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杀虫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杀虫,毒素,蛋白,杆菌,线虫,昆虫,杆状。
杀虫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陆秀青,谢俊雁,丁学知,夏立秋,孙运军[1](2015)在《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的挖掘与分子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制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微生物杀虫剂,其杀虫组分是在芽胞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伴胞晶体。由于Bt杀虫制剂目前依然存在见效较慢、毒力有待提高、害虫产生抗性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影响了Bt制剂的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和使用。为了克服Bt制剂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挖掘新的杀虫毒素以及通过改造现有的杀虫基因等方式来获得新的杀虫菌株和基因资源。为了更快地筛选新型Bt菌株以及杀虫晶体蛋白,笔者建立了一种对Bt原毒素表达谱进行鉴定的新方法,即将Bt菌株产生的晶体蛋白混合物包埋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块中,结合LC—MS/MS分析胶内酶解产生的复合肽段,以快速鉴定晶体蛋白中原毒素的组成。利用该方法笔者发现了多种新型杀虫毒素。目前普遍认为,Cry1类原毒素的C-端区域对伴胞晶体的溶解性及其在昆虫中肠道的毒力有重要影响。由于Cry2类原毒素形成的方形晶体在中肠道内溶解性较差,笔者利用Red/ET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Cry2Aa原毒素与Cry1Ac的C-端区域形成的融合蛋白,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杀虫毒力,结果表明Cry1Ac原毒素的C-端区域能够增强Cry2Aa晶体的溶解性及其在昆虫中肠道的毒力。同时,为了分析Cry1类原毒素C-端区域保守的Cys残基的功能,笔者利用丝氨酸扫描突变对Cry1Ac原毒素C-端区域的14个Cys残基进行单点及迭加突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野生Cry1Ac能够形成典型的菱形晶体,突变Cry1Ac也能形成菱形晶体,但是菱形晶体的长度变短,其中,14个Cys残基全部突变的晶体长度最短。毒力生测结果表明,突变晶体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毒力明显高于野生晶体。(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杨云鹤[2](2015)在《二点委夜蛾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的筛选及其杀虫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幼虫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分别对5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菌株和4种Bt毒素(Cry1Ac、Cry1Ab、Cry2Ab、Vip3A)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这些菌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筛选得到了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菌株Bt SC-40和Bt HD-73;在同样浓度下,对二点委夜蛾幼虫杀虫活性最高的是Cry1Ac和Cry1Ab蛋白,处理72h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2.9%和79.2%,其次是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72h的致死率为50%,Cry2Ab杀虫活性最低,处理72h对幼虫仅有37.5%的致死率。Cry1Ab和Cry1Ac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89μg/g和1.22μg/g。为了明确Bt毒素的作用机理,提取了二点委夜蛾4龄幼虫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蛋白,通过点杂交方法验证了Cry1Ab和Cry1Ac毒素的作用标靶位于中肠BBMV上,通过Ligand blotting分析结合蛋白质谱鉴定,表明其结合蛋白为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类蛋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观察并比较了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含有4种Bt毒素(Cry1Ac、Cry1Ab、Cry2Ab、Vip3A)的饲料后中肠细胞的病理学变化。中肠细胞的病理变化程度与毒素的毒力成正相关,Cry1Ab和Cry1Ac对细胞破坏速度较快,并且无论从细胞线粒体、内质网还是细胞核等角度来看均比另外两种毒素的破坏程度要大,而Cry2Ab和Vip3A毒素处理的中肠不仅发生病变较为缓慢而且处理72h细胞整体的病变部位较前两种毒素要少。(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2)
