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道教经典——《玄天神醒录》

元代道教经典——《玄天神醒录》

一、元代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闯[1](2021)在《从民间神祠到国家宫观:宋元时期武当山五龙宫的崛起》文中提出武当山五龙宫本来是一处用于求雨的民间神祠,南宋时期随着真武信仰的广泛传播,武当山的紫虚鸾坛开始创制道书以建立真武与武当山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五龙神祠也被安排进了与真武有关的神圣故事中,从而开始了它的崛起之路。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信仰有增无减,五龙宫的道士主动将该宫设置成真武的专属道场。从此,该宫开始得到元皇室的青睐,并一跃变成为国祝祷的国家宫观。五龙宫的崛起,与真武信仰在宋代以后的传扬有着重要关系,也与武当山被塑造为真武信仰圣地的过程基本同步。

吴阳,窦宇[2](2021)在《焦姥的变与常——传说文本的层累及信仰的封闭性特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姥信仰的流传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并在现当代成为巢湖地区重要的地方信俗。焦姥传说的文本从《三国志》逸文到现当代的演绎,已经形成数十个版本。文本层累的背后是焦姥信仰不断适应时代变迁以及与外来信仰之间张力的体现。而焦姥信仰的常量体现在其封闭性的特征之中。经过上千年的流传,焦姥信仰的范围始终限定在巢湖地区。这种封闭性与焦姥信仰本身、官方敕封的程度、巢湖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焦姥传播的封闭和当代焦姥普世的价值并不矛盾。充分利用好、挖掘好焦姥信仰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将有利于提升巢湖地域文化的话语权。

程瑜瑶[3](2019)在《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文中研究说明神仙集传是道教传统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列仙传》起,几乎历朝历代都有道徒将神仙故事和传记汇集成书,以证明神仙之实有,并弘扬道教的修行方式,为后世修道者树立楷模。而进入明代之后,道门并未继续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反倒是江南一带的文士及从事商业出版的书坊主等世俗社会成员积极地推出新的作品。以屠隆为首的慕道文人依据自身对道教神仙的理解编纂了神仙集传,而书坊主不仅重刻了《列仙传》等经典的神仙集传,还编纂并出版类似作品。由于社会身份的差异,他们在编纂、刊刻这类作品时也怀有不同的动机和心态。而在出版文化的语境中,神仙集传的编刻不仅衍变为一种社会性的事务,而且其内容也因编刻者、读者身份的变化而有了通俗化的倾向。

孙伟杰[4](2019)在《十一星曜在宋元道教内的多重演化》文中指出十一星曜是中西方天文星占学说融合的结果。宋元时,十一星曜信仰在社会上十分流行。道教除保留其原有的天文、星命学思想外,随着两者互动关系的深入,十一星曜的称谓、职能渐趋丰富,并在道教的斋醮科仪、符箓道法以及内丹修炼等不同领域流转,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拓展了十一星曜的宗教文化意涵。

