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两亲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相互作用,聚合物,纳米,供体,富勒,结构。
两亲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晖,钱进,黄建珍[1](2019)在《非表活类两亲分子在水剂配方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表活类两亲分子是一类具有亲水性和部分亲油性的水溶化合物。因其亲水能力强亲油能力很弱,所以不具备表活的全部特性,比如不具备起泡性,不具备乳化性能,但也保留了部分表面活性。在水溶液中它们能自动形成双分子层结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增加水剂产品的油润质感,改善半干或干后的粘腻感,对于水剂产品中的肤感改良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李双阳,叶宏[2](2019)在《超两亲分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两亲分子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新型两亲分子,具有可控性、高效性等优点。超两亲分子中含有两种双亲分子,通过非共价键或动态共价键连接。其中非共价键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等。根据超两亲分子的响应性也可分为pH响应性、光响应性、氧化还原响应性、酶响应性和多重响应性超两亲分子。超两亲分子是胶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联系的新纽带,对新型自组装功能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赵智慧[3](2019)在《小分子添加剂诱导的PSSS基两亲嵌段共聚物聚集形貌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组装形成球状、蠕虫、囊泡等多种纳米结构颗粒,这些纳米结构赋予了高分子材料特殊的性能,使其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催化、化妆品、涂料等领域。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方法能够在反应的同时获得形貌可控的高分子聚集体溶液,相比于传统的自组装方法,此方法具有固含量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优势,成为了当前高分子材料研究者颇为关注的一种合成手段。通过改变亲疏水链的嵌段比、有机小分子溶剂及其他小分子添加剂可以有效地调控溶液中高分子聚集体的形貌。本论文通过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两种聚阴离子型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磺酸钠)-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SSS50-b-PNIPAMx)和聚(苯乙烯磺酸钠)-b-聚(双丙酮丙烯酰胺)(PSSS50-b-PDAAMx),结合1H NMR、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等方法,研究了几种小分子添加剂对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过程和聚集形貌的影响规律和调控机制。利用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聚阴离子型温敏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磺酸钠)-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SSS50-b-PNIPAMx),结合变温NMR、DLS和TEM方法研究了丙酮和甲醇两种小分子溶剂对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过程和聚集形貌的影响。发现嵌段共聚物PSSS50-b-PNIPAM300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自组装形貌存在显着差异:丙酮使得胶束尺寸显着变大,甲醇则使得球状胶束尺寸变得更加均一,并且诱导了少量蠕动状胶束的形成。与此对应,变温1H NMR实验发现PNIPAM链段在水/丙酮以及水/甲醇二元混合溶剂中的LCST比纯水溶液中低,而在整个实验温度区间内,PNIPAM链段在水/丙酮体系中的塌缩程度显着低于纯水和水/甲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有机小分子溶剂可以有效地调控温敏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过程和聚集形貌。通过RAFT聚合诱导自组装的聚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两亲嵌段共聚物PSSS50-b-PDAAMx,结合变温NMR、DLS和TEM方法探索了NaCl对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过程和聚集形貌的调控规律。在PSSS50-b-PDAAM250水溶液中,NaCl的加入使得嵌段共聚物聚集形貌由球状过渡到短棒状,当NaCl浓度达到0.8 M时,进一步形成了网状结构。