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用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用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邱宇星[1](2020)在《可降低稠油粘度的泡沫驱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稠油资源在石油资源中的占比超过20%,对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埋藏较深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较难见效,不能得到理想的采收率,以研究区为例,1997年5月开始注水开发,截止到2012年4月,已开发15年,含水率高达85%,目前采出程度仅6.18%,采出程度低,泡沫驱作为一种先进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技术,其在地层中优良的封堵性能及对流体的选择性,具备很大的发展前途。而针对研究区原油具有高粘度的特点,在泡沫驱提高波及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泡沫降低原油粘度从而调整流度比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进而提高最终采收率,这对稠油开发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进行可降粘的泡沫驱油体系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通过泡沫降粘实验确定了有效浓度为0.1%,温度70℃以上泡沫体系能达到最优降粘效果。然后采用搅动法,在研究区油层条件下,对多类起泡剂开展了筛选和评价,得到了发泡性能较好,稳定性较强的KX-048起泡剂,进而对该起泡剂进行适应性分析,结果证实了随矿化度的增加,起泡剂性能下降;原油存在消泡的作用,含油量上升将会降低泡沫的封堵能力,但当含油量为10%时,泡沫仍然能满足泡沫驱的性能要求。泡沫的压力测试表明,压力越高,其发泡能力和稳定性越强。泡沫的封堵能力测试表明,当有效浓度达到0.1%时,泡沫的阻力因子达到峰值58.9;当气液比为1.0:1.0,泡沫具有理想的封堵效果,当渗透率高于485×10-3μm2时,泡沫的阻力因子将趋于稳定,为65左右,泡沫体系具有较强的封堵性能。最后进行泡沫流度改善实验研究和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KX-048起泡剂通过降低原油粘度明显降低水油流度比,降幅达70%以上,同时增强泡沫油流度比,控制驱油体系的平面推进,防止窜流和指进现象。对比KX-048与XHY-4,KX-048起泡剂对流度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见气时间更晚,综合含水率可降为68.32%,比XHY-4起泡剂降低了6.46%,XHY-4提高采收率为11.57%,KX-048提高采收率为19.96%,表明降低稠油粘度后,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更为明显。

王雷[2](2018)在《A石化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更大了,而石油更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石油的勘探开发及集输处理过程都会使用油田化学品,从而催生了一大批油田化学品企业。目前国内油田化学品生产企业有上万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已在中石油集团公司质量认可入网的企业有两千多家,且每年都会新增数百家。其他贸易型的企业就更多了,企业数量越多,企业间的竞争就越激烈,而企业间竞争的焦点主要就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市场营销策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每家企业都想做到最好,至少是能够达到油田施工的要求才能够进入市场,这一点基本都能够达到,只是及格和优秀的差别而已。而每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就差别较大了,每个企业领导团队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所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在产品或服务同质化的情况下,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就成为市场胜负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首先要了解外部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再运用一系列的市场营销手段进行产品定位,最终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好的市场营销策略能够让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立足于不败之地。本文分析了 A石化公司的近况和市场营销情况,指出A石化公司在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在对市场信息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公司新的市场营销目标,打破公司的传统市场营销模式,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从而扩大销售,提高效益。

吕其超[3](2018)在《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稳定、流变及滤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其高效开发对保障我国油气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水力压裂是国内最广泛应用的压裂改造技术,在实现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中正起着关键作用。但常规水力压裂作业对水资源消耗巨大,在缺水地区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并且对环境存在潜在污染风险。同时,常用的水基植物胶压裂液还存在破胶不完全、残渣含量高、地层吸附堵塞、粘土膨胀、返排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压裂开发效果。鉴于此,本文对具有“低耗水量、环保、高效、清洁”特征的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体系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了该泡沫体系的稳定、流变和滤失特性,研发了N2/液态CO2泡沫体系增粘及降滤失技术。筛选了溶解性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强、环保性良好的氢氟醚作为N2/液态CO2混合体系的起泡剂,从溶解性、起泡性、稳泡性、吸附性、界面流变性等方面研究了氢氟醚对N2/液态CO2泡沫的稳定特性,结合起泡体积、半衰期、界面扩张粘弹性、耐温性等测试数据,分析了适合发泡稳泡的氢氟醚分子结构类型,优选氟代丁烷乙基醚作为N2/液态CO2体系的起泡剂。利用自主设计的大型管式流变测试系统,研究了温度、压力、泡沫质量等因素影响下的泡沫流变特性,添加氢氟醚所形成的N2/液态CO2泡沫明显提升了液态CO2基液粘度,泡沫体系呈现剪切稀释特征,有效粘度在泡沫质量80%左右时达到最高值;研究了泡沫流变指数n、稠度系数K、摩阻系数随泡沫质量、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幂率模式下的泡沫流变参数关联式,平均计算误差小于10%。研制了N2/液态CO2泡沫动态滤失测试装置,分析了泡沫质量、岩心渗透率、温度、压力对泡沫滤失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液态CO2、添加氢氟醚的液态CO2、N2/液态CO2混合体系等流体相比,N2/液态CO2泡沫表现出良好的滤失控制能力;滤失压降(2MPa)下,泡沫质量由28%升高到80%时,滤失系数和初滤失量明显降低,但泡沫质量较高时,则不利于滤失控制;对于质量50%-80%的泡沫,当岩心渗透率升高约2个数量级时,滤失系数相应增大约1个数量级;当滤失压降较高时,低质量泡沫(30%)滤失控制能力可能反而强于高质量泡沫(80%);滤失后的岩心伤害研究表明,N2/液态CO2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清洁性。创新性的研发了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增粘及降滤失技术。综合分析了N2/液态CO2泡沫体系流变和滤失的敏感因素,研制疏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分散液作为强化剂,纳米颗粒可吸附到液态强化剂和N2(或液态CO2)的界面上,形成颗粒“盔甲层”,提升了界面扩张粘弹模量;N2/液态CO2泡沫中加入纳米强化剂后,基于内部界面结构和强度的改善,泡沫有效粘度获得大幅提升,且对温度敏感性减弱,80℃时泡沫有效粘度仍可高于50mPa?s,纳米强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增粘效果;探究了纳米强化剂作用下的泡沫渗滤过程,量化分析了泡沫贾敏效应和液膜壁面滑移效应产生的阻力,纳米强化剂的加入使泡沫滤失系数下降了近1个数量级,同时泡沫滤失行为对温度、压降、岩心渗透率等因素的敏感性减弱;渗透率恢复实验表明,含纳米强化剂的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具备低伤害性。