左攀[5](2019)在《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无量祖师、披发祖师、北帝、玄帝、祖师爷、上帝公等)是唐宋以后兴起的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道教神只。他源自上古四象中的北方玄武,玄武最初是神龟,汉代以后逐步演变成龟蛇合体的形象。在世俗社会,玄武是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许多景观名胜都以“玄武”命名。道教也将包括玄武在内的四象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充当天界神仙、人间羽士以及冥界死者的守护者。从先秦到唐代,玄武虽有神性,但神格地位始终不高,与其说是“神灵”,不如说是“神兽”。出于对北极和北斗的好奇与想象,华夏先民认为北方星空具有神奇的力量,加之北方属水,水生万物,道教逐渐形成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创造出太一、天皇大帝、紫微大帝等代表北极和北斗的北方神灵。这些神灵地位尊贵,神通广大。经过六朝时期的积累和整合,在唐代形成一个以北方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北帝派。这个道派塑造了多个北帝,将北方崇拜推向高潮。大约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北帝派道士以北帝派经典为蓝本创作真武专属道经,让北方玄武从四象中脱颖而出,成为以斩妖伏魔为己任的人格化北方大神将。为了证明赵宋王朝受命于天的皇权合法性,宋真宗开展了一系列造神运动,面对来自北方契丹的威胁,作为北方守护者的玄武引起了他的注意。恰好天禧二年(1018年)京师军营出现醴泉祥瑞,宋真宗抓住机会,修建祥源观,加封真武为“真武灵应真君”,让真武神格得到跨越式提升。真宗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继续围绕“灵应”基调建构真武神格,收集整理灵验故事,编纂《真武启圣记》等经典,将真武塑造成赵宋王朝的护国之神、降妖伏魔的北方战神、祈雨禳火的水火之神、赐福禳灾的治世福神。徽宗、钦宗、宁宗、理宗不断加封真武,利用国家力量为真武修造宫观,使真武成为家喻户晓且具有灵验特征的道教尊神。大约在宋仁宗时期,道门羽士将同属北方神灵的天蓬、天猷、黑煞、真武组合成北极四圣。四圣是北极紫微大帝麾下神将,以斩妖伏魔为主要神职,同时具有治疗疾病、祈雨祈晴等功能。四圣是天心、神霄、东华、清微等雷法道派经常召请的对象,也是护佑赵宋王朝的神将,对两宋之际的皇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宋高宗之母韦太后为答谢神恩,在西湖孤山建四圣延祥观,使四圣信仰显赫一时。宋朝灭亡以后,其他三圣逐渐默默无闻,天蓬甚至被丑化成猪八戒,但真武信仰反而逆势崛起,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真武是北极四圣中的北方玄天上帝,北中之北的叠加效应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二是因为真武得到皇家的多次册封,在四圣观之外另有专祀;最重要的是真武灵应之名遍天下,在民间拥有长远的影响力。早期武当山佛道并存,它既是佛教法华宗、禅宗的活动基地,也是道教丹鼎派和隐修者梦寐以求的仙山。宋徽宗宣和年间,紫霄宫落成,这可能是武当山第一座供奉真武的道观。从此以后,关于真武在武当山修道、飞升的传说逐渐生成,元代武当清微派形成,武当教团的本山意识觉醒,刘道明等高道考诸古籍,采访耆老,编纂《武当福地总真集》《武当纪胜集》《玄天上帝启圣录》等道经,将真武传说一一落实到武当山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之中。元代道士、明代皇室根据真武传说大修宫观,神话传说和神圣空间紧密结合,原本虚无缥缈的真武修道传说因为落实到具体地域而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武当山也因为真武信仰的附会而声名鹊起。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出现多处以小武当、赛武当、东、西、南、北、中武当命名的道教名山,见证了真武信仰的兴起和武当文化的传播。真武大帝的出生和修道故事,明显受到释迦摩尼传记的启发。真武被附会成无量寿佛的化身,许多寺庙也供奉真武。真武是道教重要的劝孝之神,历史上曾经出现多部以真武为主神的劝善经典,力图以真武信仰监督儒家纲常伦理的落实和执行。真武信仰反映了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即使在真武专属经典中,玄天上帝的神阶地位也不是太高,他只是玉皇、紫微手下的神将而已。然而其影响力并不亚于三清四御。真武信仰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宋元明三代皇室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神格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阶层、职业的信仰需求;他以“灵应真君”为名,灵应故事广为流传,顺应了人们希望通过宗教解决实际问题的功利心理。他有武当山作为具象化的神圣空间,使传说故事更显真实,吸引无数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让真武信仰随着信众的足迹广为流传。真武是唐宋以后道教新兴神灵的代表,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型和发展趋势。