对于疏水链段较长的PSSS50-b-PDAAM600,0.1 M NaCl就诱导了网状结构的形成,当NaCl浓度达到0.6 M时,网状结构塌缩形成大尺寸的章鱼型聚集体。与聚合诱导自组装反应后加入NaCl得到网状结构不同,在聚合诱导自组装反应前加入NaCl,聚合物自组装形貌依然以球状胶束为主,在NaCl浓度达到0.6 M时球状胶束互相连接形成串珠状结构。研究结果表明NaCl可以诱导PSSS50-b-PDAAMx嵌段共聚物由球状胶束转变为网状结构等高阶聚集形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陈孟军[4](2019)在《富勒烯C_(60)两亲分子的合成及其组装体系的构筑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勒烯因具有完美球形结构、容纳电子、光生单线态氧、猝灭自由基等优异性能,而在减摩抗磨、有机光电材料、生物医药、美肤护肤等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但是,C60在绝大多数常用溶剂,尤其是水中溶解度很差,极大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研究。因而,如何提高C60在水中乃至各个溶剂中的溶解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C60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有两种:共价合成和非共价掺杂。C60作为一个刚性单元,研究其本身以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对体系性能的影响,对于材料的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刚性C60出发,通过共价修饰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C60两亲分子,包括寡聚氧乙烯链(o-PEO)修饰和寡聚氧乙烯链(o-PEO)与季铵盐共修饰,系统研究了链数目和位置对两亲分子自组装行为和功能的影响;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利用C60以及C60两亲分子构筑了两类功能体系,并分别研究了体系于摩擦润滑、染料光催化降解方面的应用。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从富勒烯出发,介绍了C60的发现、结构、性质以及功能和应用,详细总结了富勒烯两亲分子的类型,并指出目前富勒烯两亲分子研究领域中有待补充的缺陷。简述了表面活性剂和自组装方面的相关知识,点出表面活性剂与富勒烯间在体系设计方面的联系。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选题及意义。第二章,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修饰寡聚氧乙烯链(o-PEO)的N-甲基富勒烯吡咯烷分子(简称4a-f),详细阐述了o-PEO取代数目和位置对4a-f合成和分离条件的影响。系统研究了 o-PEO的取代数目和位置对4a-f的溶解度、自组装行为、以及电化学等性质的影响。重点研究了两种水溶性较好的3,4,5位(4d)和2,3,4位(4e)取代的C60两亲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研究发现,4d可以在很宽浓度范围下自组装成囊泡,而4e则组装形成不规则的片状聚集体。第叁章,我们以第二章中合成的六种具有确定结构的寡聚氧乙烯(o-PEO)修饰的C60两亲分子(本章简称1-6)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的呼吸图(Breath Figure)方法,详细研究了它们在空气/水和空气/固体表面的自组装行为,并制备了规整有序的的蜂窝状多孔膜结构(HCSs),本章中所采用的C60衍生物是单取代衍生物,所制备的HCSs具有目前报道的最高的C60含量(>60 wt%)。详细研究了o-PEO链数目和位置对HCSs形成的影响,发现仅有o-PEO链二取代衍生物(2,3)能够有效构筑HCSs。在空气/水界面形成的HCSs的孔与孔之间形成的是褶皱,而空气/固体表面则发现了多级组装的孔结构。另外,线性或支化的聚苯乙烯的引入,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HCSs的表面形貌与内部结构,还可以为HCSs引入荧光等新的性质。第四章,我们以第二章中合成的六种具有确定结构的寡聚氧乙烯(o-PEO)修饰的中性C60两亲分子(本章简称1a-f)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一步季铵化反应将其转化为离子型两亲分子(2a-f),发现季铵化基团可以有效提高两亲分子的水溶性。系统研究了 2a-f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结合临界堆积参数(P)理论,讨论了分子结构、组装体结构、自由基清除能力间的对应关系,首次给出了具有特定结构的水溶性C60衍生物的聚集行为与生物活性综合分析的实例,为新型水溶性C60衍生物的设计提供了有利指导。第五章,我们发展了一种可以在很宽水溶液浓度范围(0.2-95 wt%)内形成Lα相的新型无盐零电荷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TTAO)。利用非共价相互作用,将未修饰C60溶解到由TTAO形成的层状液晶(LLCS)中,制备了 C60/LLCs杂化体系。LLCs不仅对C60有良好的增溶效果,而且C60的引入并没有破坏液晶的层状结构,还能有效增强其机械性能。