计-现金流模型(以下简称ACC模型)对会计稳健性的测量方式,探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并深入研究了终极产权性质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力政策的推进提供数据和理论方面支持。结果表明:(1)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上市公司存在会计稳健性。(2)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产权性质下,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强弱不同,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两者间的负相关关系较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强。由于Basu模型对市场有效性的要求较高,因此本文用对市场有效性没有要求的Ball与Shivakumar(2005)提出的ACC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又将终极控制权的阈值从20%设定为10%重新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论稳健可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目前学术界在研究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素时,大多是从公司表层股东的股权结构着手,然而直接持股的大股东可能对公司的影响力不如实际控制人大;研究终极控股股东特征对企业的影响也多集中于对企业投资行为、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以及盈余管理等领域,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献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展开研究。因此本文追溯控制链条至终极控股股东,从终极股权结构入手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还是比较新颖的。其次,已有研究仅停留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与会计稳健性二者关系层面,对于二者关系在不同背景下的进一步细化探讨几乎空白。本文不仅研究第二类委托代理问题对会计稳健性的总体影响,还结合了中国特殊制度背景并从产权性质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探讨,同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实证模型(BASU模型和ACC模型)验证本文的结论,使研究更为细致和深入。(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0-01)

李元旭,吉祥熙[8](2017)在《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偏离——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视角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视角,对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产生代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发现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绩效、创新、捐赠和信息披露质量方面,但是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对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释。(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期刊2017年07期)

刘文馨[9](2017)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再审视——基于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对企业产生负面效应,而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创立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从而引发了对两权分离的新的认识。本文首先介绍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接着分析了合伙人制度的缺陷和优点,然后以阿里优秀的业绩为支撑说明了合伙人制度的优势,最后指出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也可能是利大于弊,关键是有健全的制度进行保障。(本文来源于《财经界》期刊2017年06期)

陈倩[10](2017)在《政府现金流权、最终控制权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级政府都将旅游业视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旅游类上市公司作为旅游业最高级的企业形态,其业绩对旅游业整体表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控制权的存在为政府干预上市公司提供了途径,进而能够影响到公司的业绩。政府的控制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成为经济研究领域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为此,本文利用最终控制理论对政府现金流权、最终控制权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本文发现,"政府"依然是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主导。在34家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中,有23家被政府所最终控制,其比例高达67.65%。同时,政府的现金流权与最终控制权均较高,且始终高于非政府的现金流权和最终控制权。政府对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控制程度强,政府容易对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干预。并且,政府的现金流权与最终控制权分离度低,政府最终控制的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不易受到来自两权分离问题所带来的困扰。本文进一步将23家由政府最终控制的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从2004年到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的现金流权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业绩显着正相关。现金流权使政府和旅游类上市公司间存在"利益协同效应",对政府产生正向激励。其次,政府最终控制权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业绩间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在对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控制和干预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现金流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是公司股权两种最基本的权利形态。现金流权即公司股东因付出财产而拥有参与企业现金流分配的权利,控制权即主导公司经营与决策的权力,控制权和现金流权都内在地来源于股东所有权,且配置应具备统一性。但近年来,随着企业持股方式、股权结构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在金字塔结构、表决权委托、双重股份等持股形式下控制权有时并不与付出财产的份额相对应,因此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会发生偏离,研究二者分离的经济后果成为国内外文献中的焦点。理论上,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得控制股东的决策行为与决策后果并不匹配,控制股东在转移公司资产、侵占公司利润时攫取的私利远远超过为此所付出的成本,控制股东的“隧道效应”往往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利益甚至会“掏空”企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面临财务危机时,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等持股方式有利于控制股东向上市司转移资产帮助其度过难关,其他股东也可以因此获利,控制股东对企业会具有一定的“支持效应”。由此可见,研究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于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保护其他股东权益和维护资本市场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从因果关系上来看,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与企业价值并无直接的关系,企业价值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控制股东落实侵占动机需要具体的途径作用于企业经营。因此关于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价值作用路径的探究对于阻断控制股东侵占动机的落实路径、规范企业经营更是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厘清控制权的内在来源、权力本质与权力内容,分析现金流权的定义及来源,从理论上阐述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统一的必要性以及二者分离的后果。其次,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用超额控制权定义控制权超过现金流权的程度。以2006-2017年我国的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超额控制权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验证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再次,为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本文深入到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选取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和信用占用叁种可能的“隧道挖掘”方式,从行为层面进一步验证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控制股东与其他股东的代理问题以及利益侵害问题有所启示。本文结论认为,第一,最终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与企业价值呈负相关关系,超额控制权越大,最终控制人的“隧道效应”越明显,企业价值越低。第二,最终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与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信用占用均呈正相关关系,超额控制权越大,企业的非公允关联交易规模越大、资金占用和信用占用情况越严重。由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产生的侵占动机最终落实到控制股东的具体行为上,非公允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信用占用被证明是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下,控制股东实现落实侵占动机,损害公司价值的叁种“隧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金流权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宏进一.控股股东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产权所有制和股权制衡视角[J].浙江金融.2019

[2].王瑞乾.控制权、现金流权的分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路径[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

[3].李定辰.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与自利性业绩归因[D].山西大学.2019

[4].缪静盈.公司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产品市场竞争与会计信息质量[D].广西大学.2019

[5].蔡帆帆.CEO注意力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国家所有权与终极股东现金流权的调节作用[D].浙江大学.2018

[6].刘静.终极控制人现金流权与股利政策[D].山东大学.2018

[7].季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产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7

[8].李元旭,吉祥熙.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两权偏离——基于第二类代理问题视角的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7

[9].刘文馨.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再审视——基于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案例分析[J].财经界.2017

[10].陈倩.政府现金流权、最终控制权与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业绩研究[D].海南大学.2017

标签:;  ;  ;  ;  ;  ;  ;  

现金流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