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信、果、毅——陈嘉庚的诚信经营哲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群[1](2018)在《近代福建企业家陈天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中,福建地区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闽商人物的研究多集中于海外闽商,对福建本地商人的关注较少。因此本文以近代福建本土企业家陈天恩(1872-1954)为研究对象。陈天恩创办了着名的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淘化大同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他提倡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为近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企业管理者,陈天恩的经营管理思想诸如采用科学管理办法、注重营销策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产业链等多个方面仍值得今人借鉴。同时,陈天恩关心医学,投身革命,关注教育,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怀。此外,陈天恩亦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基督徒团契,将基督教信仰中的博爱、平等、服务等理念运用于员工管理之中,这在近代闽商中是很独特的现象。
聂增民[2](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张慧梅,刘宏[3](2015)在《陈嘉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陈嘉庚是近代中国和东南亚着名的华侨领袖,大多数研究者对陈嘉庚精神的探讨主要着眼于一定的政治因素及历史背景。然而,若将这些因素淡化,重点关注陈嘉庚精神中的三个重要的时间和空间的特质,即跨地域的商业经营理念、跨文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和跨帮派的华社领导方式,其精神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的超时代的重要意义。
孟磊[4](2014)在《马应彪与先施公司的基督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近代企业中,企业家的思想往往辐射成为企业的精神与文化,这一现象也广泛存在于由基督徒企业家所创办的企业之中。受基督徒企业家虔诚的个人信仰影响,他们所创办的企业多以基督教理念为基础来建立企业的核心精神,从而使基督精神渗透在企业的管理与经营中,形成近代史上独具特色的基督化企业。然而一部分近代基督徒企业家虽然在创立民族企业之伊始,就给它们披上了一层基督化外衣,但随着其发展与嬗变又弱化了企业文化中的基督教理念,使得其基督教成分显得若隐若现,这种介乎于两者之间非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化企业即为带有基督教色彩的非基督化企业。笔者拟就近代中国该类型企业之代表先施公司进行个案研究,首先通过对该公司发展历程之把握以及就其创办者马应彪生平和基督教事业的讨论掌握该公司基督教色彩形成的根源。此外,笔者还对先施公司的基督教特色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究马应彪的基督教思想对于其之渗透,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基督化企业之典范——东亚公司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挖掘两者在基督化程度上之异同。
彭义容[5](2011)在《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3Q之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理念指引下,逐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商业伦理的学术研究,但相对国外研究而言,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人们对市场经济建设的准备不足,加上人们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全社会对伦理建设的忽视,致使在经济生活领域内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里均出现了大量非伦理甚至反伦理的现象,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商业伦理作为商业活动各方应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准则,在政治、社会、市场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调节和促进作用。本论文首先通过案例分析国内两大客户端软件提供商之间爆发的“3Q之争”,以及其他行业的同类事件,总结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现状和商业伦理建设的缺失。然后,通过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影响因素,认为政府管理不到位是当前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根据“市场失灵”理论和我国“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改革进程研究,论文在第四章,从经济学的“公共规制”角度指出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商业伦理建设中的主要角色也应该是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制定的组织者、公平竞争平台的搭建者和市场运行过程的监督管理者。同时,提出我国政府在商业伦理建设中可以有所作为的五条对策途径: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的可操作性、增加违法的成本,在执行层面上,加强执法力度,不能为了地方利益包庇纵容;二、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建立公信技术机构;三、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四、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营造正当的商业伦理氛围;五、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化作用。
赖闽辉[6](2010)在《陈嘉庚的诚信精神及其对高校人事管理的意义》文中认为陈嘉庚的诚信精神随着时间推移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相关的研究近年来形成了热潮。陈嘉庚诚信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已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价值观。这一闪烁着光芒的伟大精神对新时期高校的人事管理带来了新的意义:它要求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搞好高校制度建设,不断实现人事管理创新。