姜少慧[4](2015)在《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及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对石油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石油开采力度也随之加大,出现了陆上石油资源储量降低及开发要求升高的局面。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石油资源的勘探范围逐渐由陆上扩展至海洋。海底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为社会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海洋石油开发工作在提供石油能源的同时也发挥着双刃剑效应——溢油灾害的存在给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危害。对海洋溢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构建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海洋溢油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很大帮助,在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溢油致灾因子呈现多样化: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技术陈旧、设备故障;油气储运过程中管线破裂、船舶碰撞;石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素质;生产操作层的身体状况、思想素质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应性等溢油安全因素,多样化的致灾因子给溢油灾害的防范和救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海洋溢油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资料显示:以往专家和学者对海洋溢油风险的防范工作主要从研发先进监测系统、提升监测数据准确度等方面进行溢油灾情的监测和防范,注重凭借监测技术对企业风险等级进行确定。从导致原因上来看,海洋溢油属于人为灾害,人的行为与致灾因子的动态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拟以溢油致灾因子中的人为要素为切入点,从管理学角度出发,将相对可控的人为因素分为组织管理层和生产操作层两类评价指标,进行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研究,对于海洋石油企业中存在的溢油风险,要加强灾害应急工作的建设,基于Haddon模型的“三阶段、三因素”理论,将我国溢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现状分析,找出灾前监测、灾中应急、灾后治理三个应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剖析。借鉴美国、加拿大的先进海洋溢油应急管理经验,为我国构建高效的海洋溢油灾害应急体系提出详细对策和建议。将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进行思路和内容上的梳理,本论文的研究顺序及框架内容如下:(1)海洋溢油风险评估及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将溢油风险及灾害应急管理进行概念和内容上的表述,介绍了风险评估、应急体系构建的常用方法和研究模型,对海洋溢油灾害研究过程遵循的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保障研究开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2)海洋溢油灾害成因及危害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为例对海洋石油企业的生产特点、组织结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概述,特殊的生产环境和生产特点决定了海洋溢油事故存在的必然性,将存在于油气勘探、生产开发和油气储运不同环节的溢油种类进行分析,确定事故来源及造成溢油灾害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溢油颗粒在海洋环境中迁移规律的分析,明确溢油灾害对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及人类社会造成的具体危害,论证了对溢油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和构建灾害应急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3)海洋溢油灾害的致灾因素机理分析在明确海洋溢油灾害危害程度的基础上,根据溢油灾害种类对溢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进行分类剖析,确定不同类型溢油灾害的发生机理、灾害特征及灾害防治要求,为下文从管理角度进行溢油风险指标的识别和选取做铺垫。(4)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分析根据海洋石油企业生产特点,分别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能力、生产操作层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环境等方面进行溢油灾害影响因素的选取,将选取指标设计成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因素调查问卷,选取熟知海洋石油企业管理及生产过程的专家对调研内容进行详细填写和内容反馈,将获得的微观数据统计整理,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溢油风险因素进行关键因子识别,确定各级溢油风险指标。最终确定的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因素集涵盖:管理者应急处理能力、管理监督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企业规章制度的适应性、组织管理精细化程度、企业奖罚机制合理性;生产操作者的学历程度、从业时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生理素质、责任意识、道德品质、岗位忠诚度、所处的工作和休息环境,共17个具体指标。(5)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过程及结果运用鉴于每个海洋石油企业的具体生产状况存在差异,溢油风险指标的权重也各不相同,以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为研究对象,运用前面章节确定的溢油风险因素集,对该企业进行溢油风险等级评估工作的实证分析,邀请该企业高层管理者和资深业务专家对该企业各项溢油灾害风险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权重,构建溢油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随机选取企业中从事管理和生产的员工进行企业溢油风险状况调查,将调研数据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由评价结果得出,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的总体溢油风险等级较低,但生产操作层的业余环境指标处于风险较高的等级。因此,需要加强员工业余休息环境的改善或缩短员工单个作业周期,以缓解自然环境给员工工作和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作业效率和准确度。由风险评价过程可以看出,对于风险等级较高指标所涉及的管理和生产环节,需及时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程序合理化调整,以期降低企业溢油风险,确保海洋石油生产工作安全进行。(6)海洋溢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海洋石油企业对溢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是防范溢油灾害的有效措施;同时,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在企业进行溢油防范和治理工作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Haddon模型的分析理念,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行现状分析和原因查找,在美国、加拿大等先进海洋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启发下,结合我国海洋石油企业实际情况,分别从灾前监测预防阶段、灾害应急处置阶段和灾后评估治理阶段分层次、分阶段地提出建设高效海洋溢油灾害应急体系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在企业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结合海洋石油企业生产特点,对海洋石油企业的溢油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构建高效海洋溢油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在以往凭借监测技术对海洋溢油灾害风险进行等级确定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和生产操作层选取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内容构思和过程探索,实现了溢油风险分析角度和风险等级确定方法上的创新。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继续结合海洋石油企业具体运营状况,对管理和生产中的安全指标进行更加细致的总结和归纳,促进溢油风险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期为保护海洋生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帮助。

康彦彦[5](2013)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东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城市,城市发展对资源依赖明显,因资源而发展,也会因资源减少或枯竭而面临困境。作为典型的石油资源城市,油气资源供应不仅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阶段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的资源日益短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竞争力整体较弱等问题和困境,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并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资源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在对资源型城市内涵、产业形成发展规律等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1、在明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实践,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并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机制内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体系中,从而构建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力系统模型。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层面,一方面分别基于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两个不同层面视角,具体分析金融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3、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四个子系统,分析了各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基于系统论角度,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置于社会、资源、环境——一个开放、动态运行的复杂巨系统中分析,以此构建了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针对以上构建的所有模型,论文以东营为例,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统计分析法,依次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分析。

