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莹:绿色哲学视角下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发展及其意义论文

王莹莹:绿色哲学视角下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发展及其意义论文

关键词:绿色哲学;道德共同体;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生态中心论

摘 要:绿色哲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说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不断扩大,当然这也是绿色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非人类中心主义摒弃了以人类存在是生物系统中的核心,其独特的内在价值特性决定了人类是惟一合理存在的伦理主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缺陷,将道德关怀对象从人发展到生物界,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动物权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论,在这个可思虑的年代里,道德思考将道德共同体范围由个体走向群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现代绿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20世纪中叶,对于哲学来说,环境伦理学是个难以想象的话题,那些认真思考动物和其他道德范围客体的哲学家们信奉笛卡尔的理论:将他们排除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外,自70年代始环境伦理学自伦理学理论领域发展开来。随着人们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重视,人们热衷于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新时代遇到的现实性环境问题,一个全新的环境哲学学科诞生了。相继有许多哲学家,诸如斯宾诺莎、彼得辛格等都对大自然的道德地位提出许多理论和探究。许多伟大的先哲们跨越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拥有道德地位的存在物不仅仅是人类。

一、绿色哲学对道德共同体范围的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的自然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促使许多伟大的先哲投身于发展环境伦理学的事业,《环境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家》、《伦理学》等自然杂志期刊应运而生,发表了真知灼见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献逐年增加,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交流思想,可谓是西方的百家争鸣。此外,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也专设了绿色哲学的课程,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学术帮助。

毫无疑问,学术性的帮助只是拘泥于狭小的交际圈,让人关注到的仅仅只有小部分作品,更多哲学家们的理论思想还未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哲学家们不再满足于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客观的评价,他们更多的想要改变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将绿色哲学推向美国自由主义的探究前沿。70年代早期的人们相信自然没有对错之分,不管是神帝还是经验、逻辑等都是来自于人的意志,其他生命形式都是没有意识的附属存在,万物的价值在于人类的赋予,可能是道德的主体,但缺乏对正误的行为判断、或者是与人类有一种价值联系的存在,道德观念只会存于人类的心中,是人们强加给自己的约束性力量,人们对其他自然存在物道德资格凭意志分配。绿色哲学争论在于环境伦理是否是功利主义的和简单的工具性的,源于人类的自私自利还是自然拥有天赋的权利、价值。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遵循了小学体育教育的初衷“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动起来”,让学生身心都得到了全面发展,达到了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

哲学界的另一个争论在于获得道德关怀的问题,自然存在物是否拥有道德关怀的资格,是否纳入人类道德共同体中,这样的伦理学界限怎么划分,多数哲学家维持古老的仁慈主义的伦理学范围划分到家畜,但激进的哲学家们,尤其是深层生态学认为道德关怀应该扩展到所有的生命形式。对不同形式的道德共同体范围的划分可以大致分为动物中心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平等主义。[1]

二、动物解放/权利论的道德范围

约尔·范伯格(J.Feinderg)教授曾经就道德范围提出过一个实质性问题:哪种类型存在物才可以获得道德资格,拥有实质性权利,他对此的解答是“利益原则”。只有拥有遇害或得利的感知的事物才能得到一定的权利。正如范伯格教授所说:“没有意识、期盼、信仰、愿望、目的和目标,一个存在物就没有利益;没有利益就不可能受益;没有受益的能力,它就没有权利。”这个原则清晰地将权力拥有者局限于人类自身和动物,范伯格认为动物虽然拥有某种权利,但却不会是道德的代理人,如果受托管的某个人侵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利,人们可以维护动物并争取它们的权利,就像婴儿没有的生存权利被损害就会有其他人为婴儿争取应得的权利。范伯格不承认植物的权利,甚至没有成熟思考的“植物人”的权利也不承认,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不能有意识的思考自身的权利和利益。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是生态中心主义理论思想上鼓励人类用新型科学的理论武装伦理学,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综合生态学和伦理学的方法,他的遗著作品选《沙乡年鉴》是环境运动中最经典的著作,在这本伟著中“大地伦理”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生态中心的伦理学。大地伦理的观点是总结在利奥波德最津津乐道而同时又富有争议的论述中:“当某事物倾向于保护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之美时,他就是善,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5]这个争议性原则结合基本生态学观念就可以形成具体的规范性结论。利奥波德认为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是按照金字塔排布的食物链,层层递进,层层相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对生物的存在环境和食物链的保护,一个物种的消失灭绝会导致金字塔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系统平衡,正如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里描述的那样,个体橡树的死亡不会导致整体橡树群的变化,橡树群体的生存发展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依赖作为准则的,这种循环依赖是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地伦理学为生态系统问题、自然污染问题、资源问题等提供系统规范的解决方法。

