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论文和设计-张立志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涉及蓄电池充电器的技术领域,包括盖板、安装板、框体、底座和散热部,通过盖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盖板与安装板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安装板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盖板抵接,盖板和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框体围设于安装板和底座,安装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散热部设置于底座的边缘处,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且充电器壳体整体结构紧凑,缓解了现有充电器壳体强度低、美观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充电器壳体整体强度的提高,科技时尚感较强的技术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安装板、框体、底座和散热部;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盖板抵接,以使所述盖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框体围设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且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安装板穿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边缘处,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所述散热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设计方案

1.一种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安装板、框体、底座和散热部;

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盖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盖板抵接,以使所述盖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排出;

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所述框体围设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且所述框体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安装板穿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散热部设置于所述底座的边缘处,且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所述散热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卡接槽;

所述卡接部和所述卡接槽均设置为多个,多个卡接部均设置于所述盖板靠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多个所述卡接部均与所述盖板连接,所述卡接槽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上,多个所述卡接部对应伸入到多个所述卡接槽内,以使所述盖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部;

所述导流部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部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盖板的一侧上,多个所述导流部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通过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导流部之间的区域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连接端;

所述连接端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端均设置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多个所述连接端均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多个所述连接端穿过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底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线孔;

所述穿线孔设置于所述框体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充电线穿过所述穿线孔伸入到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加强部;

所述加强部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均设置于所述散热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扇连接部;

所述风扇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风扇安装部用于安装散热风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脚;

所述支撑脚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脚均设置于所述底座远离所述框体的一侧,且多个所述支撑脚均与所述底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防滑摩擦块。

10.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壳体。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

背景技术

电动车充电器是专门为电动车的蓄电池配置的一种充电装置,充电器包括壳体和电路板;其中,电路板肩负着直流与交流及电压高低的转换,壳体是电路板的安装载体,同时电路板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壳体向外界散逸,一般的,充电器壳体内还设置有增强散热能力的风扇。

现有的充电器壳体,为了增强充电器的散热效果,通常在充电器壳体的顶面、底面以及在充电器壳体的侧面均开设有散热栅格,以增加充电器壳体内外气流交换的速度。

但是,开设有散热栅格的充电器壳体的整体强度较低,容易损坏,且美观性较差。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以缓解了现有充电器壳体强度低、美观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包括盖板、安装板、框体、底座和散热部;

盖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盖板与安装板连接;

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设置于安装板靠近盖板的一侧,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安装板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盖板抵接,以使盖板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

底座设置于安装板远离盖板的一侧,框体围设于安装板和底座,且框体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和底座连接,安装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安装板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连接;

散热部设置于底座的边缘处,且散热部与底座靠近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散热部、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的,盖板上设置有卡接部,安装板上设置有卡接槽;

卡接部和卡接槽均设置为多个,多个卡接部均设置于盖板靠近安装板的一侧,多个卡接部均与盖板连接,卡接槽设置于安装板靠近盖板的一侧上,多个卡接部对应伸入到多个卡接槽内,以使盖板和安装板之间连接。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导流部;

导流部设置为多个,多个导流部均设置于安装板靠近盖板的一侧上,多个导流部均与安装板连接,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通过任意相邻两个导流部之间的区域排出。

进一步的,安装板上还设置有连接端;

连接端设置为多个,多个连接端均设置于安装板远离盖板的一侧,多个连接端均与安装板连接,多个连接端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连接。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穿线孔;

穿线孔设置于框体靠近底座的一侧,充电线穿过穿线孔伸入到第二气流通道内。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置有加强部;

加强部设置为多个,多个加强部均设置于散热部上。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风扇连接部;

风扇连接部设置于安装板上,风扇安装部用于安装散热风扇。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支撑脚;