于敬波[6](2013)在《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探究》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又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全球市场的定位和开拓,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胜利油田的石油工程服务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是中石化集团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第一章从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大背景出发,结合中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板块专业化重组整合的企业背景,指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意义。第三章对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历程进行了概括,并且指出了该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第四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内外部优劣势条件进行了分析,进而找出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潜在的机遇,确定最终的战略选择。第五章结合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对胜利油田的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进行目标市场分析,从而准确定位。第六章明确了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及重点,并且采取了可行的保障措施,确保“走出去”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丁晓[7](2013)在《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包括钻井废弃物、生产废水等大量的废弃物,如若处理、处置不当,废弃物中的石油类、重金属、盐类等污染物进入环境,会对土壤、地下水、海洋等产生危害。末端治理的模式已经无助于减少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问题,因此,油田废弃物的全过程管理成为解决油田废弃物污染问题的必要手段。本文首先对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油田废弃物管理从国家法律体系建设、行业和企业的管理技术与实践方面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与我国的油田废弃物管理相关方面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在油田废弃物管理上的改进空间: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法律;可将排放标准进一步细化;加强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建设,出台最佳管理做法的指导性文件;加强行业协会在油田废弃物管理中的参与。油田废弃物产生阶段,分析了油田废弃物的来源,废弃钻井液和钻屑以及生产废水的特性和产量估算,将废弃物分为一般油田废弃物和危险油田废弃物,修正了化学品评分排序模式(SCRAM),总分计算中增加了环境效应因子。将修正后的SCRAM方法应用于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的识别,识别出54种主要污染物,包括17种无机物、10种烷烃、7种氯代烃、3种苯系物、1种硝基苯、1种酚类、1种酯类、14种多环芳烃。最后分析了油田废弃物中的主要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的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油田废弃物的处理处置阶段,对钻井废弃物和生产废水的处理处置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处理处置技术选择提供了基础信息。建立了油田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和生命周期成本(LCC)模型,提出了二者的集成框架,使用生态效率的理念将二者集成后构建了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油田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埕海油田的钻屑管理方案选择中。分析了两种动力类型(柴油或电)下埕海油田三种钻屑管理情景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生命周期成本,并对集成结果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还研究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不同加权方法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最终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影响评价权重以及使用的动力类型,均未对最终的决策结果产生影响;(2)最优的钻屑处理处置方案为情景3,即钻屑在固液分离预处理后,装载、运输到处理中心,固化后回用进行铺路。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管理修复阶段,界定了土壤通用基准值的概念,英国CLEA模型的用地类型参数、受体参数、建筑物类型参数、土壤参数使用我国的数据进行了修正,添加28种油田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的毒理和物化特性数据入数据库,获取了我国五种典型土壤类型(红壤、黄壤、黑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三种用地类型(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下的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油田废弃物中36种主要污染物污染场地土壤通用基准值(GAC),为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初步判定场地是否需要修复的限定值。建立了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从技术性能、目标污染物、成本、适用条件,可能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对13种修复技术进行了描述与对比分析,为特定场地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提供了基本信息。最后,提出了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的流程与筛选的指标体系。最终,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要素和19个二级要素,8方面管理内容和8个运行机制的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并提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要素分别是:方针和目标、规划、实施和运行、审查和计划更新、管理评审。19个二级要素分别是:方针、目标和指标、法律法规要求、废弃物识别和分类、基础设施要求、废弃物管理方案制定、风险识别与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制定、组织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体系文件、文件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监测、不一致时的纠正措施、体系审核和记录。8方面管理内容包括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油田废弃物的识别,分类与存储,油田废弃物的转运与跟踪,油田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油田废弃物管理方案的制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社会责任。8个运行机制包括明确方针目标、组织问责制机构、监测、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和检验制度、制定合理的油田废弃物管理方案和实施程序、建立文件控制和编制系统、建立培训系统和交流制度、建立审核制度。

展超[8](2011)在《胜利石油管理局钻探业务板块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曲折复苏,油气行业恢复性增长,需求迅速反弹,供应总体上升,价格高位运行。与此同时,中国油气行业继续保持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西部接替东部,海上补充陆上,石油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为油气工程技术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市场。石油钻探是运用岩石破碎力学的基础理论,借助专门工具,按照地质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查清地层构造,发现和探明油气资源的过程。在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中,钻探一直居于核心地位,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龙头产业。中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大多是在一体化的石油石化公司内部运行和发展起来的,独立运行的时间还不到10年,相比国际知名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其管理方式大多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对于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也缺乏足够的重视。1999年中石化集团核心业务上市后,胜利油田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从石油生产主业中分离出来,自负盈亏,直接面向市场竞争。目前,国内钻探队伍总量过剩,油气钻探难度不断增强,国际巨头行业寡头垄断,技术壁垒巨大。因此胜利钻探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将面临着激烈竞争。所以,研究胜利钻探业务板块竞争战略,对提升胜利钻探的竞争实力和维持胜利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理论综述部分首先对国内外战略相关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探讨。在胜利石油管理局钻探业务板块(以下简称胜利钻探)外部环境分析过程中,利用PEST模型对国际国内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通过行业关键成功要素识别,对外部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了胜利钻探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胜利钻探内部资源环境分析过程中,分别分析了胜利钻探的组织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运用对企业价值链模型,通过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对胜利钻探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识别,得出了胜利钻探的优势和劣势。战略选择部分运用SWOT分析矩阵和定量战略评价矩阵对胜利钻进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应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结论并具体制定了差异化战略内容。战略实施部分则提出了加大设备投入、开拓外部市场、推进技术创新、强化经营管理、强化安全环保、着力抓好队伍建设,打造石油工程铁军六方面的保障措施。