绿色哲学发展下的道德共同体范围由人类中心扩展到动物界乃至整个生物界,为生命存在物的平等奠定坚实的基础,尽管生物平等主义将所有有生命物质囊括进道德共同体范围,但本质是对个体的关注,“对生物系统的整体性和实在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随着绿色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生物平等主义必将跨越个体局限,对物种的总体性系统性负有直接的义务关怀。这与现代生态学对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以及由生物和无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的重视和强调是不协调的。”[4]生物平等主义对所有有生命的存在物道德关怀资格的肯定必将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这就是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将道德共同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不仅仅是有机物还包括无机物存在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整体,现代化生态理论下绿色哲学进一步发展,生态中心主义对一切自然存在物都承认拥有正当的道德关怀资格,跨越生命的有机物局限,包括无机体存在物。环境伦理学理论要求用整体主义眼光看待所有的有机生命体和无机体及其他所有的自然存在物,要把这种自然与物种的生态整体看作是拥有道德共同体地位的道德客体,相较于生物平等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更看重自然的整体系统性和整个物种的平等,而不是某类自然物的个别特殊地位,由此可以得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精髓是整体主义而不是狭隘的单一体主义的生态伦理学理论。现代环境伦理学是从以下三个理论角度阐发生态中心主义的。

在关于动物权利及其含义的讨论中,对思想界产生影响的雷根从天赋价值思考伦理扩展问题。他认为这种伦理扩展可以从天赋权利哲学中找到,提出动物与人一样,它们也同样的看重它们自己的生活,也同等的拥有天赋权利和固有价值,动物也是生活的主体,拥有生命的平等的天赋权利。所有为人类拥有优越的天赋权利辩驳的理由都可以是动物拥有天赋权利的理由,动物不是为了人的私欲而标上价值,它们拥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权利和价值。

总之,18世纪的道德共同体范围向动物界扩展,尤其是19世纪,动物地位的思想、法律都有了实际的改善,这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走向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范围扩展的必然之路,在动物中心论的基础上,自然保护主义又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发展成生物平等主义。

“洗脚屋你都不知道呀!就是鸡婆呆的地方呗。苏石和我哥那天也真是不凑巧,刚好碰到城里在打黄扫毒,你说他们这当口去洗脚,而且刚好在做那事,还能不被扫进去吗?说来说去,打黄扫毒还不是为了钱?每人罚款四千块,交了钱就走人,没有钱你就乖乖地呆着,派出所就把苏石扣在里面,让我哥出来搞钱的。”

三、生物平等主义的道德共同体范围

该系统为双CPU处理系统,DSP28335与STM32F103均需一套程序独立运行,二者的合理配合是整体系统性能优秀的保障。程序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

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是生物平等主义理论奉献中不可绕过的杰出先哲,他的“敬畏生命”是对生物平等主义的高度诠释,他认为传统伦理的残缺不完备性是导致人对其他生命的任意毁灭和伤害,这种残忍的任意践踏非人类之外的生物是恶的行为,伦理的存在是对于任何其他生命休戚相关的,只有在人类内心主张所有的生命都是相等的存在,人类并没有比其他生物优越。道德共同体范围扩展到所有的有机体,对一切活着的生物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敬畏生命就是对生命存在物的敬重、尊敬和善待,对于所有除人类之外的生灵保持谦卑尊重的道德意识。敬畏生命是以生命神圣、生命平等为基础的,承诺的是一种无限的责任和义务。对除了人类之外的生物给予道德关怀资格就已经打破了人类中心论的藩篱,将人类中心扩展到生物中心的存在物范围,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存在维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与世界建立了一种有联系有意义的精神维度。