支撑脚设置为多个,多个支撑脚均设置于底座远离框体的一侧,且多个支撑脚均与底座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脚远离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放置防滑摩擦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包括盖板、安装板、框体、底座和散热部;盖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盖板与安装板连接;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设置于安装板靠近盖板的一侧,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安装板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盖板抵接,以使盖板和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底座设置于安装板远离盖板的一侧,框体围设于安装板和底座,且框体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和底座连接,安装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安装板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连接;散热部设置于底座的边缘处,且散热部与底座靠近安装板的一侧连接,散热部、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通过盖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盖板与安装板连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安装板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分别与盖板抵接,盖板和安装板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框体围设于安装板和底座,且框体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和底座连接,安装板和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散热部设置于底座的边缘处,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且充电器壳体整体结构紧凑,缓解了现有充电器壳体强度低、美观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充电器壳体整体强度的提高,科技时尚感较强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底座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底座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散热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盖板;110-卡接部;200-安装板;210-第一支撑部;220-第二支撑部;230-卡接槽;240-连接端;300-导流部;400-框体;410-穿线孔;500-底座;510-散热部;511-散热口;520-加强部;600-风扇安装部;700-支撑脚;710-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框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底座的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视角为正视于散热部510;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底座的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二视角为正视于支撑脚700;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散热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壳体,包括盖板100、安装板200、框体400、底座500和散热部510;盖板100设置于安装板200上,盖板100与安装板200连接;安装板20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远离安装板200的一端分别与盖板100抵接,以使盖板100和安装板200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底座500设置于安装板200远离盖板100的一侧,框体400围设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且框体400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连接,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安装板200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500连接;散热部510设置于底座500的边缘处,且散热部510与底座500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连接,散热部510、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具体的,充电器壳体包括盖板100、安装板200、框体400、底座500和散热部510;盖板100设置为矩形塑料板,盖板100设置于安装板200上,且盖板100与安装板200连接;安装板20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设置为矩形板,矩形板较长棱边所在侧面贴合于安装板200所在平面,且矩形板所在平面与安装板200所在平面垂直,第一支撑部210、第二支撑部220和安装板200设置为一体成型;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远离安装板200的一端分别与盖板100抵接,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的支撑作用使得盖板100悬浮于安装板200上部一定距离,第一支撑部210、安装板200、第二支撑部220和盖板100之间的空间设置为第一气流通道,充电器壳体内的热量可通过第一气流通道排出到外部;底座500设置于安装板200远离盖板100的一侧,框体400设置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之间,框体400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连接,安装板200和底座500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台阶面,框体400的两侧分别套设在上述的台阶面的外侧,框体400设置为铝合金材质,铝合金材质的框体400易加工成型,且易于传导热量;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之间的空间设置为第二气流通道,安装板200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500连接;散热部510设置于底座500的边缘处,且散热部510与底座500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连接,散热部510包括设置于底座500的底面和侧面交汇处的散热口511,散热部510、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循环流动,以降低充电器壳体内的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包括盖板100、安装板200、框体400、底座500和散热部510;盖板100设置于安装板200上,盖板100与安装板200连接;安装板20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远离安装板200的一端分别与盖板100抵接,以使盖板100和安装板200之间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以使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底座500设置于安装板200远离盖板100的一侧,框体400围设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且框体400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连接,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安装板200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500连接;散热部510设置于底座500的边缘处,且散热部510与底座500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连接,散热部510、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通过盖板100设置于安装板200上,盖板100与安装板200连接,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远离安装板200的一端分别与盖板100抵接,盖板100和安装板200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气体沿着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框体400围设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且框体400的两侧分别与安装板200和底座500连接,安装板200和底座500之间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散热部510设置于底座500的边缘处,第二气流通道和第一气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且充电器壳体整体结构紧凑,缓解了现有充电器壳体强度低、美观性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充电器壳体整体强度的提高,科技时尚感较强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中的盖板100上设置有卡接部110,安装板200上设置有卡接槽230;卡接部110和卡接槽230均设置为多个,多个卡接部110均设置于盖板100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多个卡接部110均与盖板100连接,卡接槽230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上,多个卡接部110对应伸入到多个卡接槽230内,以使盖板100和安装板200之间连接。

具体的,盖板100上设置有卡接部110,多个卡接部110均设置于盖板100靠近安装板200的一侧;安装板200上设置有卡接槽230,卡接槽230也设置为多个,卡接槽230的数量与卡接部110的数量相同,多个卡接槽230的位置对应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上,卡接部110分别深入到卡接槽230内,以实现盖板100和安装板200的连接;卡接部110和卡接槽230之间相配合,能够满足盖板100与安装板200的快速连接及拆卸需求。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导流部300;导流部300设置为多个,多个导流部30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上,多个导流部30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通过任意相邻两个导流部300之间的区域排出。