赵静[6](2019)在《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文中提出武当山古建筑群大兴于明代,作为明代“皇室家庙”,其现存的明代建筑在中国官式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武当山地处汉水流域,南北与东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促使武当山古建筑并不仅仅呈现出皇家建筑的孤立形象,而呈现出极具包容性的特质。武当山古建筑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西周尹喜所居的“石门”“石室”,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岩庙”这种武当山最具特色的古建筑形式,最终形成武当“72岩”这一奇观,妙华岩为现存的72岩之一。本文基于建造与文化两个维度,对位于武当山妙华岩中的无梁殿加以讨论,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加以论述。希望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武当山砖石建筑营造思想的深度内涵,以丰富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视野。首先,通过史料研究,梳理妙华岩和清微宫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妙华岩是明代永乐大修武当之时,依托于清微宫而建造起的一处岩庙,并明确了妙华岩和清微宫二者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地位。基于实地调查,对妙华岩内已破损的无梁殿和三座神台的营造技艺分别进行研究,并对坍塌的无梁殿屋顶形制进行复原研究和施工方式推测。以此为基础,将三维扫描数据与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测绘资料相结合,依托可靠的一手资料对除无梁殿以外的其他类型砖石建筑进行建造工艺相关研究,以探究武当山石作技艺。进一步,从文化角度出发,探究无梁殿这一建筑形式出现的意义,和妙华岩无梁殿在永久性与纪念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武当山现存的元代无梁殿实例——武当山琼台中观石殿,所体现的武当山道教建筑营造思想展开研究。并对无梁殿在元代开始出现、明代变得流行这一现象与建筑材料、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通过长期对武当山及周边地区崖造洞窟建筑实例的田野调查,对岩庙建筑在测绘基础上加以史料、当地志书的研究,将其分为崖居、崖墓、修道洞和石窟四类分别总结与岩庙的共性,探讨武当山岩庙原型。最后,从妙华岩无梁殿的建筑纪念性、体现武当山砖石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标志性地位,从武当山道教思想文化的包容性入手,提出基于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的研究具有建筑学与历史学的双重意义。

范军[7](2018)在《泰国华人民间信仰的复调与变奏——以曼谷玄天上帝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曼谷玄天上帝庙是中国移民于吞武里王朝时期建立的供奉玄天上帝的古庙。这座庙宇与众不同,它不仅是华人的玄天上帝庙,而且也是泰人热衷信仰的虎神庙。这座庙宇典型地体现了华人民间信仰的多重性特点,玄天上帝本身就承载着龟蛇崇拜(动物崇拜)、北极星崇拜、北方神(五方崇拜)、水神崇拜、战神崇拜、明朝护国神崇拜等多重信仰崇拜。伴随华人移民传入泰国之后,玄天上帝信仰又与当地的虎神崇拜融合在一起,更丰富了这种多重性。同时,为了适应泰国当地政治文化环境,玄天上帝信仰融入了泰国信仰文化的因素,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异。以玄天上帝为代表的华人信仰如何在以佛教为主流的泰国社会中生存传布,由此做了哪些调整和变化——信仰的"复调"与"变奏",是本文着力探讨的信仰现象。通过对这些"复调"与"变奏"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泰国华人如何坚持和延续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身份认同,也可以了解泰国历代政府是如何管理华人信仰及其寺庙的。

兰玉萍,冷小平[8](2018)在《历代武当道教文献典籍考述》文中认为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历代有关记载和研究其文化的文献典籍有许多,这些文献典籍一是历代官修之作,二是历代武当山高道隐士之作,三是后人研究总结之作,内容涉及史志、经书、武术、医药、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通过对已知和现存历代武当道教文献典籍的考述,试图展示武当道教文献的丰硕成果与研究成就,并从中发掘武当道教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动态、新观点,以便把握武当道教文献的特色和构成体系,推动武当道教文献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

刘永海[9](2017)在《论道教的重生思想——基于元代道教史籍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重生观念是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元代道教史籍中蕴藏着许多重生思想,最具代表性者有三点:一是注重自身生命的思想。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道教立教的重要思想基础,并由此生发出反对肉体成仙,提倡灵魂成仙的观念。二是尊重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思想。道教不仅热衷"个人得道",而且追求"度人成仙",借助"天道好生",宣扬重生止杀。三是爱护和尊重一切动植物等生命体的思想。元代道教史籍鲜明提倡人和动、植物平等的观念,倡导保护自然,爱护动植物,救物放生。