韩恩泽[9](2010)在《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经济体制的改变、市场需求的变化、资源枯竭等原因,我国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过高,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城市竞争力差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石油已经枯竭,面临矿竭城衰的严峻形势。而这些城市多为区域的经济、政治中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何避免矿竭城衰,使这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实现经济转型是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比较与借鉴,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下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界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分析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和特征、现状及特点。在对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进行必然性分析。其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进行评价,确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能力评价的内涵与思路,从石油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保护四个角度构建了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庆市等六个典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水平进行横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而复杂的问题。再次,论文对我国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石油企业退出机制三方面进行研究,构建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理论体系。论文研究了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和演进机制,确定了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时机选择,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结合石油资源城市特点对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提出了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过程中,资源枯竭和石油企业改制的难题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论文分析了石油企业退出的特殊壁垒并提出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提出选择适当的退出途径的依据。最后,论文对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了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提出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总体战略与对策建议,并从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作用、特征和途径等方面,探讨了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以东营市为例,对我国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基本社会经济情况及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并对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毕燕茹[10](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文中提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通过贸易、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不仅拓展了一国产业活动的地域空间,而且改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特点。一国产业结构演进日益受到国际分工和他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刻影响,国家间产业结构演进形成客观互动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演进趋势。在经济区域化主流发展态势下,产业结构国际化更多表现为国际区域化特征。随着国家间产业结构互动程度的深入,国与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关系,最终形成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整体演进,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区域经济合作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演进。中国是开放的大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是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在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背景下,应突破以往以民族国家为立场的“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思维定势,立足中国产业结构国际化演进的视角,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地缘经济战略联系在一起,扩大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范围。在实践中表现为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向的东盟、亚太经济组织等,西向的上海合作组织。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在上海合作组织大框架下进行的,除土库曼斯坦外中亚国家都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如地理相邻,经济结构强烈的互补,双方开展合作的良好意愿等,但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尚未展开。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即中国长期向中亚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这种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中亚国家心理失衡;二是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但与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新疆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占优势,尤其是产业竞争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经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将带动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使区域内产业重新整合,各国(地区)都必将以不同方式和比较优势参与这一进程,谁掌握了产业整合的先机,谁就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显然中国应该力争掌握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产业整合的主导权。本文正是基于产业结构演进国际化互动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进行研究,通过加强双边的产业联系,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定义、合作机制、内容进行了界定。产业合作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合作,产业合作需借助贸易、投资、金融等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本文主体内容部分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第一通过对中亚国家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梯度差异和强烈互补性,具备开展产业合作的动力和物质基础;第二,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贸易、投资以及金融合作的研究分析,得出各种机制在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贸易合作是我国与中亚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产业合作形式;第三从三次产业层次,梳理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已有产业合作的实践,并对其进行评价。中国与中亚国家三次产业合作都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合作的深度、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本文在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实践和互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目前深化产业合作思路:宏观上要畅通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即贸易自由化、投资扩大化;中观上梳理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以拓宽双边产业合作的领域;微观上提出企业参与产业合作的思路。在分析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特点基础上,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推进路径:以哈萨克斯坦为产业合作突破口,将中国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重要落脚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构筑中国东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最终通过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使中国的专业化生产在中亚国家区域内若干层次上展开,形成良性互动中的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提高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

