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进行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活化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潘越[1](2021)在《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蓄电池既是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电力系统直流电源和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不可缺少的独立后备电源。如果无法及时掌握蓄电池运行状态及健康程度,就无法保障蓄电池组的供电能力,在掉电等紧急情况时可能无法按设计时限提供电源保障,将会引起信息通信中断、调度无法对电网进行实时监视,甚至会导致保护设备误动或者拒动、整个电力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严重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对变电站蓄电池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安全可靠可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然而,由于变电站蓄电池的容量大、基数多、安置分散,传统蓄电池监测装置作业效率太低,且不利于蓄电池的更换移动操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贵港供电局变电站蓄电池监测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了无线自组网的分布式监测策略,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装置。首先,本文分析了变电站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及监测方法;比较了交、直流测试法检测蓄电池内阻的利弊,并确定了采用直流分组瞬时放电法测试蓄电池内阻。然后,构建变电站蓄电池模型,开展SOC估计方法研究;完成系统的软硬件模块化开发,硬件设计包括控制单元、电压采集模块、电流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内阻采集模块、无线通讯自组网模块等,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各监测子程序和告警程序等。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组网运行的终端架构,监测数据可以通过Web页面在局内部网站发布,实现了蓄电池远程管理及实时在线监测。最后,将数据智能分析引入在线数据监测分析中,对采集到的电压、内阻等参数结合核对性放电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判断蓄电池的状态以及其性能变化情况。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现对变电站蓄电池组端电压、单体电压、内阻、以及充放电电流、运行环境温度等运行参数实时在线监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数据资源对蓄电池的性能变化进行科学、有效地预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与价值。
林亮[2](2021)在《发射电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维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概述了发射电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的情况,重点对直流电源系统中使用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蓄电池组的测试试验方法和维护管理经验。
金玉凡[3](2020)在《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文中认为目前,能源危机和环境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电动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电池技术的突破,电池是电动汽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对电动汽车电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也大力支持和发展电动汽车,对于电池这方面文章的翻译,有助于了解国外电动汽车电池的发展情况,同时促进我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上的突破。本报告以Sandeep Dhameja所着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中的前两章作为源语文本,应用Trados辅助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实践。本文旨在研究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在科技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在报告中,作者详细说明了应用Trados翻译的整个过程,介绍了 Trados软件的主要模块,包括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通过具体案例,作者将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难点进行了归纳,从词汇、句法及语篇三个层面结合实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进而总结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 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在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根据报告分析,笔者发现尽管Trados辅助翻译软件存在不足,译者仍能通过Trados的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提供的平行文本和术语,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原文的背景知识。笔者从翻译效率、翻译一致性以及译后审校三个方面对Trados辅助翻译软件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 Trados辅助翻译软件的优势。作为译员,必须遵循时代的步调,学习应用Trados等CAT技术,将Trados和人工翻译相结合,从而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的质量。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的分析报告,一方面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们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正确认识。