研究了 C60/LLCs杂化体系的摩擦学性能,发现很少量的C60即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体积,为C60基润滑剂的制备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第六章,以单加成和多加成水溶性C60两亲分子为模板,首次利用人工合成化合物制备了具有花状结构的磷酸铜晶体(FLCs-Cu)。详细研究了两亲分子、PBS浓度,金属离子、反离子以及两亲分子种类对FLCs-Cu形成的影响,讨论了两亲分子、PBS浓度、离子种类对于FLCs-Cu形成的重要性。该方法中,C60两亲分子在制备FLCs-Cu的过程中主要起模板作用,同一水溶液可以重复使用,说明该方法可以低成本大量生产FLCs-Cu。探究了 H202存在下,FLCs-Cu对罗丹明B(RhB)、罗丹明6G(R6G)在阳光下的光降解催化活性,发现FLCs-Cu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良好,且在多次回收后仍能保持较高活性。该结果为多形貌无机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向梦辉[5](2019)在《基于CB[8]的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自组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型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方法: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在两侧分别引入亲水性寡聚乙二醇和疏水性烷基侧链的线形刚性分子作为超分子聚合单体,将其中有最好水溶解性的单体与葫芦[8]脲(CB[8])在水中混合,二者在CB[8]包结增强芳香堆积作用驱动下发生自组装,形成一种带有两亲性侧链,骨架为线形全刚性的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结果:通过~1H NMR核磁滴定、Job’s plot、~1H NMR COSY、2D~1H NOESY、2D ~1H DOSY、DLS、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实验对水相中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利用TEM和SEM对固态超分子聚合物的形貌进行研究,发现该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可进一步组装形成更高级有序结构,自组装具有浓度依赖性,在低浓度下形成纳米管结构,高浓度下则形成二维膜状结构。此外,该超分子聚合物还表现出对pH改变的响应性,酸性条件下聚合物解聚,而碱性条件下聚合物又可重新形成,解聚-聚合可通过交替加入酸和碱往复调控,表现出很好的可逆性。结论:成功构筑了一种具有pH响应的新型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该研究为发展基于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的刺激响应纳米材料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魏田田[6](2019)在《两亲性中药分子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两亲性药物分子与脂质体的相互作用,明确丹皮酚、黄芩素和大黄素在脂质体作用的位置及药物分子对脂质体相态的影响,为药物脂质体的制备提供理论基础。以脂质体为生物膜的模型膜,从药物对细胞膜影响的角度讨论叁种药物发挥抗氧化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为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丹皮酚、黄芩素和大黄素叁种药物的脂质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药物对脂质体膜预相变和主相变的影响,进而研究药物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采用同步辐射小角/宽角X射线衍射法(XRD)研究药物对脂质体双层结构及尾链排列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获得药物对脂质体影响的亚分子信息。结合叁种技术从宏观、结构和微观叁个角度协同揭示药物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及对脂质体膜相态的影响。研究结果:1、丹皮酚分子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具有浓度依赖性。当丹皮酚的浓度x≤5mol%时,丹皮酚分子主要作用在DPPC脂质体的疏水尾链;当5<x≤15mol%时,新增的丹皮酚分子位于亲水的头部,与极性基团相互作用;当x>15mol%时,新增的丹皮酚分子再次作用在脂质体的疏水尾链。丹皮酚分子可以诱导脂质体发生相态的转变,纯DPPC脂质体和低浓度的丹皮酚脂质体室温下均处于层状凝胶相(Lβ'),当x≥20mol%,丹皮酚脂质体室温下处于波动凝胶相(Pβ')。FTIR结果表明,磷脂尾链的构象为全反式构象,尾链的排列方式为六角形排列,丹皮酚分子的加入对二者无影响,当丹皮酚分子作用在亲水头部时,可以促进C=O的水合程度。2、黄芩素分子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也具有浓度依赖性。当黄芩素的浓度x≤5mol%时,黄芩素分子位于DPPC脂质体的亲水头部区域;当5<x≤10mol%时,新增的黄芩素分子主要作用在疏水尾链;当10<x≤20 mol%时,新增的黄芩素分子作用在亲水的头部。