二、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可降低稠油粘度的泡沫驱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稠油分类标准
        1.2.2 国内外稠油油藏特征
        1.2.3 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泡沫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1.3.1 泡沫驱概况
        1.3.2 泡沫驱油技术在稠油油藏的应用
    1.4 化学降粘技术发展现状
        1.4.1 乳化降粘技术
        1.4.2 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泡沫驱稠油降粘机理及实验评价
    2.1 稠油降粘机理
    2.2 试验区流体物性分析
        2.2.1 原油组分
        2.2.2 原油物性
        2.2.3 地层水性质
    2.3 降粘效果实验评价
        2.3.1 实验目的及方法
        2.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3 实验步骤
    2.4 稠油降粘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胶质、沥青质光谱分析
        2.4.2 有效浓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2.4.3 温度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2.4.4 降粘时间对降粘效果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稠油泡沫驱油体系适应性评价
    3.1 泡沫体系稳定性评价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实验步骤
        3.1.5 高温高压泡沫稳定性
    3.2 KX-048起泡剂适应性评价
        3.2.1 矿化度对起泡剂性能的影响
        3.2.2 起泡剂抗油性能评价
        3.2.3 压力对起泡剂性能的影响
        3.2.4 泡沫在孔隙介质中的吸附特征
    3.3 泡沫在孔隙介质中的封堵能力
        3.3.1 实验方法
        3.3.2 有效浓度对泡沫阻力因子的影响
        3.3.3 气液比对泡沫阻力因子的影响
        3.3.4 渗透率对泡沫阻力因子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泡沫体系改善流度比实验研究
    4.1 泡沫驱流度控制机理
    4.2 泡沫驱流度控制实验研究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4.3 线速度对泡沫流度控制的影响
        4.3.1 水油流度比
        4.3.2 泡沫油流度比
    4.4 有效浓度对泡沫流度控制的影响
        4.4.1 水油流度比
        4.4.2 泡沫油流度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降粘型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研究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目的及方法
        5.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3 实验步骤
    5.2 XHY-4、KX-048驱油效果评价
    5.3 泡沫驱见气特征
    5.4 单管出口端泡沫体系降粘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A石化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场营销定义
        1.2.2 目标市场营销理论(STP理论)
        1.2.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1.2.4 市场营销环境理论
        1.2.5 关系营销理论
        1.2.6 顾客满意理论
        1.2.7 小结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第2章 我国油化企业及A石化公司发展现状
    2.1 我国油田化学企业发展现状
        2.1.1 我国油田化学企业发展现状
        2.1.2 油田化学行业发展的契机
        2.1.3 油田化学行业存在的问题
    2.2 A石化公司营销现状
        2.2.1 A石化公司简介
        2.2.2 市场情况
        2.2.3 市场份额
        2.2.4 客户群体
第3章 A石化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技术环境分析
        3.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潜在替代品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3 企业间竞争
        3.2.4 潜在新竞争者进入
        3.2.5 购买者议价能力
    3.3 SWOT分析
第4章 A石化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目标市场营销
        4.1.1 市场细分
        4.1.2 A石化公司目标市场选择
        4.1.3 A石化公司市场定位
        4.1.4 存在问题
    4.2 营销组合(4p)
        4.2.1 产品策略
        4.2.2 价格策略
        4.2.3 促销策略
        4.2.4 渠道策略
        4.2.5 存在问题
第5章 A石化公司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5.1 A石化公司营销策略设想
        5.1.1 制定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
        5.1.2 市场营销目标
    5.2 A石化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5.2.1 目标市场策略
        5.2.2 关系营销
        5.2.3 顾客满意策略
        5.2.4 A石化公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3 A石化公司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3.1 组织结构调整
        5.3.2 人力资源
        5.3.3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3.4 改善营销管理体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稳定、流变及滤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泡沫压裂研究进展
        1.2.2 液态CO_2压裂研究进展
        1.2.3 N_2/液态CO_2泡沫稳定性研究进展
        1.2.4 N_2/液态CO_2泡沫流变性研究进展
        1.2.5 N_2/液态CO_2泡沫滤失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稳定特性实验研究
    2.1 起泡及稳泡性能评价方法
        2.1.1 起泡及稳泡性评价方法选择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方法
    2.2 纯N_2/液态CO_2混合体系起泡性及稳泡性
    2.3 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起泡及稳泡性研究
        2.3.1 起泡剂选择依据
        2.3.2 N_2/液态CO_2体系起泡剂初选
        2.3.3 氢氟醚浓度对泡沫性能影响
        2.3.4 温度对泡沫性能影响
        2.3.5 气体分压对泡沫性能影响
        2.3.6 氢氟醚稳泡机理分析
    2.4 N_2/液态CO_2界面流变特性研究
        2.4.1 界面流变测量方法及原理
        2.4.2 实验装置
        2.4.3 实验方法
        2.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流变性研究
    3.1 N_2/液态CO_2泡沫流变测试方法
        3.1.1 流变实验系统
        3.1.2 实验方法及步骤
        3.1.3 泡沫流体的流变模式
        3.1.4 泡沫流变测试原理
    3.2 N_2/液态CO_2泡沫流变特征
        3.2.1 氢氟醚对液相粘度的影响
        3.2.2 泡沫质量对流变性的影响
        3.2.3 温度对流变性的影响
        3.2.4 压力对流变性的影响
    3.3 N_2/液态CO_2泡沫流变参数关联式
    3.4 N_2/液态CO_2泡沫摩阻研究
        3.4.1 泡沫质量对摩阻的影响
        3.4.2 温度对摩阻的影响
        3.4.3 压力对摩阻的影响
        3.4.4 泡沫摩阻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动态滤失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动态滤失测试系统
    4.3 动态滤失测试原理及方法
        4.3.1 裂缝流动控制
        4.3.2 滤失量测定
        4.3.3 岩心伤害测定
    4.4 N_2/液态CO_2泡沫滤失特征
        4.4.1 滤失控制能力对比
        4.4.2 泡沫质量对滤失的影响
        4.4.3 渗透率对滤失的影响
        4.4.4 温度对滤失的影响
        4.4.5 压力对滤失的影响
        4.4.6 岩心伤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增粘及降滤失技术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5.2 纳米强化剂的界面物性研究
        5.2.1 纳米颗粒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5.2.2 纳米颗粒对界面扩张粘弹性的影响
    5.3 纳米强化剂对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的增粘作用
        5.3.1 泡沫体系有效粘度的变化
        5.3.2 泡沫体系流变参数的变化
    5.4 泡沫渗滤阻力研究
        5.4.1 贾敏效应产生的阻力
        5.4.2 液膜壁面滑移产生的阻力
    5.5 纳米强化剂对N_2/液态CO_2泡沫体系的降滤失作用
        5.5.1 温度适应性
        5.5.2 压降适应性
        5.5.3 渗透率适应性
        5.5.4 岩心渗透率恢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及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海洋溢油风险评估进展综述
        1.2.2 海洋溢油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进展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逻辑框架
        1.3.4 创新之处
2 海洋溢油风险评估及应急体系构建基础理论
    2.1 风险及海洋溢油风险
        2.1.1 风险
        2.1.2 海洋溢油风险
    2.2 灾害应急体系
        2.2.1 应急管理
        2.2.2 海洋溢油应急体系
    2.3 风险评估及应急体系构建遵循的相关理论
        2.3.1 人本理论
        2.3.2 动态理论
        2.3.3 风险管理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小结
3 海洋溢油灾害成因及危害
    3.1 海洋石油企业
    3.2 海洋溢油灾害的来源及成因
        3.2.1 海洋溢油事故的种类
        3.2.2 导致海上溢油事故的根本原因
    3.3 溢油颗粒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规律
    3.4 溢油灾害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4.1 溢油灾害对海水水质的影响
        3.4.2 溢油灾害对海平面的影响
        3.4.3 溢油灾害对沿海环境的影响
    3.5 溢油灾害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3.5.1 溢油灾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3.5.2 溢油灾害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3.5.3 溢油灾害对生态多样性的影响