叶兴建[7](2007)在《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从东南亚华人经济史的研究看,过去的研究不够全面系统,忽略了在数量上占大多数的华商中小企业,也缺乏国别研究和多学科的分析。从海外华商史研究角度看,过去,学术界多偏重于华商发展一般问题的研究,对二战后海外国别的华商发展问题研究不足。马来西亚华商人数众多,发展道路曲折,是海外华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论着综合系统地研究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史。从华人在当地国生存发展和经济融合的角度看,东南亚各国独立以后,取得当地国籍的华商如何适应当地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地国家如何更好地利用华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仍然是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从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关系研究看,过去多偏重于华商在华投资问题的探讨,对海外华商本身的具体发展情况研究不够。本文试图从华商发展史的角度研究华人经济史,把研究焦点放在海外华人经济活动主体华商身上,立足于当地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实际,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从多学科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历程,希望对华人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所突破。本文以马来西亚华商企业发展为线索,把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史分为独立前的殖民者统治时期、1957年至1970年的自由经济政策时期、1971年至1990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91年以来的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时期四个阶段,考察了马来西亚华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与发展特点。全文由绪论、第一章到第五章、结论七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选题理由、中外学术界相关研究、基本概念、相关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主要创新点。第一章,回顾了作为马来西亚华商发展背景的马来亚华商发展史,侧重分析殖民地“三重经济结构”下,马来亚华商的产生、主要经济活动、发展轨迹和经营特点等内容,为独立后马来西亚华商的发展作铺垫。第二章,论述了独立后的自由经济政策时期,成为马来西亚公民的华商如何充分利用优越条件,成功地向各经济领域拓展的状况。第三章,论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西亚华商的不同发展路径及其结果。着重从制度上分析华商经营策略的变化和取得进步的原因。第四章,阐述国家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后,马来西亚华商经营环境的变化,华商大、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以及华商企业文化的变化。第五章,主要论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的关系。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从马来西亚华商的发展因素、挑战、族群特点以及该研究的启示等方面作了归纳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各种因素中,制度因素,特别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对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的影响最大。不管是独立前还是独立后,华商的发展既受经济政策的推动,又受其制约。随着客观环境的变迁,华商自身不断地进行着制度创新,但其基本的经济制度文化,如家族制等仍得到遵循,华商基本的文化制度因素对其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华商的发展空间扩大,也加快了调整步伐。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商在争取权益方面要进一步努力。在发展本国民族经济过程中,马来西亚政府也必须充分发挥华商优势。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马来西亚华商既要发扬自己的文化精神,更要注意与当地经济相融合,并加强国际化经营力度。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立足于马来西亚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华商发展问题。(2)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马来西亚华商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3)增加了微观内容,尤其是填补了马来西亚华商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空白。(4)在文献资料的运用上有所突破。通过对马来西亚华商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获得了一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5)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史。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深具现实意义。第一,它对加强东南亚华人经济史和海外华商史的研究有所助益;第二,有助于一般华商经营管理问题的探讨,也有助于中马经贸关系发展问题的探讨;第三,既利于马来西亚华商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也有利于马来西亚政府吸取经验教训。