黄芩素分子对脂质体的相态具有重要影响,当x≤5mol%时,黄岑素脂质体处于层状凝胶相,当x=5mol%时,脂质体的尾链不再倾斜,处于不倾斜的层状凝胶相(Lβ);当5<x≤10mol%时,黄岑素分子处于波动凝胶相(Pβ'),当10<x≤20mol%,脂质体层间重复距离显着增加,尾链处于不倾斜的状态,脂质体处于不倾斜的波动凝胶相(Pβ)。所有的黄芩素脂质体均为层状结构,黄芩素分子的加入对磷脂尾链的全反式构象和六角形排列没有影响。作用于亲水头部时主要促进C=O的水合状态,改变头部基团的取向,影响尾链的倾斜度。3、大黄素分子主要作用在DPPC脂质体的疏水尾链,当x≥15mol%,大黄素分子导致脂质体发生相分离,在这一浓度范围内富含大黄素的相和富含磷脂的相共存。大黄素分子的加入可使脂质体的相态发生改变,当x≤2.5mol%时,大黄素脂质体处于层状凝胶相(Lβ'),当x≥5mol%,大黄素分子的加入促使脂质体波动凝胶相的形成,当x≥10 mol%,脂质体尾链在大黄素分子的影响下不再倾斜,使脂质体处于不倾斜的波动凝胶相(Pβ)。4、细胞膜适当的流动性是保证细胞功能的关键,脂质过氧化可使细胞膜有序性增加,流动性降低,丹皮酚、黄芩素和大黄素叁种药物均可以导致脂质体膜的相变温度和(或)相变焓降低,层间的重复距离增加,促使脂质体波动凝胶相的形成,对脂质体膜具有流化作用,因此,提高细胞膜流动性可能是叁种药物发挥抗氧化作用的作用机制之一。结论:丹皮酚与黄芩素分子既可以作用在脂质体疏水尾链又可以作用在亲水头部,且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具有浓度依赖性,大黄素分子主要作用在疏水尾链,两亲性药物分子在脂质体中的作用位置不仅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还可能与药物分子的空间构型、官能团等多种因素有关。叁种药物对脂质体的相态具有重要影响,均可以促使脂质体在室温下形成波动凝胶相,但所需浓度不同,其顺序为丹皮酚>黄芩素>大黄素。在本文研究的药物浓度范围内,丹皮酚和黄芩素脂质体较稳定,未发生相分离,但当大黄素浓度足够高时可以引起脂质体的相分离,影响大黄素脂质体的稳定性。叁种药物均可以使膜的流动性增加,是其发挥抗氧化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关怀民,刘玉洁,张新丽,廖梦廉,童跃进[7](2019)在《两亲胆固醇壳聚糖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单分子膜的形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壳聚糖结构特点出发,利用甲磺酸保护壳聚糖氨基,在羟基上引入胆固醇合成两亲性胆固醇壳聚糖碳酸酯(ACCC),利用FT-IR和~(13)C-NMR方法证明碳酸酯基的生成。采用Langmuir膜技术跟踪探究不同取代度ACCC的单分子膜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形成过程及膜性能,由表面压-单分子层表观面积(π-A)等温曲线得知,从气相到固相变化过程中两亲壳聚糖衍生物单分子经历从分散到集中,在空气/水界面上逐渐形成单分子膜,单分子膜稳定性和强度取决于胆固醇取代度的变化。取代度分别是2.6和3.9的ACCC的膜平均极限面积(A*)达到346.76和652.65cm~2,相应塌陷压值分别等于46.13和47.48mN/m,表明这两种胆固醇壳聚糖碳酸酯Langmuir膜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通过Langmuir-Blogett技术将单分子膜转移制备多层膜修饰的ITO电极。(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4期)
于胜胜[8](2019)在《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驱动两亲性刚柔分子的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刚棒部分或柔性部分的刚棒-线团分子,并且在刚棒部分引入蒽、芘、联蒽等富电子共轭单元。研究了这些分子在溶液和本体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改变分子自身结构,如刚棒大小、柔性链长度、引入手性基团等,实现对分子自组装结构的精确调控,探讨分子结构上的微小变化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明确分子自身结构与自组装结构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合成的一系列刚棒-线团分子的刚棒部分含有富电子的共轭单元,可以与小分子的电子受体通过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因此,进一步研究了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对分子自组装的影响,探讨了电荷转移复合物自组装形貌的调控,并研究其作为超分子纳米反应器的性能。对于含芘单元的刚棒-线团分子,合成了具有不同柔性链长度、不同刚棒大小的刚棒线团分子A1-A3。研究了刚棒-线团分子柔性链的长度和刚棒部分的大小对刚柔两亲性分子A1-A3及其与四硝基芴酮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在本体和水溶液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柔性链的长度和刚棒部分的大小的变化对刚棒-线团分子及其电荷转移复合物在本体和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结构具有相似的影响。