    3.6 海洋溢油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6.1 海洋溢油灾害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3.6.2 海洋溢油灾害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3.6.3 海洋溢油灾害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3.7 小结
4 海洋溢油灾害的致灾因素机理分析
    4.1 海洋溢油灾害的致灾因子
    4.2 海洋溢油灾害的孕灾环境
    4.3 海洋溢油灾害链分析
        4.3.1 海洋溢油的毒理性质
        4.3.2 海洋溢油灾害链分析
    4.4 海洋溢油灾害特征
        4.4.1 影响正常海洋资源开发活动
        4.4.2 溢油灾害造成巨大损失
    4.5 海洋溢油灾害发生及防治特殊性
        4.5.1 溢油灾害发生特殊性
        4.5.2 溢油灾害防治特殊性
    4.6 小结
5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5.1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主要风险因素及研究假设
        5.1.1 企业氛围
        5.1.2 管理者素质因素
        5.1.3 生产者业务素质
        5.1.4 生产者思想素质
        5.1.5 生产者身体状况
    5.2 风险因素调查
        5.2.1 调查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与收集整理
    5.3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因素识别
        5.3.1 风险因素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2 因子分析
        5.3.3 回归分析
    5.4 小结
6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
    6.1 构建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6.1.1 溢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6.2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方法的确立
        6.2.1 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6.2.2 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6.3 以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为例的溢油风险评估过程
        6.3.1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简介
        6.3.2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溢油风险指标权重确定
        6.3.3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溢油风险模糊评估过程
        6.3.4 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溢油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海洋溢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7.1 构建溢油应急管理体系环境分析
        7.1.1 海洋溢油应急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7.1.2 海洋溢油应急体系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7.2 灾害应急常用分析模型
        7.2.1 Haddon三阶段模型
        7.2.2 斯蒂文·芬克四阶段模型
        7.2.3 米特罗夫五阶段模型
        7.2.4 诺曼.R.奥古斯丁六阶段模型
    7.3 基于HADDON模型下的溢油应急管理分析
        7.3.1 分析模型的引入
        7.3.2 Haddon模型下海洋溢油应急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7.4 国外海洋溢油灾害应急经验借鉴
        7.4.1 美国海洋溢油应急管理
        7.4.2 加拿大海洋溢油应急管理
    7.5 国外先进溢油应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7.6 我国海洋溢油灾害应急体系构建对策
        7.6.1 灾前监测防范对策
        7.6.2 灾害应急对策
        7.6.3 灾后治理保障对策
    7.7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东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动力系统分析
2.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涵
    2.1.1 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
    2.1.2 产业高效化
    2.1.3 产业生态化
2.2 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分析
    2.2.1 内部动力系统要素分析
    2.2.2 外部动力系统要素分析
2.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机制分析
    2.3.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内部动力系统因素分析
    2.3.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外部动力系统因素分析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动力系统分析
    2.4.1 东营产业结构调整 SWOT 现状分析
    2.4.2 动力系统因素提取与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2.4.3 实证检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
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理论简析
3.2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理论模型分析
    3.2.1 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影响分析建模
    3.2.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建模
3.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
    3.3.1 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影响模型实证分析
    3.3.2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实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
4.1 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关系简述
    4.1.1 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功能
    4.1.2 金融资源配置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影响
    4.1.3 产业结构对金融的影响
4.2 资源型城市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比较及相关关系分析
    4.2.1 资源型城市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4.2.2 资源型城市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比较分析
4.3 东营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实证分析
    4.3.1 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4.3.2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
    4.3.3 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发展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观的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评价分析
5.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涵及路径
    5.1.1 横向维度产业结构调整
    5.1.2 纵向维度产业结构调整
5.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系统分析
    5.2.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系统互动关系分析
    5.2.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5.3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5.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5.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3 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综述
5.4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5.4.1 评价方法选择
    5.4.2 各子系统间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
    5.4.3 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系统评价分析
6.1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6.1.1 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分析
    6.1.2 系统发展目标及模式选择
6.2 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
    6.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
    6.2.2 多变量综合指标体系构成
6.3 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证分析
    6.3.1 评价方法简介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建议
7.1 深化认识
    7.1.1 顺应新趋势、适应新规则的迫切需要
    7.1.2 应对国内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
    7.1.3 破解经济发展自身薄弱环节、提升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7.1.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挥的必有之路
7.2 强化内功
    7.2.1 促使产业多元化发展,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
    7.2.2 促使工业经济实现量的突破、质的飞跃
    7.2.3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7.2.4 优化结构,促使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7.3 健全社会管理功能
    7.3.1 强化融合,促进沟通和合作
    7.3.2 完善城市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7.3.3 进一步明晰政企职责
7.4 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7.4.1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7.4.2 完善有关政策引导
    7.4.3 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
    7.4.4 强化环境建设,提升国内外合作水平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成果