保尔·泰勒(P.Tayfor)从“尊重大自然”的角度阐释了生物平等主义的理念,他认为一种行为的正确与否以及品德的优良与低下都是由一种是否对自然系统的尊重的态度作为判断准则的。承认生物拥有天赋的价值是尊重大自然的态度的基本价值前提。泰勒认为,所有有生命的有机体存在物都拥有道德关怀的资格,当然砂石之类的无生命物体的道德关怀资格是没有的。优越性动物区别于植物意识动物得益于它们具有的主观意识感受,植物意识的动物之所以低等在于它们没有自我意识自我利益的把握,但某种状态能够或不能够使他们的利益得到实现,这却是客观的,因而它们所拥有的是一种客观利益,因此如果一个存在物拥有天赋价值他就应该得到尊重。

从人类固有的观点来看,拥有独立分析思考和审美创造等创造性能力是人类天生拥有的区别于其它有机体的,这种优越感思想是不成熟的,这种所谓的优越性天赋权利只是对人类自身的价值而言的,其他生命的生存并不需要这些能力,为什么不把这类能力确定为衡量一个物种是否有价值的标准呢?因此,“人的优越性的断言所表达的,不过是一种偏爱一个特定物种而歧视其它几十亿个物种的不合理的自私的偏见而已。”[3]生物平等主义抛弃人的内在价值高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优越性思想,认为生物圈有生命的物种生而平等,享有同等天赋的权利。根据生物平等主义,所有的生物都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

生物平等主义拓展了绿色哲学理论,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生物界,所有的自然存在物共享同等的道德关怀资格,这种理论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理性胸怀的提升,这种不断扩展的道德共同体范围使得人们的责任越来越多,这种道德责任也是绿色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1.2.1 调查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由我院护理专家教授审修。学生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是否自愿选择护理专业,以前是否学习过礼仪相关知识和进行过相关培训。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表包括3个条目: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习效果。每个条目分别从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次进行评价,学生如实选择。最后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征询学生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的建议。

四、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共同体范围

说到动物解放/权利论,离不开这两位伟大的先哲:彼得·辛格和汤姆·雷根,辛格认为要想获得道德共同体关怀的存在物就要有能感受快乐和痛苦的神经系统,根据他的观点,伦理学的应用范围要止于河虾和牡蛎之间。辛格力图把对动物的权利保护与当代人类之外的被压迫的妇女、黑人和同性恋者的这类少数弱势群体权利解放联系在一起,力图放弃早期仁慈主义运动的脆弱的情感主义,他认为人们仅仅把动物当做实验室里的试验品和食物来对待的行为是错误的,动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成为轻易牺牲的对象,辛格认为所有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都没有动物解放所体现出来的人类道德责任感和纯粹利他主义,因为动物本身并没有办法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合法权利,必然要把对动物的残忍掠夺终止宣布为动物的利益。他的哲学原则是平等主义:人的利益并不比动物的利益高明,他们在本质上是同等重要的。

1.大地伦理学

功利主义的开创者边沁也认为人对动物有直接的责任,他把可观的喜怒哀乐看成是道德的判断标准,因此他认为动物也会拥有道德地位,因为它们可以感知到与人一样的快乐和痛苦,功利主义的目的就是想要促进纯粹的快乐,尽量降低痛苦的感知,因此能造成动物的痛苦感官的都是罪恶的、不可原谅的,动物的一切感知都可以称作是人类感知的组成。边沁写到:“或许有一天,动物可以取得原本属于他们、但只因为人的残暴之力而遭剥夺的权利。法国人已经发现,皮肤的黑并不构成理由……有一天大家也许会了解,腿的数目、皮肤是否长毛、或者脊椎骨的终结方式,也是同样不充分的理由,听任一个有感知的生物身陷同样的命运……问题不在于‘它们能推理吗?’也不是‘它们能说话吗?’,而是‘它们会感受到痛苦吗?’”[2]边沁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的接受,直到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人们对动物权利的看法才得到巩固和提高。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动物中心论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后盾,他在《人的来历》一书中明确指出人和动物同宗同源,人和动物的差异在于程度而不是性质,达尔文拒绝用任何方式赋予人类特殊地位,推翻所谓的“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为后期的动物解放/权利论立下理论根基。