黄铭杨[3](2015)在《BT杀虫毒素Cry3A与黄粉虫中肠BBMV结合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ry3A蛋白是苏云金芽孢杆菌在芽胞产生时期分泌的一种δ内毒素,可以特异性杀死鞘翅目昆虫。本研究通过表达含有α-胰凝乳蛋白酶酶切位点的Cry3A突变体蛋白Cry3Am,获得Cry3A毒蛋白杀虫活性核心片段aCry3A,验证Cry3A毒素致死过程中多聚体离子通道的存在,探究Cry3A毒素非核心区域α1-α3的作用,并寻找增加Cry3A杀虫活性的办法。具体方法如下:将实验室保存的pET28a-cry3am质粒转入感受态细胞,表达突变体Cry3Am3蛋白;用α-胰凝乳蛋白酶对Cry3Am进行酶切后获得了55kD的有毒核心片段;参考鳞翅目昆虫刷状缘膜囊泡(BBMV)的MgCl2沉降提取法,成功分离到了黄粉虫的BBMV;通过Western Blot对Cry3A会在BBMV上形成多聚体蛋白通道假说进行验证;将毒素与黄粉虫复合配方饲料混合饲喂给刚孵化的黄粉虫幼虫,评价突变体蛋白Cry3Am的致死性,探究非核心区域α1-α3片段的作用。其结果为化学发光后Western Blot形成的照片中活性片段aCry3A在110kD,165kD,225kD区域形成了阴影;在饲养复合饲料中混合0.12%毒素的情况下,Cry3Am的致死率为22.6%,aCry3A的致死率为24.1%,Cry3A的致死率为3.7%。本文通过对Cry3A与黄粉虫中肠BBMV结合特性的研究发现Cry3A毒素在致死过程中会形成多聚体蛋白通道,破坏昆虫中肠细胞渗透压平衡,Cry毒素非核心区域α1-α3片段对多聚体蛋白通道的形成没有任何影响;在核心区域aCry3A和非核心区域α1-α3之间可以插入α-胰凝乳蛋白酶酶切位点的突变体蛋白Cry3Am可以提高Cry3A毒素的杀虫活性。(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期刊2015-06-01)
马丽娜[4](2013)在《多位点杀虫毒素BtA对茶园主要害虫防控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BtA对茶园重要害虫茶小绿叶蝉和蚜虫的田间控制效果,评估BtA对天敌昆虫草间小黑蛛数量的影响及在茶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BtA对小绿叶蝉和蚜虫的控制效果与高效氯氰菊酯相当,对天敌昆虫的毒性较低。BtA施用14 d后在茶叶和土壤中可以完全消解,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杀虫剂,可以在茶园害虫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7期)
房云[5](2010)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09FLYB1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寄生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二者互惠共生。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包含3个属: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分别与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和小杆科拟异小杆属(Heterorhabditidoides chongmingensis)线虫共生。利用大蜡螟幼虫诱捕线虫的方法从宜兴土样中的分离出一种昆虫病原线虫,标记为09FLY1。从该线虫体内分离到一株杀虫活性较强的共生菌菌株09FLYB1。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无芽孢,菌体呈短杆状。通过构建菌株09FLYB1 16S rDNA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理生化性状从而确定其为沙雷氏菌属细菌。16S 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菌株09FLYB1与Serratia nematodiphila DZ0503SBS1T和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 Sakuensis KREDT的同源性最高,都是99.855%;菌株09FLYB1的生理生化性状与Serratia nematodiphilaDZ0503SBS1T最为接近,只有3个性状不同;数值分类结果显示菌株09FLYB1也与Serratia nematodiphila DZ0503SBS1T的相似性系数最大(0.86);这些结果表明菌株09FLYB1是Serratia nematodiphila的一个菌株。共生菌菌株09FLYB1的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符合一般细菌的生长规律,共生菌在对数生长初期即产生胞外杀虫蛋白,在对数生长末期(28 h)血腔毒力达到最大,此时昆虫死亡率为100%,确定共生菌菌株胞外杀虫蛋白最优发酵时间为28 h。测定09FLYB1发酵液上清对大蜡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的毒力。当1 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肛g发酵液脱盐冻干粉时,168 h后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32.6%,存活幼虫的体重抑制率为48.2%。发酵液上清液中的杀虫物质对蛋白酶K敏感,上清液经蛋白酶K水解处理后杀虫活力下降很大,死亡率仅为8.3%;表明发酵液中杀虫活性主要组分为蛋白质。用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发酵液对大蜡螟老熟幼虫的血腔毒力测试结果表明,菌株发酵液中粗蛋白对大蜡螟老熟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7μg·μL-1。09FLYB1胞外杀虫蛋白粗提物冻干粉经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出现2个峰,分别标记为09FLYB1G-Ⅰ和09FLYB1G-Ⅱ.1g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100μg 09FLYB1G-Ⅰ和09FLYB1G-Ⅱ冻干粉检测胃毒活力,168 h后09FLYB1G-Ⅰ对昆虫的校正死亡率为52.8%,存活幼虫的体重抑制率为75.3%;09FLYB1G-Ⅱ对昆虫的校正死亡率为11.5%,存活幼虫的体重抑制率为25.6%。该结果显示09FLYB1G-Ⅰ为胃毒力活性峰。检测血腔毒力时,向每头大蜡螟体内注射10μL浓度为2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溶解液,09FLYB1G-Ⅰ的校正死亡率为94.7%,09FLYB1G-Ⅱ的校正死亡率为25%,表明09FLYB1G-Ⅰ为血腔毒力活性峰。