吴艺明[4](2020)在《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铅酸蓄电池自从其发明以来凭借价格低廉,运行稳定性高,容量大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使用方法不符合规范而导致铅酸蓄电池硫酸盐化进而提前报废的问题也一直未得到解决。铅酸蓄电池提前报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若处理不当还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对硫酸盐化的铅酸蓄电池进行活化使其容量恢复一直是全球铅酸蓄电池科研人员研究的一项重点。为了使已经硫化的铅酸蓄电池消除硫化,延长铅酸蓄电池的实际使用寿命,本文设计了一套铅酸蓄电池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主要工作包括:介绍了铅酸蓄电池的构成,简述了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化学原理以及可能导致铅酸蓄电池硫化的原因。分析了现有修复方法的修复原理及优缺点,针对铅酸蓄电池硫化的特点以及硫酸铅结晶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的修复方法。对铅酸蓄电池复合修复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采用可以多路输出的反激拓扑作为修复系统的供电电源,对反激电路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选择,然后对反激电路的硬件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对正负脉冲电路进行了设计,根据麦斯定律推导了正负脉冲幅值及宽度的计算公式。对高频谐振电路进行设计,分析了高频谐振电路的工作过程。通过继电器模块将反激供电电路、正负脉冲修复电路和高频谐振电路连接起来相互配合产生复合修复波形。对修复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继电器、正负脉冲及高频谐振电路均以dsPIC16F887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在MAPLE X IDE环境下,采用C语言对控制芯片进行编程。绘制了PCB并搭建修复系统硬件电路,经测试合格后,用该电路对硫化的铅酸蓄电池进行了修复试验,通过设置对比试验证明修复电路的修复效果。
冯冲[5](2020)在《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储能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铅酸电池无法满足这些新兴领域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铅炭电池兼具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优点,具有成本低、大电流放电性能好、安全性好、低温性能好、易于回收等特点,是储能和电动车领域的理想选择。铅炭电池中碳材料的种类和添加量对铅炭电池的性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分级多孔碳材料因为其高的比表面积和分级多孔的结构,理论上能有效的提高铅炭电池的性能。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易于工业化生产,能有效提高铅炭电池性能的三维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探讨了碳材料孔结构对铅炭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分级多孔碳材料在铅炭电池中的作用机制,对添加了商业稻壳碳材料(RHC)的铅炭电池进行了中试实验,研究了 RHC在富液式成品铅炭电池中的应用。(1)以竹叶作为生物质炭源,竹叶中天然的纳米SiO2作为模板,通过预炭化、NaOH刻蚀、KOH活化的方法制备得到高比表面积的竹叶基分级多孔碳(BLHPC)材料。研究表明:BLHPC具有良好的电容特性,在0.5·A·g-1电流密度下BLHPC的比电容高达252·F·g-1。更重要的是将BLHPC添加到铅炭电池负极中时,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其在部分荷电态下循环超过了 55000周。(2)研究了分级多孔碳材料在铅炭电池负极中的作用机制。选取商业稻壳碳材料(RHC)与竹叶基分级多孔炭(BLHPC)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分级多孔碳材料中孔的协同作用是提升铅炭电池性能的关键,且高的比表面积能为铅的沉积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更利于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的接触。(3)研究了稻壳碳材料RHC在富液式铅炭电池中的应用,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规模化中试生产(1吨),并与传统电池进行对比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铅炭电池表现出更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低温性能,该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
王博[6](2020)在《变电站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均衡控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二次设备的自动监测、控制和报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发生停电事故时,作为变电站备用电源蓄电池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蓄电池组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各单体电池之间在实际工况下难以保证充放电程度的完全一致,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和容量,在断电情况下甚至难以保证正常作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除此之外,现阶段变电站使用的蓄电池装置多为整组充电装置,因此有必要开展蓄电池组单体电池之间的充电均衡系统研究,提出最佳均衡策略,研制充电均衡系统,使单体蓄电池达到最佳的充放电状态,实现均衡控制,对于减少蓄电池的极化消耗,延长蓄电池寿命,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BP神经网络开展蓄电池SOC(State of Charge荷电状态,蓄电池剩余容量和额定容量的百分比)的估算研究,以变电站中常用的阀控铅酸蓄电池为研究对象,将蓄电池的电压、内阻和温度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SOC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进行模型的构建,并且结合110k V变电站中的300组现场蓄电池SOC测量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相关仿真验证,确认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蓄电池SOC估算的准确性。(2)开展蓄电池各均衡方案对比研究,分析电阻均衡、电感均衡、电容均衡、变压器均衡、cuk斩波电路均衡、DC/DC均衡的工作原理,创新性地提出将DC/DC技术应用于变电站蓄电池组均衡,并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组件进行各均衡方案的仿真验证,根据变电站中实际使用的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类型,选择铅酸电池模块,设置其额定电压为2V,进行电容均衡、电感均衡和DC/DC均衡的仿真,可得到DC/DC均衡的结构相对简单、控制方便,且可以保障均衡效率,在以上几种均衡方案中占据优势,可作为后续变电站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均衡系统的研制的均衡策略。(3)选用DC/DC均衡开展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均衡系统的设计,选择飞思卡尔公司的MPC5634M控制器作为系统主控制器,进行电源模块、采集模块和均衡电路的设计。