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传导渠道论文-余粤

信用传导渠道论文-余粤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用传导渠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最优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动态新凯恩斯

信用传导渠道论文文献综述

余粤[1](2017)在《价格稳定与金融摩擦:信用传导渠道下货币政策规则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框架正在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然而有别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时期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环境,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要复杂得多,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引发的信用风险暴露使得价格型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难度更大。本文基于一个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模型研究各类货币政策与最优政策响应的差异,指出传统泰勒规则和灵活通胀目标制在缓解金融摩擦带来的资源配置无效率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地,本文在将各类金融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引入泰勒规则后发现,利差虽然是衡量信用摩擦程度的指示器,但稳定利差的货币政策既不能有效缓解信用摩擦,也无法兼顾价格稳定的目标;而根据商业银行净资本缺口调整名义利率的扩展泰勒规则由于有效地降低了代理人有限责任约束引致的楔形效应,因此为完善信用传导渠道下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能的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金融评论》期刊2017年06期)

盛松成,谢洁玉[2](2016)在《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信用渠道的中介目标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信贷规模指标已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存量)是能够综合反映全社会融资总量和结构的指标。采用2002—2014年月度金融经济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VAR模型,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的比较分析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尤其在2009年之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M2不仅在绝对数值和增速上相当接近,且二者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关系高度一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存量)统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余粤[3](2016)在《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研究:实证检验、最优货币政策及针对债券市场的扩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次贷危机对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缓和”时代以来形成的通过短期利率工具维持通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新共识提出了挑战:首先,单一通胀目标制是否合意受到质疑,就业、产出等目标明确地出现在了各国中央银行的目标清单上;其次,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倾向再度出现,危机后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大多具有数量型的特点;另外,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需要被重新思考。由于危机后普遍认为信用相关的创新是货币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信用传导渠道成为了目前货币理论与政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理论对以下叁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金融摩擦对我国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大?第二,信用传导渠道下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需要如何改进?第叁,随着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逐步增强,信用传导渠道模型需要如何改进以适应最优货币政策分析?本文首先回顾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货币和信用理论,主要对新货币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中货币和信用的建模方法及最优货币政策的设计进行综述,通过对两个理论体系的比较选择适于对危机后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框架。本文随后基于将信用传导渠道纳入动态新凯恩斯框架的金融加速器模型衡量金融风险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分别使用中、美两国经济金融数据对模型中各类冲击进行参数估计。方差分解结果表明金融风险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远低于美国,且由于估计过程使用两国债券市场信用利差数据对应模型中的外部融资溢价变量,上述结果说明我国信用债券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对信用风险进行充分的反应。本文重点研究了信用传导渠道下的最优货币政策问题。通过回顾在仅包含消费需求的基础动态新凯恩斯模型及包含资本积累和投资需求的模型中,求解最优货币政策的方法、稳定通货膨胀和资本品相对价格的特点、以及泰勒规则的稳健性,本文进一步在包含信用传导渠道的模型中求解最优货币政策。初步研究表明,最优货币政策除具备通胀率、资本品价格相对稳定的特点外,由于企业净值提高可以降低外部融资溢价进而缓解金融摩擦,因此企业净值提高幅度明显高于泰勒规则下的提高幅度。另外,本文还对比了针对信用利差或信贷规模对传统泰勒规则进行调整的货币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响应的差异,结果显示针对上述局部均衡变量进行调整的利率规则并不能达到合意的政策效果。最后,本文尝试对金融加速器模型进行扩展,使得模型更适用于分析债券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分别将差异化的风险偏好和债券期限因素引入模型,并将扩展的模型分别用于分析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其风险自留监管要求的宏观效应和债券期限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自留监管要求的宏观效应,研究显示,适度的风险自留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经济波动,但过高的风险自留要求反而会加大经济波动。关于债券期限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显示,在泰勒规则下,引入长期限债券降低了经济的波动性;而在Ramsey最优货币政策下,大部分变量波动的幅度并不随债券期限的增加而单调减小,但通胀率、长期名义利率、债券价格及债务融资规模的最优响应随着债券期限的增大而显着降低,体现出了随着经济中债务期限的增长,稳定债券价格和债务融资规模对投资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6-04-01)

余粤[4](2015)在《资产证券化产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影响研究——风险自留要求的宏观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流动性差的资产,可以增强经济的整体流动性,缓释银行体系存量信用风险。本文将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将差异化风险偏好引入一个简化后的金融加速器模型,进而讨论产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并试图回答次贷危机后备受关注的金融机构风险自留宏观效应这一问题。模型脉冲响应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部分自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在自留比例较小时,风险自留要求对平抑经济波动的效果较为理想,但当自留比例进一步扩大时,由于金融部门利率波动影响逐渐增强,有可能增大经济的反向波动,因此存在一个与居民和金融中介部门常相对风险厌恶系数相关的合意风险自留比例。(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5年11期)