鲁潇[10](2016)在《皇权、神话与空间的同构—明代武当山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动用了国家力量来修建的道教名山。武当山是一巨大文化现象,其古建筑群的历史,渊源流长,具有宗教和皇家双重特征。学界关于武当山的研究,多半从武当文化理论、历史与人物等角度进行分析,而以武当山空间为主体的研究多半则是以定性研究为主。本文从明成祖敕建武当山这一历史事件出发,分析其历史背景,并与唐宋元时期武当山空间形成比较,探讨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的形成。力求真实还原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的前提下,通过测绘数据分析,对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空间中存在的真武神话与皇权的同构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通过文献及史料研究,探讨明成祖敕建武当山的真实目的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再与明世宗时期武当山的空间营造对比,分析皇权与神话对明代武当山的空间影响。最后,结合当下武当山的定位,分析皇权与神话在武当山空间上同构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作为该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基础,以当前武当山研究现状与成果为前提,提出研究真武神话与皇权在武当山空间同构的意义,并提出可行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以明成祖时期为时间背景,研究该时期武当山空间的营造,空间中神话与皇权的同构现象及产生同构现象的原因,揭示明成祖敕建武当山之潜藏目的,及真武神话与皇权发展是武当山空间得以形成的历史要素。第三部分为第五章,通过对明世宗时期武当山重修的背景及空间研究,比较明成祖及明世宗时期武当山空间营造的差异,分析神话与皇权对明代武当山空间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六章,结合当下武当山空间的保护,探讨神话与皇权对当下武当山空间的意义。

二、元代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代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论文提纲范文)

(1)从民间神祠到国家宫观:宋元时期武当山五龙宫的崛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间神祠:五龙宫的早期历史
二、敕赐观额:南宋五龙宫的道教活动与历史书写
    (一)由祠升观
    (二)紫虚坛的扶鸾活动及对五龙宫早期历史的神圣书写
三、“五龙居其首”:元代五龙宫的崛起
    (一)由观升宫
    (二)五龙宫真武道场的确立
    (三)为国祝祷的国家宫观
结语

(2)焦姥的变与常——传说文本的层累及信仰的封闭性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学术史回顾
二、传说的流变:“焦姥传说”的文本分析
    (一)“焦姥传说”文本的层累过程
        1. 以“巫妪”为中心的故事文本
        2. 以7世纪后焦姥的“老妇人”形象为中心的故事文本
        3. 元代《玄天上帝启圣录》中的故事文本
        4. 现代焦姥传说
    (二)“焦姥传说”的情节变化总结及归因
        1. 主人公焦姥的身份转变
        2.“陷巢州”的触发机制和焦姥获得“预知”的原因
        3. 焦姥在灾难来临前的反应和最后的结局
三、信仰的常量:焦姥信仰封闭性特点初探
    (一)信仰相对封闭性的体现
    (二)封闭性的原因分析
        1. 焦姥圣迹故事和官方敕封
        2. 巢湖地区的民风与明清时期的移民
四、走向开放的焦姥信俗
五、历史影响与现实启示
    (一)保境安民的巢湖女神:焦姥的历史影响
    (二)造福桑梓的巢湖女神:焦姥的现实启示

(3)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身份与心态:教外之人为何编刻神仙集传?
    (一) 文人
    (二) 书坊主
    (三) 易代前后的明廷官员与明遗民
二、编集与出版:新出神仙集传如何问世并传播?
三、选材与改写:新出作品较前代作品有何新变?
结语

(4)十一星曜在宋元道教内的多重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星占与禳星仪式中的十一星曜
二、“四余”说
三、雷法、内丹等道法中的十一星曜
    (一)十大星帅
    (二)雷神、祈晴雨、掩日光与十一星曜
    (三)考召、内丹等道术中的十一星曜

