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麦黄矮病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麦,病毒,蛋白,基因,小麦,外壳,质粒。
大麦黄矮病毒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金文[1](2014)在《大麦黄矮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P6~(GAV)和P0~(GPV)蛋白功能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ess, BYDVs)引起的小麦黄矮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BYDVs的病原GAV和GPV分别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的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和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近年来P6GAV蛋白和P0GPV蛋白分别被鉴定为GAV和GPV的基因沉默抑制子。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P6GAV和P0GPV的亚细胞定位入手,并对影响这两个蛋白的抑制活性的功能域及控制其抑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进行分析研究,为深入研究BYDVs抑制子的作用机理及病毒与寄主互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首先,构建了P6GAV和P0GPV的35S:GFP瞬时表达系统,通过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发现这两种抑制子在本氏烟全细胞中均有表达,无组织特异性。为明确P6GAV和P0GPV与抑制活性相关的功能motif,我们使用MEME进行了同源motif的检索。根据MEME检索结果和序列分析推断,在P6GAV和P0GPV的蛋白序列中分别有3个和5个不同的motif,将上述8个不同的motif分别缺失,缺失突变体依次命名为P6GAV-△M1(2-10)、P6GAV-△M2、P6GAV-△M3、P0GPV-△M1、P0GPV-△M2、P0GPV-△M3、P0GPV-△M4以及P0GPV-△M5。并通过以GFP为报告基因的农杆菌共浸润瞬时表达系统测定了这些缺失突变体的抑制活性,结果发现P6GAV-△M1(2-10)等3个P6GAV蛋白缺失突变体的均丧失了抑制活性。在P0GPV的5个缺失motif的突变体的研究中发现,P0GPV-△M2并没有使P0GPV的抑制活性降低,而其他4个P0GPV的缺失突变体(P0GPV-△M1、P0GPV-△M3、P0GPV-△M4和P0GPV-△M5)均使P0GPV抑制活性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或丧失。为进一步明确影响P6GAV和P0GPV这两种抑制子活性的关键氨基酸,分别对保守的P6GAV的第17位苯丙氨酸、P0GPV的第51位苯丙氨酸、第87位色氨酸、第147位苯丙氨酸用重迭延伸PCR方法进行点突变,同时还进行了第220-221位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单、双突变。共浸润实验结果显示P6GAV的第17位苯丙氨酸的突变体,P0GPV的第51位苯丙氨酸、第87位色氨酸、第147位苯丙氨酸的突变体均可丧失P0GPV的抑制子活性,而P0GPV的FW(220-221)AA和FW(220-221)EA这两个双突变体的突变并没有使P0GPV的活性降低。更多决定基因沉默抑制子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正在鉴定之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翟浩,刘艳[2](2011)在《青海省大麦黄矮病毒的种类鉴定及基于CP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黄矮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的经济危害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BYDVs可侵染大麦、小麦、青稞等多种禾谷类作物,2010年该病害在青海省东部麦区中度流行。为了明确青海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种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对采集到的112个麦类黄矮病标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GAV为当地大麦黄矮病毒的流行株系。测定了12个青海GA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间比对分析表明:青海GAV分离物与中国各地GAV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相似性非常高,变异很小。掌握青海东部麦区大麦黄矮病毒的株系分布及分子变异情况,对麦类作物的抗病性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指导该地区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24期)
曲宇杰,赵庆臻,卢娇,曹雪松[3](2011)在《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BYDV-MP)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方法]根据GenBank中收录的大麦黄矮病毒PAV6株系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从感染大麦黄矮病毒的叶片中扩增得到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运动蛋白(MP)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GEX-4T-1-MP,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菌株E.coli-BL21(DE3)中,用IPTG诱导重组质粒pGEX-4T-1-MP在E.coli-BL21中进行表达。[结果]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分析及序列测定,鉴定正确后,与GeneBank中收录的大麦黄矮病毒PAV6株系的MP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同源性达100%。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约43 kD的蛋白,蛋白质电泳(SDS-PAGE)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条带与预期的GST-MP融合蛋白相符。[结论]成功构建了pGEX-4T-1-MP的原核表达载体,在E.coli-BL21中高效表达了MP,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3期)
