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硝基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硝基,生殖细胞,甲基,水稻,花粉,基因,低氧。
亚硝基脲论文文献综述
田怀东,李菁,田保华,牛鹏飞,李珍[1](2019)在《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N-甲基-N-亚硝基脲(MNU)被用于水稻(Oryzasativa)受精卵的诱变。通过水稻辽盐6号成熟生殖器官的MNU体内同步处理及后代群体筛查,确立了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方法。与辽盐6号受精卵的MNU处理相比,各组条件下两性生殖细胞的MNU处理明显使M1群体生长发育的指标降低及M1-M2群体中突变性状的发生率升高。两性生殖细胞在含有1.5mmol·L~(–1)MNU和10mmol·L~(–1)PO_4~(3–)的缓冲液(pH4.8)中处理60分钟,突变性状发生率是基于受精卵MNU处理的3倍。进一步筛查M3群体,获得了包含新型植株和籽粒突变体的纯合突变体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可显着提高广谱诱变效率。该技术的应用可为水稻的未知功能基因鉴定和育种所需的各种突变体规模化开发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曾珠,朱雪娇,霍娇,刘运杰,彭子豪[2](2018)在《使用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探讨N-乙基-N-亚硝基脲的遗传毒性阈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微核试验、彗星试验整合的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检测低剂量典型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所建立的试验体系中的表现,并估计其致突变作用的阈值。【方法】使用5周龄雄性SD大鼠,每组6只,连续28日经口染毒,染毒剂量为0.25、0.5、1、2、4、8 mg/kg.bw,溶剂对照为PBS(pH 6.0)。于试验第0(灌胃前一日)、14、28日进行Pig-a基因突变试验,使用CD59-别藻蓝蛋白标记突变细胞,核酸染料SYTO13标记RNA,检测成熟红细胞(RBCs)突变率、网织红细胞(RETs)突变率及网织红细胞比例;于试验第0、4、15、28日进行外周血流式微核试验,使用CD71-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网织红细胞,CD45-藻红蛋白标记白细胞,核酸染料DRAQ5标记DNA,检测RETs比例及RETs微核率;于试验第5、16、28日给药后3小时进行外周血彗星试验,检测彗星尾DNA百分含量。【结果】Pig-a基因突变试验在14日,1~8 mg/kg.bw剂量组RETs突变率显着升高,2~8 mg/kg.bw剂量组RBCs突变率显着升高;28日,1~8 mg/kg.bw剂量组RETs与RBCs突变率均显着升高。微核试验,2~8 mg/kg.bw剂量组RETs微核率在15与28日均显着增加。彗星试验第5日8 mg/kg.bw剂量组、第16日8 mg/kg.bw剂量组、第28日4、8 mg/kg.bw剂量组彗星尾DNA百分含量显着增加。由于彗星试验检测终点为DNA损伤,损伤可被修复,故在设定阈值时不将其作为主要参考试验。Pig-a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灵敏度,网织红细胞突变率在14日首次显着升高,且考虑ENU的主要遗传毒性作用机制为诱导突变,故使用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制定阈值。根据Pig-a基因突变第14天的结果,可认为ENU在本次试验中的未观察到遗传毒性的最大剂量(NOGEL)为0.5 mg/kg.bw。【结论】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能通过同时检测基因突变、DNA损伤及染色体改变等多个遗传学终点综合评价化学物的遗传毒性,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在本实验条件下,ENU的NOGEL为0.5 mg/kg.bw(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陈迪康,丁骁杰,张振宇,文剑波,耿道颖[3](2018)在《贝伐单抗联合亚硝基脲类药物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单臂Ⅱ期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目前尚无标准治疗。该研究旨在评估贝伐单抗联合亚硝基脲类药物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预测疗效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臂Ⅱ期临床试验(编号NCT02698280),入组复发高级别胶质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Ⅲ~Ⅳ级]患者。