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我国反恐警察的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靳冠辉[1](2021)在《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后伴随着“和平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了“和平国家”的身份,并且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浓厚的“反军国主义规范”。在很长时间里,日本社会对于自卫队海外派兵一直持比较消极的态度。结合一直以来日本社会对自卫队的消极认识,以及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所取得的重大突破。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日本社会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下,日本政治精英是如何不断改变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进而推动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扩大的?本研究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为研究对象,在基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身份”与“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心理学派的身份建构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而搭建了一个以“身份建构升级”与“规范退化加速”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思路,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扩大的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重点考察和分析了在“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下,及“反军国主义规范”的约束下,日本政治精英在基于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军事大国”的强烈自尊需求的驱动下,而通过自主建构“国际和平贡献者”的身份、“国际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及“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促使原有的“反军国主义规范”不断退化,进而实现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不断扩大。通过本研究的分析,不仅对冷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整体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进一步解释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断加速扩大化的进程特征,重点突出日本保守政治精英披着“和平”的外衣而欲重新塑造日本社会及国民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改变自战后以来所形成的“反军国主义”安全认同,进而实现修改“和平宪法”,谋求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日本政治精英通过这样不断的身份建构过程,不仅重塑了日本社会对自卫队的角色认知,同时还丰富了日本自卫队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不断改变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与观念,促使日本社会对自卫队海外派兵的认知与观念从一种消极、谨慎的态度逐渐转变成一种认可与接受。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逐渐消除了日本国民心中“自卫队海外派兵是不符合‘和平国家’身份的认知”,建构了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是为了“国际和平与稳定”的新认知。其目的就是为了想要重塑“和平国家”的身份,营造一种“和平国家”的身份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充满大国博弈与权力竞争世界”的“氛围”,从而为未来继续推动自卫队海外派兵,甚至修改“和平宪法”奠定基础。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不仅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恶劣影响,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和平宪法”的立宪精神,使得本已远离战争的日本社会及国民逐渐卷入冲突与战争的风险之中。
谢波[2](2020)在《暴恐案件刑事证据问题审视及其制度构建》文中指出暴恐案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刑事诉讼中证据问题之特殊性。当前,暴恐案件侦查取证及证据运用呈现出一些典型问题:一是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不同认定模式影响到认定活动中的证据与证明;二是刑讯逼供的合法性,口供的重要性及获取困难使对"酷刑"的认识发生变化,这同人权保障诉讼理念产生冲突;三是证人是否应出庭作证,对证人保护的需要同证据法的直接言词原则或传闻证据规则相抵牾;四是技术侦查(电子监控)的规制,暴恐案件监控范围的扩张带来持续争议,通过电子监控收集情报信息、证据材料受到社会的质疑。这些问题可通过暴恐案件证据制度特殊性的影响因素得到说明,实质表现为制度背后的多元价值冲突。我国暴恐案件证据制度构建应立基于"兼顾"与"平衡"的理念,在"适当放宽"原则下构建证据规则体系及其证明标准,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着力:第一,适当调整证据收集有关法律规定,适当放宽证据收集方法上的限制,同时适度克减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第二,适度调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仍强制排除,而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取得的口供,以及非法获取口供衍生的实物证据一般不排除;第三,调整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相关制度,在坚持直接言词原则基础上,侦查人员(卧底警察)、线人原则上免于出庭,并完善证人特别保护制度和建立"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第四,构建反恐情报证据转化制度,可借鉴国外经验采用直接使用和间接转化两种方式,创新平衡秘密性与公开性的证据转化折中措施;第五,适当调整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适当加重暴恐案件被告人证明责任,注重特殊情形下"推定"的运用,适度降低认罪认罚暴恐案件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在证据制度构建基本路径上,可先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暴恐案件证据制度规则作出统一规定,再逐步将成熟的重要内容纳入法律或为相关领域新的司法解释出台奠定基础。