杜建华[5](2014)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商业信用渠道吗?——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基于2004年~2010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商业信用渠道的存在,发现紧缩期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用支持了存货投资增长,从而削弱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力。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国有上市公司与银行依赖性较弱的公司中存在显着的商业信用渠道效应,这一渠道的传导具有异质性特征。(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4年06期)

方显仓[6](2013)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创新使实际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下降;使金融资产之间替代转换程度提高;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其结果是,IS曲线变得更加陡峭,LM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致使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的传导机制及效果减弱,广义利率传导机制也变得模糊。但信用渠道仍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是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政策的原因之一。因此,金融创新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执行更应关注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同时为稳定经济,不可盲目快速推进金融创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3年03期)

斯文[7](2012)在《论利率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衍生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这一市场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的影响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回归模型来分析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建立和发展给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产生的冲击,同时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探究利率衍生品市场与信用传导渠道之间的互相影响,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亚莉[8](2012)在《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信用可得性传导渠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货币政策的银行信用可得性传导为主线,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微观视角展开对货币政策的银行信用可得性传导渠道及其梗阻机制的研究,并在经典准备金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资本充足率、法定贷存比等政策约束和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得到商业银行准备金管理的修正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得出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除了主要受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和流动性短缺预期成本的影响,也受到货币政策的约束和调控,以及自身信贷配给决定的影响,同时结合准备金管理模型结论,具体研究了商业银行顺周期的流动性管理与中央银行逆周期的政策调控的冲突机理,然后针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进一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信用可得性传导渠道梗阻进行了分析;最后,依据研究结果,选取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外汇占款、股票市价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作为商业银行存贷差的解释变量,同时选取银行贷款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解释变量和选用超额准备金作为银行贷款的工具变量,分别建立商业银行存贷差回归模型和货币供应量回归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采用工具变量法对商业银行顺周期的流动性管理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冲突进行了实证检验。其中,存贷差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存款增长率、外汇占款增长率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长期、短期均衡中均与存贷差增长率正相关;贷款增长率在长期、短期均衡中均与存贷差增长率负相关;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与存贷差增长率长期负相关,而对存贷差的短期影响不明显,反映了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对银行资金有一定的分流作用;在长期、短期均衡关系中,存款对存贷差的正向拉动效应大于贷款对存贷差的反向拉动效应,原因可能是我国储蓄率一直偏高,且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部分贷款对象存在歧视而产生惜贷;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存款总额保持稳步增长,但贷款额的增长却相对不足,因而在实证模型中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存贷差增长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另外,外汇占款对存贷差的长期影响小于短期影响,体现了我国中央银行持续实施外汇占款对冲政策的政策效果;由货币供应量回归模型的实证结果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在经济经历周期更迭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从而与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冲突也最为严重,而商业银行的这种顺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经济过热和经济紧缩。(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李利平[9](2011)在《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对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渠道造成影响。本文利用美国金融市场数据,通过对复合利率、信用衍生品市场规模和信贷债券市场规模叁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和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确实对信贷和债券市场有着显着的影响,弱化了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而反过来,信贷和债券市场对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并不显着,即它们之间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1年03期)

朱华培[10](2008)在《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重大改变。在美国原有金融结构体系中,信用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传导渠道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后,原有信用渠道的传导机制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发展前后时期货币政策的效率,证明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确实在减弱,从而证明因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信用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在弱化。(本文来源于《证券市场导报》期刊2008年02期)

信用传导渠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信贷规模指标已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存量)是能够综合反映全社会融资总量和结构的指标。采用2002—2014年月度金融经济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VAR模型,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作用的比较分析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和可控性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尤其在2009年之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M2不仅在绝对数值和增速上相当接近,且二者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关系高度一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存量)统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用传导渠道论文参考文献

[1].余粤.价格稳定与金融摩擦:信用传导渠道下货币政策规则初探[J].金融评论.2017

[2].盛松成,谢洁玉.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基于信用渠道的中介目标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6

[3].余粤.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研究:实证检验、最优货币政策及针对债券市场的扩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4].余粤.资产证券化产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影响研究——风险自留要求的宏观效应分析[J].上海金融.2015

[5].杜建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商业信用渠道吗?——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14

[6].方显仓.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利率与信用渠道传导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

[7].斯文.论利率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

[8].王亚莉.我国货币政策的银行信用可得性传导渠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9].李利平.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

[10].朱华培.资产证券化对美国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渠道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8

标签:;  ;  ;  

信用传导渠道论文-余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