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包括预制基础,所述预制基础顶部的中心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设置有竖直的定位柱,定位柱的上端延伸至定位孔的上方;所述定位孔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预留孔,每个预留孔内设置有定位脚,所述定位脚的下端延伸至预留孔的下方,且定位脚的下端为尖端。本实用新型与现浇筑的混凝土支撑结构相比,使用更加方便,可提高施工进度,能够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物料,降低成本。
主设计要求
1.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基础(1),所述预制基础(1)顶部的中心设置有定位孔(2),所述定位孔(2)内设置有竖直的定位柱(4),定位柱(4)的上端延伸至定位孔(2)的上方;所述定位孔(2)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预留孔(3),每个预留孔(3)内设置有定位脚(5),所述定位脚(5)的下端延伸至预留孔(3)的下方,且定位脚(5)的下端为尖端。
设计方案
1.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基础(1),所述预制基础(1)顶部的中心设置有定位孔(2),所述定位孔(2)内设置有竖直的定位柱(4),定位柱(4)的上端延伸至定位孔(2)的上方;所述定位孔(2)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预留孔(3),每个预留孔(3)内设置有定位脚(5),所述定位脚(5)的下端延伸至预留孔(3)的下方,且定位脚(5)的下端为尖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基础(1)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平台和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下平台重叠设置,所述定位孔(2)设置在上平台上,预留孔(3)设置在下平台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2)的孔壁与定位柱(4)之间设置有填充层(6),所述定位孔(2)的上端口设置有定位环板(7),所述定位环板(7)通过锚固杆(8)与预制基础(1)相连,所述定位柱(4)位于定位环板(7)内并与定位环板(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6)为微膨胀混凝土或弹性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杆(8)为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为钢柱,所述定位环板(7)为钢板,所述定位柱(4)与定位环板(7)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孔(3)的上方设置有锚固件(9),所述定位脚(5)与预留孔(3)间隙配合,且定位脚(5)的上端与锚固件(9)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脚(5)为钢管,所述锚固件(9)为钢环,所述定位脚(5)与锚固件(9)焊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台的两侧设置有吊环(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孔(3)和定位脚(5)均为4个。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施工时,现场用于支撑的各种建筑施工装置的临时基础,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使用中虽具有整体性好等特点,但前期钢筋绑扎、模板搭设、混凝土浇筑养护和后期破碎、拆除方面存在的缺陷,往往费时费力,影响施工进度,破碎后的混凝土块成为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也造成工程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解决现浇基础工序多,施工进度慢,基础不能移动和重复使用的问题,可提高基础施工的工作效率,减少施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达到绿色施工的要求,并能为项目节约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包括预制基础,所述预制基础顶部的中心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设置有竖直的定位柱,定位柱的上端延伸至定位孔的上方;所述定位孔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预留孔,每个预留孔内设置有定位脚,所述定位脚的下端延伸至预留孔的下方,且定位脚的下端为尖端。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基础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平台和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下平台重叠设置,所述定位孔设置在上平台上,预留孔设置在下平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孔的孔壁与定位柱之间设置有填充层,所述定位孔的上端口设置有定位环板,所述定位环板通过锚固杆与预制基础相连,所述定位柱位于定位环板内并与定位环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填充层为微膨胀混凝土或弹性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锚固杆为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锚固杆为钢柱,所述定位环板为钢板,所述定位柱与定位环板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孔的上方设置有锚固件,所述定位脚与预留孔间隙配合,且定位脚的上端与锚固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脚为钢管,所述锚固件为钢环,所述定位脚与锚固件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平台的两侧设置有吊环。