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敏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小学25180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学抓起,从小学的数学教育抓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此笔者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若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了“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澡,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了质数与合数的区别。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两个方面:好奇心,指对新事物特殊的兴趣,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想象力,指超越现实的广泛联想。其中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跳动而成功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源于他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好奇心不时会产生,教师要加以爱护。
例如,在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课堂中,有位学生提问:“如何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呢?”这其实是通分问题,要到四年级才学,但教师体会到这一问题表现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改变了教学计划,指出:我们来研究一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比如,和,谁比较大?一位学生说:“大于,因为我找了1作中间数,而大于1,1大于,所以大于”。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并约定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由学生的一个“奇问”引发了思考,并由学生自己初步解决了问题,使得教学进程富有创造性。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创新意境,对学生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象进行引导和鼓励,激发和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范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思维参与性的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的进程,让学生参与认知过程,自觉参与,实现发现、理解、创新与应用。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这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解1:3600&pide;(3600×1/6&pide;4)-4;解2:(3600-3600×1/6)&pide;(3600×1/6&pide;4);解3:4×[(3600-3600×1/6)&pide;(36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pide;(1/6&pide;4)-4;解5:(1-1/6)&pide;(1/6&pide;4);解6:4×(1&pide;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pide;1/6-4;解8:4×(1&pide;1/6)-4;解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者,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