每6周为1个疗程,患者每3周接受1次贝伐单抗5 mg/kg静脉滴注,每6周静脉滴注亚硝基脲1次,每次90 mg/m~2。每6周根据神经肿瘤临床疗效评价(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标准评价疗效。主要疗效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t 6 months,PFS-6)及影像学评价,次要疗效指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观察不良反应。统计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及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等分子病理状态对疗效的指示作用。结果:共入组23例患者,最终可分析的患者有2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3.2~23.1个月),PFS-6达25%,中位PFS为3.7个月(95%CI:1.85~5.55)。根据RANO标准,6例患者部分缓解,9例患者疾病稳定,5例患者对治疗无反应,直接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0%。中位OS为9.2个月(95%CI:7.27~11.13)。不良反应大部分为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The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1~2级,血小板下降、高血压及乏力多见。可分析组织的分子病理结果显示,TERTp野生型患者(n=11)的PFS较TERTp突变型(n=7)更长(6.0个月vs 1.9个月,P=0.02),MGMT启动子甲基化(n=10)较非甲基化患者的ORR(n=8)具有更好的趋势(30.0%vs 12.5%,P=0.18),TERTp野生型(n=11)较TERTp突变型(n=7)患者的ORR具有更好的趋势(36.3%vs 14.2%,P=0.32)。结论:贝伐单抗联合亚硝基脲类药物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有效且安全;TERT启动子野生型提示更长的PFS。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TERT启动子野生型的ORR趋于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牛鹏飞[4](2018)在《玉米花粉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技术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种质资源是玉米品种培育的基础素材。随着生命科学向后基因组学的转向,玉米科学已开始进入功能基因组与性状表达遗传调控机制的研究时代,玉米育种研究目标也在走向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高效化学诱变技术的大量玉米基因突变材料的创制被认为是玉米种质创新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一种高效基因诱变剂,已被用于一些哺乳动物、微生物以及水稻的诱变研究。近年来,我们致力于高效的玉米化学诱变新技术的研发。前期研究中已经确立了系列水性环境中玉米自交系的离体成熟花粉生殖细胞的最适MNU处理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玉米自交系(A378)成熟花粉在最优保护液体系下系列条件的MNU处理后所得M_1-M_2代植株与籽粒性状的筛查分析,确定了适于最大突变性状表达频度的诱变条件,并且最终获得了具有多样玉米植株与籽粒性状的系列纯合突变体。当MNU浓度为0.5 mmol/L、处理时间为40 mins、处理缓冲液pH为4.8、磷酸盐浓度为10 mmol/L时,突变性状的表达频度达到了10.5%。从供试M1-M2群体中筛查到了致死、分蘖、矮化、低穗位、条纹叶、卷叶、红叶脉、窄叶展、雄蕊匍匐、雄蕊不育、雄蕊雌化、畸形雌穗、簇状雌穗等株形性状及糖质、淡黄斑、皱缩、白色、糯性、粉红斑、深黄基部、白色基部、粉红胚乳等籽粒性状,共计381个突变株系。通过M3群体的性状表征,最终获得了具有系列的株形与籽粒性状,总计77个纯合基因型突变体。总之,与已报道的玉米花粉在悬浮于石蜡油中的EMS诱变相比,本研究确立的玉米花粉生殖细胞MNU诱变技术具有显着提高的突变诱发效率,其应用有望为玉米功能基因组学与育种研究开发大量的基因突变材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李菁[5](2018)在《水稻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方法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其化学诱变在谷类作物种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N-甲基-N-亚硝基脲(MNU)是一种高效基因诱变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用于对水稻种子与受精卵的诱变。