李明[3](2020)在《基于“陆桥”理论的交通反恐整体框架构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桥是一个象形的概念,源自陆桥经济理论。陆桥经济是指以陆桥运输为主要载体形成的包括商业贸易、旅游服务、信息咨询等产业领域,及以"陆桥"为纽带建立的区域经济、国际合作等在内的广泛内容。其中的陆桥,指的是以公路和铁路为主,包括光电光缆、数字信号、民航天路等在内的连接江河海洋的陆上立体运输通道。①因此,借用和借鉴"陆桥"概念方法构想我国交通反恐的整体框架及其样式,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苏海尘[4](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巴基斯坦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旗舰项目。然而,巴基斯坦地区的恐怖主义、贩运毒品、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对走廊项目建设以及中巴两国公民的人员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巴双方为此开展了执法安全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有效应对日益猖獗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为了地区稳定和发展“一带一路”的需要,中国与巴基斯坦需要加强执法安全合作,从而保障地区稳定,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梳理了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发展历程,结合目前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现状,对制约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开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中巴执法安全合作的可行路径,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合作机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巴基斯坦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相关理论;第二章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分析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合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三章梳理了中巴执法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及上升阶段;第四章归纳了在不同框架下开展的中巴执法安全合作目前所取得的成效以及进展;第五章总结了制约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发展的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结合“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对目前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及创新性的提升路径。
吴雪琪[5](2020)在《现代政治话语中的俄美反恐斗争比较》文中提出国际恐怖主义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政治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其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对全球安全构成了更加严峻的威胁。为打击这一人类文明的公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反恐战略、政策和举措的规划、制定和落实。俄罗斯和美国都是深受恐怖威胁之害的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俄美在反恐斗争中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以维护自身利益为根本原则,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历程,两国均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反恐体系与机制。批评话语分析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批评语言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其一经提出便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话语三维分析模型这一重要成果。具体而言,第一个维度是文本,即描述所选语料的语言学特征,第二个维度是话语实践,即阐释文本是如何被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第三个维度是社会实践,即解释话语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其他流派一样,该模型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探索话语、权力控制和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本文以费氏话语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对俄罗斯和美国的反恐话语进行剖析。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选取俄美在反恐领域发布的共计13份官方文件,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语言学领域中的高频词、及物性系统和情态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其次,解读俄美反恐话语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探讨交际行为中发话者、受话者和话语内容三个要素的关系和特点。最后,考察影响文本生成的历史背景、国际环境等语境因素,挖掘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政治动机和权力关系。政治文本是政治权力掌握者实现其政治目的的一种话语工具,反映说写者对某个问题的认知、立场和主张。本文以俄美与反国际恐怖主义斗争相关的政治话语为研究对象,实现对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型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为拓宽反恐斗争研究的理论视角提供参考。
陈彦羽[6](2020)在《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如同电影般的灾难场景令世人震惊。随后,美国主导北约启动共同防御条款发动反恐战争。联合国通过第1373号决议要求成员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全球反恐掀起高潮,各项反恐法律、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政府权力打击恐怖主义。然而,国际社会很快意识到,在美国反恐影响下,部分国家的反恐措施危及到基本人权,美国的无限期拘留、英国的限制令、甚至联合国安理会制定的资产冻结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权原则。9·11过去十九年,美国反恐不仅没有彻底消灭“基地”组织、塔利班,反而催生了更多的矛盾。中东地区政局不稳,无数平民于战火中丧生。欧洲宗教冲突加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隔阂加深。国际社会逐步达成共识:不惜一切手段的反恐必将越反越恐,反恐必须坚持尊重人权、基本自由和法治。论文以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为研究对象,从国际人权法的视域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内容上,选择与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隐私权有密切联系的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几种刑事强制措施,围绕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基本权利的干预,以及如何在国家安全与人权保障之间平衡进行研究;在研究思路上,论文遵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法解释学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方法。