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经济现代化进程比较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第五中学253100

摘要:中日两国现代化是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中期开始的,但两国的现代化速度、进程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两国同属远离欧洲中心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特点:日本发展出一条单一的并且也是成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则是一波三折。分析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及发展的落差及其原因,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迈向现代化道路,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两个阶段落差

一、世界现代化发展概述

现代化并不表示明确的时间概念,它表达的是一个过程,从过去的某一时间开始,延续到现在和将来。站在不同的视角,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等都提出了各自对现代化的诠释。世界意义上的现代化在时间上大致涵盖了整个20世纪。这个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1945年以后的半个世纪变化尤大、尤快,成就尤为突出。

在上述世界现代化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两国选择了怎样的现代化道路?两国为走向现代化经历了哪些阶段?两国的现代化发展又为何具有巨大差异?

二、中日现代化阶段比较

中日的现代化均有百余年的历史,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壮大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依据世界现代化阶段的划分以及中日两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进程分别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78年,即以洋务运动为开端到改革开放的实行)为中国现代化的早期阶段。

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治维新(1868年)至二战前,第二阶段为二战至今。

1.第一阶段比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代表洋务运动最高成绩之一的北洋舰队近乎毁灭,这场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就遭受了重大挫折,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现代化进程几乎原地踏步,中国的现代化一再延误。而此时的日本正在顺利地进行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即明治维新。

2.第二阶段比较

中国的第二阶段与日本的第二阶段的现代化处在同一阶段水平,而且面临相同国际环境,因而将中日两国现代化各自的第二阶段相比较,具有可比性和可比价值。

三、中日两国现代化发展落差原因

关于中日现代化落差的原因分析,已有很多的学者对此做过深入的研究,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中日现代化初期阶段落差的原因探析。

1.第一阶段的影响因素

(1)政治体制的不同。

日本是幕藩体制,对幕府来说,各藩都是经济与政治的独立体,因而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对抗性。这种地方与中央势力的微妙关系,使社会变革获得强大的政权取代力量。中国是中央集权制,上级对下级是统属关系,而且还有各种制度防范地方势力的扩大,因此,中国的现代化也就缺少了一股鲜活的力量来推动。

(2)土地制度的不同。

日本是领主制,中国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制下的财产固定,而地主土地所有制则可以自由买卖,因而具有流动性。

(3)官制的不同。

日本是世袭门阀制,中国是科举制。世袭门阀制使部分有才或有财的人挤身于上流社会。中国的科举制,原则上任何人都有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机会,但是权利的交替可以靠能力和金钱来调控,这就使得有才者和有财者的不满得到了缓和。

2.第二阶段的影响因素

中国在现代化的第二节阶段滞后于日本,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大国国情所产生的“巨国效应”。所谓的“巨国效应”就是指由于国家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而对自身完成实现现代化的特殊影响,其中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是大国的最基本的两个要素。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种“巨国效应”在历史、民族、区域差异方面对现代化的影响尤为显著。与中国相比,日本是仅有太平洋上的一个狭长岛国,这决定了中日两国现代化传播效应的悬殊。除此之外,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在语言、生活与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统一性,从而有高度的民族整合性。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日两国在走向现代化道路上尽管各不相同,但就其本质而言,日本从明治维新就倡导的“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中国80年代以来,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党中央率领中国各族人民走“改革开放”道路,倡导“科教兴国”,二者目标是一致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果,最主要的就是把握住了机遇,面临世界日新日异的飞速发展,中国人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科教才能兴国安邦。因此,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能摸索出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并取得更加灿烂辉煌的伟大成就。

标签:;  ;  ;  

中日经济现代化进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