将09FLYB1G-Ⅰ过DEAE 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得到1个峰,标记为09FLYB1D-Ⅰ。检测胃毒活力时,按照1 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μg冻干粉的比例添加09FLYB1D-Ⅰ,09FLYB1D-Ⅰ校正死亡率为53.6%体重抑制率为78.2%。检测血腔毒力时,向每头大蜡螟体内注射10μL浓度为2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溶解液,09FLYB1D-Ⅰ校正死亡率为100%。非还原性SDS-PAGE图谱和还原性SDS-PAGE显示,杀虫蛋白经过分子筛和离子柱分离纯化后,在分子量50 kDa附近有一明显蛋白条带,表明该蛋白只有一个亚基。根据非还原性SDS-PAGE图谱计算该杀虫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24 kDa,标记为09FLYB1P53。进一步测定杀虫蛋白09FLYB1P53对大蜡螟幼虫致死中浓度(LC50),杀虫蛋白09FLYB1P53的血腔毒力半数致死浓度为0.4μg·μL-1;胃毒毒力半数致死浓度为96.94μg·g-1.(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12-01)
阚飞[6](2009)在《昆虫病原菌菌株RG-1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蜡螟幼虫诱捕的方法从土样中诱捕昆虫病原微生物,对得到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经过纯培养后,再进行回复感染实验,得到了1株杀虫活性较强的昆虫病原细菌菌株RG-1。对菌株RG-1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生理生化性状与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 Sakuensis(?)勺比较吻合,只有2个性状不同,而与Serratia nematodiphila有9个性状不同,与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 Marcescens也有8个性状不一样。16SrDNA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菌株RG-1与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 Sakuensis的16SrDNA的同源性最大为99.855%,与Serratia nematodiphila的同源性亦为99.855%,与Serratia marcescens subsp. Marcescens的同源性次之为99.566%。通过构建菌株RG-16S rDNA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理生化性状从而确定其为沙雷氏菌(Serratia)。菌株RG-1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菌体呈杆状,周身鞭毛;菌落颜色为红色或淡粉红色,圆形且平坦,边缘光滑,并且相互粘连,单菌落较难分开。菌株RG-1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果糖、木糖、淀粉、甘露糖、纤维二糖、山梨糖、肌醇、卫芳醇、阿拉伯醇、侧盏金花醇、甘露醇、木糖醇、苦杏仁苷、胆汁七叶苷、七叶苷、鸟氨酸、粘液酸、尿素、葡萄糖酸盐、枸橼酸盐、N-乙酰葡萄糖胺、葡萄糖胺,不能利用乳糖、棉子糖、赤藓醇、丙酮酸钠、酒石酸盐、丙二酸盐、丙二酸盐、糊精。菌株RG-1氧化酶反应为阴性,接触酶反应为阳性,蛋白酶反应为阳性。实验测得其生长曲线符合一般细菌的生长规律;其在pH2至pH12的情况下都能生长,其最适生长pH为8.00;盐浓度耐受范围为1%-10%,最适生长盐浓度为1%。测定RG-1发酵液上清对大蜡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的毒力,当1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μg发酵液冻干粉时,其对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33.6%,168h后体重抑制率为52.2%。向老熟幼虫血腔内注射20μL浓度为1.0μg·1μL-1的发酵液冻干粉溶解液,其校正死亡率为93.3%。将昆虫病原细菌菌株RG-1的菌体细胞浓度稀释成如下梯度:107、106、105、104、103、102、101,注射大蜡螟老熟幼虫血腔内,测得其半数致死剂量为187.66个菌体细胞。发酵液上清液中的杀虫物质对蛋白酶K敏感,上清液蛋白酶K水解处理后杀虫活力下降很大,死亡率仅为31.1%;表明发酵液中杀虫活性主要组分为蛋白质。RG-1菌株胞外杀虫蛋白粗提物对大蜡螟初孵幼虫的胃毒毒力很高,当1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μg杀虫蛋白粗提物时,168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45.5%,生长抑制率也达到了75.2%。将杀虫蛋白粗提物溶解,并稀释到浓度为1.6μg·μL-1,用微量注射器将稀释好的杀虫蛋白粗提物10μL注射到大蜡螟的血腔内,24h后大蜡螟校正死亡率为95.2%。表明菌株RG-1胞外杀虫活力比较强。RG-1胞外杀虫蛋白粗提物冻干粉经Sephadex G-75凝胶层析出现2个峰,分别命名为RGS-Ⅰ和RGS-Ⅱ。检测胃毒活力时,都按照1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μ冻干粉的比例分别添加RGS-Ⅰ和RGS-Ⅱ, RGS-Ⅰ校正死亡率为50.7%,168h后体重抑制率为77.3%;RGS-Ⅱ校正死亡率为29%,体重抑制率为25.4%;该结果显示RGS-Ⅰ为胃毒力活性峰。检测血腔毒力时,向每头大蜡螟体内注射10μL浓度为1.6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溶解液,RGS-Ⅰ的校正死亡率为94.1%,RGS-Ⅱ的校正死亡率为30.6%,表明RGS-Ⅰ为血腔毒力活性峰。将RGS-Ⅰ过DEAE 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柱,得到2个峰,分别命名为RGD-Ⅰ和RGD-Ⅱ。检测胃毒活力时,都按照1g人工饲料中添加100μg冻干粉的比例分别添加RGS-Ⅰ和RGS-Ⅱ,RGD-Ⅰ校正死亡率为27.9%,体重抑制率为24.2%,RGD-Ⅱ校正死亡率为55.6%,体重抑制率为78.2%,结果显RGD-Ⅱ为胃毒力活性峰。