首先,论文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揭示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并重点研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对人权的干预及人权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规制。由此得出,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相互制约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深入剖析几种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之间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9·11后,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存在降低羁押法定要件、强调预防性、对外国人采取无庭审拘留,不确定拘留等突出问题。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呈现出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安理会冻结制度不符合财产权保障的法律要求等问题。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表现出混肴侦查监听与情报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模糊监听范围、区别对待本国公民与外国人等问题。这些问题突出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冲突。再次,论文从人权法视角,以人权保障的价值、准则、目标为出发点,寻求解决上述冲突的方案,为具体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合理扩张提供有效路径。在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关系中,应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完善反恐战争中人身自由权保障的法律规范,对外国人坚持平等与不歧视的原则。在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关系中,必须坚持程序机制、限制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完善联合国安理会的资产冻结制度。在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关系中,必须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确定反恐监听中隐私权保障原则、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制定或完善外国人监听立法。复次,论文对我国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展开研究,分析了我国羁押、搜查扣押冻结、监听在反恐中的具体适用及差异性,并提出构建反恐未决羁押制度、将搜查扣押冻结定性为强制措施、完善宪法的隐私权防御功能、细化反恐立法等建议。最后,论文给出研究结论和启示。9·11后,主要国家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由限权到授权理念转变背后是国家在安全与自由之间价值博弈的结果。反恐刑事强制措施降低证据标准、扩大适用范围、简化法定程序,这些变化符合西方国家反恐需求,与此同时,人权法的确立及人权理念的根植确保了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免于失控。反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反恐执法必须遵守人权法,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不可克减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和不歧视原则等人权原则,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倡导文明相容的人权观且立足于本国的反恐形势和法治水平。
陆达[7](2019)在《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我国的法律应对》文中提出伴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的普世化发展,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全世界必须重视的问题。恐怖分子借助网络的便利性和隐蔽性,实施的诸如传播恐怖主义思想、招募恐怖分子成员、网络袭击等行为,将网络犯罪的瞬时性与恐怖主义犯罪固有的法益侵害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网络恐怖主义犯罪逐渐成为威胁国际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然而,截至当今,无论是国际社会的法律制度还是我国自身的法律体系,在面对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时都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亟需加以完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导论、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国内外学者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网络恐怖主义概念问题。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学者观点、各国国内法规定以及国际文件三个方面对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其次,本文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构成要素进行辨析,并尝试提出本文认为的较为准确的概念。第二章旨在分析国际层面网络反恐法律制度。通过对反恐公约、安理会决议和区域性公约三个层次进行优劣评析,总结当下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第三章在前文论述基础之上,本文将从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国际合作三个方面行文,尝试对制定专项网络反恐公约提出可行性建议,力求弥补当下法律制度的缺陷。第四章着重在我国网络反恐法律制度现状展开讨论。首先介绍我国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立法特点。最后,对我国网络反恐法律制度进行评析。第五章结合前文所述,为我国法律路径探索建言献策。主要分为行政法、刑事立法、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公约制定四个方面进行。最后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全文的脉络梳理,为国际、国内法律制度完善提供建议。本文试图在网络反恐国际公约缺位的情况下,为其制定提供可行性建议。与此同时,在分析总结我国反恐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力求为我国反恐法律制度的完善的提供合理的路径。
黎凯铭[8](2019)在《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新技术的来临,犯罪手段将会不断升级,犯罪预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早先犯罪预防措施多以法律、规范为主。随着设计预防犯罪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特殊领域,通过设计预防并降低犯罪率,逐渐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于设计预防犯罪的研究,多集中于城规、建筑等领域,面向工业产品领域的设计方法较少。论文首先针对上述问题,对数百项预防犯罪的设计案例与发明专利进行归纳和分析。其次,从创新方法学与犯罪预防学中提取出多个专业词汇,作为案例归纳与定性的关键词,并进一步参考了犯罪案例库的建立模式与TRIZ理论中发明原理的形成模式,对数百项预防犯罪的设计案例与发明专利进行了定义和归类,总结其创新的规律性,得出预防犯罪的思路及设计方法。第三,基于犯罪生命周期模型和犯罪三角,深入分析了时间与资源两项因素对于犯罪的影响,提出了犯罪时间轴和犯罪场景资源模型。在以上基础上,建立了犯罪类型、预防时机、场景资源三者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实现对犯罪场景的识别分析,以及随后对于犯罪预防方案的推导,并将分析和推导过程总结成犯罪预防设计策略。最后,将本研究提出的犯罪预防设计策略应用到一项设计预防犯罪的案例中,对研究提出的设计策略进行实例验证。通过研究,在总结设计预防犯罪案例分析方法的同时,也为设计预防犯罪提供新的思路和可供借鉴的方法。