从对人类自身的关心扩展到人类以外的动物的权益,虽然可以称之为人类道德境界的提升,但更多的环境伦理学学者仍然认为这是局限的,他们寻求更大的道德共同体扩展与突破,不再仅仅拘泥于动物个体的道德地位,甚至扩展到所有的生命有机体,这就产生了生物平等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者认为所有存在着一定的意识、自我选择和追求生存发展的生物都有平等的权利与自由,不再局限于某一类动物的存在价值,所有的生命有机体与存在于生物圈中的生命实体存在都是在整个生物圈系统中的重要要素,是生物圈整体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系统稳定和谐的必然存在,是具有不可否认的内在价值。以人类为中心的道德关怀范围逐渐扩展到动物界,使动物拥有道德关怀资格是绿色哲学发展的一大步,也是人类自身道德境界的卓越提升。尽管已经跨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许多哲学家仍然认为这种动物权利解放的伦理视野狭窄,对于动物之外的存在物也缺乏足够的尊重和道德地位肯定,所以这些伟大的先哲们继续从动物之外的生命扩展,直到容纳整个生物界,这就是绿色哲学上的生物平等主义,生物平等主义主张把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生物界,不再仅仅是动物的权利解放,赋予了一切动植物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关怀资格的伦理观。生物平等主义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是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和泰勒(P.Tayfor)。他们是杰出的生物平等主义哲学家,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理解生物平等主义的精髓。

从信息经济发展层次相关性矩阵中相关系数的变化可以清楚的看到,下层信息经济的发展对上层信息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效应随着层级的升高而叠加递增,但是这种递增效应无法传递到最上层,即福利层。因此,尽管福利层信息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需要依靠下层的支撑,福利层信息经济有其独特的特征。

罗尔斯顿是自然价值论的奠基者,认为自然价值是事物存在的客观价值,不以人类的意识为转移,这种价值的存在需要亲身体验才能获知,罗尔斯顿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研究才最终确立自然价值论,对人与自然不确信的机械性意识形态领域解决问题,实现了自然的机械工具价值到自然的内在固有价值的转变,最终证实自然是具有天赋的内在价值。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所有者是人类自己,这是一种主观的以人类中心论为基点的认知,罗尔斯顿则认为自然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而又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自然系统中的每个自然存在都是主体,人不能武断粗暴地否认与质疑,例如人类对于兔子的定义是天真可爱,狐狸是狡猾奸诈,老虎是凶猛残忍,这些标签都是依照人类的偏好判断,当以自然价值论来看,兔子、狐狸和老虎等有其自身的内在固有价值,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内部的一种道德共同体秩序。[6]

3.深生态学

2.自然价值论

深层生态学对现代工业社会的索取无度和环境破坏批判和反思,寻找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种种尝试、误解后的深层根源,理论的核心是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有发挥自身权利的优势,拥有发展自身、生存繁荣的权利。深层生态学认为拥有天赋权利的不再仅仅是人类群体,人类以外的自然存在物也具有应当的天赋权利,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理论平台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深层追问和反思。深层生态学把整个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动物、植物、砂石、高原、盆地等都平等的享有天赋权利,从整体主义思想出发,摒弃人是万物主宰与环境中心的态度,这是在传统的人类世界观上彻底的革新。深生态学的两个最终准则是自我实现和生物中心的公平性,把个体的存在想象成狭隘的本体存在思想是应当鞭笞的,精神成长的开始是需要我们将认同对象扩展到除个体之外的家人、朋友、邻居乃至陌生人,这就是自我认同范围的过程。生物圈强调每个生存在其中的存在物都是整个系统运转的一部分,其本质的内在属性并无分别,与人类一样平等的呼吸,平等的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这是民主的自由的生物圈,粉碎人类中心的个体优越感文化假设背景。在深层生态学家看来,人们所认可的建立国家公园和湿地公园都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他们更加关注的都是人类的价值需要而不是其他物种寻求发展的目的,荒野有其自身的价值,为自然存在物权利的实现提供机会。[7]

五、道德共同体范围扩大发展的意义

一些生态哲学家认为,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责任只是间接的,例如,保护自然或资源的责任,最好理解为我们对其他人的责任。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认为只有人类才值得拥有道德尊重的地位。因此,尽管我们可以说对自然界负有责任,但我们对自然界没有直接责任。然而,作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应,其他生态哲学家认为我们对除人类以外的自然物体也负有直接责任,非人类中心伦理赋予动物、植物和风景等自然存在物的合法道德地位,我们应该有更强大的道德义务避免对生态系统、物种栖息地、群落等伤害。考虑到人类寿命的短暂,这似乎是任何特定个体的行为通常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或其他因素对智人的进化成功的影响。当然,如果道德评价的时空尺度局限于我们作为个体可以直接体验或影响。