其中,水稻受精卵的MNU诱变发展成为目前水稻突变体开发的主流技术手段。半个多世纪以来,水稻突变体的利用促进了一些基因的分子鉴定与功能解析,促进了水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然而,绝大多数水稻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然未知。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稻诱变与突变体开发效率的低下。随着生命科学向后基因组学的转向,水稻科学已开始跨入功能基因组与性状表达遗传机制的研究时代。为了高效获得水稻功能基因组与育种研究所需的大量基因突变材料,突变诱发效率显着提高的水稻化学诱变新技术的研发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为此,本研究确立了水稻品种两性生殖细胞的MNU诱变方法。我们分别就MNU浓度、处理时间、磷酸盐浓度与pH值设计了4个水平的MNU诱变方案,基于所设计的方案对水稻品种(辽盐6号)开花前的成熟颖果两性生殖器官实施了同步体内处理,对处理所得M_1-M_2群体的植株形态与籽粒外观性状进行了筛查分析,解析了MNU诱变各因素对M_1结实与植株生长以及M_1-M_2群体性状表达的影响,确定了对应于最大突变性状表达频度的诱变条件,并获得了系列的植株与籽粒性状突变体。结果显示:(1)M_1群体的结籽率、出苗率、成株率明显与MNU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随磷酸盐浓度、pH值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当使用含有1.5mM的MNU与10mM的磷酸盐、pH为4.8的MNU缓冲液,对辽盐6号植株开花前约4-5小时的成熟颖果处理60mins时,M_1-M_2群体中突变性状的表达频度达到约2.8%的最大值,是基于辽盐6号受精卵MNU诱变突变性状表达频度的2倍以上;(3)在总计2400多个M_2群体中出现了包括致死突变在内的82个植株与籽粒性状突变株系的表型分离;(4)经突变株系的M_3繁育,最终分离出具有矮化、少分蘖、条纹叶、红叶脉、窄叶展、有芒颖、黑颖以及红色、绿色、皱缩、粉质、心白、周白籽粒等性状的纯合基因型突变体74个。这些结果指出适宜条件下水稻成熟两性生殖细胞的MNU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诱变剂对水稻基因的突变诱发效应。与水稻受精卵的MNU诱变相比,本研究确立的水稻生殖细胞MNU诱变方法具有显着提高的突变诱发效率,其应用有望促进水稻功能基因组与育种研究所需的大量基因突变材料的高效开发。(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岑慧慧,田承华,程庆军,屈雅娟,牛鹏飞[6](2018)在《不同N-甲基-N-亚硝基脲处理下高粱离体花粉的活力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立高粱离体花粉在N-甲基-N-亚硝基脲(MNU)的常温处理下维持较高活力的适宜条件,通过TTC染色法研究了MNU浓度、处理时间、磷酸盐浓度与p H值对离体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花粉的存活率与MNU浓度、处理时间呈负相关,随磷酸盐浓度、p H值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诱变因素对处理后花粉存活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MNU浓度>处理时间>磷酸盐浓度>pH。当MNU浓度为0.5 mmol/L、处理时间为40 min、磷酸盐浓度为10 mmol/L、p H值为4.8时,受处理花粉的存活率达到约40.0%的最高值。研究结果对于基因水平上高粱种质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屈绍思[7](2018)在《膀胱灌注青藤碱对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大鼠膀胱癌的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发大鼠膀胱癌,研究膀胱灌注青藤碱(Sinomenine,SIN)对大鼠膀胱癌的COX-2、TGF-β1和IL-6的影响,探讨青藤碱(SIN)在膀胱癌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较低浓度青藤碱治疗组(L-SIN组)、中浓度青藤碱治疗组(M-SIN组)、较高浓度青藤碱治疗组(H-SIN组)5组,除了Control组,其余各组灌注MNU溶液建立大鼠膀胱癌模型。于第10周从各组中随机抽取1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膀胱,行HE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建模成功后,余下大鼠继续实验。分别于10,12,14,16,18周进行膀胱灌注,灌注液分别为:Control组:生理盐水。Model组:生理盐水。