同时,进行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开展了主控制程序设计和均衡系统的程序设计,最终完成了整个蓄电池均衡系统的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吴章权[7](2020)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由于其工艺成熟、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维护简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负极汇流排腐蚀失效前期特征不明显、难以预判,一旦发生负极汇流排腐蚀则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论文通过对负极汇流排腐蚀机理、耐腐蚀合金、负极汇流排生产工艺的研究,提高负极汇流排耐腐蚀性能,使负极汇流排腐蚀的显着失效模式转变为非显着失效模式,保证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安全使用。利用在浮充电状态下使用至超过质保期后更换下来的VRLA蓄电池,分析负极汇流排腐蚀情况,研究并验证了蓄电池中负极汇流排腐蚀规律:从极耳到汇流排处的腐蚀层厚度变化为汇流排上部>汇流排下部>极耳。通过对两种铅合金电极在25℃和60℃下进行线性扫描伏安测试,测试表明合金表面析氢反应速率影响合金液膜中的H+浓度,进一步影响负极合金最大厚度腐蚀区域出现的位置和腐蚀层厚度。通过对铅锑合金、铅锡合金、改进型铅锡硒合金样条与负极汇流排加速腐蚀实验,发现负极汇流排合金耐腐蚀性能与其晶粒结构密切相关。改进型铅锡合金晶粒尺寸较小,具有更优越的耐腐蚀性能。60℃、2.25V恒压浮充电2个月,55℃、2.25V浮充电6个月,铅锑合金、铅锡合金及改进型铅锡硒合金的平均腐蚀层厚度分别为:280μm,213μm和93μm。通过负极汇流排烧焊实验,研究了耐腐蚀性能良好的负极汇流排合金,发现耐腐蚀性能良好的负极汇流排合金发生腐蚀断裂的原因是缝隙腐蚀。缝隙主要产生在汇流排与极耳、汇流排与极柱包熔焊接处;负极汇流中的缝隙产生主要受人工烧焊方法、汇流排烧焊模具设计、焊嘴大小、焊枪火焰大小等因素影响,通过对影响缝隙产生的因素进行研究找到了避免产生烧焊缝隙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负极汇流排的耐腐蚀性能,采用密封胶将整个汇流排进行包裹,实现汇流排与氧气的隔绝,相比普通情况可以降低50%的汇流排腐蚀速率。
毛猛[8](2019)在《阀控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是应急电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独立于城市供电网络之外的备用电源,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消防建筑行业,其使用安全与寿命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实际工程使用中,很多现场使用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维护经验与方法,且铅酸蓄电池缺少必要的监控措施与设备,致使大量铅酸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正常供电,对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因此,建立电池运行状态进行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有效发现EPS中电池的潜在威胁,对提高应急电源运行可靠性,延长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主要针对地铁与城市照明中应急电源电池的缺乏监控与维护问题,从铅酸电池充放电工作方式出发,对铅酸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工作原理与失效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了电池故障时的外在的性能参数表现,确定了一套阀针对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在线监测方案,实现对电池电压、外壳温度和内阻的远程监控。同时利用MATLAB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与支持向量机对电池荷电状态进行预测。本文主要工作内容有如下几点:1.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铅酸电池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2.研究并分析了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点,电池内部结构与性能衰减机制,总结了电池常见失效形式,确定了主要测量参数。3.监测系统硬件设计,分别对传感器模块电压、温度、内阻硬件电路设计进行说明与仿真分析,并对数据集中器模块关键电路进行仿真分析。4.对监测系统软件进行编写,对程序流程进行说明并对部分代码进行分析。5.通过BP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对电池荷电状态进行估计,并对不同核函数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比较。与传统人工测量电池方式相比,该系统测量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结果准确、方便快捷等优点,有效减少了管理维护人员的负担,为应急电源安全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吴利军[9](2018)在《浅谈阀控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国内多个发电厂电气直流系统安装、调试过程中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经验,针对影响阀控铅酸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给出了提高其使用运行寿命的建议。
李霞[10](2018)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特点及日常维护》文中指出对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内部结构进行了描述,详细阐述了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点。为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提供了技术参考,有助于运行单位以最少的维护量保证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运行安全及使用寿命,可有效防止重大运行事故的发生。
二、正确进行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活化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进行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活化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电站蓄电池运行机理及分析 |
2.1 工作原理 |
2.1.1 放电原理 |
2.1.2 充电原理 |
2.1.3 氧气再化合原理 |
2.2 主要技术参数 |
2.2.1 电池容量 |
2.2.2 电动势 |
2.2.3 内阻 |
2.2.4 电流 |
2.3 失效机理与维护措施 |
2.3.1 失效机理 |
2.3.2 维护措施 |
2.4 蓄电池电压监测方式 |
2.4.1 组压监测 |
2.4.2 单体电压监测 |
2.5 核对性放电 |
2.6 内阻测试方法 |
2.6.1 交流注入测试法 |