(6)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
        1.2.2 专业化重组整合对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挑战和机遇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战略意义
    2.1 确保国家的石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2 实现跨国经营运作的必然选择
    2.3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第三章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历程、成绩以及不足
    3.1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历程
        3.1.1 国内反承包阶段
        3.1.2 国外投标阶段
        3.1.3 国际化运营阶段
    3.2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取得的成绩
        3.2.1 市场开发效果显着,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3.2.2 统一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3.2.3 石油工程服务区域领域广
        3.2.4 石油工程服务技术和装备配套水平极大提高
        3.2.5 形成了国际化经营理念和制度,铸造了国际化人才队伍
    3.3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不足
        3.3.1 国际石油工程业务的统一管理力度不足
        3.3.2 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短缺
        3.3.3 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相对较低
        3.3.4 HSE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第四章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环境分析
    4.1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优势条件
        4.1.1 服务门类齐全,技术实力雄厚
        4.1.2 装备配套优势明显,人才队伍经验丰富
        4.1.3 市场形象良好,品牌资源丰富
        4.1.4 国际竞争经验较为丰富,国际化经营管理模式初步形成
    4.2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劣势条件
        4.2.1 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管理运行机制不统一
        4.2.2 石油工程装备投入不足,整体科研发展水平落后
        4.2.3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国际项目运作规则理解不深
        4.2.4 国际总承包项目经验不足,区域产业链不完整
    4.3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面临机遇
        4.3.1 国家优惠政策为“走出去”给予了大力支持
        4.3.2 集团公司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提供了强劲动力
        4.3.3 国际石油工程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4.4.4 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增大增加了对石油工程服务的依赖程度
    4.4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4.4.1 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导致石油工程服务市场相对萎缩
        4.4.2 东道国的政治、法律风险不断提高
        4.4.3 石油工程服务市场竞争加剧,勘探风险不断加大
    4.5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类型选择
第五章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行业及目标市场分析
    5.1 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新趋势
        5.1.1 全球经济回暖促使石油工程服务市场逐渐扩大
        5.1.2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市场战略开始转变
        5.1.3 石油工程服务呈现一体化综合发展的模式
        5.1.4 石油工程服务的地域开始向海上和难动用储量地区转移
    5.2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目标市场分析
        5.2.1 中东地区
        5.2.2 非洲地区
        5.2.3 中南美洲地区
        5.2.4 中亚及俄罗斯地区
        5.2.5 东南亚地区
        5.2.6 海洋石油工程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5.3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市场定位基础
        5.3.1 中国石化集团高度重视
        5.3.2 技术支撑有力
        5.3.3 品牌声誉已逐步确立
        5.3.4 队伍、资产已具备相当规模
        5.3.5 重点市场规模效益初步显现
第六章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目标以及措施
    6.1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目标
        6.1.1 中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6.1.2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十二五”发展目标
    6.2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发展思路及重点
        6.2.1 调整经营策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发展方式
        6.2.2 强化市场开发,优化市场布局,提高经营效率
        6.2.3 全力支持中石化海外油气资源战略的实施
    6.3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3.1 统一品牌,提高品牌认知度,深化国际石油工程业务的统一管理
        6.3.2 树立“人才为先”理念,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6.3.3 适应发展要求,建设适应国际化要求的特色管理体系
        6.3.4 加强多方位合资合作,全面提升竞争能力
        6.3.5 提高保障能力,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装备配套和后勤服务体系
        6.3.6 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适应油田综合服务项目的体制机制
        6.3.7 强化HSE和公共安全管理,努力防范安全风险
        6.3.8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范经济风险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废弃物管理理念发展
    第二节 国内外油田废弃物管理研究进展
        2.2.1 主要污染物识别方法
        2.2.2 生命周期方法
        2.2.3 石油烃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管理
        2.2.4 油田废弃物管理系统与管理体系
第三章 国内外油田废弃物管理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外油田废弃物管理
        3.1.1 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
        3.1.2 技术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油田废弃物管理
        3.2.1 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
        3.2.2 技术与实践
    第三节 国内外油田废弃物管理比较
        3.3.1 法律体系建设比较
        3.3.2 排放标准比较
        3.3.3 管理技术与实践比较
        3.3.4 综合比较
第四章 油田废弃物来源识别与管理
    第一节 油田生产过程概况
    第二节 油田废弃物流
        4.2.1 主要废弃物
        4.2.2 杂类废弃物
        4.2.3 少量废弃物
    第三节 油田废弃物的特性与分类
        4.3.1 油田主要废弃物的特性
        4.3.2 油田废弃物的分类
    第四节 油田主要废弃物产生量估算
        4.4.1 钻井废弃物体积估算
        4.4.2 生产废水体积估算
    第五节 油田废弃物中的主要污染物筛选
        4.5.1 油田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筛选原则
        4.5.2 油田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筛选程序
        4.5.3 油田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筛选方法
        4.5.4 数据来源
        4.5.5 油田废弃物中主要污染物的排序与识别结果
    第六节 油田废弃物中污染物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4.6.1 油田废弃物中石油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4.6.2 油田废弃物中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4.6.3 盐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油田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决策分析
    第一节 油田废弃物管理技术分析
        5.1.1 钻井废弃物的管理技术
        5.1.2 生产废水的管理技术
    第二节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油田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决策模型
        5.2.1 生命周期方法在油田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5.2.2 油田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生命周期决策方法
    第三节 案例:埕海油田钻屑处理处置技术选择
        5.3.1 概况
        5.3.2 目的和范围
        5.3.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
        5.3.4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5.3.5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结果
        5.3.6 集成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技术研究
    第一节 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程序
    第二节 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土壤通用基准值
        6.2.1 土壤通用基准值的概念
        6.2.2 污染场地土壤基准值制定的模型选择
        6.2.3 CLEA模型及参数修正
        6.2.4 我国油田废弃物主要污染物污染场地土壤通用基准值计算结果
        6.2.5 我国油田废弃物主要污染物土壤通用基准值与国外土壤限值比较
    第三节 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
        6.3.1 土壤洗涤
        6.3.2 土壤气相抽提
        6.3.3 土地耕作
        6.3.4 土壤冲洗
        6.3.5 固化/稳定化
        6.3.6 热脱附
        6.3.7 生物堆
        6.3.8 植物修复
        6.3.9 生物泥浆系统
        6.3.10 生物通风
        6.3.11 封装
        6.3.12 电动修复
        6.3.13 联合修复技术
        6.3.14 不同修复技术的综合比较
    第四节 油田废弃物污染场地修复方案制定
第七章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内容及要素
        7.3.1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要素
        7.3.2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内容
    第四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中的利益相关方
        7.4.1 利益相关方的识别
        7.4.2 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事项
    第五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7.5.1 明确方针目标
        7.5.2 组织问责制机构
        7.5.3 监测
        7.5.4 建立严格的数据报送和检验制度
        7.5.5 制定合理的油田废弃物管理方案和实施程序
        7.5.6 建立文件控制和编制系统
        7.5.7 建立培训系统和交流制度
        7.5.8 建立审核制度
    第六节 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估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成果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8)胜利石油管理局钻探业务板块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内涵
        2.1.2 战略管理的主要流派
        2.1.3 战略规划步骤
    2.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综述
第三章 胜利钻探外部环境分析
    3.1 国际环境分析
        3.1.1 石油供需分析
        3.1.2 政治环境
        3.1.3 经济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国内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技术环境
    3.3 油气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结构分析
        3.3.1 竞争对手之间的分析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3.3.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3.3.5 替代品的威胁
    3.4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识别
    3.5 外部环境评价
第四章 胜利钻探内部资源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组织与人力资源
        4.1.2 设备资源
        4.1.3 技术资源
        4.1.4 市场资源
    4.2 企业价值链分析
    4.3 胜利钻探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评价
    4.4 胜利钻探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胜利钻探竞争战略制定
    5.1 胜利钻探的SWOT矩阵分析
    5.2 胜利钻探竞争战略评价与选择
    5.3 胜利钻探差异化竞争战略方案
        5.3.1 差异化竞争战略指导思想
        5.3.2 差异化竞争战略目标细分
第六章 胜利钻探差异化战略方案实施保障
    6.1 加大装备投入,优化生产运行
    6.2 开拓外部市场,提升经济增长点
    6.3 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特色技术
    6.4 强化经营管理,促进创效增盈
    6.5 强化安全环保,做好安全生产
    6.6 抓好队伍建设,打造石油工程铁军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论文写作的背景
        1.1.2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实践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石油资源城市转型模式及经验
    1.3 本论文有关基本理论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市经济学理论
        1.3.3 产业经济学理论
        1.3.4 资源经济学理论
        1.3.5 经济转型理论
第2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2.1 我国石油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2.1.1 石油城市的概念
        2.1.2 我国石油城市的现状及特点
        2.1.3 我国石油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2 石油资源城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社会、资源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2.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的聚类分析
        2.3.1 聚类分析的基本理论
        2.3.2 系统聚类法及数据处理
        2.3.3 聚类结果及特征分析
    2.4 我国各类型石油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5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结构面临的问题
    2.6 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状况评价
    3.1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与评价思路
        3.1.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
        3.1.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思路
    3.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2.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评价模型
        3.3.1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方法选择
        3.3.2 因子分析评价方法的步骤
    3.4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的实证分析
        3.4.1 我国主要石油资源城市的数据获得
        3.4.2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因子分析过程
        3.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总体成效评估
    3.5 小结
第4章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及对策
    4.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形成、发展及演进机制
        4.1.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4.1.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
    4.2 我国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时机选择
    4.3 石油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式分析
        4.3.1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4.3.2 石油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4.4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4.4.1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特征
        4.4.2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4.4.3 石油资源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的特点及基准
        4.4.4 石油资源城市选择主导产业的政策保障
    4.5 小结
第5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石油企业的退出机制
    5.1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概述
        5.1.1 石油企业退出的内涵
        5.1.2 石油企业退出机制的内涵
    5.2 石油企业的退出壁垒
        5.2.1 企业退出的一般性壁垒
        5.2.2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特殊性的原因
        5.2.3 石油企业退出壁垒的具体体现
    5.3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3.1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
        5.3.2 石油企业退出途径选择
    5.4 小结
第6章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及对策
    6.1 制定石油资源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意义
        6.1.1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石油资源城市的竞争力
        6.1.2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稳定和谐程度
        6.1.3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石油资源城市发展承载力
        6.1.4 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
    6.2 石油资源城市转型的总体战略和对策建议
        6.2.1 总体战略
        6.2.2 对策建议
    6.3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型
        6.3.1 石油资源城市政府职能转型的目标
        6.3.2 政府在石油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
        6.3.3 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政府职能转换的特征
        6.3.4 石油资源型城市政府职能转换的有效途径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的实证研究
    7.1 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7.1.1 基本状况
        7.1.2 转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7.2 东营市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分析
        7.2.1 发展优势
        7.2.2 制约因素
    7.3 东营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历程回顾
        7.3.1 从石油资源开发起步向综合功能型城市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初步探索
        7.3.2 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援助行动
        7.3.3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要举措
    7.4 东营市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7.4.1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内涵
        7.4.2 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
        7.4.3 产业布局与战略支撑
        7.4.4 战略意义
    7.5 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7.5.1 2009 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7.5.2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7.5.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及建设推进情况
    7.6 胜利油田促进东营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7.6.1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
        7.6.2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7.6.3 传承和创新胜利特色管理
        7.6.4 推动建设互利双赢和谐的油地关系
    7.7 东营市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
        7.7.1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升东营市经济竞争力,是全部工作的总纲
        7.7.2 以黄河三角洲开发为品牌,树立东营市新形象,是长期遵循的一项重要工作策略
        7.7.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确立生态高效经济战略定位,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7.7.4 以油地军校、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为原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7.8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导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 国内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二) 国外关于中亚问题的研究综述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要素禀赋互补性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具有产业结构互补性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外部条件
    四、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创新和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创新和难点
    