具体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导流部300,且导流部300设置为多个,多个导流部30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靠近盖板100的一侧上,多个导流部30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更为具体的,导流部300设置于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之间,且位于安装板200的边缘,气流从第一气流通道排出,最终经导流部300的导流作用排出到外部;导流部300远离安装部的一端与盖板100之间可设置为抵接,导流部300、第一支撑部210和第二支撑部220共同对盖板100起到支撑的作用,此时,气流从任意两个相邻导流部300和盖板100之间的空间排出到外部;导流部300远离安装部的一端与盖板100之间也可不抵接,气流从任意两个相邻导流部300及其上部的空间排出到外部。

进一步的,安装板200上还设置有连接端240;连接端240设置为多个,多个连接端240均设置于安装板200远离盖板100的一侧,多个连接端24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多个连接端240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500连接。

具体的,连接端240设置为多个,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佳的,连接端240设置为四个,四个连接端240分别设置于安装安远离盖板100的一侧的四个角处,连接端240与安装板200之间设置为一体成型,连接端240没设置有阶梯通孔,且阶梯通孔贯穿安装板200,阶梯通孔靠近安装板200一端的孔的直径大于靠近底座500一端的孔的直径,四个连接端240均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且连接端240远离安装板200的一端与底座500抵接,连接端240的阶梯孔内设置有螺钉,安装板200通过螺钉与底座500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通过盖板100上设置有卡接部110,安装板200上设置有卡接槽230,卡接部110和卡接槽230之间相配合,可实现盖板100与安装板200的快速拆装;多个导流部30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体通过任意相邻两个导流部300之间的区域排出,气流能够呈束状高效的从充电器壳体内向外部排出;多个连接端240均与安装板200连接,多个连接端240穿过第二气流通道与底座500连接,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结构紧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穿线孔410;穿线孔410设置于框体400靠近底座500的一侧,充电线穿过穿线孔410伸入到第二气流通道内。

具体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穿线孔410,穿线孔410设置于框体400靠近底座500的一侧,且穿线孔410设置为两个,两个穿线孔410分别设置于框体400较短棱边所在的侧面,充电线连接的电源的一端通过穿线孔410进入到充电器壳体内,充电线连接蓄电池的一端穿出另一个穿线孔410。

进一步的,底座500上设置有加强部520;加强部520设置为多个,多个加强部520均设置于散热部510上。

具体的,底座500上设置有加强部520,加强部520设置为多个,多个加强部520设置于散热部510的散热口511靠近第二气流通道的一侧,也即加强部520的两端分别与底座500的底面和侧面连接,避免了因开设有散热部510的开口而造成底座500的强度降低。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风扇连接部;风扇连接部设置于安装板200上,风扇安装部600用于安装散热风扇。

具体的,风扇安装部600设置于安装板200上,散热风扇可使气流在充电器壳体的内部形成固定流向,在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气流可从散热部510进入到充电器壳体内,并依次通过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和导流部300排出至外部。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还包括支撑脚700;支撑脚700设置为多个,多个支撑脚700均设置于底座500远离框体400的一侧,且多个支撑脚700均与底座500连接;同时,支撑脚700远离底座500的一端设置有凹槽710,凹槽710用于放置防滑摩擦块。

具体的,支撑脚700设置为四个,四个支撑脚700均布于底座500远离框体400的一侧,四个支撑脚700与底座500设置为一体注塑成型,支撑脚700远离底座500的一端还设置有凹槽710,凹槽710内可嵌套防滑摩擦材料,支撑脚700将充电器壳体悬置于放置平面上部一定距离,有利于充电器壳体的散热,防滑摩擦材料可增大充电器壳体与放置平面的摩擦力,且可以吸收充电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穿线孔410设置于框体400靠近底座500的一侧,充电线穿过穿线孔410伸入到第二气流通道内,便于充电线的布置;风扇连接部设置于安装板200上,为散热风扇的后续安装预留了空间;多个支撑脚700均设置于底座500远离框体400的一侧,支撑脚700远离底座500的一端设置有凹槽710,凹槽710用于放置防滑摩擦块,有利于增强充电器的壳体的散热能力,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壳体的功能更加完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包括充电器外壳。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的技术效果与上述提供的充电器外壳的技术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6704.6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072132U

授权时间:20190705

主分类号:H02J 7/00

专利分类号:H02J7/00;H05K7/20

范畴分类:37C;38G;

申请人:江苏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工业园区

发明人:张立志;陈俊东;陈晓强;张凤平

第一发明人:张立志

当前权利人:江苏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治位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充电器壳体及充电器论文和设计-张立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