(5)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汉唐之际玄武意象及功能考析
    第一节 玄武溯源:四灵和四象的结合
    第二节 玄武形象:从神龟到龟蛇的转变
    第三节 世俗玄武:天空星象和地上建筑的北方意象
    第四节 道教玄武:守护人体及阳宅祖茔的北方精灵
第二章 北帝派对龟蛇玄武的人格化改造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北方崇拜
    第二节 北帝神格的演变和北帝派的兴起
    第三节 五代川蜀北帝派道士与玄武的人格化
第三章 两宋时期真武神格的提升与完善
    第一节 宋真宗与真武神格的跨越式提升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真武神格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节 南宋时期真武信仰的完善与传播
    第四节 真武专属道经出世时间蠡测
第四章 北极四圣的兴衰与真武信仰的崛起
    第一节 天蓬、天猷、黑杀神格演变考
    第二节 北极四圣组合的形成和演变
    第三节 四圣信仰与两宋皇权嬗代
    第四节 四圣的没落和真武的崛起
第五章 从佛道共存到真武独尊——真武大帝与武当山
    第一节 六朝隋唐武当山的佛教历史与法脉传承
    第二节 汉宋之际武当山的神仙传说与道教史迹
    第三节 宋末元初真武传说在武当山的落实
    第四节 从新武当山现象看真武信仰的传播
第六章 真武大帝的神格功能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伏魔之神与护国之神
    第二节 北方之神与水火之神
    第三节 治世福神与万能之神
第七章 真武信仰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
    第一节 真武信仰与佛教之关系
    第二节 真武信仰的孝道内涵和劝善功能
    第三节 从真武经典看道教放生观
    第四节 从真武信仰看唐宋以降道教神灵信仰的转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后记

(6)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
    1.5 既往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田野调查法
        1.6.3 比较分析法
        1.6.4 归纳法
        1.6.5 演绎法
    1.7 论文研究框架
2.妙华岩概况
    2.1 妙华岩的历史沿革与地位
        2.1.1 历史沿革
        2.1.2 武当山“72 岩”之一
    2.2 妙华岩基本概况
        2.2.1 妙华岩现状
        2.2.2 妙华岩选址特点
        2.2.3 妙华岩中发现“现代岩庙”
    2.3 妙华岩与清微宫关系研究
        2.3.1 清微宫历史沿革
        2.3.2 清微宫建筑地位
        2.3.3 清微宫与妙华岩关系考辩
    2.4 本章小结
3.妙华岩石殿研究
    3.1 妙华岩无梁殿建筑要素研究
        3.1.1 基座
        3.1.2 墙体
        3.1.3 门窗
        3.1.4 屋顶
        3.1.5 蓄水池
    3.2 妙华岩无梁殿建造技术研究
        3.2.1 妙华岩无梁殿标准化建材研究
        3.2.2 妙华岩无梁殿同形制现存案例榔梅祠石殿研究
        3.2.3 妙华岩无梁殿屋顶形制研究
        3.2.4 妙华岩无梁殿施工方式推测
    3.3 妙华岩石殿内神台营造技艺研究
        3.3.1 须弥座
        3.3.2 靠椅
        3.3.3 武当山杂样石作研究
    3.4 妙华岩神台与石棺床的共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4.妙华岩岩庙原型探讨
    4.1 崖居——物理需求
        4.1.1 陕西旬邑县三水河流域崖居群
        4.1.2 鄂西北崖居
    4.2 崖墓——心理转化
        鄂西北崖墓
    4.3 修道洞——伦理发展
        4.3.1 陕西修道洞
        4.3.2 鄂西北修道洞
    4.4 石窟——技艺成熟
        4.4.1 陕西旬邑县三水河流域石窟群
        4.4.2 陕西汉阴月河石窟群
        4.4.3 鄂西北及周边石窟
        4.4.4 武当山道教石窟
    4.5 本章小结
5.妙华岩无梁殿与砖石营造
    5.1 妙华岩无梁殿营造的原因
        5.1.1 无梁殿出现的意义
        5.1.2 无梁殿与追求“永生”的墓葬建筑之间的关联
        5.1.3 妙华岩无梁殿的永久性及纪念性
    5.2 国内现存早期石殿营造技艺研究
        5.2.1 国内现存最早砖材无梁殿——南京灵谷寺无梁殿
        5.2.2 国内现存最早石材无梁殿——武当山琼台中观石殿
        5.2.3 国内现存最大抬梁式石殿——武当山天乙真庆宫石殿
    5.3 武当山建造了中国现存最早无梁殿的原因
        5.3.1 岩庙的岩屋传承
        5.3.2 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集
        5.3.3 武当山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5.4 石殿发展背后砖石营造技艺的发展
        5.4.1 砖石建材发展简述
        5.4.2 拱券结构发展历程
        5.4.3 武当山建筑实例研究
    5.5 明代无梁殿开始流行的原因
        5.5.1 砖石与石灰浆的普遍使用
        5.5.2 筒拱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5.5.3 元明民族大融合时代
        5.5.4 木材资源的匮乏
    5.6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妙华岩无梁殿在建筑学与历史学方面的意义
        6.1.1 妙华岩无梁殿的建筑纪念性
        6.1.2 妙华岩无梁殿建造体系体现武当山砖石建筑在中国的领先地位
        6.1.3 妙华岩无梁殿蕴含武当山道教思想文化的包容性
    6.2 砖石在中国未成建材首选的原因
        6.2.1 自然条件的制约
        6.2.2 中国古代对木构体系的选择
        6.2.3 中国古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6.3 不足与展望
        6.3.1 不足
        6.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泰国华人民间信仰的复调与变奏——以曼谷玄天上帝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曼谷四枋厂玄天上帝庙
二复调———玄天上帝信仰的多重与复合
三变奏———玄天上帝信仰的变异与融合
四余论:泰国华人的信仰与文化身份认同