杨洋[4](2011)在《转基因小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对大麦黄矮病毒品系抗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黄矮病是一种由蚜虫传播的严重病毒病害,常造成小麦生长发育缓慢,矮化严重,病株抽穗率极低的现象的出现,曾出现小麦严重绝产的情况发生。目前对于小麦黄矮病的防治一直以来停留在化学药剂杀灭蚜虫、杂交选育抗病品种以及调整小麦播期避开介体蚜虫的迁移期等方面,但化学方法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而杂交育种需要常年的培育,又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结果也不是很理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植物抗病育种方面。本试验在前人试验基础上对小麦黄矮病转基因品系进行了田间抗病性和遗传稳定性的相关调查,还针对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学安全性进行了调查,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成功转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的全长CP基因构建成RNAi结构的转基因扬麦品系T4代进行PCR和PCR-southern blot鉴定,证明T4代转基因扬麦品系能过稳定遗传。(2)对不同转基因单株进行人工接毒,表现出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品种的抗性,在农艺性状某些方面保持了或强于与原品种扬麦158。抗性试验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T4代植株对BYDV的抗性不同可能受到拷贝数和染色体分离连锁的影响。(3)通过对T4代转基因扬麦品系在田间进行了相关生物安全性的调查,发现T4代转基因小麦对真菌病害以及田间生物杂草有任何影响,也未观察到田间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异。转基因生物还需一个长时间的田间试验和试验室试验相结合的进行的生物安全性的研究和讨论。(4)采用正反交相结合的方法对T4代转基因小麦和小偃6号、小偃22号和西农979这叁个推广品种进行了常规的杂交杂交育种,得到了部分杂交小麦F1代,为下一步继续试验提供了试验材料。(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孙润红,吴云锋,张银武,魏婷,武科科[5](2010)在《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的CP与GFP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According to the published nucleotide sequences,CP gene of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PAV(BYDV-PAV) was synthesized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The reporter gene GFP was put to the downstream of whole CP gene sequence of BYDV-PAV afte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PCR identification and sequencing.The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expression system of coat protein of BYDV-PAV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nd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lysS.The expression product was confirmed by SDS-PAGE,Western blot analysis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The fusion gene CP-GFP was expressed in the range of 15-22℃,but could not be expressed at 23-37℃.The results provided a base for studying on BYDV-PAV movement in aphid further.(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阳,刘艳,王锡锋,李志忠[6](2010)在《大麦黄矮病毒PAV河南分离物通读蛋白ORF5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从河南各地采集的110份小麦病样上鉴定出28个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BYDV)PAV分离物,并获得了这28个分离物的通读蛋白(Read through protein,RTP)ORF5基因全长.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可知,河南分离物RTP-ORF5基因变异普遍较大,28个BYDV-PAV河南分离物RTP-ORF5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5.9%~100%,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9.4%~99.8%,核苷酸和氨基酸的一致性变异都较大.与国内外报道的16个BYDV-PAV通读蛋白基因相比对,其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2.2%~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7%~99.6%.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河南地区分离物在4个内组群中都有分布.这些数据说明河南的大麦黄矮病毒PAV多样性丰富.(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王伟,刘艳,王锡锋,吴蓓蕾,郑传临[7](2010)在《大麦黄矮病毒合肥分离物的鉴定及CP基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合肥地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种类及分子变异情况。[方法]利用生物学手段和RT-PCR方法鉴定了2009年采自合肥地区的19个分离物,并测定了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CP基因)的序列。[结果]合肥地区的1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BYDV-PAV,CP基因序列比对发现核苷酸一致性为95.8%~99.7%。系统进化树分析得知,12个合肥分离物序列聚类到一个分支上,它们与中国分离物PAV-CN(AY855920)的CP基因亲缘关系最近。[结论]掌握合肥地区大麦黄矮病毒的株系分布及分子变异情况,对指导该地区小麦黄矮病的抗性育种和防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3期)
