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生活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策略
体育生活化论文文献综述
梁定乾[1](2019)在《小学体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关注学生的经验,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这从根本上强化了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为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其社会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通过"生活化"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体育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小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其社会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结合体育生活化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46期)
吴亮[2](2019)在《“和合”思维下农村小学生活课堂校本实践研究——以小学体育“和引合力”的生活化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确认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也是需要理论滋润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和合"文化,并据此演绎出了"和合"思维,于是这样的体育教学研究,也就成为一项校本实践研究。本文试以小学体育"和引合力"的生活化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收获。一、"和合"思维视角下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和合"是传统文化整体思维方法的集中体现,(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教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张磊[3](2019)在《“学校体育生活化”叁路向——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与学生生活关系的论争上,"学校体育生活化"无疑是一个天然的批判性命题,"学校体育内容生活化缺失批判"、"学校体育效果生活化遗失窘境"、"学校体育价值生活化异化幽灵"是学界关于学校体育与学生生活关系问题的叁大批判声音。然而,反观"学校体育生活化"的诸多声音,一方面,呼吁学校体育内容单纯与学生现世生活相联系居多,鲜有能够从"文化进化或文化遗传"的角度将学校体育学习与学生今后生活建立联系的;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生活化"批判声过多的在意生活的物质层面——一般的生活领域,鲜有将学校体育学习与比赛欣赏、社会认同、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社会维度的精神层面生活建立联系的。至今,人们在诸如学校体育生活化具体指向哪些生活维度?体育知识的传授果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吗?等问题上讳莫如深。本研究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出发再次讨论学校体育生活化命题,旨在澄清以上问题,并从审视"生活世界"的"具身性"、"多维性"开始,重新拷问"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具体指向与现实路向,在核心素养与学校体育生活化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研究结论表明,在理解学生生活世界这一关键问题上,学校体育生活化批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陷入了意识哲学的困境,即试图通过意识或者反思等途径所认识到的学生生活世界,由于研究者缺乏真切的体验或者缺乏与学生的交往,而使得研究者在论述"体育享受"或"体育发展"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并不明确具体,这影响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生活化"这一命题的深层次与清醒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至少未能认识到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交往、自我发展等层面。可以说,正是意识哲学,给"学校体育生活化"命题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无法清楚的认清"学生生活世界"而让"学校体育生活化"的批判显得不彻底,甚至有错误批判之嫌。与意识哲学不同的是,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中文化的存在,通过交往,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中社会关系的存在,从而生活世界脱离了以往意识哲学所看到的简单的个人意识领域,而进入"个人、社会、文化共生共存"的场域,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活世界图景。可以说,哈贝马斯的交往哲学理论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所阐述的"文化、社会、个性"的生活世界结构观,由于交往的存在,而较之意识哲学下的生活世界更加真实与全面。依据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结构观可知,学校体育生活化至少表现在叁个维度:文化、社会、个性。首先,文化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首先需要承认学校体育教学——传授相关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本身便是在实现着学校体育生活化,因为学生学习相关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进行知识储备,属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观下"文化"部分的内容,此过程表现为学生体育文化的浸润,实现着由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获得,到文化认同,最终体现为文化进化或文化遗传;其次,社会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并形成或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形成,进入社会后,规则意识增进了其对相应体育团体或非体育集体的认同,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维度的体育生活化表现为学校体育教学(包括运动项目本身)的规则、规定在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第叁,个性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学生因为个性化的运动技能在获得相关组织与团体认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定位与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集体或组织,即对整个交往活动的反思。因此,此维度的体育生活化表现为个性融通,学生以个性化的运动技能在获得相关组织与团体认可的同时,最终实现他人认同与自我认同。在实现生活化路径上,学校体育通过"传授运动知识、培养规则意识与自我意识",在促进学生文化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生活世界。基于此,需要辩护的是,从历史上,学校体育未曾脱离过学生生活世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化指向,"片面性"认识不可取;从时效上,学校体育生活化可分为"当下的生活化"和"未来的生活化","功利性"认识需谨慎;从策略上,学校体育应关注学生"规则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培养,"整体性"认识需深化。同时,在学校体育生活化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上,基于哈贝马斯的学校体育生活化叁维观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在理论维度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提供了哲学依据,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屠鑫[4](2019)在《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比较兼论中国的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仅仅是中小学体育的延续,其重心依然是技术学习和知识的传授等。而国外高校体育教育更加注重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体育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方式,注重培养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化的对策: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加强运动技术的学习;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30期)
刘远海,但爱兰,高宏扬[5](2019)在《体育生活化视角下我国节庆体育文化的流变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节庆体育是在特定节日庆典中举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更替,节庆体育活动的目的、性质、功能和对象都产生了流变,主要原因在于政治形态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在体育生活化的今天,应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引导和组织节庆体育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人民群众参与节庆体育活动中去;利用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黄天勇[6](2019)在《以生活促教学——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是以"生活"促"教学"的一种体育教学实施理念,既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端,又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与思路。鉴于此,文章就对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从有助于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3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然后又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要重视体育学科的性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两点小学体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28期)
孔岳,曹立全[7](2019)在《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常态化娱乐方式,随着近年来"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口号提出后,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生命之本在于运动,常年保持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形体上的变化,更多的是强健体魄和一些负面情绪的宣泄,从而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效果。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砥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将青少年体育生活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何更好地将青少年的生活与体育运动相结合,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体育融入青少年生活是当下社会的讨论热点。(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陈彤[8](2019)在《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改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应融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去除干瘪的知识灌输,让知识保持活力。培养学生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判断、整合和运用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本文从教学的案例出发,展开各教学环节的评析。旨在倡导生活化的情节、情境、情趣设置,引领教学、激发探索、促进实践,力求增强课堂教学育德、育智、育体之功效。(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27期)
孙红伟[9](2019)在《趣味化与生活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创新。教育者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新课改应运而生,各个学科都在寻找新兴的教学模式。体育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与一般的课程相比,有着更强的实践性。因其特性,如何在小学展开优良的体育教学成为小学体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趣味化与生活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展开研讨,并提供了一些加强小学体育教学趣味化与生活化的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黑河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许骁勇[10](2019)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体育课堂生活化方向展开论述,通过对小学体育课堂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进行具体化的分析。从体育课堂本身的发展角度去看待体育课堂生活化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做良好改善,希望能对小学体育教学有好的帮助。(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体育生活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我们确认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也是需要理论滋润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和合"文化,并据此演绎出了"和合"思维,于是这样的体育教学研究,也就成为一项校本实践研究。本文试以小学体育"和引合力"的生活化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收获。一、"和合"思维视角下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和合"是传统文化整体思维方法的集中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生活化论文参考文献
[1].梁定乾.小学体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普童话.2019
[2].吴亮.“和合”思维下农村小学生活课堂校本实践研究——以小学体育“和引合力”的生活化教学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
[3].张磊.“学校体育生活化”叁路向——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启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屠鑫.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比较兼论中国的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2019
[5].刘远海,但爱兰,高宏扬.体育生活化视角下我国节庆体育文化的流变与传承[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6].黄天勇.以生活促教学——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生活化[J].科技资讯.2019
[7].孔岳,曹立全.青少年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8].陈彤.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9
[9].孙红伟.趣味化与生活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J].黑河教育.2019
[10].许骁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