焦婧[9](2019)在《普京执政时期反恐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境内恐怖主义、极端组织活动数量激增,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社会秩序混乱、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行。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成为了世界上恐怖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其境内恐怖事件频发且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4年的别斯兰人质事件成为俄罗斯境内恐怖活动达到巅峰的标志。普京执政之后着手推行俄罗斯反恐体系改革,在这一时期,普京政府推行的反恐体系改革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加强反恐立法建设。预警性法律文件与防御性法律文件共同构成了俄罗斯的反恐法律体系;二是细化反恐组织机构,依照反恐法律精神构建以总统为最高决策者、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全民参与的反恐垂直行动体系。这套反恐体系有效的控制住了俄罗斯国内恐怖主义犯罪的高发事态,由此可见普京政府近年来不断推进的反恐体系建设是行之有效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俄罗斯反恐相关设施落后、反恐手段过于强硬等问题的存在。俄罗斯是我国的重要邻国,俄罗斯国内形势的动荡或稳定与我国安全形势休戚相关。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我国新疆、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卷土重来,成为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本文将俄罗斯反恐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以俄罗斯具体反恐实践作为研究样本,总结其反恐体系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此丰富我国的国际反恐理论。
韦佳燃[10](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合作领域广阔,在多国间谋求政策、贸易、资金、设施、民心的相通融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一直以来都被学者并称为“中亚五国”。以“一带一路”为大背景,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反恐协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当下恐怖主义态势日益猖獗,反恐协作已进入国际视野,中国和中亚五国在多方面具有天然的联合反恐优势。第一章,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的概述,首先总结中国与中亚五国现有的反恐协作框架,分析反恐协作框架中的法律依据,形式路径和组织结构;其次剖析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地区安全形势,突出地区安全形势风险加剧,恐怖主义活动日渐增多;最后提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建立反恐协作机制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面临的困境,从合作环境角度看,大国政治博弈左右局势,中亚地区宗教因素复杂交织,给反恐协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从合作主体角度看,国家之间的司法体制、恐怖主义立法解释不尽相同,在合作中会产生对接难题;从合作过程看,合作深度仍有待加强,反恐常设机构的效率不高也是困境之一。第三章,域外反恐经验及其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启示,联合国以平台为支撑团结各国力量、动员成员国参加反恐斗争,俄罗斯受严峻形势所迫,建立了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反恐指挥系统,美国顺应形势制定反恐策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英国的反恐经验主要集中在预防阶段,域外反恐经验为我国与中亚五国构建和研究反恐协作机制带来了启发。第四章,我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研究,此章为本文主体。反恐协作研究下分为协作原则、协作制度和协作运行。首先,原则是协作的基础性问题,协作原则的确立是开展协作的第一步;其次,国内恐怖主义立法解释的差异会给跨国对接带来难题,因此如何协调恐怖主义的立法解释成为关键,分析恐怖主义活动的资金来源,明确恐怖主义融资手段,限制恐怖主义融资,切断恐怖主义活动的资金来源;在诉讼阶段要为恐怖主义犯罪设立特别诉讼程序;最后,将反恐协作运行分为行政对策和司法对策,行政对策包括涉恐行政调查、去宗教极端化管理、恐怖事件应对处置三个方面,旨在从日常社会管理防患于未然,在恐怖事件发生之际,及时做好应对处置,将损害降至最少;司法对策包括反恐区域联动执法、反恐刑事司法合作和反恐情报信息交流三个方面,司法对策相较于行政对策而言,是从更专业、更严厉的角度打击恐怖主义。
二、建立我国反恐警察的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我国反恐警察的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视角 |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身份建构升级、规范退化加速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身份”与“规范” |
一、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
二、国际关系中的“身份”研究 |
三、国际关系中的“规范”研究 |
四、“身份”与“规范”的关系 |
第二节 身份建构与规范转变 |
一、自尊需求驱动下的身份建构 |
二、规范退化的“死亡周期” |
三、身份建构与规范转变的内在联系 |
第三节 身份建构升级、规范退化加速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 |
一、“非正常国家”身份带来的强烈且持久的自尊挫败感 |
二、强烈自尊需求驱动下的“身份建构升级” |
三、“身份建构升级”导致“规范退化加速” |
四、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历史回顾:冷战期间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禁足与酝酿 |
第一节 日本“和平国家”身份的确立 |
一、“和平宪法”的颁布与“和平国家”身份的确立 |
二、50 年代的“修宪尝试”与“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形成 |
第二节 “和平国家”身份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探索 |
一、六十年代:池田内阁时期海外青年合作队的创设 |
二、七十年代: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与日美(旧)防卫合作指针 |
三、八十年代:国际紧急援助队法的制定与波斯湾安全航行问题 |
第三节 “和平国家”身份的“动摇” |
一、战后政治总决算与对“和平国家”身份的质疑 |
二、对“反军国主义规范”的挑战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进程 |
第一节 “国际和平贡献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1991-2000) |