2.6.2 直流分组瞬时放电法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蓄电池模型及SOC估计方法研究 |
3.1 变电站蓄电池模型 |
3.2 SOC估算方法研究 |
3.2.1 SOC估算的概念 |
3.2.2 SOC影响因素 |
3.2.3 现有SOC估算方法 |
3.2.4 SOC估算方法分析与仿真 |
3.3 蓄电池监测系统主要监测参数 |
3.3.1 蓄电池端电压 |
3.3.2 蓄电池工作电流 |
3.3.3 蓄电池内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研制 |
4.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
4.2 硬件模块化实现 |
4.3 软件模块化设计 |
4.3.1 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
4.3.2 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
4.3.3 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
4.3.4 内阻采集模块设计 |
4.3.5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
4.3.6 中央处理器程序设计 |
4.3.7 组网运行整体设计 |
4.3.8 WEB发布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应用测试与分析 |
5.1 监测数据的分析 |
5.1.1 电压核对校验 |
5.1.2 内阻采集的分析 |
5.1.3 参数的综合分析 |
5.2 核对性放电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2)发射电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发射电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概况 |
2.1 直流电源系统功能 |
2.2 直流电源系统组成 |
2.2.1 电池屏 |
2.2.2 直流屏 |
2.3 直流电源系统工作原理 |
3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技术分析 |
3.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特点 |
3.1.1 投入成本低 |
3.1.2 安装简便 |
3.1.3 使用方便 |
3.1.4 安全可靠 |
3.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构造 |
3.3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3.4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充电方式 |
3.5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的相关特性 |
3.5.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容量特性 |
3.5.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放电特性 |
4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的测试方法及优劣判断 |
4.1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测试仪器介绍 |
4.2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测试方法 |
4.3 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组优劣判断 |
5 直流电源系统运维管理注意事项 |
6 结语 |
(3)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dos-aided Translation Practice Process |
2.1 Before Translation |
2.1.1 Preparation of Source Text and Parallel Text |
2.1.2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Tools |
2.1.3 Making a Term List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Trados |
2.2.1 Creation of a New Project |
2.2.2 Creation of Translation Memory and Term Base |
2.2.3 Pre-translation |
2.2.4 Translating the Project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with Trados |
2.3.1 Quality Control and Proofreading |
2.3.2 Update of Translation Memory and Term Base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f Trados-aided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Lexical Level and Solutions |
3.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3.1.2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3.2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Syntactic Level and Solutions |
3.2.1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
3.2.2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
3.2.3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
3.3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Discourse Level and Solutions |
3.3.1 Lexical Cohesion |
3.3.2 Reference Cohesion |
3.4 Problem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rados and Solutions |
3.4.1 Improper Assignment of Segments |
3.4.2 Figure Format Problems |
3.4.3 Term Base Connection Problems |
Chapter Four The Evaluations of Trados in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
4.1 Using Translation Memory to Improve Translation Efficiency |
4.2 Using Term Base to Ensure Translation Consistency |
4.3 Using Bilingual Texts for Easy Review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
5.1 Findings and Benefits of the Study |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Term List |
Appendix Ⅱ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Ⅲ Target Text |
Achievements |