赵琨[8](2010)在《大麦黄矮病毒LAMP检测及其基因沉默抑制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s)是世界上危害严重、流行广泛的植物病毒之一,造成叶片黄化、植株矮化等症状。大麦黄矮病毒除了在经济生产上的重要性,其基因表达机制、进化机制、与传播介体和寄主的作用机制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针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DAS-ELISA、RT-PCR技术及斑点杂交技术等。本研究建立了一套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检测大麦黄矮病毒的体系。针对BYDV-GAV,GPV,PAV,分别在其CP或RTP序列的六个特异性位点设计四条引物,分别检测对应病毒。反应体系为引物F3和B3的终浓度各为0.2μM,FIP和BIP的终浓度各为1.6μM,dNTP 0.4 mM,betaine 1 mM,10×Thermopol buffer 2.5μl,Bst DNA聚合酶1μl,AMV 1μl,MgCl2 0.45μl(25 mM),RNasin (40U/μl) 0.1μl,DTT(100 mM) 0.45μl,样品RNA 2μl,用DEPC水补充至总体积25μl,置于65℃的水浴锅中扩增80 min,80℃5 min失活后对产物进行检测。将样品RNA浓度进行梯度稀释,分别进行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比RT-PCR高1000倍。按照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分别用设计的PAV,GAV,GPV检测引物检测叁种分离物样品,发现PAV,GAV,GPV引物只能检测出对应分离物样品,说明检测体系所用引物是特异性的,利用该体系检测田间样品的结果与RT-PCR检测完全一致。RNA沉默是植物天然的抗病毒防卫反应,在保护植物防御病毒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为了成功侵染不同的寄主,病毒演化形成了一种反防御机制,即大多数植物病毒编码一种蛋白因子来抑制RNA沉默。鉴定这种沉默抑制子及其蛋白功能,不但有利于弄清抑制子抑制RNA沉默的机理,对深入了解RNA沉默的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沉默理论的不断完善和相关研究技术平台的不断成熟,为研究BYDV基因组的功能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利用农杆菌共浸润瞬时表达系统,采用pGD,pBinPLUS质粒作为载体,对BYDV-GAV,GPV两个株系的部分基因片段在寄主基因沉默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力图筛选鉴定出BYDV基因组中可能存在的沉默抑制子,为研究BYDV基因与寄主的互作提供新的证据。本实验中共构建GAV-ORF6-pBin,GAV-CP-pBin,GAV-ORF1-pBin,GPV-P0-pBin,GPV-UP0-pBin,161-pBin,GPV-P0-pGD,GPV-UP0-pGD,GPV-MP-pGD,GPV-CP-pGD等10个植物表达重组质粒载体,并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C58CI后分别与携带GFP基因的双元载体pBin-mGFP5-ER混合侵染表达GFP的转基因本生烟16C和野生型本生烟,接种后在长波长紫外灯下进行沉默表型的观察,并取野生型本生烟接种5天后浸润区的叶片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GFP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结果显示GAV-ORF6,GPV-P0具有抑制基因沉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0-06-01)
王阳[9](2010)在《与大麦黄矮病毒介体传毒相关的通读蛋白ORF5基因的分子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s)是引起我国麦类病毒病的主要病毒之一,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由于中国小麦种植区域的生态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可能造成BYDVs含有较为丰富的变异类型。本试验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大麦黄矮病株标样为材料,对其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不同地区分离物的病毒种类(株系)、分子变异和进化关系。2007~2009年共采集BYDVs标样987个,经RT-PCR及核酸斑点杂交(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 NASH)方法检测我国近叁年的小麦黄矮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标样的42%左右为阳性结果,其中,BYDV-GAV占据了阳性样品的大部分比例,BYDV-PAV、BYDV-GPV分别在特定区域优势地发生,PAV株系主要分布在湖北武汉、山东济南、安徽合肥、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甘肃兰州和甘肃甘谷等地,GPV作为我国特有的大麦黄矮病毒,其在田间的侵染较少,主要分布在山西运城、山西临汾、陕西韩城、江苏南京、云南昆明、甘肃兰州和甘肃甘谷。通读蛋白(Read through protein, RTP)ORF5基因的RT-PCR产物经克隆测序,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不同病毒(株系)的分子变异情况。测序的45个BYDV-GAV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378bp左右,序列一致程度高,变异程度小。根据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许多平行分支,表明BYDV-GAV序列之间没有明显的聚类,但也可以形成叁个组群(Ⅰ、Ⅱ、Ⅲ)。多数分离物都聚集在Ⅰ组群,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比较相近,这些分离物与已公布的中国分离物BYDV-GAV-CN相似性最高。组群Ⅱ中主要是河南、云南、贵州及西藏地区。组群Ⅲ只是由2个新分离物构成,它们与已发表的中国分离物BYDV-GAV-CN相似性最低,亲缘关系最远。