一、地区冲突背景下“国际和平贡献者”的身份建构 |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有限退化 |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有限扩大化 |
第二节 “国际安全守护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2001-2011) |
一、反恐战争背景下“国际安全守护者”的身份建构 |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快速退化 |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快速扩大化 |
第三节 “国际秩序维护者”与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2012-2020) |
一、国际体系结构变动背景下“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建构 |
二、“反军国主义规范”的加速退化 |
三、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加速扩大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特征与本质 |
第一节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加速扩大化的进程特征 |
一、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加速扩大化 |
二、影响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限制性因素 |
第二节 加速重塑“和平国家”的身份 |
一、“身份建构升级”与“军事积极化”的观念认知 |
二、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实践进程 |
三、试图在日本社会塑造“国际和平国家”的身份认知 |
第三节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本质 |
一、加强军事力量运用,推动军事崛起 |
二、谋求修改“和平宪法”,实现“正常国家”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扩大化的影响 |
第一节 挑战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
一、“国际贡献”论的虚假与不足 |
二、恶化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
第二节 严重破坏“和平宪法”的立宪精神 |
第三节 强化日本自卫队的统合运用 |
第四节 阻碍中国的和平崛起 |
本章小节 |
终章 |
一、印太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前景 |
二、研究总结 |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暴恐案件刑事证据问题审视及其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暴恐案件侦查取证及证据运用问题审视 |
(一)行政抑或司法认定:恐怖活动组织和人员的认定问题 |
(二)非法抑或合法:暴恐案件“刑讯逼供”问题 |
(三)出庭抑或不出庭:暴恐案件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
(四)放宽抑或严控:暴恐案件技术侦查(电子监控)问题 |
三、暴恐案件证据制度特殊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制度构建基本理念 |
(一)暴恐案件证据制度特殊性的影响因素 |
1. 全球和我国反恐斗争形势的影响 |
2. 暴恐案件取证难度加大的影响 |
3. 与恐怖主义犯罪一般预防和反恐特别诉讼程序相协调 |
(二)暴恐案件证据制度构建的基本理念 |
四、我国暴恐案件证据制度构建的具体构想 |
(一)适当调整证据收集有关法律规定 |
(二)适度调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1. 暴恐案件中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强制排除 |
2. 暴恐案件中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取得的口供一般不排除 |
3. 暴恐案件中非法获取口供衍生的实物证据一般不排除 |
(三)调整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相关制度 |
1. 暴恐案件侦查人员(卧底警察)、线人原则上免于出庭 |
2. 完善暴恐案件证人特别保护制度 |
3. 建立暴恐案件“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 |
(四)构建反恐情报的证据转化制度 |
(五)适当调整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
1. 适当加重暴恐案件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
2. 暴恐案件特殊情形下“推定”的运用 |
3. 适度降低认罪认罚暴恐案件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 |
(六)暴恐案件证据制度调整构建的基本路径 |
(3)基于“陆桥”理论的交通反恐整体框架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陆桥”理论的交通解读 |
二、基于“解读”的交通内涵外延 |
三、基于“陆桥”理论的交通反恐整体框架构想 |
四、基于“构想框架”的交通反恐实践发展思考 |
(一)创立“大交通”理论并建成体系 |
(二)确认交通反恐整体框架基本结构 |
(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展开具体实践 |
(四)根据实有技术力量选择行动方法 |
(五)协调关系把握计划推进节率节奏 |
(六)强化“水陆天”路衔接点的融合 |
(七)前移进入“水陆天”路“关口” |
(4)“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1.5.2 全球治理理论 |
2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必要性 |
2.1.1 中巴执法安全合作为“中巴经济走廊”保驾护航 |
2.1.2 中巴执法安全合作保障我国与巴基斯坦公民的生命安全 |
2.2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可行性 |
2.2.1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
2.2.2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基础深厚 |
2.2.3 中方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中巴命运共同体” |
3 中巴执法安全合作的发展历程 |
3.1 萌芽阶段(1951——2001) |
3.2 发展阶段(2001——2011) |
3.3 上升阶段(2011——至今) |
4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成就与进展 |
4.1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意愿日益增强 |
4.2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机制不断完善 |
4.3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的领域持续拓展 |
5 中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5.1 中巴执法安全合作法律框架有待完善 |
5.2 中巴双方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形成的合作掣肘 |
5.3 中巴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存在不足 |
5.4 “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安全形势严峻加大合作难度 |
5.4.1 传统安全的威胁 |
5.4.2 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
6 提升中巴执法安全合作的路径和构想 |
6.1 完善中巴执法安全合作机制 |
6.2 利益兼顾夯实合作基础 |
6.3 加强中巴网络安全建设 |
