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险业初遇强震撼(论文文献综述)
郑琼洁[1](2020)在《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概念上的插图往往作为书中的插页出现,兼具再现和解释的功能,依附于文本的插图皆具有很强的叙事目的。在插图发展的黄金时代,插图作家能够借助精彩的故事创造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叙事性与插图创作曾经不可分离。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图像的繁荣,现当代的插图在经历了再现性、表现性、意向性、功能性等不同阶段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插图的功能开始被很多其他的图像媒介所消解,叙事性在现当代的插图中逐渐缺失,插图表现也显得愈发单一。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在插图中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能够创作出超出想象的艺术作品,通过插图的叙事能够展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刻本质,使图像能够在提供视觉满足之外,更多的作用于人们的感受与思考。本文以“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可视为多种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之间的演绎改写,首先论述了“叙事与叙事学”和“插图与叙事”的相关内容,再分别从“文学叙事”、“电影叙事”和“戏剧叙事”等不同的叙事类型中提取了大量的叙事方式,凭借改编的理念,分析了将多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转化为插图表现手法的可能,由此衍生出全新的图像叙事模式,丰富插图在视觉上的叙事表现。
张将星[2](2015)在《恐怖分子的心理分析 ——以“基地组织”为核心案例》文中认为在反恐怖战争中,从心理学视角来解析恐怖主义并指导反恐行动的意义重大。本文着重分析“个体为什么加入恐怖组织?恐怖分子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恐怖行为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心理咨询理念提出“治疗恐怖主义”的概念,建构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心理治疗体系,从源头阻止个体参与恐怖组织变成恐怖分子,进而做到从根本上由内到外地瓦解恐怖组织。本文共5章。第一章从恐怖组织内部成员的人口统计学角度出发,回答一个问题:“恐怖分子是否都是精神障碍者”?同时分析恐怖分子的基本人格动力以及恐怖组织领导者的人格特质。第二章分析了“基地组织”成员身份认同背后的心理因素。这一章在梳理“基地组织”的相关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说明集体与个体的心理互动和影响。第三章在对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恐怖分子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挖掘“基地组织”成员行动风格背后的心理因素。本章特别分析了自杀式恐怖袭击者的心理诱因。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暴力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以及恐怖分子如何将其恐怖行为“合理化”。第四章探讨“基地组织”成员观念主张背后的心理因素。本章首先梳理了“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接着指出“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中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在无意识状态之下,个体接受了从家庭到家族乃至族群或者宗教传递下来的创伤、愤怒以及“不得不实施暴力以改变世界”的观念。第五章从反思美式反恐策略的得失来看在这场战争中恐怖组织与反恐联盟的各种心理博弈,尤其是媒体心理战的博弈。本章整理出恐怖组织的衰退机制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疗恐怖主义”的概念。本文的观点认为打击恐怖主义的重点应该放在减少新生力量加入恐怖组织,让恐怖组织因没有新人的加入而失去动力自然消亡。为此,本文运用心理咨询学中的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等作为核心理论,建构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心理治疗体系来“瓦解式反恐”:该体系涉及的层面包括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多个维度,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建设、家庭结构重组、学校教育改革以及社区文化建设和政府加强风险沟通以及强化民众希望等方面。
彭梅[3](2013)在《城市意象展示与旅行者感知 ——以1930年代上海旅行指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内容摘要]本文以1930年代出版的上海旅行指南为主要文本,意欲探讨文本中展现的上海城市意象,与来沪旅行者观看和凝视中凸显的城市意象之间的反差。在这些旅行指南中,上海是以繁华和现代为主要特征的都市,主要表现在娱乐和消费文化的繁盛上,体现的是单一化和同质化趋向。而旅行者感知的城市文化并非与此完全一致,在国内旅行者眼中,透过浮华,看到了城市中存在的黑暗、阶级与战争,并进一步将这种繁华转变为潜在的危险,指向的是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以来华记者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外国旅行者,则以他者的眼光来观看上海,始终保持一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显示的是中外身份之间的差异,而由于其特殊的职业,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在世界紧张局势下,中国作为其中重要的变动因素,在上海发生了怎样的动乱和战争,以及两党争斗过程中的权势交叠。所以,二者之间体现的是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与形象。由此而论,在这种选择性展示和旅行者的主观体验下,上海的城市形象被不断的表述、建构与记忆,显示其复杂多元的城市面向。