L-SIN组:25mg/kg的SIN溶液。M-SIN组:50mg/kg的SIN溶液。H-SIN组:100mg/kg的SIN溶液。第19周时,抽尾静脉血后处死大鼠。HE染色评估膀胱癌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膀胱组织COX-2、TGF-β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6表达水平。结果:1、第19周时,Control组、M-SIN组及H-SIN组毛色光滑,进食、饮水正常。Model组和L-SIN组毛色欠光滑,饮水、进食有所减少。2、病理学检查:Control组共9只,病理诊断为正常膀胱粘膜上皮,评分均值为0.85±0.43;Model组共8只,病理诊断为膀胱癌,伴大量炎细胞浸润,评分均值为5.83±1.47;L-SIN组共9只,病理诊断为膀胱癌,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评分均值为4.26±0.89;M-SIN组共8只,病理诊断为膀胱癌,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评分均值为2.93±1.25;H-SIN组共7只,病理诊断为膀胱癌,伴少量炎细胞浸润,评分均值为1.96±0.53。5组的膀胱炎症及肿瘤HE评分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多重比较,H-SIN组显着低于Model组,而高于Control组,而H-SIN组评分均显着低于L-SIN组、M-SIN组。3、COX-2的表达:Control组阳性率11.11%;Model组阳性率100%;L-SIN组阳性率100%;M-SIN组阳性率62.5%;H-SIN组阳性率28.57%。Model组分别和Control组、H-SIN组比较,差异显着;H-SIN组分别和L-SIN组、M-SIN组相比较,差异显着;而Control组分别和L-SIN组、M-SIN组、H-SIN组对比,同样有统计学差异。4、TGF-β1的表达:TGF-β1阳性颗粒呈棕黄色,分布于胞浆或核膜周边。Control组阳性率11.11%;Model组阳性率100%;L-SIN组阳性率100%;M-SIN组阳性率75.00%;H-SIN组阳性率28.57%。Model组分别和Control组、H-SIN组比较,差异显着;H-SIN组分别和L-SIN组、M-SIN组相比较,差异显着;而Control组分别和L-SIN组、M-SIN组、H-SIN组对比,同样有统计学差异。5、IL-6的表达:5组进行对比,差异均不具备显着性(P>0.05)。结论:1.青藤碱能显着降低大鼠膀胱癌病理学评分;2.青藤碱能显着降低膀胱癌大鼠膀胱组织中COX-2、TGF-β1的表达水平,可能在抑制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3.青藤碱未能显着降低膀胱癌大鼠膀胱组织中IL-6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刘香梅,李培宁,刘冬虹,黄宇锋,庞增雄[8](2018)在《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N-乙基-N-亚硝基脲和环磷酰胺量-效关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N-乙基-N-亚硝基脲(ENU)和环磷酰胺(CP)对SD大鼠外周血红细胞表面锚蛋白CD59缺失率的影响,优化Pig-a基因突变试验检测方法。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和外周血RBCCD59-随机分为4组,即溶媒对照组,CP 40 mg/kg给药组,ENU 10 mg/kg给药组和ENU 40 mg/kg给药组,每组6只,腹腔染毒,溶媒对照组注射PBS溶液。在染毒前和染毒后7、14、21、28、42、56 d进行称重和采血,流式检测外周血RBCCD59-发生率。结果与溶媒对照组比较,ENU 10 mg/kg给药组和ENU 40 mg/kg给药组各时间点体重及体重增量差异均无显着性,CP 40 mg/kg给药组各时间点体重及体重增量均下降(P<0.05)。CP 40 mg/kg给药组给药后第28、42和56天,ENU 10 mg/kg给药组给药后第42、56天,ENU 40 mg/kg给药组给药后第7、14、21、28、42和56天外周血RBCCD59-发生率均升高(P<0.05),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在开展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ENU引起大鼠外周血RBCCD59-发生率升高效果优于CP,且40 mg/kg剂量优于10 mg/kg,检验周期28 d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葛瑶,余然,李劲涛,赵丽娇,钟儒刚[9](2017)在《低氧激活联合亚硝基脲NB GNU导致DNA股间交联的HPLC-ESI-MS/M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乙基亚硝脲(CENUs)是一类重要的抗癌烷化剂,能够通过导致d G-dC股间交联而发挥抗癌活性[1]。