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弱势论文-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

心理弱势论文-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弱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弱势心理,专业认同感

心理弱势论文文献综述

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1](2019)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弱势心理的关系:专业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弱势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身份认同过程中对自己属于弱势群体的主观判断和心理感知。基于民众弱势心理泛化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以及"双一流"大学话题的兴起,大学生弱势心理也得到了关注。作为未来国之栋梁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弱势心理产生?他们的弱势心理又是如何产生的?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在芜湖、巢湖等地区施测,此次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798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大学生的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探讨大学生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专业认同感显着正相关;弱势心理与专业发展前景、专业认同感均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与专业认同感对大学生弱势心理有预测作用。专业认同感在专业发展前景与弱势心理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专业发展前景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弱势心理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专业认同感来影响个体弱势心理的产生。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完善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可以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客观的认知和评价,预防弱势心理的产生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守斌[2](2019)在《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在相对落后地区,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追求,都希望自己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好。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花费大力气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学习,导致农村许多家长盲目跟进。而留在农村上学的中小学生中,随着贫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孤儿逐年增加,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下)》期刊2019年09期)

孟凡慧[3](2019)在《信任的建立——小学数学课上弱势学生心理活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这一阶段的关键人物是老师。我们学校作为农村小学,随着农村格局的变化,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较多,这些孩子在幼儿期以及儿童期基本是老人代管,他们对人的信任感比较的差,表现出来最多的是胆小懦弱、顽劣、排斥、漠不关心、成绩不好等一系列问题。我们怎么去帮助孩子产生这样的勤奋感?(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9年22期)

洪涛[4](2019)在《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因素主要有客观性因素和主观性因素,这些因素有的无法改变,有的则可以积极加以干预、改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致力于改善外部家庭、学校、班级等育人环境,而且要将行之有效的心育、心辅、心疗方法引入其中,助推学生的心理调节,让学生突破自我。只有家校携手共育,才能从根本上矫治弱势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侯美玲[5](2019)在《当代学生的弱势经济心理现象及教育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学生的弱势经济心理现象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社会规则的不良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在内部需求欲望与外部吸引(刺激)下,心理承受力和参照系统的失衡,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经济心理耐受力和应激能力势在必行,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群体性评价,促使学生个体抱负、价值和成就动机朝向对群体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增进,强化政府公信体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教育诉求,推动学生公共生活的扩展和公民人格的形成,以科学的归因方式缓解学生社会功能发展过程的"自我妨碍"。(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7期)

王江洋,于子洋[6](2019)在《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与弱势初中生心理健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留守、单亲、孤儿叁类弱势初中生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比较,对辽宁省多所初中随机抽取的260名弱势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对叁类弱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具有相似性及差异性,具体表现为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因子是叁类弱势初中生心理健康共同的重要预测源。此外,基本心理需要中的各因子及领悟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因子是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源;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自主需要因子是单亲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源;基本心理需要中的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因子是孤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源。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叁类弱势初中生的不同特点,学校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陶晨[7](2019)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教育是幼儿教育内容的主要分支,它与幼儿认知、思维、人际沟通等方面均有密切联系。基于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着重对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进行探究,以达到充分把握幼儿教育实践要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方纲,李鑫诚[8](2019)在《“社会”公交车中的“弱势心理”及对现代公民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公交坠江事件部分折射出当前"全民弱势"的社会心理。这一心理往往表现为权宜性屈服与找补性暴戾并存、极度忽视他人利益与过分主张自身权益并存、选择性运用法律规则与执着性迷恋人情关系并存。这一心理主要通过社会比较、群体沟通、外部归因、预言实现等微观机制得以蔓延,需要倚重于阶层流动的公平环境营造、良序运行的社会资本培育、公共精神的家国情怀养成等手段加以疏导。公交大巴坠江事件对现代公民的启示在于,个人权利只有在法律框架和公序良俗内才能主张、个人自由只有在有限的边界内才能享有、个人理想只有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关联才能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马倩,尹克峰[9](2018)在《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山东省13所高校561名体育课程免修的体质弱势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量表得分7项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只有抑郁因子有显着性差异(P <0. 05);女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偏执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 <0. 05);农村学生抑郁、敌对、恐惧因子得分和总均分高于城市学生(P <0. 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得分和总均分高于城市学生,有显着性差异(P <0. 01);大一学生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 <0. 05),大二、大叁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 <0. 05),大四强迫症状、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常模(P <0. 05)。结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重视,群体性别、生源地、年级的不同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应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沈虹霞,王慧慧,史延玲[10](2018)在《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影响探析与疏导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人数已达在校学生总数的38%以上,特困生亦超过18%,贫困大学生已成为高校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生活上关心帮助和经济上资助的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35期)

心理弱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特别是在相对落后地区,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的追求,都希望自己孩子未来的生活更好。因此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花费大力气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里学习,导致农村许多家长盲目跟进。而留在农村上学的中小学生中,随着贫困生、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孤儿逐年增加,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出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弱势论文参考文献

[1].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专业发展前景与大学生弱势心理的关系:专业认同感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李守斌.农村学校“弱势群体”心理障碍的集中表现[J].新课程(下).2019

[3].孟凡慧.信任的建立——小学数学课上弱势学生心理活动探究[J].才智.2019

[4].洪涛.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矫治策略[J].江西教育.2019

[5].侯美玲.当代学生的弱势经济心理现象及教育干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6].王江洋,于子洋.基本心理需要、领悟社会支持与弱势初中生心理健康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陶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综合版).2019

[8].方纲,李鑫诚.“社会”公交车中的“弱势心理”及对现代公民的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

[9].马倩,尹克峰.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

[10].沈虹霞,王慧慧,史延玲.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影响探析与疏导策略[J].高考.2018

标签:;  ;  ;  ;  

心理弱势论文-余明秀,葛明贵,沈梦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