检测血腔毒力时,向每头大蜡螟体内注射10μL浓度为1.6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溶解液,RGD-Ⅰ校正死亡率为28.3%,RGD-Ⅱ校正死亡率为91.7%,结果显示为RGD-Ⅱ为血腔毒力活性峰。非还原性SDS-PAGE图谱和还原性SDS-PAGE显示,杀虫蛋白经过分子筛和离子柱分离纯化后,在分子量50kDa附近有一明显蛋白条带,表明该蛋白只有一个亚基。根据非还原性SDS-PAGE图谱计算该杀虫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2kDa,命名为RG1P52。(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田永清,徐汉虹,黄志伟[7](2009)在《光活化杀虫毒素的筛选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文献报道和作者的研究经验,总结并介绍了光活化杀虫毒素的4种筛选方法即蚊幼虫试验法、大肠杆菌试验法、化学反应法、2′-7′-二氯二氢荧光素试验法,简述了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评述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张杨,纪明山,盖芳,谷祖敏[8](2009)在《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生化酶活力测定方法,对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它对温室白粉虱(Whitefly)成虫和若虫的离体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的离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毒素处理4h后对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高达90.8%和54.0%;该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成虫和若虫离体羧酸酯酶的抑制率极低,仅为1.9%和18.0%。因此,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强烈抑制作用可能是致死温室白粉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刘敬瑞[9](2009)在《嗜线虫沙雷氏菌菌株DZ0503SBS1~T杀虫活性相关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寄生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二者互惠共生。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属于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菌,包含3个属: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分别与斯氏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科(Heterorhabditidae)和小杆科拟异小杆线虫属(Heterorhabditidoides chongmingensis)线虫共生。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为目前已发现的抗虫基因最多的细菌,其分泌的杀虫毒素蛋白对多种害虫具有杀伤作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已成为一类新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资源。为寻找新的杀虫毒素资源,本研究对本实验室分离的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新种嗜线虫沙雷氏菌(Serratia nematodiphila)的模式菌株DZ0503SBS1T的杀虫活性进行评价,研究其杀虫活性相关生物学特征,开展了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共生菌菌株DZ0503SBS1T的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符合一般细菌的生长规律,共生菌在对数生长初期即产生胞外杀虫蛋白,在对数生长末期杀虫活力达到最大,在发酵26h时死亡率为100%,所以最优发酵时间为26h。以大蜡螟为生测昆虫,对共生菌发酵液上清液对大蜡螟初孵幼虫和老熟幼虫的毒力进行测定,在100μg·g-1人工饲料时,96h后初孵幼虫校正死亡率为36.84%。体重抑制率为50.64%。老熟幼虫以10μl/头注射血腔内,12h后校正死亡率为94.74%。共生菌菌体以1000个/头、100个/头、10个/头注射大蜡螟老熟幼虫血腔内,12小时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89%、63.16%和42.11%。发酵液上清液中的杀虫物质对热比较稳定,60度处理30min后活力减小不大,死亡率仍达到80%;对蛋白酶K敏感,上清液蛋白酶K水解处理后杀虫活力下降40%。共生菌胞外杀虫蛋白粗提物对大蜡螟初孵幼虫的胃毒毒力很高,在100μg·g-1人工饲料时,校正死亡率达到55%,生长抑制率也为74.67%。说明我们分离得到的共生菌胞外杀虫活力非常强。在将杀虫蛋白粗提物冻干粉OD280稀释为0.1,用微量注射器将稀释好的杀虫蛋白粗提物10μL注射到大蜡螟的血腔内,8h后大蜡螟校正死亡率为100%。胞外杀虫蛋白粗提物冻干粉经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出现3个峰,检测胃毒活力时冻干粉以20μg·g-1加入人工饲料,实验结果显示峰2为活性峰,96h校正死亡率为50%,体重抑制率为86.30%。检测血腔毒力时以1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注射大蜡螟,结果峰2为活性峰,12h的校正死亡率为68.42%。过DEAE--Sephacryl阴离子交换柱,得到3个峰,检测胃毒活力时冻干粉以20μg·g-1人工饲料,峰3为活性峰,校正死亡率为45%。体重抑制率为48.43%。检测血腔毒力时以1μg·μl-1杀虫蛋白冻干粉注射大蜡螟,峰3为活性峰,12h的校正死亡率为50%。