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AGT)介导的DNA修复作用是导致CENUs耐药性的主要原因[2]。O~6-苄基鸟嘌呤(O~6-BG)是有效的AGT抑制剂;然而,由于不具有肿瘤靶向性,O~6-BG作为辅药与CENUs联合使用会导致CENUs毒副作用增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抗耐药性和肿瘤低氧靶向性的新型低氧激活联合亚硝基脲NBGNU(如图1A所示)。该化合物在肿瘤低氧区可分解产生AGT抑制剂,同时分解生成的氯乙基重氮盐离子可烷化鸟嘌呤并进一步产生d G-dC交联。本研究使用HPLC-ESI-MS/MS法对NBGNU导致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SF763的d G-dC交联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尼莫司汀(ACNU)处理组和ACNU+O~6-BG联合处理组进行了比较,探讨了NBGNU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氧选择性。图1B为使用选择反应扫描(SRM)监测d G-dC(m/z521→289)和内标~(15)N-dG-dC(m/z524→292)的离子流图。将AGT高表达的SF763细胞分别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使用浓度为0.2 mM的NBGNU处理12小时,然后测定细胞中的d G-dC交联。如图1C所示,在低氧条件下,NBGNU导致的交联率为ACNU处理组dG-dC交联率的40.2倍(P<0.01),为ACNU+O~6-BG联合处理组交联率的9.8倍(P<0.01);并且NBGNU在低氧条件下导致的交联率是常氧条件下的3.7倍(P<0.01)。结果表明,NBGNU具有理想的低氧选择性,尤其是在低氧条件下,其交联能力明显高于传统亚硝基脲类抗癌药物ACNU及其与O~6-BG联合用药。本研究为新型靶向性联合亚硝基脲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4:质谱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期刊2017-12-09)
尹依恒[10](2017)在《乙烷基亚硝基脲诱变眼睑开放小鼠模型角膜组织学及突变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哺乳动物正常发育过程中,眼睑发育经历融合及重新开放,牵涉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并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眼睑闭合缺陷将导致包括角膜混浊在内的多种眼病。由于人眼睑发育在胚胎期完成,很难确定先天性眼病是否与眼睑闭合缺陷有关。本文以一例由乙烷基亚硝基脲(ENU)诱变获得的出生时眼睑开放,之后出现角膜混浊表型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对该小鼠角膜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引起眼睑开放的突变基因进行定位与鉴定并初步研究引起眼睑开放的机制。现汇报如下:1.眼睑开放小鼠模型角膜组织学研究石蜡切片取8-10周龄初生时表现为眼睑开放,之后出现角膜混浊表型及同窝正常小鼠眼球。H.E染色显示正常小鼠角膜上皮为非角质化上皮,角膜基质无血管;突变小鼠角膜上皮出现颗粒层和角化层,角膜基质形成新生血管。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在突变小鼠中,细胞角蛋白12(CK12),细胞角蛋白14(CK14)和细胞角蛋白10(CK10)均表达异常。2.眼睑开放小鼠突变基因的精确定位及鉴定将B6背景眼睑开放杂合子小鼠与D2小鼠繁殖获得F1代小鼠,F1代小鼠回交B6获得[(B6×D2)×B6]N2代眼睑开放杂合子小鼠。在先前定位基础上进一步选择微卫星和SNP标记对引起小鼠眼睑开放的突变基因进行精确定位,最终将突变基因定位于D13 M i t2 91(62.07cM)与rs3697199(112598216bp)之间。通过对突变基因定位区域内逐个基因功能的分析发现其候选基因Map3k1。对Map3k1编码区进行PCR或RT-PCR扩增,切胶回收后,委托生物公司测序,并与野生型小鼠进行序列对比,结果发现突变小鼠Map3k1基因编码区941nt处发生T-A颠换,引起其编码蛋白MEKK1第314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谷氨酰胺(L314Q),该突变位于该蛋白N端调控区SWIM结构域。3.眼睑闭合缺陷机制的初步研究通过配种检栓获得胚胎期14.5d(E14.5)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胚胎眼睑部位c-Jun与P-c-Jun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突变小鼠眼睑c-Jun与P-c-Jun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结论:本文通过对一例眼睑开放表型小鼠的突变基因进行精确定位与鉴定,为研究人类眼睑闭合缺陷机制提供参考并为该小鼠作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6-15)