(4)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硫化铅酸蓄电池修复方案 |
2.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
2.1.2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概念 |
2.1.3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2.2 铅酸蓄电池失效原因分析 |
2.2.1 硫酸盐化原理分析 |
2.3 复合修复的原理 |
2.3.1 单脉冲修复的原理 |
2.3.2 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电电源及修复主电路设计 |
3.1 系统的整体框架 |
3.2 修复仪供电电路的设计 |
3.2.1 供电电路的比较选择 |
3.2.2 反激电路的工作模式的确定 |
3.2.3 反激电路的峰值电流控制 |
3.2.4 反激供电电路的框架图 |
3.2.5 供电电源的各参数设计 |
3.3 基于正负脉冲修复法的修复模块设计 |
3.3.1 正负脉冲电路的硬件实现 |
3.3.2 脉冲幅值及宽度的确定 |
3.4 基于高频谐振修复法的修复模块设计 |
3.5 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修复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正负脉冲控制程序 |
4.3 正负脉冲与高频谐振的配合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系统仿真 |
5.1.1 反激供电电路的仿真 |
5.1.2 正负脉冲驱动电路的仿真 |
5.2 蓄电池修复实验 |
5.2.1 硫化铅酸蓄电池的挑选 |
5.2.2 修复系统测试 |
5.2.3 蓄电池修复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铅酸电池概论 |
1.2.1 铅酸电池的发展历史 |
1.2.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3 铅酸蓄电池的结构 |
1.2.4 铅酸电池的失效模式 |
1.2.5 铅酸蓄电池负极添加剂 |
1.3 铅炭电池简介 |
1.3.1 铅炭电池概论 |
1.4 铅炭电池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 电极的制备及电池组装 |
2.2.1 炭片的制备 |
2.2.2 玻碳电极的制备 |
2.2.3 三电极装置的组装 |
2.2.4 铅炭负极的制备 |
2.2.5 模拟电池组装 |
2.3 材料的物化表征 |
2.3.1 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分析 |
2.3.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试 |
2.3.7 四探针电阻率测试 |
2.3.8 热重分析 |
2.3.9 拉曼光谱分析 |
2.4 电极及电池测试 |
2.4.1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
2.4.2 循环伏安法(CV) |
2.4.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 |
2.4.4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竹叶基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分级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竹叶的结构 |
3.3.2 碳材料的表面形貌 |
3.3.3 碳材料的孔结构 |
3.3.4 碳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级多孔碳材料在铅炭负极中的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碳材料的形貌表征 |
4.2.2 碳材料的物理表征 |
4.2.3 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4.2.4 碳材料在铅炭电池中的性能 |
4.2.5 HAC材料在铅炭电池中的作用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铅炭电池的中试 |
5.1 引言 |
5.2 制备工艺 |
5.3 电池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变电站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均衡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OC计算研究现状 |
1.2.2 蓄电池均衡方案概述 |
1.2.3 均衡控制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蓄电池SOC估算 |
2.1 BP神经网络 |
2.1.1 BP神经网络结构 |
2.1.2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
2.2 蓄电池SOC估算模型的建立 |
2.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SOC仿真计算 |
2.3.1 数据采集 |
2.3.2 模型结构 |
2.3.3 仿真训练过程 |
2.3.4 仿真结果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蓄电池各均衡方案对比研究 |
3.1 电容均衡方案的仿真研究 |
3.1.1 电容均衡方案的仿真模型建立 |
3.1.2 电容均衡方案的仿真验证 |
3.2 电感均衡方案的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3.2.1 电感均衡方案的仿真模型建立 |
3.2.2 电感均衡方案的仿真验证 |
3.3 DC/DC均衡方案的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3.3.1 DC/DC静置均衡方案的仿真研究 |
3.3.2 DC/DC充电均衡方案的仿真研究 |
3.4 各均衡方案的结果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蓄电池均衡系统设计与实验 |
4.1 总体方案设计 |
4.2 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
4.2.1 微控制器的选型 |
4.2.2 电源模块的设计 |
4.2.3 采集模块的设计 |
4.2.4 均衡电路的实现 |
4.2.5 保护电路的设计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系统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
4.3.2 初始化程序设计 |
4.3.3 充电控制程序设计 |
4.3.4 均衡系统的程序设计 |
4.3.5 采样和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4 蓄电池均衡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阀控铅酸蓄电池概述 |
1.1.1 铅酸电池发展历史 |
1.1.2 VRLAB原理 |
1.1.3 VRLA电池的应用 |
1.2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失效模式 |
1.2.1 正极板栅腐蚀 |
1.2.2 正极铅膏软化 |
1.2.3 不可逆硫酸盐化 |
1.2.4 电解液干涸 |
1.2.5 热失控 |
1.2.6 微短路 |
1.2.7 负极汇流排腐蚀 |
1.3 负极汇流排腐蚀研究现状 |
1.3.1 腐蚀原理 |
1.3.2 影响因素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所用仪器 |
2.1.2 实验所用药品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2.2.1 负极汇流排合金耐腐蚀性能实验 |