6.4 加强中巴执法安全合作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现代政治话语中的俄美反恐斗争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二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释 |
2.1.1 政治话语的概念界定 |
2.1.2 国际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 |
2.2 批评性话语分析 |
2.2.1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解读 |
2.2.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 |
2.2.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学派 |
2.3 费尔克劳夫话语三维分析模型: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 |
2.3.1 文本解读:对政治语料进行语言学的描述与分析 |
2.3.2 话语实践:话语生成—传播—被接受的过程解读 |
2.3.3 社会实践:话语实践与社会环境的辩证关系探究 |
第三章 俄美反恐语篇的文本层面分析 |
3.1 俄美反恐语篇的高频词分析 |
3.1.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高频词分析 |
3.1.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高频词分析 |
3.2 俄美反恐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
3.2.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及物性分析 |
3.2.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及物性分析 |
3.3 俄美反恐语篇的情态分析 |
3.3.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情态分析 |
3.3.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情态分析 |
第四章 俄美反恐语篇的话语实践层面分析 |
4.1 话语建构:文本的产生过程 |
4.1.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文本生成 |
4.1.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文本生成 |
4.2 话语传播:文本的分配过程 |
4.2.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话语传播 |
4.2.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话语传播 |
4.3 话语接受:文本的消费过程 |
4.3.1 俄联邦反恐构想及抵制恐怖主义意识形态综合计划的话语接受 |
4.3.2 美国2009-2018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年度报告的话语接受 |
第五章 俄美反恐语篇的社会实践层面分析 |
5.1 俄美反恐话语的构建与发展历程 |
5.1.1 俄罗斯反恐话语构建的历史背景 |
5.1.2 美国国家反恐战略调整及其原因 |
5.2 俄美反恐话语的手段与策略 |
5.2.1 俄罗斯反恐的意识形态手段解读 |
5.2.2 美国反恐话语的合法化策略分析 |
5.3 俄美反恐话语中的国际合作 |
5.3.1 俄罗斯的国际反恐合作 |
5.3.2 美国的国际反恐合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重点、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 |
第一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述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特点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与人权保障的关系 |
第二节 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本质属性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理论分析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干预基本权利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人权保障对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一般性规制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核心理念必须坚持人权保障的价值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基本原则必须遵守人权保障的准则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设计必须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 |
第二章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 |
第一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的界定 |
一、反恐羁押 |
二、人身自由权 |
第二节 反恐羁押干预人身自由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
一、降低反恐羁押法定要件削弱人身自由权保障效果 |
二、强调反恐羁押的刑事预防性提高人身自由权保障风险 |
三、混淆反恐模式凸显人身自由权保障漏洞 |
四、违反平等与不歧视原则造成人身自由权保障差异 |
第四节 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
一、明确不同类型羁押的认定标准 |
二、发展战争模式的反恐羁押 |
三、合法合理区别对待外国人 |
第五节 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羁押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羁押与人身自由权保障的平衡 |
第三章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 |
第一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的界定 |
一、反恐搜查扣押冻结 |
二、财产权 |
第二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干预财产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
一、公共场所反恐搜查常态化引发人权担忧 |
二、反恐搜查扣押加剧种族歧视 |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难以实现财产权的有效保障 |
第四节 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
一、反恐搜查扣押必须坚持程序机制 |
二、限制随机搜查扣押中的自由裁量权防止种族歧视 |
三、安理会资产冻结制度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
第五节 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搜查扣押冻结与财产权保障的平衡 |
第四章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 |
第一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的界定 |
一、反恐监听 |
二、隐私权 |
第二节 反恐监听干预隐私权的法律实践 |
一、国际法律实践 |
二、典型国家法律实践 |
第三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
一、混淆情报监听与侦查监听增加侵犯隐私权的风险 |
二、反恐监听降低隐私权保障标准缺乏正当性与必要性 |
三、隐私权天然的开放性使反恐监听更为复杂 |
四、本国人与外国人不对称的隐私权保障 |
第四节 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
