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恶苗病菌论文-纪兆林,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

稻恶苗病菌论文-纪兆林,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恶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

稻恶苗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纪兆林,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1](2012)在《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87抗菌蛋白的生物活性,采用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抑制的方法,研究其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稻恶苗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抗菌蛋白能明显抑制2种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1.20mg·mL-1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菌落直径和菌丝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60%和80%以上;2.40mg·mL-1抗菌蛋白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均达60%以上。抗菌蛋白还能显着破坏2种病菌菌丝形态,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原生质浓缩和外渗、细胞壁破损以及菌体崩溃等。因此,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具有重要的抗菌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纪兆林,徐敬友[2](2008)在《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10~9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分别为83.6%~91.0%和60%左右;培养滤液稀释2倍时抑制率达52.4%~75.4%。细菌培养滤液处理能破坏病菌菌丝形态,使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膨大、细胞壁破损、原生质外渗、菌体崩溃;但对稻恶苗病菌菌丝损坏较轻,主要使菌丝细胞膨大、生长缓慢。另外,细菌培养滤液稀释10倍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分别达85%和95%以上;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6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2008年04期)

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3](2008)在《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87是本实验室从稻根内分离获得的1株内生拮抗细菌。其培养滤液经60%硫酸铵沉淀和透析获得抗菌粗蛋白。该粗蛋白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稻恶苗病菌(Gibberella fujikuroi)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总体来看,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要比对稻恶苗病菌强,当浓度为1.20mg/mL时,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菌落直径和菌丝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60%和80%以上。但是,抗菌蛋白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的抑制要强于对稻瘟病菌,当浓度为2.40mg/mL时,抗菌蛋白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与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均达60%以上。此外,抗菌蛋白对两种病菌菌丝都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病菌菌丝细胞畸形膨大、菌丝扭曲变形、原生质浓缩和外渗、细胞壁破损以及菌体崩溃等。并且,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菌丝的破坏要大于对稻恶苗病菌。(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纪兆林,徐敬友[4](2008)在《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10~9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分别为83.6%~91.0%和60%左右;培养滤液稀释2倍时抑制率达52.4%~75.4%。细菌培养滤液处理能破坏病菌菌丝形态,即使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膨大、细胞壁破损、原生质外渗、菌体崩溃;但对稻恶苗病菌菌丝损坏较轻,主要使菌丝细胞膨大、生长缓慢。另外,细菌培养滤液稀释10倍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分别达85%和95%以上: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60%以上。(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潘以楼,汪智渊,吴汉章[5](1996)在《稻恶苗病菌抗感多菌灵菌株的nit突变株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江苏、河北、上海等地采集的水稻恶苗病病株上分离到抗、感多菌灵(MBC)的稻恶苗病菌(Fusxariummvniliforme)菌株中,选用7个抗性菌株和6个敏感菌株均获得氯酸盐的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mutant)。从抗性菌株获得nit突变株的频率显着高于敏感菌株,突变株对MBC的敏感性与其亲本菌株完全一致。抗性菌株的nit突变株间及敏感菌株的nit突变株间均能产生互补反应而形成异核体,抗性菌株的nit突变珠和敏感菌株的nit突变株间不能产生互补反应。F.mibukufirne的抗、感MBC菌株的nit突变性状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产孢密度和致病力较亲本菌株显着下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4期)

张淑平,潘勋,张晓东[6](1994)在《河北省稻恶苗病菌及品种抗病性测定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描述了冀东滨海地区水稻恶苗病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分属鉴定,明确了本地区恶苗病主要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me)所引起。对9个主栽品种及新品种系作了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冀粳8号、花87-7、90—3、晚88—1四个品种(系)苗期及孕穗期发病率均低于其它参试品种(系)。中花8号、冀糯1号两品种苗期及孕期期发病率均较高。同时对不同品种(系)苗期与孕穗期及自然测定与接种测定间的发病程度做了相关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1994年01期)

俞大绂[7](1985)在《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Ito ap Ito & Kimura]的异核性分生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异核性分生抱子能否发轫稻恶苗病菌异核现象。在试验室内采用人工诱变的不同营养缺陷突变菌株所强制地合成的异核体,能产生极少数异核性分生孢子,指示其可能发轫异核现象,在大田内情况如何,还待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5年01期)

稻恶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水稻茎和根内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J215和G87菌株培养菌液和滤液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培养菌液(10~9cfu/ml)稀释2~100倍时,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分别为83.6%~91.0%和60%左右;培养滤液稀释2倍时抑制率达52.4%~75.4%。细菌培养滤液处理能破坏病菌菌丝形态,使稻瘟病菌菌丝细胞膨大、细胞壁破损、原生质外渗、菌体崩溃;但对稻恶苗病菌菌丝损坏较轻,主要使菌丝细胞膨大、生长缓慢。另外,细菌培养滤液稀释10倍时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分别达85%和95%以上;对稻恶苗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和6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恶苗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纪兆林,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

[2].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纪兆林,徐敬友.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2008

[3].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G87抗菌蛋白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C].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陈夕军,胡长松,童蕴慧,纪兆林,徐敬友.水稻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的抑制作用[C].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5].潘以楼,汪智渊,吴汉章.稻恶苗病菌抗感多菌灵菌株的nit突变株形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

[6].张淑平,潘勋,张晓东.河北省稻恶苗病菌及品种抗病性测定研究初报[J].河北农业科学.1994

[7].俞大绂.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Sheld.Gibberellafujikuroi(Sawada)ItoapIto&Kimura]的异核性分生孢子[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5

标签:;  ;  ;  ;  

稻恶苗病菌论文-纪兆林,李娟,陈夕军,童蕴慧,徐敬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