2.2.2 负极汇流排烧焊对合金成分的影响实验 |
2.2.3 极板极耳插入深度实验 |
2.2.4 原子发射光谱仪测试汇流排合金成分 |
2.2.5 金相分析法分析铅合金腐蚀样品 |
第3章 VRLA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现象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VRLA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厚度研究 |
3.3 VRLA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电位研究 |
3.4 VRLA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与H+浓度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铅锡硒合金作为负极汇流排合金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负极汇流排合金样条腐蚀研究 |
4.3 负极汇流排合金在电池模拟测试过程的腐蚀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汇流排生产工艺对负极汇流排腐蚀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人工烧焊对负极汇流排合金成分的影响研究 |
5.3 烧焊工艺对负极汇流排结构的影响与研究 |
5.4 负极汇流排腐蚀的预防研究 |
5.4.1 焊枪型号的选择与火焰的调节 |
5.4.2 极耳插入深度 |
5.4.3 人工烧焊方法的控制 |
5.4.4 负极汇流排保护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阀控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电池工作原理与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2.1 阀控铅酸蓄电池特性与工作原理 |
2.1.1 蓄电池工作原理 |
2.1.2 铅酸蓄电池失效原因 |
2.2 铅酸蓄电池性能参数 |
2.2.1 电池电压 |
2.2.2 电流 |
2.2.3 温度 |
2.2.4 内阻 |
2.3 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
2.3.1 设计要求及技术指标 |
2.3.2 总体方案设计 |
2.3.3 电池在线监测系统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MCU电路 |
3.2 电源电路设计 |
3.3 内阻测量信号发生电路设计 |
3.3.1 信号发生电路原理 |
3.3.2 硬件电路设计 |
3.4 内阻测量响应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4.1 响应信号处理电路原理 |
3.4.2 滤波电路设计 |
3.4.3 放大电路设计 |
3.4.4 整流电路设计 |
3.5 电压与温度监测电路分析 |
3.5.1 电压测量电路设计 |
3.5.2 温度测量电路设计 |
3.6 RS-232 通讯电路设计 |
3.7 数据集中器硬件电路设计 |
3.7.1 modbus通讯电路设计 |
3.7.2 电流测量与环境温度采集 |
3.8 硬件电路防干扰设计与PCB绘制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池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电池监测系统软件框架 |
4.2 编译环境说明 |
4.3 传感器模块软件程序 |
4.4 数据集中器软件程序 |
4.4.1 Modbus RTU |
4.4.2 DS18b20 |
4.4.3 电流测量程序 |
4.5 运行效果分析 |
4.5.1 电压测试 |
4.5.2 温度测试 |
4.5.3 内阻测试 |
4.5.4 测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铅酸蓄电池荷电状态估计 |
5.1 电池荷电状态 |
5.1.1 SOC的定义 |
5.1.2 电池SOC意义 |
5.1.3 电池SOC预测方法 |
5.1.4 待测电池原始参数 |
5.2 神经网络算法 |
5.2.1 BP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
5.2.2 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5.3 支持向量机算法 |
5.3.1 支持向量机原理概述 |
5.3.2 支持向量机建模 |
5.4 支持向量机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特点及日常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阀控蓄电池的结构 |
2 阀控蓄电池工作原理 |
2.1 阀控蓄电池放电过程的电化反应 |
2.2 阀控蓄电池充电过程的电化反应 |
3 阀控蓄电池的日常维护 |
3.1 蓄电池表面严禁积灰积尘, 并定期检查安全阀 |
3.2 蓄电池室的温度应经常保持在5~35℃之间, 并保持良好的通风 |
3.3 蓄电池单体浮充电压控制在2.23~2.28V之间 |
3.4 蓄电池单体均充电压控制在2.30~2.35 V之间 |
3.5 定期对蓄电池进行核对性放电试验 |
3.6 定期对蓄电池内阻进行测量 |
4 结语 |
四、正确进行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活化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D]. 潘越. 广西大学, 2021(12)
- [2]发射电台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运维管理研究[J]. 林亮. 广播电视信息, 2021(01)
- [3]基于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以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Systems为例[D]. 金玉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4]铅酸蓄电池用正负脉冲与谐振波复合修复系统[D]. 吴艺明. 青岛大学, 2020(01)
- [5]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铅炭电池中的应用[D]. 冯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变电站阀控铅酸蓄电池充电均衡控制的研究[D]. 王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负极汇流排腐蚀的研究[D]. 吴章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阀控铅酸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D]. 毛猛.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9]浅谈阀控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技术[J]. 吴利军.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18(06)
- [10]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结构特点及日常维护[J]. 李霞.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8(04)
标签:电池论文; 汇流排论文;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论文; 铅酸蓄电池论文; 铅炭电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