卢平[8](2006)在《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使得你死我活的传统竞争观念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在竞争中追求双赢或多赢的竞和之道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存之法、从商之要。竞和的现代从商之道强调对传统竞争观念的扬弃,以竞争求和谐,以内和外顺作为竞争的法门和关键。义利共生是企业伦理的应有之义,也是竞和之道的价值目标。对竞和的现代从商之道进行企业伦理的解读,就是要探讨竞和的商业观念与传统竞争观念在企业之利与社会之义关系问题上的不同见解。 本文分六章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的问题。 第一章是本文的总论,主要就竞和的涵义探析、竞和理念的形成以及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的问题进行探讨。竞和的涵义探析是从“和”的语义解读和伦理学意蕴展开论述,继而研究了竞和的涵义、本质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竞和理念的形成问题回顾了从竞争到合作,再由合作到竞争的发展,分析了竞争与合作的优劣及其发展到竞和的必然性;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的问题研究了企业伦理的涵义、核心问题以及竞和之道的企业伦理关涉的问题。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要求、功能、准则和责任问题。第二章首先从企业的内部和谐、外部和谐、社会整体和谐与天人和谐的角度论述了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然后提出了定位、顺时、包容、创新等竞和的企业伦理要求;最后以竞和对于企业生存、盈利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功能。第三章主要是从企业人员伦理的视角,探讨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的问题,分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介绍了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第四章主要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和分类、企业的个体责任、市场责任和公共责任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了竞和的企业责任问题。 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传统继承和经验总
苏雪萍[9](2006)在《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民营企业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越来越大,民营经济的市场地位也日益得到认可。与此同时,作为民营经济微观主体的民营企业也倍受关注。社会上关于民营企业的讨论已经从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转为对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的关心,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短命”现象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另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企业文化被列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世界500强企业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民营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而对民营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停留在某个具体方面,停留在操作层次的简单讨论。事实上,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与企业创始人的个人素质息息相关,更与民族传统文化、宏观经济环境、时代文化、政府行为等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此,本着对民营企业的深厚感情及对企业文化的浓厚兴趣,笔者试图以福建省民营企业为例,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把脉,并侧重从社会学的视角,结合企业实际,尝试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或对策。
林锐[10](2006)在《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文中研究说明儒商、儒商文化以及儒商行商之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企业经营方面,它们传承下来的智慧与德行,可以与当今西方主流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是共同发挥作用。我国的本土企业要实现更快、更持续地发展,并且具有明显地中国特色,完全可以从儒商之道中,寻求传统的“新鲜血液”。儒商是指具有儒家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商品经营活动中去的商人,即所谓“以儒术饰贾事”者。儒商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儒人理念型”的商业实践者。“诚”,是儒商思想精髓,它是贯穿在从“天道”到“人道”再到“商道”实践中的重要德行。而儒商的内在价值取向又成为其“商道”的形成因素和重要体现。“商道”就对儒商经商活动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等方面的总结,也是儒商取得成功的经验总结,它具有内在的层次性,并且各层次都具有各自的价值功能。将西方经营理念与儒商之道做比较,可以看到二者在管理基点、管理手段和管理组织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需要现代企业灵活运用。儒商之道对现代企业经营具有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企业管理的根本手段以及企业家的成功之道上。根据以上的论述,本文总结出了六条具体的对现代企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
二、诚、信、果、毅——陈嘉庚的诚信经营哲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诚、信、果、毅——陈嘉庚的诚信经营哲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福建企业家陈天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陈天恩从商前的活动事迹 |
第一节 家世故乡 |
第二节 少年从医 |
第三节 参与革命活动 |
第二章 陈天恩家族——基督教大家族 |
第一节 陈天恩与基督教的渊源 |
第二节 陈天恩家族与基督教的渊源 |
第三章 陈天恩所创办的代表性企业 |
第一节 厦门淘化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二节 福建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
第四章 陈天恩的企业经营思想及其对近代福建社会的贡献 |
第一节 陈天恩的经营思想 |
第二节 陈天恩对近代福建社会的贡献 |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陈天恩年谱 |
附录三 陈天恩家族谱系 |
附录四 福建造纸厂照片 |
附录五 “泽覃小学” |
附录六 “怡怡堂山庄”陈氏家族基督教陵园 |
附录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调查研究方法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五) 案例分析方法 |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