夏和武[4](2013)在《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文中提出作为一个十分古老的名词,“学”的内涵与外延出现显着变化应始于晚清之际(1895-1911)。由此及彼,与“学”二而一的“劝学”一词它的内涵与外延也会跟着起一番变化。相比堪称原始的“学”与“劝学”,后起的以西学为滥觞、为来路的两者则别成一类,若以中国传统学术眼光出之,显然能见出诸多迥异和不同。无疑地,这些变化之所以如此显着,到底还是与当日大变了的时代环境(即所谓的语境)有关。具体言之,当日读书人多称当日是“未尝梦见”之时代,这表明它不入中国传统及历史经验的地方甚多,难以昨日比当日是其最大特征。事实上,“未尝梦见”是一句隐喻,它所涵括的内容其实十分丰富(至少要比笔者上述分析丰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只要在弄清如此时代对身处其间的读书人群体来说又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对“劝学”这一问题有一分外彻底的认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未尝梦见”的时代里,读书人群体事实上已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衰弱不堪的国家命运;二是前途未卜的个人命运。不难想象,两者其实互为表里。不过,对当日读书人群体来说,最能见出影响力的无疑要数科举制的一夕崩解以及新式学堂的应运而生。有学者称,正是随两者而来的耘旧制度间的转换,改变了当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无可否认,读书人群体是最能与时代保持互动的一类人。面对“未尝梦见”之时代中层出不绝的问题(可以说远不止上述分析的那些),当日不少读书人已从之前的“兵战”或“商战”的思维中摆脱出来,认识到了“学战”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当口读书人思变求变的重点便落在了“学”上,这也是晚清劝学思潮兴起的一个理路所在。接续而来的是,何者为学则成为需要当日读书人群体作出认真思考的又一问题,背后的情况确也十分复杂。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中见出能见出趋势。据笔者观察,趋势有三:一是“中体西用”论的逐步消解与新认识论(不止一种)的渐次崛起;二是在看待何者为“学”问题上出现了科学化倾向;三是新学术分科的出现,改变了读书人群体从“四部”论学(问)的旧有取向。如果能将此时的学界乃至思想界的情况体会得一清二楚,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看法:正是上述三种情况的出现促成了“学”的整体性(即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部分)转向。不难想象,当日最能与“学”之变化形成呼应的无疑要数读书人群体读书志趣发生此消彼长般的转移。无疑地,相对中学的日益式微(或称衰落),与西学连在一起的西书渐居当日读书人群体读书世界主流地位则是其主要特征。说实在,“劝学”在清季民初学界掀起的各类思潮中占据着不太一样且特别重要的地位,不管从哪个角度去想,都是极其可议并值得进一步发掘的论题与论域。虽然对此领域学界已研究得较多,成果也有不少;然而迄今却无一人从时代与学术理路的角度入手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因此可以说,笔者所作或可补其稍许不足。
樊译蔚[5](2009)在《论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后起之秀,正在全球化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动画的发展经历了80多年的时间,动画前辈在“探民族风格之路”的指引下,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动画创作之中,拍摄出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作品。然而中国动画学派学统的中断,是无法回避的事实。而其中民族动画风格追求的失落和对欧美日韩动画风格的刻意追随与模仿,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在这样的现实之下对国产动画发展的梳理和以及研究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的成功转换便显得异常重要。在改革开放以前,虽然在摸索和创造的过程中,经历了模仿的阶段,但这个时期的动画作品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上,在传承基础上的创造和变化,始终是以一个整体的风貌出现在世界的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国产动画经历了短暂的复苏,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国外动画产业,国产动画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陷入了低层次模仿的误区。21世纪的国产动画,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国内的动画生产企业大部分是外国的动画加工厂,国内广阔的消费市场被国外动画占领。另一方面,国家动画产业政策的递进性、延续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大量为国外动画企业做“代工”的加工厂客观上为国产动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数十年国外动画的浸润,培育出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动画市场,更为我国动画产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动画作品风貌虽然前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动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始终与中国的传统丈化息息相关。艺术表现形式上,现代动画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借鉴以及转换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积极的创新;在内容表达上,国产动画秉持“寓教于乐”的理念,选择传统文化中健康积极、美好纯洁的内容来展现。但是,也存在教化方式生硬,立意肤浅,内容选择重复等问题。要发展国产动画,必须走民族化道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不仅要对民俗和传统文化典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还要将传统文化纳入“主旋律”范畴,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的“主旋律”动画作品。