柔性链的长度增加,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减小,分子排列更加疏松:刚棒部分增大,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增加,分子排列更加紧密。对于含联蒽单元的刚棒-线团分子,合成了刚柔界面含有甲基的分子B1和不含甲基的分子B2。研究了刚柔界面甲基对刚棒-线团分子在溶液中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柔界面甲基的存在可以诱导超分子手性聚集体的形成。此外,对2,3,5,6-四氟-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与分子B1和B2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导致聚集体尺寸增大。值得注意的是,树枝状柔性链导致刚棒-线团分子的自组装体对温度具有刺激响应的特性,然而,由于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增加了分子间作用力,导致自组装体对温度具有刺激响应的特性消失。对于含蒽单元的刚棒-线团分子,合成了含有树枝状柔性链的刚棒-线团分子C1和C2,其中分子C1刚柔界面含有甲基基团。研究了刚棒-线团分子C1和C2在水和四氢呋喃混合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结果表明,刚柔界面甲基的存在导致刚棒-线团分子在混合溶液中的聚集体尺寸减小。此外,叁硝基苯酚和7.7.8.8-四氰二甲基对苯醌可以与分子C1和C2形成电荷转移复合物,并对其电荷转移复合物在混合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缺电子的小分子与含有富电子基团的刚棒-线团分子的作用位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这些电荷转移复合物的聚集体结构可以通过缺电子分子的种类与性质的不同进行调控。更重要的是,这些电荷转移复合物可以作为高效的超分子纳米反应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3-07)
张鹏[9](2018)在《基于柱[5]芳烃的功能两亲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药物转运协同治疗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家们致力于发展出新型的药物纳米载体——药物转运系统,它是利用肿瘤组织对纳米级尺寸粒子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携带抗肿瘤药物并将其运载至肿瘤组织和细胞,然后利用肿瘤微环境来刺激释放负载药物,智能的精准的实现了肿瘤的治疗,同时还能有效减轻药物对正常细胞或组织的毒副作用。主客体化学由于具有选择性、高效性及刺激响应性,具有卓越的优势。新一代的主体大环柱芳烃,结构独特,性质优良,还有丰富的刺激响应性等,已经被广泛用于药物运输领域。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理效果、减少毒副作用,发展基于柱芳烃的用于肿瘤的联合治疗的超分子囊泡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光热治疗法和光动力疗法作为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在协同化学治疗时成为首选。光热治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一般利用具有近红外吸收的材料,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通过靶向识别或者药物转运使材料在肿瘤组织聚集。在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下,能够将光能转换成热能来进行肿瘤治疗的治疗方法,因其治疗时间短,效果明显,副作用小而备受研究者青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癌症的方法。包含光敏剂(Photosensitizer)、光和组织氧,相互作用能产生活性氧(ROS),利用活性氧杀死癌细胞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光动力治疗法凭借着手术创伤很小、毒性低、选择性好、适用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本文基于水溶性柱[5]芳烃这一主体,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不同性质特征的客体,构筑了高载药率且具有刺激响应性的两亲超分子囊泡,并进一步测试了对不同抗癌药物的转运和释放,同时还进行了一些基础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1)设计并合成了水溶性的主体柱[5]芳烃和一种基于苝酰亚胺双季铵盐功能化的客体G1,主客体作用研究表明,构筑超分子囊泡的最佳摩尔比[WP5]/[G1]=1:5,ζ-电位=-30.7 mV。接着将抗癌药阿霉素(DOX)载入WP5?G1囊泡的内部,包载率为27.2%,该药物转运体系对pH具有明显的刺激响应性,弱酸性环境刺激囊泡解组装使阿霉素释放,pH 6.2,pH 4.4的释放率分别为62.4%、80%。其次,G1作为光热治疗的光敏剂,0.2 mM的G1和WP5?G1在730 nm光照10 min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分别为68.2℃和62.4℃,光热转化效率分别为50.9%、44.5%。