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加氢液化论文_王忠臣,戴鑫,魏江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煤加氢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残渣,低阶,磁共振,沥青,烷基苯,性能,芳烃。

煤加氢液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臣,戴鑫,魏江涛[1](2019)在《煤加氢液化残渣利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两种典型的工业装置副产的煤加氢液化残渣性质;从气化、热解、改性沥青、二次加氢、制备炭材料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残渣利用的研究进展;从规模化、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考虑,残渣气化制氢是最有效的利用途径,未来的研发重点应集中在萃取剂和脱灰技术研发上。(本文来源于《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10期)

冯成海,谢欣馨,魏生海,袁善录,张瑜[2](2019)在《煤加氢液化残渣利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液化残渣的组分性质及加氢裂解中原料的交互影响;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加氢液化残渣的利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气化、热解、制备碳材料以及改性沥青等,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液化残渣的高效合理利用,不仅能减轻环保压力,还能提升煤液化工艺过程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1期)

方正美,吕海燕,张媛媛,宁奕飞,潘铁英[3](2019)在《溶剂特性对淖毛湖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反应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溶剂特性对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反应行为的影响,以新疆淖毛湖煤作为原料,四氢萘、循环溶剂及十氢萘作为供氢溶剂,在高压搅拌釜中进行直接加氢液化实验,并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手段分析了中间产物-沥青质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四氢萘溶剂中沥青质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大量生成的同时又被转化,产率从290℃的12.92%到350℃的最大34.13%再到430℃的15.98%;循环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先持续上升,290℃即有31.89%,400℃达到最大47.96%,之后由于结焦反应降低至33.90%。十氢萘溶剂中沥青质产率变化趋势与四氢萘一致。叁种溶剂中沥青质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在350℃达到最大值,分别是1.778×10~(18)、2.323×10~(18)和1.930×10~(18)/g,整体上看循环溶剂数值要高于四氢萘,十氢萘介于两者之间。而四氢萘及循环溶剂中沥青质的g值在2.00323-2.00403,变化趋势与液化气体产物中CO_x含量变化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鹏,李军芳,吴艳,毛学锋,张晓静[4](2018)在《复杂多相体系煤加氢液化反应与氢传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新疆淖毛湖煤(NMH)在四氢萘为溶剂条件下的加氢液化反应行为,探究了液化过程氢传递规律,并借助XRD、饱和磁化强度和扫描电镜表征手段,研究了煤液化条件下铁系催化剂的相态变化对煤液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MH煤在420℃、17 MPa就具有良好的液化效果;催化剂的活性态Fe7S8在煤液化反应初期发挥了催化作用,加氢液化后期,转变为非活性态Fe_9S_(10)和FeS;提高催化剂加氢活性并延长反应时间有利于沥青烯和前沥青烯加氢轻质化;催化剂有利于活化气相氢向煤的热解产物和溶剂转移,也有利于活化溶剂中的氢向煤的热解产物转移;溶剂对液化反应的活性氢贡献更大,约为气相氢的两倍,气相氢向溶剂传递的氢量随温度的升高、压力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气相氢和供氢溶剂供氢与煤和沥青质向油气转化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宁奕飞,张媛媛,周扬,陈丽诗,潘铁英[5](2018)在《反应时间对淖毛湖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自由基浓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淖毛湖煤(NMH)为原料,在间歇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加氢液化实验,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分析了加氢液化过程中间产物-沥青质(PAA)自由基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下NMH煤加氢液化总转化率先升高后降低,在60 min达到峰值96.87%,油产率为53.01%;淖毛湖原煤自由基浓度为2.6654×10~(18)/g,PAA自由基浓度在1.2519×10~(18)/g-1.9121×10~(18)/g,随着反应停留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中间产物PAA自由基浓度数值可以反映液化反应进行的程度,与油产率变化趋势一致;反应中间产物PAA的g值小于原煤g值(2.00434),在2.00301-2.00403,在液化加氢过程中其g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PAA中N、S、O等杂原子成分的变化一致,与元素分析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赵鹏,张晓静,李军芳,吴艳,毛学锋[6](2018)在《新疆淖毛湖煤加氢液化特性及液化产物中氢的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淖毛湖煤和四氢萘为原料,在2L高压釜中进行加氢液化实验,开展新疆淖毛湖煤直接液化过程调控研究,考查了温度、压力、时间及催化剂对氢耗、气产率、转化率、油产率和沥青类物质产率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复杂多相体系液化产物中氢的分布规律,揭示了煤直接加氢液化反应与氢分布规律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420℃,15MPa和60min的反应条件下,淖毛湖煤的转化率为94%,油产率为65%,是适宜直接液化的优良煤种;氢较均匀地分布在淖毛湖煤加氢液化的轻质产物(水、<150℃馏分油、150℃~260℃馏分油和260℃~350℃馏分油)中,在>350℃重质馏分油中分布最高,接近30%;氢在液化产物中的分布与加氢液化反应效果呈现出正相关特征.(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8年04期)