一、厘清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关系 |
二、确定反恐监听的隐私保障原则 |
三、明确反恐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界限 |
四、确立对外国人监听的隐私权保障立法 |
第五节 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 |
一、我国反恐监听的具体规定 |
二、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困境 |
三、我国反恐监听与隐私权保障的平衡 |
第五章 考察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考察结论 |
一、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强调授权功能 |
二、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的授权并未失控 |
第二节 启示 |
一、单一的执法手段无法彻底消灭恐怖主义 |
二、反恐国际法律框架所确立的反恐措施应遵守国际人权法 |
三、反恐刑事强制措施应维持安全与自由的平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我国的法律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 |
第1章 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
1.1 网络恐怖主义的概念梳理 |
1.1.1 国内外学者定义 |
1.1.2 国家立法中概念梳理 |
1.1.3 国际文件中相关概念梳理 |
1.2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章 国际社会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规范 |
2.1 联合国框架下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公约 |
2.1.1 内容概述 |
2.1.2 优劣评析 |
2.2 安理会通过的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相关决议 |
2.2.1 内容概述 |
2.2.2 优劣评析 |
2.3 欧盟主导的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规范性文件 |
2.3.1 内容概述 |
2.3.2 优劣评析 |
第3章 通过专项公约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构想 |
3.1 专项公约应明确界定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 |
3.1.1 形成统一概念的必要性 |
3.1.2 形成统一概念的困境 |
3.1.3 形成统一概念的路径 |
3.2 专项公约中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实体法构建 |
3.2.1 罪名设置中立法技术建议 |
3.2.2 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罪名设置 |
3.2.3 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罪名设置 |
3.3 专项公约中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程序法设置 |
3.3.1 管辖规则构建探析 |
3.3.2 跨国取证制度的辨析 |
3.3.3 国际引渡机制的完善 |
3.4 专项公约中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合作 |
3.4.1 专项公约下进行情报交换 |
3.4.2 专项公约下开展执法合作 |
3.4.3 专项公约下开展司法合作 |
第4章 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现状分析 |
4.1 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沿革 |
4.2 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特点 |
4.3 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评析 |
4.3.1 法律体系评析 |
4.3.2 刑事法律制度评析 |
第5章 我国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路径探索 |
5.1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行政预防措施的构建 |
5.1.1 行政监管管辖规则的构建 |
5.1.2 行政处罚措施的完善 |
5.2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罪名体系的完善 |
5.3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情报合作机制的建立 |
5.3.1 情报共享国际壁垒的破除 |
5.3.2 我国情报共享机制的现状及完善 |
5.3.3 我国情报部门专业素质的提高 |
5.4 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国际法律合作的推动 |
5.4.1 促成国际社会达成共识 |
5.4.2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
5.4.3 增进国家间立法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2.1 我国封建时期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2.2 我国现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 国外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1 国外封建时期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2 国外近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3.3 国外现代预防犯罪的理论发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架构 |
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2.1 设计预防犯罪的相关概念 |
2.1.1 设计预防犯罪的定义 |
2.1.2 犯罪成因的理论概述 |
2.1.3 犯罪预防框架的概述 |
2.1.4 犯罪预防实施方法的概述 |
2.2 犯罪预防设计策略的相关概念 |
2.2.1 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的形成过程 |
2.2.2 犯罪预防案例的分析与归纳 |
2.2.3 案例分析用于设计预防犯罪的必要性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案例的犯罪预防研究 |
3.1 进行案例研究的原则 |
3.1.1 案例收集的原则 |
3.1.2 案例的描述原则 |
3.1.3 案例的共同性归纳原则 |
3.2 犯罪预防案例的描述与分析 |
3.2.1 犯罪预防案例的描述和分类 |
3.2.2 建立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间的映射 |
3.3 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定义 |
3.4 犯罪预防思路与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详细描述 |
3.4.1 预防思路S1:移除目标 |
3.4.2 预防思路S2:降低吸引 |
3.4.3 预防思路S3:财物标识 |
3.4.4 预防思路S4:破坏利益 |
3.4.5 预防思路S5:增加犯罪阻碍 |
3.4.6 预防思路S6:消除弱点 |
3.4.7 预防思路S7:犯罪显现 |
3.4.8 预防思路S8:扩充监视 |
3.4.9 预防思路S9:引入救援 |
3.4.10 预防思路S10:出入口控制 |
3.4.11 预防思路S11:罪犯隔离 |
3.4.12 预防思路S12:减少匿名 |
3.4.13 预防思路S13:物品管制 |
3.4.14 预防思路S14:降低犯罪冲动 |
3.5 本章小结 |
4 犯罪预防的设计策略 |
4.1 犯罪预防的设计流程 |
4.2 犯罪预防的时间分析 |
4.2.1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案例的分类原则 |