道德共同体的不断扩展都是以系统为目标,诠释人与自然的不同程度道德联系,道德范围的扩大可以看做是对生态保护的自我实现需求,人类活动决定了对自然的享受到达其他生物无法到达的深度和广度,维护道德客体自然的利益。将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存在物纳入道德关怀的范围内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境界,人和其他自然存在物都平等的生活和自然界整体中的发展,这种道德共同体的不断扩展是对缺陷和虚妄的修正与探讨,对于改变人类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构建绿色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人类文明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和支配下构建起来的。正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信念的激励下,人类才获得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因维持最低生存而对天然自然的攫取,借助科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指导使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最大化发挥,大大提升生产力的发展和近代文明。与此也出现了环境生态危机,人类不断反思改正,从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展,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人类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的提高。

绿色发展的概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是分不开的,它借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些正确的思想和概念。道德共同体的不断扩展使人们真正开始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但同时,由于这一概念对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其他生物来说过高,人们的价值并不能真正体现在社会发展中。绿色发展观是吸收两种集中的本质,摒弃错误的观念,逐步形成指导整个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理论。绿色发展的本质追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CCTA成像的图片交由科室权威老师诊断,诊断结果和患者出院诊断相对比,对比诊断是否一致;对比CCTA和CAG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是否一致。此项研究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主要表现为老师授课方式的改变、学习方法的适应以及没有明确的目标[3]。中学的学习目标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无需个人思考,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抹杀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于是,致使大学阶段成为“理想间歇期”。不少大学新生反映“感觉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很空虚、无聊,课余时间那么多,不知道要做什么,除去上课时间,大多时候是上网打游戏或在宿舍宅着”。新生心理普测反馈时,当问及“你打算怎样过自己的大学生活”时,不少同学的回答是“争取大学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文凭”。当问及“你打算怎样开展大学的学习”时,不少同学的回答是“不知道,争取不逃课吧”。

道德共同体范围不断扩展同时也避免了许多基于个体生物中心的非直觉的结论,我们不必对某一个体过分关注,而是关注整个系统的健康运作,人类不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仅仅是维持系统和谐有序的组成部分,当这个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时才是整体中的和谐部分,生物共同体的稳定和谐有序才能构造生态系统的美丽稳定,达到精神与自然交流的境界,引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结语

绿色哲学视角下的道德共同体范围打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点,否认天赋权利仅仅只有人类本身,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历经科学的发展与洗礼,逐渐历经动物解放论、生物平等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展。每一次理论的发展都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扩大,人们不再仅仅着眼于个体的权利和道德关怀资格,更放眼整个生态系统,跨越个体、种族和机体等方面,强调道德关怀惠及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包括其内在价格和整体主义的关怀,这也为人类本身的道德感悟和思想理念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就难以获得个体的道德自由和关怀,对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和道德关怀资格的确定不断发展,人类最终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生。

参考文献:

[1]蒋国保.非人类中心主义对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拓展[J].韶关学院学报,2007,(08):41-44.

[2]武培培,包庆德.当代西方动物权利研究评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01):73-78.

[3]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2000:117.

[4]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1.

[5]贾丁斯.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M].林官名,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

[6]刘远洋.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D].河南大学,2014.

[7]RF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166,181.

ExpansionandDevelopmentofMoralCommunityfromthePerspectiveofGreenPhilosophyandItsSignificance

WANG Ying-ying, DONG Jun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1000, China)

Keywords:green philosophy; moral community; animal liberation rights theory; biological egalitarianism; ecological center theory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hilosophy theory can be said to be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moral community, which is, of course, the only way to develop green philosophy. Non-anthropocentrism abandons the anthropocentrism defect that human existence is the core of biological system. Its unique intrinsic valu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at human being is the only ethical subject that exists reasonably. It develops the object of moral care from human to biological worl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nimal rights/beration theory, biological equality theory and ecological center theory. In this contemplative era,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inking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and even the whole ecological system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green cause.

中图分类号:B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6-0009-06

标签:;  ;  ;  ;  ;  ;  ;  ;  

王莹莹:绿色哲学视角下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大发展及其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