最后则应该把国产动画置于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通过生产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中国动画产业的市场滚动式开发,推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只有真正扎根于自己的土地,与本国的历史文化相融会,再将外来经验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从现今困境中突围,在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郝冰[6](2007)在《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经济史上,美国是最早完善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19世纪末,进步运动导致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出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使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制度得到完善。50和60年代,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管制的基础环境。到70年代,在经济滞胀的压力下,美国政府选择了放松经济管制的改革路径。21世纪初,公司财务丑闻等事件促使美国政府重新改革经济管制制度。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历史演化进程说明,经济利益是美国政府调整经济管制政策的逻辑支点。以经济利益而非以“市场”为中心,美国政府在经济管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成本-收益的权衡,尽量选择能带来最大经济利益的方案。政府管制决策和管制制度运行的效果取决于管制博弈参与者的互动,取决于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系统规则和偶然因素。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制度是“生态理性”的制度,其演化进程中的干扰因素也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历史同时也是市场制度成长的历史。美国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得益于政府经济管制制度的完善。以管制来替代其他激烈的社会变革,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之一。只要政府经济管制制度能将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距离拉近,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持续的快速反应能力,政府的经济管制行为就值得肯定。
凌平,本刊编辑部[7](2003)在《我的2002年》文中研究指明 每一年的回顾都叫人心生感激,生活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回顾过去,我们思念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断想念过去,我们想念生活流走的影像。新年之风吹到我们的脸上,新年之喜飘在我们的脸上,挟新年的快乐之风,回头展望,过去的一年我都做了一些什么? 我们,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一定也是个大世界。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朋友、伙伴、同行一年来的快乐与酸苦、拥有和成
钟禾[8](2002)在《保险业初遇强震撼》文中认为 前不久,中国保监会对外正式公布入世后中国保险的对外承诺,尽管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内容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但对于中国保险企业来说,这一刻依然感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中国保险业的开放时间已进入倒计时。外资保险给我们带来什么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保险部负责人尼盖尔·依斯顿日前指出,中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对内、对外进一步放开,保险产品需求将会大幅增长。他认为,
二、保险业初遇强震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业初遇强震撼(论文提纲范文)
(1)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叙事与叙事学 |
第一节 叙事:叙与事的框架搭建 |
一、叙事构成基础 |
二、传统与非传统 |
三、虚构与非虚构 |
第二节 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理论 |
一、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 |
二、后经典——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
第三节 故事构成:叙事结构的解析 |
一、构成一——叙述视角 |
二、构成二——情节结构 |
三、构成三——人物塑造 |
四、构成四——叙事时空 |
第四节 改编:叙事演绎与媒介改写 |
一、叙事类型、叙事形态、叙事媒介 |
二、改编理念下的演绎改写 |
三、文学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四、电影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五、戏剧与插图的叙事改编 |
章节小结 |
第二章 插图与叙事 |
第一节 插图类型与表现形态 |
一、书中之图 |
二、书外之图 |
三、插图体绘画 |
四、多元之图 |
第二节 通向现实之窗:再现性叙事手法 |
一、空间上的维度转换 |
二、时间上的叙事延续 |
第三节 写实观的转向:表现性叙事手法 |
一、叙事性空间和时间的突破 |
二、装饰性和平面化的倾向 |
第四节 由外部到内部:意向性叙事手法 |
一、外部——绘画观点的彻底变革 |
二、内部——个人幻想和现实融合 |
第五节 走向多元之际:功能性叙事手法 |
一、改写与引用——观念上的叙事 |
二、组合与拼接——多素材的叙事 |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文学流派的叙事手法与插图表现 |
第一节 文学:文本叙事的特色体系 |
一、古代与中世纪的文学 |
