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平(富阳市东洲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安排一些探索性活动,或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化枯燥为趣味,以更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一、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必要性
1.数学活动课可以弥补数学课堂的不足
据了解,初中学生喜欢数学的百分比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是比较低的,初二学生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缺乏探求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解决一大批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的问题,在新授课、练习课之外开设数学活动课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
2.数学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活动课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学会表述、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有效数学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准备多个长为a、宽为b的长方形和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卡片,如下图。
教师任意写出一个关于a和b的二次三项式,此二次三项式需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且各项系数都是正整数,如a2+2ab+b2,a2+4ab+4b2,2a2+5ab+2b2等。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多项式,选取相应种类和数量的卡片,尝试拼成一个矩形,讨论该矩形的代数意义。或者由学生随意选取适当种类的卡片,拼接成不同尺寸的矩形,回答该矩形表达的代数公式。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了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现行初中义务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可进行手工制作的内容,只要教师略加改编,就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但通过思考又可得到解决。手工制作又可将数学物化,从而使学习数学变得富有趣味,富有创造性,令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用硬质纸进行长方体的制作,或者是圆柱、圆锥的制作,或者制作中心对称的旋转模型;也可进行三角形的剪拼活动,验证三角形内角各定理,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还可进行小木条的制作活动:两根小木条,明确对顶角的意义和性质;三根小木条制作三角形,明确三角形的稳定性;四根小木条制作四边形,明确四边形的可活动性等。
3.数学活动课应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认知情景
在数学活动课中,可采用情景设置法学习数学知识,因为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例如解放前,在城镇的大路旁边,有时见到各种碰运气、赌输赢的小摊,其中一种叫做转糖摊。笔者在初一代数式教学中,模拟了“转糖摊”小游戏,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课,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真正体验到“数学之为用”的道理。
【课前准备】
一块圆形纸板,一根粗铁丝,一根线绳,绳头系一重物。
【道具制作】
在圆形纸板上画12个扇形格子,顺次序编上号,做成一个圆盘;粗铁丝穿过圆盘中心,做成一个可以转动的轴;轴的上端向外垂直伸出一根悬臂(可将粗铁丝折成90°做成),悬臂端吊一根绳子,绳头上有一重物做为指针。课前学生就知道要做游戏,一直不知道做什么游戏,心存悬念,充满热情地帮助教师制作道具。
【虚拟游戏】
假设在圆盘的1号、3号、5号、7号、9号、11号格子里放上价值10元的物品,在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格子里均放上价值5角钱的物品。谁交上1元钱(假设),就可转一下圆盘,等停转后,指针指到哪一格,便根据那格的数,从下一格起,按格往下数这个数,数到哪一格,放在格里的物品就归谁。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游戏规则,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心想:盘子上单数和双数格子各占一半。数到双数得5角钱,亏了;数到单数得10元钱,可就赚了。1元钱不多,可以碰碰运气。于是争相排队等候,看看谁能得到10元钱。一个学生摇了个奇数3,其他同学都积极参与帮他计算3+3=6,6是偶数,“1元钱”换了“5角钱”,赔了。第二个学生马上又摇了个偶数4,4+4=8,8也是个偶数,结果又赔了。这时就有同学有疑问了,开始动脑了。忽然,有学生说:“谁也得不到10元钱,老师骗人。道理很简单,因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这就是说,不管指针指在奇数还是偶数,最后数到的总是偶数格,赚的可能性是零。”全体学生都露出了笑容。
4.数学活动应着眼于学生感悟实践探索过程
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数学活动课可安排学生进行探索性的活动,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亲自实践,然后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出数学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下面以“地砖的铺嵌活动”为例,略谈探索性活动课的设计。
首先,请学生准备好硬质做的边长相等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及正八边形各20个。课堂分三步进行探索:
第一步:使用同一规格的正多边形进行铺嵌,哪些可铺嵌成功,哪些不能,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实践后易得出结论:如果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铺嵌,那么共顶点的各个角的和必须等于360度。因此,这种正多边形的角度必须是360的因数,所以只可能是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第二步:使用不同规格进行混合铺嵌,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多次试验后发现以下几种组合方法:(A)两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六边形;(B)三个正三角形和两个正方形;(C)两个正方形,一个正三角形和一个正六边形(有两种不同图案);(D)两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方形。
第三步:由学生各自设计一种美丽的铺嵌图案,教师提供两种样式作参考。完成后,各小组选择不同的铺嵌图案,进行展示评比。
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教师引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自然界中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索和解决。
5.数学活动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开展适当竞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数学活动课的竞赛要在营造氛围上做文章,可适当借鉴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一些形式,如组成方阵、亮牌答题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例如:利用扑克牌计算24点的比赛:同桌两个同学各拿半副扑克,每人每次抽出两张牌,利用四张牌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每张牌只用到一次,最后结果得到24点,其中A计为1,J计为11,Q计为12,K计为13。谁先算出谁赢,这四张牌就归谁,最后看谁的牌多谁就获胜。
四、数学活动课的价值体现
1.数学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和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数学活动课教学目的之一便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利用制作、剪拼、表演、竞赛等多种形式,创设一种各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以丰富多样的载体,体验某一数学概念的内涵。通过实践和探索形成和巩固数学知识,一扫数学课的单调、枯燥与沉闷,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2.数学活动课体现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数学活动课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便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数学知识,使数学变得易学。
3.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培养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听教师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对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识,学习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一定的条件,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讨论的氛围,它必将慢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五、开展数学活动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数学活动课要明确教学目标
制订目标时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认知发展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或验证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发展方面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活动课的兴趣,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2.不能将活动课变成简单的制作课或游戏课
现在的劳技课往往有配套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无须学生自己设计,只须按图示操作即可,它培养的只是操作工;而数学活动课的制作要注意让学生动脑筋自行设计图纸,然后完成制作,它培养的是设计师。
3.教师要自始至终参与指导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活动课忌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教师要参与指导整堂课的活动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活动后的总结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时,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解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及时推广,对不恰当的进行修正。
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与学生密切合作,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