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包括底座、工字钢支架、顶部支架、料筒、滑块、定滑轮、钢丝绳和钢球,所述工字钢支架竖直设置在底座顶部,顶部支架水平装配在工字钢支架顶部,底座顶部还装配有料筒,所述料筒位于顶部支架下方,滑块与顶部支架滑动装配,滑块底部装配有定滑轮,钢丝绳缠绕在所述定滑轮上,所述钢丝绳靠近工字钢支架的一端固定装配有钢球,工字钢支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标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矿石冲击破碎特性进行测定,与采用JK落重试验系统比较,突出优势体现在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随时随地即可采用,尤其是在选矿生产一线,所有技术人员均能熟练使用,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调节。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工字钢支架、顶部支架、料筒、滑块、定滑轮、钢丝绳和钢球,所述工字钢支架竖直设置在底座顶部,顶部支架水平装配在工字钢支架顶部,底座顶部还装配有料筒,所述料筒位于顶部支架下方,滑块与顶部支架滑动装配,滑块底部装配有定滑轮,钢丝绳缠绕在所述定滑轮上,所述钢丝绳靠近工字钢支架的一端固定装配有钢球,工字钢支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标尺。
设计方案
1.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工字钢支架、顶部支架、料筒、滑块、定滑轮、钢丝绳和钢球,所述工字钢支架竖直设置在底座顶部,顶部支架水平装配在工字钢支架顶部,底座顶部还装配有料筒,所述料筒位于顶部支架下方,滑块与顶部支架滑动装配,滑块底部装配有定滑轮,钢丝绳缠绕在所述定滑轮上,所述钢丝绳靠近工字钢支架的一端固定装配有钢球,工字钢支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标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球的直径为80mm、90mm、100mm、110mm或1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筒的底部为平底。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石冲击破碎测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测定,大多采用JK落重试验方法,也就是利用JK落重试验系统,测定下落锤头冲击单块试样的冲击粉碎效果,借以表征矿石的冲击破碎特性[1~3]。然而,JK落重试验系统较为复杂,价格昂贵,需要由掌握一定专门技术人员操作。因此,尽管借助于JK落重试验还可以获得除了矿石冲击破碎特性以外的数据,但迄今为止,仅在研究单位或高等院校得到了应用,无法在选矿厂中得到推广。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特设计了本测定装置,旨在通过这一简单方法,廉价获取矿石冲击破碎特性数据,以便依据矿石的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球磨机操作条件,提高磨矿效率,实现节能降耗,使选矿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包括底座、工字钢支架、顶部支架、料筒、滑块、定滑轮、钢丝绳和钢球,所述工字钢支架竖直设置在底座顶部,顶部支架水平装配在工字钢支架顶部,底座顶部还装配有料筒,所述料筒位于顶部支架下方,滑块与顶部支架滑动装配,滑块底部装配有定滑轮,钢丝绳缠绕在所述定滑轮上,所述钢丝绳靠近工字钢支架的一端固定装配有钢球,工字钢支架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标尺。
所述钢球的直径为80mm、90mm、100mm、110mm或120mm。
所述料筒的底部为平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矿石冲击破碎特性进行测定,与采用JK落重试验系统比较,突出优势体现在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随时随地即可采用,尤其是在选矿生产一线,所有技术人员均能熟练使用,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钢球下落高度对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的影响图;
图3为钢球下落高度对破碎产物中-0.01mm粒级含量的影响图;
图4为钢球下落高度为1.3m时的破碎效果图;
图5为钢球下落高度为1.5m时的破碎效果图;
图6为钢球下落高度为1.7m时的破碎效果图;
图7为钢球下落高度为1.9m时的破碎效果图;
图8为钢球下落高度为2.1m时的破碎效果图。
其中:底座1;工字钢支架2;标尺3;料筒4;滑块5;定滑轮6;钢丝绳7;钢球8;顶部支架9。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定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装置,包括底座1、工字钢支架2、顶部支架9、料筒4、滑块5、定滑轮6、钢丝绳7和钢球8,所述工字钢支架2竖直设置在底座1顶部,顶部支架9水平装配在工字钢支架2顶部,底座1顶部还装配有料筒4,所述料筒4位于顶部支架9下方,滑块5与顶部支架9滑动装配,滑块5底部装配有定滑轮6,钢丝绳7缠绕在所述定滑轮6上,所述钢丝绳7靠近工字钢支架2的一端固定装配有钢球8,工字钢支架2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标尺3。
根据试验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钢球8的直径可以选用80mm、90mm、100mm、110mm或120mm;钢球8的自由下落高度为1.3m~2.1m,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考虑到磨机内的钢球8相对于庞大的磨机桶体内壁相当于点和平面的关系,因此本实用新型装置中料筒4的底部为平底。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矿石冲击破碎特性的方法如下:
测定时,每次取-15mm(或-10mm)有代表性的样品1000g,均匀放置在料筒4中,选取适宜直径的钢球8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对样品进行冲击破碎,每次破碎后重新均匀放置料筒4中的试样,如此对样品反复进行20次冲击破碎。然后,对被破碎后的样品进行分析。
针对表1所示的铁矿石样品,进行的测试结果如表2、表3和图1、图2所示。
表1实验矿样的筛分分析结果
表2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的含量\/%
表3破碎产物中-0.01mm粒级的含量\/%
由图2可知,当钢球8下落高度为1.3m或2.1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的含量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钢球8下落高度分别为1.5m、1.7m或1.9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的含量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采用120mm直径的钢球8以1.9m高度自由落下时,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的含量取得最大值(10.27%)。
由图3可知,当钢球8下落高度分别为1.3m、1.5m、1.7m、1.9m或2.1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mm粒级的含量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当采用110mm直径的钢球8以1.3m高度自由落下时,-0.01mm粒级含量取得最小值(2.99%)。
当下落高度相同时,不同直径钢球8的冲击破碎效果如图3~图7所示。
由图4可知,当下落高度为1.3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mm和0.01~0.079mm粒级的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采用110mm和120mm直径的钢球8,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较其他3种直径钢球8的明显大,分别为3.30和2.91。
由图5可知,当下落高度为1.5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mm和0.01~0.079mm粒级的含量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采用110mm和120mm直径的钢球8,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分别为2.89和2.91。
由图6可知,当下落高度为1.7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mm和0.01~0.079mm粒级的含量也同样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增加速度明显下降;采用110mm和120mm直径的钢球8,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分别为2.89和2.95。
由图7可知,当下落高度为1.9m时,随着钢球8直径的增加,破碎产物中-0.01mm和0.01~0.079mm粒级的含量增加的趋势已不太明显;采用110mm和120mm直径的钢球8,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分别为2.93和2.95。
由图8可知,当下落高度为2.1m时,钢球8直径对破碎产物中-0.01mm和0.01~0.079mm粒级的含量的影响已很不明显,采用不同直径的钢球8,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非常接近;特别是采用120mm直径的钢球8时,破碎产物中0.01~0.079mm粒级含量与-0.01mm粒级含量的比值为2.56,明显小于采用110mm直径钢球8时的2.95。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20932.8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542333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G01N 3/34
专利分类号:G01N3/34;G01N3/02
范畴分类:31E;
申请人: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10169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三街300号
发明人:魏可峰;崔晓亮;杨俊岭;何经纬;敖然;岳玉梅;张林丛;郝楣娈;杨宇威;赵朕;李佳
第一发明人:魏可峰
当前权利人: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运萍
代理机构:21109
代理机构编号:沈阳东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