BYDV-PAV核苷酸序列与BYDV-GAV结果不同,1335~1350bp个碱基中有多处位点发生变异,变异在3′末端相对比较集中。系统进化树形成四个组群(Ⅰ、Ⅱ、Ⅲ、Ⅳ),虽然这四个组群从同一进化分支而来,但其各自序列相互间差异程度较大,进而分别聚类成组。组群Ⅰ、Ⅱ拥有共同的祖先,组群Ⅲ、Ⅳ拥有共同祖先。组群Ⅰ中包括39个新分离物、1个国内已发表分离物。组群Ⅱ多是云南地区新分离物,它们与公开发表的BYDV-PAV-CN分离物亲缘关系比较近。组群Ⅲ包括1个河南地区新分离物和6个国外分离物。组群Ⅳ是由两个国外已发表分离物组成。其中09HNZZ4与国外分离物亲缘关系近,相似性高,而与国内各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远,相似性低。且河南地区分离物在3个组群里都有分布,并没有集中在同一个组群内,说明河南的PAV多样性丰富。在整个的BYDV-PAV分离物类群中,这些分离物并没有根据相同的采集时间和采集地点而受到严格的限制。BYDV-GPV的RTP-ORF5基因在变异方面与BYDV-GAV类似,序列保守,变异不大,变异主要集中在3’端。(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0-04-19)
孙文瑜[10](2009)在《具双T-DNA区的大麦黄矮病毒复制酶基因双链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s)是单链正义RNA病毒,由蚜虫以循徊型持久传播,病毒粒体在蚜虫体内不增殖,不能通过汁液摩擦接种。禾谷类黄矮病毒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在小麦、大麦、燕麦和黑麦等多种作物上广为传播的一种毁灭性病毒病害,造成产量损失,同时还劣化谷物品质,它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呈逐年扩大和加重趋势。BYDV-GAV是当前我国流行的病毒株系。由于栽培品种中的抗黄矮病基因极少,因此传统的抗黄矮病育种方法进展缓慢,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研究新的抗黄矮病毒的技术已成为目前抗黄矮病育种工作的关键。本研究是将BYDV-GA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GAVpol+(824bp)插入到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MBW246的KpnI和EcoRI克隆位点,构建成pMBW246-GAVpol+中间载体;然后将比GAVpol+少217bp碱基的基因片段GAVpol-(607bp)反向插入到中间载体pMBW246-GAVpol+的EcoRI克隆位点,构建编码BYDV-GAV复制酶基因发卡RNA的中间载体pMBW246-hp-GAVpol,其在细胞内能形成RNA发卡结构,进而通过RNA干扰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酶基因表达,从而阻止病毒在寄主体内的繁殖和侵染扩展,获得高水平抗性;最后将pMBW246-hp-GAVpol上包括Ubi启动子、Tm1'终止子和复制酶基因发卡RNA反向重复序列的片段酶切后,克隆到中间表达载体pWBVec8-2B的一个T-DNA区,另一个T-DNA区载有hpt基因,由此构建成具双T-DNA区的BYDV-GAV复制酶基因RNAi载体pWBVec-2B-hpGAVpol。目的基因表达框和选择标记基因表达框置于双边界的T-DNA载体内,易于从分离群体中选择得到剔除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株,为进一步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培育无选择标记基因的抗黄矮病转基因作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9-04-01)
大麦黄矮病毒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BYDVs)引起黄矮病是世界范围的主要的经济危害严重的禾谷类作物病毒病。BYDVs可侵染大麦、小麦、青稞等多种禾谷类作物,2010年该病害在青海省东部麦区中度流行。为了明确青海麦区大麦黄矮病毒株系种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核酸斑点杂交方法对采集到的112个麦类黄矮病标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GAV为当地大麦黄矮病毒的流行株系。测定了12个青海GA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间比对分析表明:青海GAV分离物与中国各地GAV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相似性非常高,变异很小。掌握青海东部麦区大麦黄矮病毒的株系分布及分子变异情况,对麦类作物的抗病性育种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指导该地区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麦黄矮病毒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金文.大麦黄矮病毒基因沉默抑制子P6~(GAV)和P0~(GPV)蛋白功能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2].翟浩,刘艳.青海省大麦黄矮病毒的种类鉴定及基于CP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
[3].曲宇杰,赵庆臻,卢娇,曹雪松.大麦黄矮病毒运动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11
[4].杨洋.转基因小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对大麦黄矮病毒品系抗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5].孙润红,吴云锋,张银武,魏婷,武科科.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的CP与GFP融合基因的构建和表达[J].植物病理学报.2010
[6].王阳,刘艳,王锡锋,李志忠.大麦黄矮病毒PAV河南分离物通读蛋白ORF5基因的分子特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
[7].王伟,刘艳,王锡锋,吴蓓蕾,郑传临.大麦黄矮病毒合肥分离物的鉴定及CP基因进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8].赵琨.大麦黄矮病毒LAMP检测及其基因沉默抑制子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9].王阳.与大麦黄矮病毒介体传毒相关的通读蛋白ORF5基因的分子变异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
[10].孙文瑜.具双T-DNA区的大麦黄矮病毒复制酶基因双链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