二、十六至十九世纪的文学 |
三、二十世纪后的文学发展 |
第二节 意识流小说的叙事 |
一、意识流小说综述 |
二、主观真实论:自我认知向外界投射 |
三、不连贯时空:现在时间与记忆重叠 |
四、叙述的语调:有机整体的语言风格 |
五、拆分与重组:作家碎片式创作方法 |
第三节 新小说派的叙事 |
一、新小说派综述 |
二、反巴尔扎克:抽离情感的直接描述 |
三、物件与环境:重复意象与封闭时空 |
四、万花筒形态:电影小说的摹写模式 |
五、严密的结构:小说嵌套与绘画叙事 |
第四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 |
一、魔幻现实主义综述 |
二、吸收与改写:为写作而写作的模仿 |
三、魔幻的置入:现实基调与虚构融合 |
四、环状式循环:首尾相接的轮回宿命 |
五、真实的传达:确切的在场叙述模式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爱丽尔”系列插图 |
第四章 电影语言的叙述方式和插图表现 |
第一节 电影:影像叙事的技术性表现 |
一、早期摄影发展与电影技术 |
二、形式主义的剪辑与蒙太奇 |
三、现实主义的回归与长镜头 |
第二节 剧本构成的叙事力 |
一、剧本叙事与故事结构 |
二、结构一:时空交错式 |
三、结构二:多层套嵌式 |
四、结构三:视角分段式 |
五、结构四:环形叙述式 |
第三节 蒙太奇的碎片形态 |
一、蒙太奇与剪辑组接 |
二、图形匹配:镜头的拼接效应 |
三、节奏控制:时间段落的串连 |
四、空间切片:连接与拆解可能 |
五、情感联系:特定视点的组接 |
六、蒙太奇的转场 |
第四节 长镜头的连续组织 |
一、长镜头与场面调动 |
二、四维空间:镜头的透视力量 |
三、轴线关系:运动方向与位置 |
四、双重距离:视觉和心理连接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轨迹”系列 |
第五章 戏剧艺术的形式语言与插图表现 |
第一节 戏剧:演绎叙事的地域性发展 |
一、西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
二、东方传统戏剧的发源与延续 |
三、现当代戏剧的全球化发展 |
第二节 剧场演绎结构与互动 |
一、作为剧场的整体视角 |
二、场所构造:舞台环绕与观看切面 |
三、三维布景:构图和错觉的人造性 |
四、特殊装置:意象置入和信息传达 |
五、氛围聚焦:灯光过滤与投影叠加 |
第三节 演员内部的知觉体验 |
一、作为演员的戏内视角 |
二、形体动作:哑剧姿态的衍生启发 |
三、放大细节:身体局部的叙事表现 |
四、移动轨迹:视觉效果的立体呈现 |
五、角色还原:服化与整体质感设计 |
第四节 观众外部的视角控制 |
一、作为观众的戏外视角 |
二、时间机制:分幕情节的推演设计 |
三、空间分割:区域构造与转换模式 |
四、审美距离:观察下的想象与幻觉 |
五、观演关系:集体体验的化学反应 |
本章小结 |
一、结论与分析 |
二、创作实例:“虚构集”系列插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恐怖分子的心理分析 ——以“基地组织”为核心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研究背景及目标 |
一、核心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
(一)核心问题 |
(二)全球恐怖主义事件发展变化分析 |
(三)研究意义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一)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 |
(二)关于“基地组织”的研究 |
(三)关于恐怖分子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它说明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其他说明 |
第一章 “基地组织”及其成员情况 |
第一节 “基地组织”的基本情况 |
一、“基地组织”的组织架构 |
二、“基地组织”的升级换代 |
第二节 “基地组织”成员情况 |
一、“基地组织”人口统计学资料 |
二、“基地组织”的新面孔 |
第三节 “基地组织”成员的人格特质 |
一、恐怖分子是否都是精神障碍者? |
二、恐怖分子基本人格动力 |
三、恐怖组织领导者的人格特质 |
第二章 “基地组织”成员身份认同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一节 “基地组织”的管理理念 |
一、“基地组织”的组织文化 |
二、“基地组织”组织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
第二节 “基地组织”成员在群体中找到自我 |
一、在群体中获得心理需要的满足 |
二、在群体中找到心理归属和认同 |
第三节 “基地组织”成员在群体中失去自我 |
一、从众 |
二、服从 |
第三章 “基地组织”成员行为特征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一节 恐怖分子的行为特征 |
一、1990-2013年“基地组织”恐怖活动的数据统计 |
二、“基地组织”成员活动的基本任务 |
第二节 恐怖分子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析 |
一、心理学解释暴力攻击行为的理论 |
二、暴力攻击行为的心理过程解析 |
第三节 恐怖组织自杀式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析 |
一、自杀式袭击的数据 |
二、恐怖组织对自杀袭击者的心理强化 |
三、自我牺牲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
四、自我牺牲的精神分析学派解释 |
五、自我牺牲的心理咨询学解释 |
第四章 “基地组织”成员观念主张背后的心理因素 |
第一节 “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 |
一、“基地组织”成员的观念主张 |
二、暴力主张的正当化过程 |
三、观念主张中的无意识作用 |
第二节 观念主张背后的代际传递 |
一、强迫性重复的历史使命 |
二、历史使命的代际传递 |
第三节 遵神的旨意而杀戮:宗教依顺心理 |
一、神圣的杀戮 |
二、泛化了的宗教心理 |
第五章 关于治疗恐怖主义的心理学思考 |
第一节 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心理博弈 |
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心理博弈 |
二、媒介传播的心理博弈 |
三、美式反恐的怪圈 |
第二节 拓展治疗恐怖主义的空间 |
一、恐怖组织的衰退律 |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治疗恐怖主义的启发 |
三、治疗恐怖主义之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疗体系 |
