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文主义,思潮,科学,近代。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安静[1](2019)在《从“赛先生”到科学主义批评:从符号话语系统变迁看当代中国文艺批评话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赛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的是象征符号的作用,成为时代对大众启蒙的精神旗帜,这种象征性使"赛先生"蕴含了从科学走向美学的内在契机;科学主义在"八五新方法"的历史进程中属于指示符号,完成了"美学热"所带来的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化的使命,属于专门的学者研究。两次科学主义的进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接续而进的,但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是文化与文学符号系统的深刻变化。研究考察百年的科学主义对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至少可以得出叁方面的启示,分别是传统文化符号的不可替代性,人文主义符号话语系统的不可缺失性以及中国当代自主性批评话语系统建立的比较对话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7期)
李宝艳,戴梦思,王鑫[2](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张力与现实方位——基于文化传统与科学主义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文化传统、近代科学主义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近代日渐兴起的科学主义的自觉回应中得以实现,而中国文化传统及科学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的倾向性,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段治文[3](2018)在《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中国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适应中国近代救亡图存和社会启蒙的要求,人们对西方科学的传播和认识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一股独具特色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中国近代科学主义思潮推进了新知识基础形成、新思维变革、新学术范式转换,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其中所包含的工具化实用主义倾向以及其科学—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的演进,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时间与地域的两大差异、意识和文化两大形态的差异,也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两大样态的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中国化造成了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林建雄[4](2017)在《中国科学主义文化演进历史考察——以认识论与方法论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主义内在包含两个层面,即认识论层面的科学主义和方法论层面的科学主义,中国科学主义在这两个层面上的发展贯穿于中国科学主义从初步形成到渐趋消解的全过程: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与严复的科学主义为标志,中国科学主义初步形成;20世纪初至1930年代,经过科玄论战和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科学主义的影响力急剧上升;1930年代至1978年,中国科学主义继续发展,中国科学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是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后,中国科学主义又有了新的变化,表现为科学技术决定一切,并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用于社会科学领域;21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科学主义呈现出了消解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7年08期)
成一农[5](2017)在《“科学主义”背景下的“被科学化”——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绘制的“科学化”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逐渐被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追求准确、科学的绘图方法所取代。过去学界认为,这一转变是由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所致。尽管在近代化进程中,地图绘制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需求,需要借助科学、准确的地图来科学、准确地表达地理要素,但是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并不需要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之上。由此包括城市地图在内的地图的近代化实际上"窄化"了地图的功能,这一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在"科学主义"背景下的"被科学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宝艳,林婷婷[6](2017)在《科学主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及当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在近代传入中国,刺激中国科学主义的诞生。科学主义的启蒙功能、由技进而道的价值重建功能、救亡图存功能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其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科学主义化倾向。在当代,要注重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宝艳[7](2017)在《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缺陷及其当代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中国自身的独特传统特质、发生发展的历史情境等因素,中国科学主义的孕育、形成与发展,一方面是合逻辑的历史必然,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历史必然中也蕴涵了特定的历史缺陷,即内在理论结构的失衡和外在整体社会理论结构的失衡。反思中国的科学主义,树立真正的科学精神、形成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推动科学与人文的沟通与融合,是科学主义在当代超越的必然之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7年04期)
张红莉[8](2016)在《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为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是对现今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现状的真实反映。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其实质就是发展中人的自我认定和主体价值性。作为哲学思潮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者在内涵上对人文精神的发展产生了指引作用,其现代化发展路径更是在实质思想层面与中国当今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自觉运用两种主义的现代化路径建构中国人文精神原则,会促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理性阶段,切实引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6年21期)
李竞平,钟杭娣,李宝艳[9](2017)在《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际遇》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与时代需求,科学被当成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诉求,成为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和国家意识。这种境况推动中国先进分子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可马克思主义最终却超越科学主义,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起初中国先进分子是以"科学"名义宣传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超越科学主义,本文从科学主义在中国的演进进程做出历史考察。(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媛,曹顺庆[10](2016)在《唯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国文论话语阐释——从《文心雕龙》的“观位体”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知音》的"六观"说作为刘勰文艺鉴赏观点的体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而争论的中心之一则是"观位体",但对"观位体"的理解与阐释不尽相同。究其根源是唯科学主义思想造成了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语"。只有以文本为出发点,强调中国文论话语的异质性,坚持走"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道路,才能对其作出准确的阐释。(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中国文化传统、近代科学主义关系密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与近代日渐兴起的科学主义的自觉回应中得以实现,而中国文化传统及科学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的倾向性,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还原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实质,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的反科学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安静.从“赛先生”到科学主义批评:从符号话语系统变迁看当代中国文艺批评话语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李宝艳,戴梦思,王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张力与现实方位——基于文化传统与科学主义的解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段治文.近代科学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中国化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18
[4].林建雄.中国科学主义文化演进历史考察——以认识论与方法论为线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
[5].成一农.“科学主义”背景下的“被科学化”——浅析近代中国城市地图绘制的“科学化”转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李宝艳,林婷婷.科学主义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及当代反思[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李宝艳.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缺陷及其当代超越[J].东南学术.2017
[8].张红莉.浅析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原则——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现代化路径为视野[J].现代交际.2016
[9].李竞平,钟杭娣,李宝艳.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际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李媛,曹顺庆.唯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国文论话语阐释——从《文心雕龙》的“观位体”谈起[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