SDS-PAGE电泳图谱显示,经过分子筛和离子柱分离纯化后的活性峰3为一明显蛋白条带,表明共生菌菌株DZ0503SBS1T的杀虫毒素蛋白由一条多肽链构成。根据蛋白Marker分子质量和电泳迁移率获得的线性曲线,结合活性峰3的电泳迁移率计算出该活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9.6 kDa。由此可见,在经分子筛和离子交换后蛋白成分就比较简单,几乎没有其他杂蛋白。这为进一步分进行离纯化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张一折,王吉中,刘国祥[10](2008)在《光杆状菌属细菌杀虫毒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Bt制剂的大量使用及表达Bt毒素的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已引发了抗性昆虫种群的发展,光杆状菌属细菌产生的杀虫毒素蛋白是一类高效、杀虫谱广的新型杀虫蛋白,使得有限的用来开发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基因资源得到了补充。对近年来发现的Tc蛋白毒素复合体、PirAB双元毒素及其致软毒素(Mcf)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见解。(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24期)
杀虫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筛选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幼虫高毒力的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分别对5株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菌株和4种Bt毒素(Cry1Ac、Cry1Ab、Cry2Ab、Vip3A)的杀虫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这些菌株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筛选得到了对二点委夜蛾幼虫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菌株Bt SC-40和Bt HD-73;在同样浓度下,对二点委夜蛾幼虫杀虫活性最高的是Cry1Ac和Cry1Ab蛋白,处理72h幼虫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2.9%和79.2%,其次是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A,72h的致死率为50%,Cry2Ab杀虫活性最低,处理72h对幼虫仅有37.5%的致死率。Cry1Ab和Cry1Ac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0.89μg/g和1.22μg/g。为了明确Bt毒素的作用机理,提取了二点委夜蛾4龄幼虫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蛋白,通过点杂交方法验证了Cry1Ab和Cry1Ac毒素的作用标靶位于中肠BBMV上,通过Ligand blotting分析结合蛋白质谱鉴定,表明其结合蛋白为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类蛋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别观察并比较了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含有4种Bt毒素(Cry1Ac、Cry1Ab、Cry2Ab、Vip3A)的饲料后中肠细胞的病理学变化。中肠细胞的病理变化程度与毒素的毒力成正相关,Cry1Ab和Cry1Ac对细胞破坏速度较快,并且无论从细胞线粒体、内质网还是细胞核等角度来看均比另外两种毒素的破坏程度要大,而Cry2Ab和Vip3A毒素处理的中肠不仅发生病变较为缓慢而且处理72h细胞整体的病变部位较前两种毒素要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虫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陆秀青,谢俊雁,丁学知,夏立秋,孙运军.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的挖掘与分子改造[J].华中昆虫研究.2015
[2].杨云鹤.二点委夜蛾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毒素的筛选及其杀虫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
[3].黄铭杨.BT杀虫毒素Cry3A与黄粉虫中肠BBMV结合特性的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4].马丽娜.多位点杀虫毒素BtA对茶园主要害虫防控及其生态安全性评估[J].福建农业科技.2013
[5].房云.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09FLYB1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6].阚飞.昆虫病原菌菌株RG-1的分离鉴定及其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与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7].田永清,徐汉虹,黄志伟.光活化杀虫毒素的筛选方法[J].广西农业科学.2009
[8].张杨,纪明山,盖芳,谷祖敏.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杀虫毒素对温室白粉虱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
[9].刘敬瑞.嗜线虫沙雷氏菌菌株DZ0503SBS1~T杀虫活性相关生物学特性及杀虫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0].张一折,王吉中,刘国祥.光杆状菌属细菌杀虫毒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