亚硝基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使用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微核试验、彗星试验整合的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检测低剂量典型阳性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ENU)在所建立的试验体系中的表现,并估计其致突变作用的阈值。【方法】使用5周龄雄性SD大鼠,每组6只,连续28日经口染毒,染毒剂量为0.25、0.5、1、2、4、8 mg/kg.bw,溶剂对照为PBS(pH 6.0)。于试验第0(灌胃前一日)、14、28日进行Pig-a基因突变试验,使用CD59-别藻蓝蛋白标记突变细胞,核酸染料SYTO13标记RNA,检测成熟红细胞(RBCs)突变率、网织红细胞(RETs)突变率及网织红细胞比例;于试验第0、4、15、28日进行外周血流式微核试验,使用CD71-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网织红细胞,CD45-藻红蛋白标记白细胞,核酸染料DRAQ5标记DNA,检测RETs比例及RETs微核率;于试验第5、16、28日给药后3小时进行外周血彗星试验,检测彗星尾DNA百分含量。【结果】Pig-a基因突变试验在14日,1~8 mg/kg.bw剂量组RETs突变率显着升高,2~8 mg/kg.bw剂量组RBCs突变率显着升高;28日,1~8 mg/kg.bw剂量组RETs与RBCs突变率均显着升高。微核试验,2~8 mg/kg.bw剂量组RETs微核率在15与28日均显着增加。彗星试验第5日8 mg/kg.bw剂量组、第16日8 mg/kg.bw剂量组、第28日4、8 mg/kg.bw剂量组彗星尾DNA百分含量显着增加。由于彗星试验检测终点为DNA损伤,损伤可被修复,故在设定阈值时不将其作为主要参考试验。Pig-a基因突变具有较高灵敏度,网织红细胞突变率在14日首次显着升高,且考虑ENU的主要遗传毒性作用机制为诱导突变,故使用Pig-a基因突变试验结果制定阈值。根据Pig-a基因突变第14天的结果,可认为ENU在本次试验中的未观察到遗传毒性的最大剂量(NOGEL)为0.5 mg/kg.bw。【结论】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能通过同时检测基因突变、DNA损伤及染色体改变等多个遗传学终点综合评价化学物的遗传毒性,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在本实验条件下,ENU的NOGEL为0.5 mg/kg.bw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硝基脲论文参考文献
[1].田怀东,李菁,田保华,牛鹏飞,李珍.水稻两性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方法[J].植物学报.2019
[2].曾珠,朱雪娇,霍娇,刘运杰,彭子豪.使用体内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探讨N-乙基-N-亚硝基脲的遗传毒性阈值[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3].陈迪康,丁骁杰,张振宇,文剑波,耿道颖.贝伐单抗联合亚硝基脲类药物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单臂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8
[4].牛鹏飞.玉米花粉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技术的研发[D].山西大学.2018
[5].李菁.水稻生殖细胞的N-甲基-N-亚硝基脲诱变方法的确立[D].山西大学.2018
[6].岑慧慧,田承华,程庆军,屈雅娟,牛鹏飞.不同N-甲基-N-亚硝基脲处理下高粱离体花粉的活力解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屈绍思.膀胱灌注青藤碱对N-甲基亚硝基脲诱发大鼠膀胱癌的抗肿瘤作用初步研究[D].南华大学.2018
[8].刘香梅,李培宁,刘冬虹,黄宇锋,庞增雄.大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中N-乙基-N-亚硝基脲和环磷酰胺量-效关系的优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
[9].葛瑶,余然,李劲涛,赵丽娇,钟儒刚.低氧激活联合亚硝基脲NBGNU导致DNA股间交联的HPLC-ESI-MS/MS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4:质谱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17
[10].尹依恒.乙烷基亚硝基脲诱变眼睑开放小鼠模型角膜组织学及突变基因研究[D].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