(二) 企业道德规范 |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陈嘉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跨地域的商业经营理念 |
三跨文化的教育发展模式 |
四跨帮派的华社领导方式 |
五以华商网络为依托的经济、教育、社会发展 |
六小结 |
(4)马应彪与先施公司的基督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资料、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近代百货业之嚆矢——先施公司 |
第一节 香山侨资推动下的中国近代百货业之勃兴 |
第二节 先施公司的创建、发展与传承 |
第二章 基督徒企业家马应彪的宗教信仰及实践 |
第一节 中国百货业之父:马应彪 |
第二节 马应彪的基督教人际关系网 |
第三节 企业家马应彪的基督教社会实践 |
第三章 马应彪基督教信仰与先施公司中基督教因素之关系 |
第一节 马应彪的基督教信仰与先施公司中基督教因素的产生 |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在先施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体现 |
第四章 先施公司与同类型华人基督徒企业家所办企业之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基督徒所办企业之典范——宋棐卿与东亚公司 |
第二节 基督教信仰对先施公司与东亚公司影响之异同 |
第三节 基督教对先施公司及东亚公司影响异同之原因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3Q之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从3Q之争看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缺失 |
第一节 3Q事件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现状 |
第三节 对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缺失的思考 |
第二章 政府角色与我国企业商业伦理缺失的关系 |
第一节 影响商业伦理缺失的内外部因素 |
第二节 政府管理不到位是我国商业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 |
第三章 商业伦理建设理论和政府角色理论介绍 |
第一节 国内商业伦理建设的理论研究 |
一、企业商业伦理 |
二、国内商业伦理现状和建设研究 |
第二节 国外商业伦理建设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政府在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角色理论研究 |
第四章 我国政府在商业伦理建设中的角色分析 |
第一节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什么 |
第二节 政府角色应该如何发挥 |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
二、明确监管部门职责,组建公信技术机构 |
三、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 |
四、发挥舆论宣传引导作用,营造正当的商业伦理氛围 |
五、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化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6)陈嘉庚的诚信精神及其对高校人事管理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嘉庚诚信精神研究的兴起 |
二、陈嘉庚诚信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三、诚信精神对人事管理的意义 |
(一)诚信精神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
(二)诚信精神有利于搞好高校制度建设 |
(三)诚信精神有利于实现人事管理创新 |
(7)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问题界定 |
一、选题理由 |
二、问题界定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介 |
一、从华侨、华人、华族经济角度所作的研究 |
二、从企业集团角度所作的研究 |
三、从中小企业角度所作的研究 |
四、从经营管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三节 运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及其内容 |
二、基本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
一、论文结构 |
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独立前殖民地“三重经济结构”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基础的奠定 |
第一节 二战前马来亚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与马来亚华商的产生 |
一、二战前马来亚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
二、马来亚华侨移民简况 |
三、马来亚早期华商的产生 |
第二节 二战前马来亚华商的主要经济活动及其地位 |
一、二战前马来亚华商的主要经济活动 |
二、华商在殖民地“三重经济结构”中的从属地位 |
第三节 日军统治与马来亚华商的重大挫折 |
一、日军对马来亚华人的迫害 |
二、华商发展的倒退 |
第四节 争取独立时期华商的恢复 |
一、经济政策的影响 |
二、动荡政局的影响 |
三、华商的逐步恢复 |
第五节 独立前马来亚华商的经营特征 |
一、马来亚华商成长的一般模式 |
二、传统华商网络的特征 |
三、东西经济文化的初步结合 |
小结 |
第二章 自由经济政策与马来西亚华商的初步发展(1957~1970) |
第一节 宪制秩序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空间的设定 |
一、马来人特权的由来与发展 |
二、族群、政治与经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新环境的形成 |
第二节 自由经济政策的推行与华商发展有利环境的形成 |
一、自由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
二、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三、华商发展的有利因素 |
第三节 华商生意的全面扩展 |
一、非制造业部门的扩张 |
二、制造业领域的拓展 |
第四节 华商大中小企业的发展 |
一、华商新型大企业的发展 |
二、华商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新经济政策与马来西亚华商的曲折发展(1971~1990) |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一、“5·13”事件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
二、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及主要措施 |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对华商发展的影响 |
一、华商参与减少 |
二、投资方向的变化 |
三、自由竞争商业氛围的丧失 |