(8)历代武当道教文献典籍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秋、秦汉、南北朝时期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三、宋朝时期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四、元朝时期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五、明朝时期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六、清朝时期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七、民国时期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八、建国后 (1949年后) 的武当道教文献典籍

(9)论道教的重生思想——基于元代道教史籍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注重自身生命的思想
    (一)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是道教立教的重要思想基础, 也是其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入门之钥
    (二) 反对肉体成仙, 提倡灵魂成仙观念, 是道教注重自身生命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尊重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思想
    (一) 由热衷“个人得道”到追求“度人成仙”, 是道教尊重他人生命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道教尊重他人生命思想的丰富内涵
三、爱护和敬重动物、植物等生命体的思想
    (一) “一切有形, 皆有道性”思想是道教敬重一切生命体的理论来源
    (二) 道教爱护和敬重动、植物等生命体思想的主要表现

(10)皇权、神话与空间的同构—明代武当山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既往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地域范围界定
        1.3.3 时间范围界定
        1.3.4 主体宫观界定
        1.3.5 相关概念界定
        (1)神话
        (2)同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史料研究
        (2)田野方法
        (3)历史图景的还原
        (4)归纳法
        (5)比较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本章注释
2 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始末
    2.1 明成祖敕建武当山始末
    2.2 倾国之力的武当山
    2.3 明成祖敕建武当山的背景解读
        2.3.1 靖难之变与真武崇奉
        2.3.2 明成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
    2.4 明成祖时期武当山总体布局概况
        2.4.1 唐宋元的空间形成
        2.4.2 明成祖对武当山大岳格局的创建
        (1) 总体格局的调整
        (2)宫观布局的调整
    2.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的空间同构现象
    3.1 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3.1.1 武当山的地理位置
        3.1.2 山体
        3.1.3 水系
        3.1.4 气候
    3.2 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神话与空间的同构现象
        3.2.1 总体格局中的神话同构
        (1) 天路历程的形成
        (2) 宫观神话的完善
        (3)跌宕起伏的空间效果
        3.2.2 宫观形态中的神话同构
        (1)太和宫
        (2)九曲黄河墙
    3.3 明成祖时期皇权与武当山空间的同构现象
        3.3.1 总体格局中的皇权同构
        (1) 皇家园林式的布局
        (2)宫观间的角度关系
        3.3.2 宫观体系中的皇权同构
        3.3.3 宫观院落中的皇权同构
        (1)“人”与“神”的功能分区
        (2)神系与主轴线上的空间序列
        (3)院落中的比例关系
        3.3.4 建筑单体上的皇权同构
    3.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明代武当山空间同构关系的产生原因
    4.1 明成祖时期神话与武当山空间的同构解读
        4.1.1 总体格局中的神话同构解读