同时,体外毒性研究表明,超分子载药囊泡不仅具有阿霉素的抗癌活性,还表现出较强的光热治疗特性。由此可知,本研究构筑的pH刺激响应性的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新型药物转运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的双季铵盐功能化的客体G2,主客体作用研究表明,构筑超分子囊泡的最佳摩尔比为[WP5]/[G2]=1:5,ζ-电位=-30.47 mV。接着将抗癌药MTZ载入WP5?G2囊泡中,包载率为45.8%。该药物转运体系表现出明显的pH刺激响应性,在弱酸性环境下囊泡破裂释放MTZ,pH 6.8、pH 5.5、pH 4.0释放率分别为34.5%、68.8%、96.9%。其次,G2作为光动力治疗的光敏剂,在532 nm波长光激发下能够产生单线态氧(~1O_2),产率为0.45。同时MTZ能够有效吸收G2的荧光,载药囊泡解组装后荧光信号增强,可用作荧光探针。体外毒性研究表明,该超分子载药囊泡不仅具有MTZ的抗癌活性,还具有一定的光动力抗癌活性。由此可知,本研究构筑的pH刺激响应的荧光增强的化学-光动力协同治疗的新型药物转运系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向文军,朱朝菊,刘丹,周绿山[10](2019)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两亲聚合物与疏水纳米粒子自组装核-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Martini力场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luronic嵌段共聚合物在疏水纳米表面自组装膜结构,考察了Pluronic嵌段共聚合物结构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Pluronic聚合物在疏水纳米表面自组装形成了以纳米材料为核,聚合物为壳的特殊核-壳结构。聚合物的浓度和结构都会影响该壳层结构,在浓度较低时,聚合物EO嵌段卷曲地附着在疏水纳米颗粒表面,类似形成层状的壳层结构;随着浓度的提高,EO嵌段伸向溶剂相,形成星形自组装膜结构。增加Pluronic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吸附在纳米材料的聚合物壳层厚度也逐渐增加。随着聚合物PO摩尔的增加,吸附在纳米材料表面的PO嵌段由"S"形或"W"形吸附逐渐变成"U"形吸附。这可能因为随着聚合物浓度的提高,有限的纳米颗粒表面不足以提供足够多的吸附位点导致聚合物吸附构型转变。(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两亲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两亲分子是近几年研究发现的新型两亲分子,具有可控性、高效性等优点。超两亲分子中含有两种双亲分子,通过非共价键或动态共价键连接。其中非共价键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π-π堆积相互作用和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等。根据超两亲分子的响应性也可分为pH响应性、光响应性、氧化还原响应性、酶响应性和多重响应性超两亲分子。超两亲分子是胶体化学和超分子化学联系的新纽带,对新型自组装功能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亲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剑晖,钱进,黄建珍.非表活类两亲分子在水剂配方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9
[2].李双阳,叶宏.超两亲分子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9
[3].赵智慧.小分子添加剂诱导的PSSS基两亲嵌段共聚物聚集形貌转变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9
[4].陈孟军.富勒烯C_(60)两亲分子的合成及其组装体系的构筑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向梦辉.基于CB[8]的两亲性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及其自组装研究[D].南华大学.2019
[6].魏田田.两亲性中药分子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7].关怀民,刘玉洁,张新丽,廖梦廉,童跃进.两亲胆固醇壳聚糖碳酸酯的合成及其单分子膜的形成与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8].于胜胜.供体—受体相互作用驱动两亲性刚柔分子的自组装[D].延边大学.2019
[9].张鹏.基于柱[5]芳烃的功能两亲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药物转运协同治疗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8
[10].向文军,朱朝菊,刘丹,周绿山.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两亲聚合物与疏水纳米粒子自组装核-壳结构[J].化工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