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孔和定位脚均为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将定位脚打入土中即可使本装置保持固定;使用完成后,可以将定位脚拔出,把本装置带到下一个施工点进行再次使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浇筑的混凝土支撑结构相比,使用更加方便,可提高施工进度,能够重复使用,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物料,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预制基础;2—定位孔;3—预留孔;4—定位柱;5—定位脚;6—填充层; 7—定位环板;8—锚固杆;9—锚固件;10—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临时性工程的预制基础结构,包括预制基础1,预制基础1作为支撑基础,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其水平截面可以是一块矩形板,也可以是一块圆形板,优选的,预制基础1包括一体成型的上平台和下平台,所述上平台和下平台重叠设置。所述预制基础1顶部的中心设置有定位孔2,定位孔2设置在上平台上,所述定位孔2内设置有竖直的定位柱4,定位柱4的上端延伸至定位孔2的上方。所述定位孔2的周围设置有多个预留孔3,预留孔3设置在下平台上,且多个预留孔3均布。每个预留孔3内设置有定位脚5,所述定位脚5的下端延伸至预留孔3的下方,定位脚5用于对整个基础进行固定,定位脚5的下端为尖端,以便于将定位脚5打入土壤中。
定位柱4和定位脚5可以在浇筑预制基础1的时候预埋在预制基础1内,使得整个基础成为一体,作为更加优选的实施方案,在浇筑预制基础1时,在预制基础1上留出定位孔2和预留孔3,使用时再将定位柱4装入定位孔2,将定位脚5装入预留孔3,具体地:
所述定位孔2的孔壁与定位柱4之间设置有填充层6,定位柱4与定位孔2间隙配合,可将定位柱4的下端插入定位柱4,然后向定位柱4与定位孔2孔壁之间的间隙添加填充层6,以紧固定位柱4,填充层6为微膨胀混凝土或弹性材料,将微膨胀混凝土浇入定位柱4与定位孔2孔壁之间的间隙,或者将弹性材料如棉花等塞入定位柱4与定位孔2孔壁之间的间隙。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柱4的稳定性,所述定位孔2的上端口设置有定位环板7,所述定位环板7通过锚固杆8与预制基础1相连,所述定位柱4位于定位环板7内并与定位环板7连接。定位环板7呈圆环形,其下表面设置了锚固杆8,在浇筑预制基础1时将锚固杆8预埋在预制基础1内,即可使定位环板7保持稳固。将定位柱4与定位环板7相连后,对定位柱4的定位更加牢靠。锚固杆8可以是钢筋、螺栓等各种杆件。
定位柱4可以通过螺钉等与定位环板7相连,优选的,所述定位柱4为钢柱,所述定位环板7为钢板,所述定位柱4与定位环板7焊接连接,连接强度高。锚固杆8也可以与定位环板7焊接连接。
所述预留孔3的上方设置有锚固件9,所述定位脚5与预留孔3间隙配合,且定位脚5的上端与锚固件9相连。由于定位脚5与预留孔3间隙配合,可以将定位脚5从预留孔3中取出,减小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体积,在转移本装置时更加方便。锚固件9的外径大于预留孔 3的直径,起到限位的作用,再将定位脚5打入土壤中时,锚固件9可压紧预制基础1,使预制基础1保持稳固。
定位脚5可采用钢棒等钢材质杆件,锚固件9可采用螺母,螺母与定位脚5螺纹连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定位脚5为钢管,所述锚固件9为钢环,所述定位脚5与锚固件9焊接连接,连接强度高。
所述上平台的两侧设置有吊环10,吊环10预埋在预制基础1中,在安装和移动本基础时,可以利用起吊设备将预制基础1吊起,操作省力。
预留孔3和定位脚5可以是3个、5个等,优选的,所述预留孔3和定位脚5均为4个。
本实用新型第一次使用过程为:将制备好的预制基础1、定位柱4、定位脚5以及锚固件9 运输至施工点,在地面挖一定深度的定位坑,坑底整平,将预制基础1放入定位坑中,再将定位脚5的尖端朝下穿过预留孔3,并将定位脚5打入土壤中,然后在定位脚5的顶部焊接锚固件9,然后将定位柱4插入定位孔2,在定位柱4与定位孔2孔壁之间的间隙加入微膨胀混凝土或弹性材料作为填充层6,最后将定位柱4与定位环板7焊接连接,即可使用。使用完后,拔出定位脚 5,定位柱4已经与预制基础1连为一体,将定位脚5和预制基础1携带至下一施工点即可再次使用。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13651.4
申请日:2019-03-1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760282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E02D27/42
专利分类号:E02D27/42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17099 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陈大春;王兆权;毛兴平
第一发明人:陈大春
当前权利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何强;杨冬
代理机构:51226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