结语:结论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城市意象展示与旅行者感知 ——以1930年代上海旅行指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前言 |
附录 |
一、展示上海 |
(一) 娱乐之都 |
(二) 消费之都 |
(三) “罪恶”之都 |
附图 |
二、国内旅行者感知——以来沪近代知识人群体为主要考察对象 |
(一) 繁华背后:黑暗、阶级与战争 |
(二) 带着“国家”的旅程: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回应 |
三、国外旅行者感知——以来华英美记者为主要考察对象 |
(一) 初遇上海:“杂糅”的城市 |
(二) 政治的桥头堡:动乱与战争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缘起 |
2 内容简介 |
3 学术史回顾 |
4 方法 |
5 一些新想法 |
第一章 语境:读书人群体与“未尝梦见”之时代 |
1.1 引论 |
1.2 身处“未尝梦见”之时代 |
1.3 科举制的崩解 |
1.4 “进而劝学” |
1.5 余论 |
第二章 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何者为学? |
2.1 引论 |
2.2 “中体西用”论的逐步消解 |
2.3 以西学为标尺 |
2.4 新认识论的渐次崛起 |
2.5 以政治学为例 |
2.6 余论 |
第三章 读书人群体读书志趣的转移 |
3.1 引论 |
3.2 有了“不少新意” |
3.3 转移的例证:西学西书渐居主流 |
3.4 余论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晚清“劝学”论题举要 |
附录二:晚清学会之“劝学”举要 |
附录三:晚清劝学所之“劝学” |
附录四:晚清报刊之“劝学” |
附录五:晚清“学问分门”与“学术分科”内容举要 |
附录六:晚清读书人读书志趣转移的另一些例证 |
征引文献 |
后记 |
(5)论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动画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的挑战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的机遇 |
第二章 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 |
第一节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与表达 |
第二节 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与拓展 |
第三节 国产动画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国产动画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强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第二节 深化传统文化典籍的开发利用 |
第三节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主旋律”动画作品 |
第四节 借鉴国外经验培育中国动画产业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题和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三节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进展综述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发展 |
第二节 管制经济学的进展 |
第二章 美国奠基时代的管制思想 |
第一节 美国的政治-法律结构 |
第二节 管制的奠基时代 |
第三章 进步运动时期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兴起 |
第一节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兴起的直接原因 |
第二节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兴起的其他因素 |
第四章 大萧条与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发展 |
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冲击 |
第二节 新政时期的美国政府经济管制 |
第五章 战后50-60 年代的美国政府经济管制 |
第一节 50-60 年代的美国政府经济管制 |
第二节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基础的变化 |
第六章 始于70 年代的放松经济管制浪潮 |
第一节 美国政府放松经济管制的直接原因 |
第二节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变化 |
第七章 21 世纪初的美国政府经济管制改革 |
第一节 加州电力危机 |
第二节 公司财务丑闻 |
第三节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改革 |
第八章 美国政府经济管制演进的逻辑 |
第一节 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 |
第二节 新古典经济学的信徒 |
第三节 管制参与者的博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承担的科研项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后记 |
四、保险业初遇强震撼(论文参考文献)
- [1]演绎改写:叙事方式与插图表现手法[D]. 郑琼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恐怖分子的心理分析 ——以“基地组织”为核心案例[D]. 张将星. 暨南大学, 2015(03)
- [3]城市意象展示与旅行者感知 ——以1930年代上海旅行指南为中心[D]. 彭梅. 复旦大学, 2013(04)
- [4]晚清“劝学”简论 ——侧重时代(1895-1911)与学术理路的分析[D]. 夏和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5]论国产动画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 樊译蔚.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6]美国政府经济管制的演进[D]. 郝冰. 吉林大学, 2007(04)
- [7]我的2002年[J]. 凌平,本刊编辑部. 大市场(广告导报), 2003(Z1)
- [8]保险业初遇强震撼[J]. 钟禾. 资本市场,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