(四) 研究内容
第二节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二、国际区域产业合作的互动机制
    
(一) 国际贸易
    
(二) 国际投资
    
(三) 国际金融
    三、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及互补性分析
第一节 中亚五国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哈萨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二、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发展
    
(三)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三、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塔吉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四、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发展
    
(三)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五、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及结构演进
    
(一) 土库曼斯坦经济发展战略
    
(二) 土库曼斯坦产业发展
    
(三)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演进
    六、中亚五国独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分析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梯度差距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产出结构比较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变动对比分析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三、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一:贸易合作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整体贸易情况
    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贸易情况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
    
(二)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
    
(三)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贸易
    
(四)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贸易
    
(五)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贸易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一) 贸易结合度分析
    
(二) 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三) 贸易互补性分析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二:投资合作
    一、中亚国家吸引外资特点
    
(一) 外资来源国
    
(二) 投资领域
    二、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状况
    
(一) 中国在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
    
(二) 中国在中亚的间接投资
    
(三) 中亚国家对我国的投资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互动机制之三:金融合作
    一、中亚国家金融业发展概况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
    
(一)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多边合作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双边合作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特点
    四、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实践与评价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一产业合作
    一、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一) 中亚五国农业概况
    
(二) 中亚五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合作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概述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棉花贸易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技术与项目合作
    四、小结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二产业合作
    一、中亚国家独立初与中国第二产业的合作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二)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合作
    
(三)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合作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第三产业合作
    一、我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
    
(一) 中亚各国电信业发展概况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现状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电信业合作评价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
    
(一) 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机制建设
    
(四)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水平评价
    
(五) 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的前景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因素分析
    一、大国对中亚市场争夺
    二、中亚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环境
    
(一) 中亚国家经济实力
    
(二) 中亚国家经济环境
    三、中亚国家复杂心态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中国与中亚产业合作推进路径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战略突破点——哈萨克斯坦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中战略承接地—中国新疆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一) 完善产业合作互动机制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契合点
    
(三) 企业参与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思路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
    
(二) 中国新疆工业产品出口能力分析
    
(三)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比较
    四、构筑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的雁行模式
    
(一) 雁行模式的实现前提
    
(二) 雁行模式的构筑方式 后记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降低稠油粘度的泡沫驱油体系研究[D]. 邱宇星.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A石化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3]N2/液态CO2泡沫压裂液稳定、流变及滤失特性研究[D]. 吕其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4]海洋石油企业溢油风险评估及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少慧.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2)
  • [5]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山东东营为例[D]. 康彦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10)
  • [6]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服务“走出去”战略的探究[D]. 于敬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7]油田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D]. 丁晓. 南开大学, 2013(07)
  • [8]胜利石油管理局钻探业务板块竞争战略研究[D]. 展超. 山东大学, 2011(04)
  • [9]石油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研究[D]. 韩恩泽.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10]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 毕燕茹. 新疆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用化学品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