4.2.2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案例的分类 |
4.2.3 时间视角下犯罪预防的方法 |
4.3 犯罪预防功能承载对象的分析 |
4.3.1 犯罪场景下资源的描述 |
4.3.2 犯罪场景下资源模型的构建 |
4.3.3 犯罪预防设计方法的功能承载对象 |
4.4 犯罪预防设计方案的生成 |
4.5 犯罪预防的方案评价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5 犯罪预防设计策略的验证 |
5.1 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盗窃的案例描述 |
5.2 图书馆防盗中的预防时间分析 |
5.3 图书馆防盗中预防方法的功能承载对象分析 |
5.3.1 犯罪场景资源模型的构建 |
5.3.2 犯罪预防思路及设计方法的选取 |
5.4 图书馆防盗的设计方案生成 |
5.4.1 关联设计方法与场景中的资源 |
5.4.2 所用预防思路与设计方法的表述 |
5.4.3 设计构想的生成 |
5.4.4 设计策略结论与案例实际方案的对比 |
5.4.5 设计方案的生成 |
5.5 图书馆防盗的方案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设计案例类型及来源 |
附录Ⅱ 图表索引 |
(9)普京执政时期反恐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基本研究方法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普京执政时期国内反恐形势 |
第一节 俄罗斯恐怖主义产生的历史原因 |
一、经济与社会原因 |
二、民族与宗教原因 |
三、极端主义思潮兴起 |
第二节 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 |
一、恐怖主义威胁来源 |
二、恐袭活动新态势 |
第二章 俄罗斯反恐体系的内容与特点 |
第一节 反恐法律体系 |
一、俄罗斯反恐立法特点 |
二、俄罗斯反恐相关立法 |
三、反恐法律体系评价 |
第二节 反恐制度体系 |
一、反恐制度体系构成 |
二、反恐制度体系评价 |
第三章 反恐体系的实际应用——以“2018年莫斯科世界杯”为例 |
第一节 2018年莫斯科世界杯反恐工作分析 |
一、赛前反恐形势评估 |
二、具体反恐工作部署 |
第二节 2018年莫斯科世界杯反恐实践的经验总结 |
一、国内立法与资源配置 |
二、媒体宣传与网络安全 |
三、反恐演习与国际合作 |
第四章 普京政府反恐体系建设简评 |
第一节 反恐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加强国内反恐体系建设 |
二、强化国际反恐多边合作 |
第二节 反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反恐体系中存在的争议 |
二、反恐行动中出现的失误 |
第三节 对我国反恐事业建设的启示 |
一、加强国内反恐体系建设 |
二、加强反恐投入与教育宣传 |
三、加强反恐国际防务合作 |
结论 |
一、俄罗斯反恐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
二、俄罗斯反恐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概述 |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框架分析 |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的法律依据 |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的路径形式 |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的机构设置 |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地区安全形势分析 |
一、地缘政治安全、能源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风险加剧 |
二、地区恐怖主义泛起分化,边境秩序维护难度加大 |
三、恐怖主义犯罪与其他犯罪互相转化,毒恐合流趋势明显 |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机制的重大意义 |
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支持联合国国际反恐战略 |
二、维护边境秩序,符合亚洲新安全观 |
三、增强国家互信,提高各国应对和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 |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面临的困境 |
第一节 国际政治和宗教文化困境 |
一、大国政治博弈左右局势 |
二、区域宗教因素复杂交织 |
第二节 侦查体制和法律解释困境 |
一、各国侦查体制差异较大 |
二、恐怖解释不一 |
第三节 合作形式和机构设置困境 |
一、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
二、反恐常设机构效率不高 |
第三章 域外反恐经验及其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启示 |
第一节 联合国反恐经验 |
一、制定反恐公约 |
二、积极推动反恐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反恐经验 |
一、建立完善的反恐体系 |
二、整顿反恐工作力量 |
第三节 美国反恐经验 |
一、颁布《美国爱国者法》 |
二、积极调整国家反恐政策 |
第四节 英国反恐经验 |
一、重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 |
二、建立严密的情报工作体系 |
第五节 域外反恐经验对我国与中亚五国的启示 |
一、完善国内现有的反恐法律体系 |
二、建设和完善情报共享机制 |
三、做好反恐战略中的预防和准备工作 |
四、制止恐怖思想的传播 |
五、加紧反恐队伍建设 |
第四章 我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反恐协作原则 |
一、国际普遍管辖原则 |
二、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
三、人权保障原则 |
第二节 反恐协作制度 |
一、协调恐怖主义立法解释 |
二、反恐怖主义融资立法 |
三、恐怖主义犯罪特别诉讼程序立法 |
第三节 反恐协作运行 |
一、反恐协作行政对策 |
二、反恐协作司法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立我国反恐警察的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身份建构视域下日本自卫队海外派兵的扩大化研究[D]. 靳冠辉. 外交学院, 2021(11)
- [2]暴恐案件刑事证据问题审视及其制度构建[J]. 谢波.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3]基于“陆桥”理论的交通反恐整体框架构想[J]. 李明.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0(04)
- [4]“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巴执法安全合作发展研究[D]. 苏海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现代政治话语中的俄美反恐斗争比较[D]. 吴雪琪. 山东大学, 2020(02)
- [6]国际人权法视域下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D]. 陈彦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论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及我国的法律应对[D]. 陆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8]基于案例的设计预防犯罪方法研究[D]. 黎凯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普京执政时期反恐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D]. 焦婧. 外交学院, 2019(01)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反恐协作机制研究[D]. 韦佳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