陈泽洲[7](2018)在《煤加氢液化催化剂及相关条件下烃组分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加氢液化是煤制油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着丰富煤炭储量的国家,就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的煤直接液化项目出产的油品在质量以及经济性上还无法与石油竞争。想要提高煤加氢液化产品的质量以及该技术的竞争性,许多工艺过程中的科学问题需要得到解决,主要包括催化剂的组成和形态与活性的关系、煤中典型组成(结构)的反应特征、产物油在液化过程中及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结焦行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优化煤加氢液化工艺所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论文研究了煤加氢液化催化剂及相关条件下烃组分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1、主流催化剂的形态演变规律及其与四氢萘脱氢和煤加氢液化活性的关系;2、以烷基苯代表煤中烷基芳烃一类结构,通过对烷基苯热解的研究反映煤中相应化学键的键合关系。重点考察烷基苯裂解的自由基历程及自由基诱导的裂解;3、研究了烷基苯在热解过程中的成环(芳构化)反应,推演煤在热解时脂肪碳向芳香碳转化的可能路线;4、以一种高沥青质含量的重油作为煤重油的模型物,研究其热解结焦的自由基特征及动力学。论文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煤加氢液化催化剂对于煤加氢的催化活性顺序与其对于四氢萘常压脱氢的催化活性顺序相同,因此可以用简单、准确的四氢萘常压脱氢反应来评价煤加氢液化催化剂。无论是高度分散于焦上(模拟担载在煤上)还是单独制备的微米级纯态颗粒,铁(Fe)、钼(Mo)和钴(Co)催化剂的前驱体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在反应气氛下(含H2S和H2)都经历了先被H2S硫化后被H2部分还原的过程。它们经历还原阶段后的剩余硫含量有关与四氢萘催化脱氢得到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以及煤催化液化得到的煤转化率和油收率成正比关系。(2)烷基苯在煤催化加氢液化温度范围的裂解可以分为直接裂解和自由基诱导的裂解,后者的速率大于前者。烷基苯的直接裂解可用对其的一级反应描述,自由基诱导的烷基苯可以用二级反应描述(对烷基苯一级、对直接裂解产生的自由基一级)。正丙苯、正戊基苯和正己基苯的直接裂解仅发生一处C-C键断裂(烷基侧链的β键),正十二烷基苯直接裂解发生多处C-C键的断裂,除了烷基侧链的β键外,还有脂肪侧链。自由基诱导裂解量取决于直接裂解产生的自由基数量。对正丙苯、正戊基苯和正己基苯来说,自由基诱导的裂解主要增加了 α-侧链自由基中间体的含量。对正十二烷基苯来说,自由基诱导的裂解主要增加了 γ-侧链自由基中间体的含量,裂解后的长链烃类气体或者自由基会进一步裂解生成小分子烃类气体。(3)直链烷基苯的热解历程包括脂肪侧链的环化(生成萘),在3个、4个、5个、6个和12个碳(C)的直链烷基苯中,正丁基苯热解生成的萘含量最高,可能与其直接裂解产生的自由基夺取正丁基苯侧链上的H所形成的δ-正丁基苯侧链自由基有关,该路线的环化能垒小于直接裂解产生的自由基重组再环化的能垒。(4)重油(煤加氢液化或煤热解焦油的模型物)在煤加氢液化或焦油加工温度下生成的焦在反应过程中不断演化,可以通过其在氯苯和甲苯两种溶剂中的溶解程度将其归为两类:氯苯不溶物(CI,硬焦)和甲苯不溶物(TI,硬焦+软焦)。其中TI在350℃开始形成,CI在440℃开始形成,二者的生成可以分别用二级反应以及二级反应+自催化反应描述。高于440 ℃时,软焦(TI-CI)逐渐向硬焦转化。硬焦和软焦都经历了裂解缩聚的过程,硬焦的缩聚程度更高,整体的芳环数更高。软焦的形貌主要是小球颗粒状,硬焦的形貌主要为熔融的片状。(5)CI和TI中均包含电子自旋共振仪(ESR)可直接测定的稳定自由基。在440 ℃-500 ℃范围(硬焦为主),稳定自由基的生成可以用对油一级的动力学描述;在350 ℃-440 ℃范围(软焦+硬焦,且软焦为主),稳定自由基的生成更适合用对油二级的动力学描述。(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0)

