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为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风险感知,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公众参与
人为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湖波,刘铁忠,张湖源,李萧薇[1](2019)在《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认识公众对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感知异同,理解公众行为,提升公众参与风险管理的水平,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数据获取方式、变量类别、变量关系、解释理论等方面比较总结了当前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异同,并从人为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过程和后果影响等角度解释了其风险感知特殊性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后,根据两类灾害的风险感知特点提出风险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徐欣,张落雁,方舟[2](2019)在《呵护古树名木 留住美丽乡愁》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城市的园林瑰宝。在中国人的成长记忆里,树木也是情感的载体。每次忆起故乡,游子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村口那棵亭亭如盖的大树。据2017年宁波古树名木调查统计,全市有古树名木6300多株(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期刊2019-01-31)
PROSPER,WASHAYA[3](2018)在《使用Sentinel-1的相干变化检测技术实现城市地区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遥感图像在灾害监测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灾害监测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其中人为灾害包括战争,自然灾害包括地震,飓风和火灾等。不同的灾害由于性质各异,对城市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相干变化检测(CCD)的应用于全球变化检测中。连贯性相干性损失是SAR目标变化的标志,灾难事件是由连贯性相干性损失表征的。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别对连贯性相干性损失的反应不同,尤其是在灾害发生后。在监测特定灾害时,适当的技术或数据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损害至关重要。因此,评估哨兵-1数据是否适用于自然和人为灾害监测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从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何使用CCD检测人为和自然灾害的变化、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灾害发生后,如何应对连贯性相干性损失,以及使用CCD技术可以最好地监测哪种灾难。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基于覆盖广且方便获取的哨兵-1影像进行研究。哨兵-1影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获取连续的时间序列图像,且不受天气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获取。此外,哨兵-1卫星的传感器使用电磁频谱中的微波部分进行探测,能有效检测出城市中不同的土地覆盖类型,尤其适用于建筑区域的检测。因此,相干性图像能提供有效信息来检测由于灾害而导致的变化。通过对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进行解译,并将相干性数据汇总,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多边形,用以观察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对连贯性损失的响应。对相干性损失进行分级,可以得到城市不同土地类型如何受相关性去相干的影响,从而鉴定Sentine1-1图像以及CCD方法是否适用于特定灾害的CCD变化监测。在未来的研究中,Sentine1-1图像以及CCD方法也可用于相干性地图分类。此外,将相干性数据添加到街区数据中,并计算每个街区的标准偏差。城市街区的平均相干性数据和数据的标准差对于调查和监测在街区级别受灾害影响的城市区域非常有用。在本论文的研究中,街块被作为相关测量单位。街区是在城市区域中,被道路围绕的最小单元或者是地块。街区是与现实世界相关的物体,它们被用作初级单元参与数据集合计算。通过计算一段时间内数据的平均相干值和标准偏差,得出街道在这一时段的变化统计数据以及灾害发生后的街道变化统计数据,这是检测变化的重要部分。(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赵立峰[4](2017)在《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灾害作为人类开展建筑工程、路桥工程以及水利工程等工程建设的最大天敌,其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破坏。从成因角度来讲,除了人类生产活动因素影响之外,地形、地质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角度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成因。(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汪月萍[5](2017)在《以人为本 以人为基 以人为策——提高“人的因素”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地质灾害防治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在查明地质结构、区域地质灾害分布、形成机理、发育发生规律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我国群测群防叁级防治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威胁对象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相对薄弱。本文讨论了发挥"人的因素"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提高受威胁对象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实现从政府防、专家防、技术防到全民防,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本文来源于《防治地灾 除险安居——浙江省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26)
袁晓仙[6](2017)在《自然与人为:环境史视野下的云南生物灾害及应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灾害是生物在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互动干扰之下,对自然界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环境史视域下的生物灾害突破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传统灾害史观,将生物物种、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生物灾害形成的致灾环境要素和承灾体系。云南自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是有害生物生存繁衍的基础条件,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外部干扰则加速了生物灾害的蔓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整体性,生物灾害的因果联系必然给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全面分析云南生物灾害的成灾因素和灾害影响,加强边疆生物灾害防治,维护边疆生物安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抉择。(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伍洁,杨旭光[7](2017)在《以人为本抗灾害 群测群防避险情》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3月20日晚,新邵县普降暴雨,21日13时40分左右,大新镇磁溪村7、8组033县道旁山体突然发生滑坡,体积近2700立方米,造成数台车辆被压埋、沿线近200米电力通信线路损坏、5栋民房不同程度受损,威胁着9户4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沿线150米(本文来源于《邵阳日报》期刊2017-06-22)
戚锡生[8](2017)在《江苏 以人为本 众志成城 有效应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造成99人遇难,875人受伤,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5.6万间房屋倒损。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抢险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7年05期)
尹朝平[9](2017)在《坚决遏制常见多发人为灾害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尹朝平) 21日夜,受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委托,省委副书记李秀领紧急赶赴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桃花村森林火灾现场,指导扑火救援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灭火一线的救援人员。20日14时40分,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利苴村委会小桥头组四脚炉发(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7-01-22)
Axel,Bojanowski,刘晓燕[10](2016)在《世界风险指数: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辑本期杂志时,西北太平洋上演"双风共舞",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及接踵而至的"马勒卡"横扫闽浙及台海地区。遭"双风"重创的海峡两岸民众刚刚度过"中秋劫",十一前夕,台风"鲇鱼"再袭福州、台湾。狂风暴雨,大水漫城,两岸民众皆有死伤。浙江4市受灾,由此导致的遂昌山体滑坡致27人失联。10月5日晨,10年来大西洋最强飓风"马修"一路北上,肆虐加勒比海地区。海地城镇被夷为平地,877人丧生,死亡人数仍在攀升。8月25日《2016年世界风险报告》公布,海地灾害风险指数颇高,中国在易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国家中位居第85位。就自然灾害多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密集地区庞杂扩张导致的热岛效应、弱风效应加剧了极端气候及环境事件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土地过度开发导致城市生态品质不断下降,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为之配套的支撑体系不堪重负,市政管网的建设标准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关联性增高,灾害连锁反应增强,应对自然灾害所面临的问题愈加严峻复杂。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防患于未然是城乡规划的基本使命。鉴于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冲击已经成为城市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事实,强化城市在对抗灾害或环境问题冲击时的韧性,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为必需之举。(本文来源于《英语文摘》期刊2016年11期)
人为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城市的园林瑰宝。在中国人的成长记忆里,树木也是情感的载体。每次忆起故乡,游子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村口那棵亭亭如盖的大树。据2017年宁波古树名木调查统计,全市有古树名木6300多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为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张湖波,刘铁忠,张湖源,李萧薇.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异同及原因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9
[2].徐欣,张落雁,方舟.呵护古树名木留住美丽乡愁[N].宁波日报.2019
[3].PROSPER,WASHAYA.使用Sentinel-1的相干变化检测技术实现城市地区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监测[D].武汉大学.2018
[4].赵立峰.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7
[5].汪月萍.以人为本以人为基以人为策——提高“人的因素”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C].防治地灾除险安居——浙江省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6].袁晓仙.自然与人为:环境史视野下的云南生物灾害及应对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7
[7].伍洁,杨旭光.以人为本抗灾害群测群防避险情[N].邵阳日报.2017
[8].戚锡生.江苏以人为本众志成城有效应对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J].中国减灾.2017
[9].尹朝平.坚决遏制常见多发人为灾害发生[N].云南日报.2017
[10].Axel,Bojanowski,刘晓燕.世界风险指数:自然灾害中的人为因素[J].英语文摘.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