第三节 华社对新经济政策的反应与企业化运动 |
一、华人社会对新经济政策的反应 |
二、企业化运动的过程 |
三、企业化运动失败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华商大企业的发展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 |
一、华商大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 |
二、华商大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第五节 华商中小企业的艰难发展 |
一、华商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二、华商中小企业地位的变化 |
小结 |
第四章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马来西亚华商的新进展(1991~2005) |
第一节 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 |
一、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 |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
三、扶持土着方法的转变 |
第二节 华商经济地位的变化 |
一、华商拥有股权的变化 |
二、华商大企业地位的变化 |
第三节 华商大企业经营方式的演变 |
一、金融危机前华商大企业的经营特点 |
二、金融危机后华商大企业的调整与重组 |
第四节 华商中小企业的稳定增长 |
一、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 |
二、华商中小企业发展的挑战 |
三、华商中小企业的提升 |
第五节 华商企业文化特点 |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 |
二、各种文化兼容并蓄 |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性 |
第六节 华商传统行业企业发展案例 |
一、马来西亚华人纺织业发展史略 |
二、斌斌企业(Bin Bin Knitwear Mfg. Sdn. Bhd.)的成长 |
小结 |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与马来西亚华商的发展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形式 |
二、东南亚国家与经济全球化 |
三、经济全球化与马来西亚华商的发展机遇 |
四、经济全球化对马来西亚华商的挑战 |
第二节 知识经济与马来西亚华商的参与 |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
二、华商新经济生长点 |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华商经营文化观的新变化 |
一、华商的反思 |
二、华商经营文化观的变化 |
第四节 马来西亚华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
一、马中经济关系的改善 |
二、对华贸易与商贸网络的扩张 |
三、在华投资与发展空间的延伸 |
小结 |
结论 |
一、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的因素 |
二、马来西亚华商的族群性 |
三、马来西亚华商的努力方向 |
四、马来西亚华商发展史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总论 |
一、竞和的涵义探析 |
(一) “和”的语义考察 |
(二) “和”的伦理意蕴 |
(三) 竞和涵义的揭示 |
二、一个新理念的提出:竞和之道的形成 |
(一) 从竞争到合作 |
(二) 从合作到竞和的历程 |
三、竞和之道与企业伦理 |
(一) 企业伦理的含义 |
(二) 竞和之道的企业伦理关涉 |
第二章 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要求和功能 |
一、竞和的企业伦理目标 |
(一) 企业内部和谐的目标结构 |
(二) 企业外部环境和谐的构成 |
(三) 社会整体和谐与天人和谐的追求 |
二、竞和的企业伦理要求 |
(一) 定位 |
(二) 顺时 |
(三) 包容 |
(四) 创新 |
三、竞和的企业伦理功能 |
(一) 和乃企业生存之道 |
(二) 和乃企业利之所在 |
(三) 和乃社会经济发展之要 |
第三章 竞和的企业伦理准则 |
一、企业经营者的伦理准则 |
(一) 热爱祖国 |
(二) 诚实守信 |
(三) 仁爱负责 |
(四) 勤俭创新 |
二、企业管理者的伦理准则 |
(一) 公正忠诚 |
(二) 以人为本 |
(三) 高效负责 |
(四) 义利兼顾 |
三、企业员工的伦理准则 |
(一) 爱岗敬业 |
(二) 团结协作 |
(三) 服务顾客 |
(四) 奉献社会 |
第四章 竞和的企业社会责任 |
一、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
(一) 责任的一般涵义 |
(二)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提出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和分类 |
二、企业的个体责任 |
(一) 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
(二) 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 |
三、企业的市场责任 |
(一)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二) 企业对合作者的责任 |
四、企业的公共责任 |
(一) 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
(二) 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
(三) 企业的生态责任 |
第五章 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传统资源 |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
(一) 四周皆海、我居其中的自然环境认知 |
(二) 自给自足、以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 |
(三) 爱有等差、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 |
二、儒家和谐思想精华 |
(一) 《周易》的和谐思想 |
(二) 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 |
(三) 两汉时期的和谐思想 |
(四) 理学和谐思想 |
三、道家、佛家及其他诸家和谐思想 |
(一) 道家和谐思想 |
(二) 佛家的和谐思想 |
(三) 其他诸家的和谐思想 |
第六章 竞和企业伦理建设的经验资源 |
一、美国企业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一) 惠普公司的竞和文化理念 |
(二) 可口可乐的应变致和之道 |
二、日本松下集团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三、华人企业的竞和伦理建设经验 |
(一) 李嘉诚长江实业的竞和之法 |
(二) 海尔集团竞和的企业责任意识 |
(三) “同仁堂”药业的竞和理念与实践 |
(四) 荣事达的和商理念 |
(五) 格兰仕由竞争到竞和的发展 |
(六) 白沙企业竞和文化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原创性声明 |