黄传峰,韩磊,王孟艳,李慧慧,杨帆[8](2016)在《煤加氢液化残渣的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液化残渣的清洁高效化利用,介绍了近年来液化残渣的组成、性质研究进展;从热解、气化、萃取、制备碳材料、燃烧以及改性沥青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加氢液化残渣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06期)

包文杰,李永伦,高山松,张德祥[9](2015)在《碱盐法提取煤加氢液化轻油中的低级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进传统的碱洗脱酚和硫酸解析回收粗酚的方法,利用碱盐代替强碱、CO2代替硫酸分离回收煤液化轻油中的酚类化合物。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获得了试验参数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分离回收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碱盐浓度>碱洗温度>CO2过量程度>酸解温度,且最优工艺条件为:碱洗温度为60℃,碱性盐质量分数为30%,酸化温度为60℃,CO2过量4倍。同时分析了最优条件下回收得到的粗酚中低级酚的种类及组分含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5年06期)

王东[10](2014)在《循环溶剂芳烃提浓对煤加氢液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直接加氢液化是指煤和循环溶剂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加氢裂解转化为液态燃料和化工原料的一种洁净煤转化技术。神华煤直接加氢液化工艺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套工艺,其一工艺特点为利用煤液化油催化加氢产物中的中和重组分作为循环溶剂。试验中发现循环溶剂中含有部分加氢过程中产生的饱和烃,而饱和烃供氢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提高循环溶剂中芳烃组分含量来增加其溶剂的供氢能力。本课题以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煤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BSU装置运行产生的循环溶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液-液萃取工艺方法提高其芳烃含量。首先通过单级萃取试验,利用GC-MS,GC等表征手段,建立了循环溶剂液液萃取平衡参数的表征方法,选出了糠醛和加水稀释的N-甲基吡咯烷酮两种适用于循环溶剂芳烃分离的萃取溶剂,并掌握了其萃取规律与参数。通过叁级逆流萃取模拟实验方法,在操作温度35~40℃,溶剂比(萃取剂与循环溶剂质量比例)在1:1左右的条件下,验证了叁级理论塔板当量的萃取塔可以将原料芳烃含量从55.7wt%提高至88.3wt%,富含芳烃溶剂的萃取收率为34.6wt%。利用萃取所得富含芳烃循环溶剂进行了小型高压釜煤加氢液化试验,试验发现当循环溶剂(中温)中芳烃含量从55.7%增加到88.3%时,液化油产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煤转化率也提高了 1.8个百分点。说明中温循环溶剂中的芳烃含量增加对于提高煤液化转化率,特别是油收率有较为明显的作用,而对过程中的水产率以及气产率影响较弱,从而直接验证了循环溶剂芳烃提浓对神华煤加氢液化工艺是有益的。(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12-22)

煤加氢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液化残渣的组分性质及加氢裂解中原料的交互影响;系统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煤加氢液化残渣的利用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气化、热解、制备碳材料以及改性沥青等,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液化残渣的高效合理利用,不仅能减轻环保压力,还能提升煤液化工艺过程的经济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加氢液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忠臣,戴鑫,魏江涛.煤加氢液化残渣利用研究进展[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9

[2].冯成海,谢欣馨,魏生海,袁善录,张瑜.煤加氢液化残渣利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3].方正美,吕海燕,张媛媛,宁奕飞,潘铁英.溶剂特性对淖毛湖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反应行为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9

[4].赵鹏,李军芳,吴艳,毛学锋,张晓静.复杂多相体系煤加氢液化反应与氢传递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8

[5].宁奕飞,张媛媛,周扬,陈丽诗,潘铁英.反应时间对淖毛湖煤加氢液化中间产物自由基浓度影响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8

[6].赵鹏,张晓静,李军芳,吴艳,毛学锋.新疆淖毛湖煤加氢液化特性及液化产物中氢的分布规律[J].煤炭转化.2018

[7].陈泽洲.煤加氢液化催化剂及相关条件下烃组分的反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黄传峰,韩磊,王孟艳,李慧慧,杨帆.煤加氢液化残渣的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6

[9].包文杰,李永伦,高山松,张德祥.碱盐法提取煤加氢液化轻油中的低级酚[J].现代化工.2015

[10].王东.循环溶剂芳烃提浓对煤加氢液化性能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不同溶剂中煤加氢液化沥青质g值随...不同溶剂中煤加氢液化沥青质产率...不同溶剂中煤加氢液化油产率随温...不同溶剂中煤加氢液化总转化率随...煤加氢液化反应机理神华煤液化动力学模型

标签:;  ;  ;  ;  ;  ;  ;  

煤加氢液化论文_王忠臣,戴鑫,魏江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