        (1) 主体骨架——东神道的形成
        (2) 解读宫观神话
        4.1.2 宫观形态中的神话同构解读
    4.2 明成祖时期皇权与武当山空间的同构解读
        4.2.1 总体格局中的皇权同构解读
        (1) 皇家园林的地位——政治军事作用及防御性
        (2)宫观角度——30°及 60°角的解读
        4.2.2 宫观体系中的皇权同构解读
        4.2.3 宫观院落中的皇权同构解读
        (1) 等级制度
        (2) 模数化控制
        (3)视线上的角度控制
    4.3 明成祖与武当山
        4.3.1 武当山——真武道场
        (1)明成祖与真武大帝
        (2)武当山渊源
        (3) 张守清与武当山
        4.3.2 武当山——明代的军事要塞
        (1)武当山的军事地理优势
        (2)武当山的战争史
        (3)明成祖时期武当山的军事地位
        4.3.3 明成祖的战略布局
        4.3.4 皇权与神话的抗衡——明成祖敕建武当山空间的政治目的
    4.4 玄武地位与皇权的发展
        4.4.1 玄武地位的发展
        4.4.2 皇权发展
        (1)皇权结构
        (2)中国专制主义皇权发展
    4.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皇权、神话与明代武当山的空间同构
    5.1 明代政治演变与武当山修建
        5.1.1 明代政治史上的两次转折
        5.1.2 明代武当山的两次大修
        5.1.3 明代政治与武当山的时空重合
    5.2 皇权、神话在明世宗“重修武当”中的表现
        5.2.1 “祖制”对武当山的保护
        5.2.2 皇权在“重修”中的表现
        (1) 明世宗与玄帝崇奉
        (2) 皇权在管理制度中的体现
        5.2.3 神话在空间中的投射
        (1)“治世玄岳”牌坊
        (2) 钦降像器
    5.3 皇权与神话对明代武当山空间的影响
        5.3.1 帝王意识对明代武当山空间的影响
        5.3.2 武当山的防御功能
        5.3.3 神话对武当山的影响
        (1)武当山宫观空间的丰富
        (2)香会的发展
        (3)“静乐宫”名考辩
    5.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结语
    6.1 明代武当山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6.2 从“大岳太和”到“灵山武当”
        6.2.1 清至民国武当山的地位变迁
        (1)官方地位
        (2)民间地位
        6.2.2 如今的武当
    6.3 武当山的保护规划
        6.3.1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保护
        6.3.2 同构关系在当下的意义
    本章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62处文保单位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元代道教经典——《玄天上帝启圣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民间神祠到国家宫观:宋元时期武当山五龙宫的崛起[J]. 王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焦姥的变与常——传说文本的层累及信仰的封闭性特征探析[J]. 吴阳,窦宇. 巢湖学院学报, 2021(05)
  • [3]明代出版文化语境下神仙集传的刊刻与新变[J]. 程瑜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4]十一星曜在宋元道教内的多重演化[J]. 孙伟杰. 宗教学研究, 2019(03)
  • [5]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D]. 左攀. 兰州大学, 2019(02)
  • [6]武当山清微宫妙华岩无梁殿研究[D]. 赵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泰国华人民间信仰的复调与变奏——以曼谷玄天上帝庙为例[J]. 范军.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 2018(01)
  • [8]历代武当道教文献典籍考述[J]. 兰玉萍,冷小平.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9]论道教的重生思想——基于元代道教史籍的考察[J]. 刘永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0]皇权、神话与空间的同构—明代武当山布局研究[D]. 鲁潇.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元代道教经典——《玄天神醒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