(9)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民营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提要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1章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提出 |
1.1 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企业文化概念界定 |
1.1.1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概念的历史考察 |
1.1.2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概念界定 |
1.1.3 “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文化”概念界定 |
1.2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物质文化——品牌标识象征意义模糊,品牌内涵贫乏 |
1.2.2 行为文化——自上而下轻视企业文化 |
1.2.3 制度文化——集权化领导体制是罪魁祸首 |
1.2.4 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缺失或模糊 |
第2章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2.1 主观原因 |
2.1.1 发家致富的创业初衷 |
2.1.2 民营企业家人文素质修养滞后 |
2.1.3 “经济人”理性 |
2.1.4 家族式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重重的重要原因 |
2.2 客观原因 |
2.2.1 显失公平的宏观经济环境 |
2.2.2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文化诉求不强 |
2.2.3 传统“官商”文化遗毒 |
2.2.4 企业文化的无形性 |
第3章 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3.1 综合治理宏观经济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良竞争环境 |
3.1.1 消除体制性障碍,政府责无旁贷 |
3.1.2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资金之瓶颈 |
3.1.3 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
3.2 突破自身,练好内功,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需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
3.2.1 前提——民营企业主自身素质建设 |
3.2.2 重中之重——价值观塑造 |
3.2.3 关键举措——制度文化建设 |
3.2.4 知行合一——行为文化落实 |
3.2.5 形神兼备——品牌标识和内涵建设 |
3.3 持续创新——不断激活企业文化 |
3.3.1 树立危机意识,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
3.3.2 完善激励机制,用制度落实创新精神 |
3.3.3 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持续创新的知识支持平台 |
结论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注释 |
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授权声明 |
(10)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2 儒商概念的界定与历史追述 |
2.1 儒商概念的界定、内涵与特质 |
2.2 儒商的历史追踪 |
2.3 儒商“儒人理念型”的性格解析 |
3 儒商精神与儒商本质 |
3.1 从儒商思想精髓——“诚”——到儒商精神 |
3.2 儒商的内在价值取向 |
4 儒商之道与西方经营思想比较分析 |
4.1 “道”的含义 |
4.2 儒商经营理念——“道”——的系统层次性 |
4.3 儒商之道的价值功能 |
4.4 现代西方主流企业经营理念介绍 |
4.5 西方经营理念与儒商之道的比较 |
5 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 |
5.1 “兼善天下”与现代企业基本经营理念 |
5.2 “和而不同”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方式 |
5.3 “为政以德”与企业管理的根本手段 |
5.4 “内圣外王”与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
6 儒商之道在新时代的运用 |
6.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财富观 |
6.2 善抓机遇,科学决策的经营观 |
6.3 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发展观 |
6.4 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人才观 |
6.5 以人为本,协调人际的管理观 |
6.6 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的营销观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诚、信、果、毅——陈嘉庚的诚信经营哲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福建企业家陈天恩研究[D]. 张丽群.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陈嘉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 张慧梅,刘宏.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4]马应彪与先施公司的基督化问题研究[D]. 孟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5]我国企业商业伦理建设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以“3Q之争”为例[D]. 彭义容. 复旦大学, 2011(04)
- [6]陈嘉庚的诚信精神及其对高校人事管理的意义[J]. 赖闽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7]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商发展研究[D]. 叶兴建. 厦门大学, 2007(07)
- [8]竞和的企业伦理研究[D]. 卢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06(09)
- [9]民营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民营企业为例[D]. 苏雪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10]儒商之道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D]. 林锐.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