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宗女性,美国佛教,影响
佛教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梅[1](2019)在《论改宗女性对美国佛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佛教传入美国以来,在改宗佛教群体当中,女性就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女性的参与成为当代美国佛教的一大特色,也是佛教美国本土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宗女性促进佛教在美国的传播,推动了美国入世佛教的发展,引领具有美国特色的僧团生活,对美国佛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认为,佛教的平等和民主精神以及入世佛教理念吸引着不同需求的改宗女性积极参与佛教,成为改宗女性影响佛教的基础;其次,改宗女性在各僧团获得的领导权是改宗女性影响美国佛教的直接原因;而改宗女性之间的密切交流则成为她们影响美国佛教的重要保障。但是,阶级、种族的局限性和性别平等问题成为制约改宗女性持续影响美国佛教的主要障碍。改宗女性需正视问题本身,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加强与亚裔美国佛教女性之间的交流,联合多方力量,才能对美国佛教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与美国社会》期刊2019年01期)
周玉茹[2](2019)在《从“女人五碍”到即身成佛:佛教女性解脱观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围绕女身能否成就佛果实现究竟解脱有许多争论。早期佛教经典承认女身可以成就罗汉果,同时也提出了对"女身"的否定。大乘佛教时期"转女成男"观念以通过修持获得男身突破了"女人五不可得"障碍,"女身授记"则为女身成佛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佛教对于女性解脱观念的发展演变是佛陀的本怀显现,凸显了佛教教义的应机与对根的灵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9年02期)
申琳,张雅馨[3](2019)在《从馆藏唐卡看藏传佛教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中女佛形象非常丰富,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女佛形象唐卡,其保存完好,以绚丽的色彩和精湛的技法,向世人展示了藏传佛教中女性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我国藏传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来源于《文物鉴定与鉴赏》期刊2019年17期)
王水根,傅琴芳[4](2019)在《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解、愿求、修行、证果四大方面,当下的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个性,既有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女性佛教信仰特征,更有基于其所在地域背景差异和农村女性性别身份标签视域下的江西地方信仰特色。其中,江西农村信仰文化原生态的多方保持,使之信解混同特征突出;至于愿求,则明显烙上了劳务输出大省的印痕,并在革命老区环境的熏陶下得以某种升华;而无论是受益于佛教活动场所的数量优势,还是无奈于教育素养低、视野与交际狭窄等不足,她们的修行总能应对得体,自在自适且中道圆融;其证果的功利性,则超出了一般程度,并呈现于如"集体无意识下的地缘认同式证果"等多种形态之中。(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郑为[5](2019)在《《相应部》佛教女性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传大藏经》作为原始佛教的重要经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始佛教的真实面貌,其中《相应部》更是众多篇章中较早形成的内容。《南传大藏经》在结集之初和传播继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其原始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相应部》中的《女人相应》部分,集中记载了关于佛教视角下对女性问题的诸多观点。为佛教女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相当有价值的资料。本文从材料出发立足经典,对《相应部》中所记载的有关女性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历史背景和佛教发展线索,对《相应部》的女性观做一梳理,讨论佛教历史中的女性定位。《相应部》无法摆脱它产生时代对女性采取贬低和轻视态度的历史背景,但是佛教在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下,革命性地提出种性平等、性别平等的观点,较为客观地对女性的本质做出定义,按照个人品德来评判女性。种种思想观念都显示出了佛教在提高女性地位,提倡男女平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在性别的本质特征部分,《相应部》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分别从女性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分工的角度来区分男女之间的差异。在社会生活家庭伦理方面,根据当时社会生活和制度的情况,对在家女性提出了诸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其中不乏对女性的某些贬低言论,并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保持默认态度。但是在两性社会伦理的某些方面,针对对男性提出了和女性相对应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家庭合睦相处,社会有序发展,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两性平等意识。在宗教范围内,根据信众修行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修行主体和立场,对女性的评价和对女性所处的地位界定,显示出了对女性在宗教中的地位截然不同的观点。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地位低下,而佛教众生平等,佛性一如的核心教义又将女性的宗教地位提升至和男性平等的水平线上。佛教女性信众正处于这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点之中,这也导致《相应部》中对宗教生活中的女性产生了较为复杂的观点态度。一方面,在修行阶段,从男性修行者的角度出发,女性本身被视为既没有足够的智慧,又沉迷于世俗生活的一部分人。从对男性造成的影响上而言,女性沉迷于爱欲,善于诱惑男性,她们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修行的清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其贬低轻视女性的态度不言而喻。但是另一方面,当女性作为修行的主体之时,经典中的记载却又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女性所拥有和男性相同的潜力,甚至优于男性的女性特征被凸显出来。女性修行是被允许,甚至是被鼓励的。在古代社会女性普遍被禁锢在男权制度和家庭生活的背景下,女性无法在社会中依靠自身的技能,实现个人追求,体现自我价值。佛教的产生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世俗生活之外的新的道路,促进了当时环境下女性的自我觉醒,并为她们追求更好的灵魂归宿,实现个人价值创造了新的可能。在追求解脱的终极目标层面,佛陀在创教之处就提出了众生平等的观念,解脱上的男女平等主义基于众生佛性一如的核心教义,是女性能够参与修行的理论基础。女性有资格修行,并且也能在佛陀的指引下到达最终极解脱,在这一点上,男女之间并无区别。总体来说,《相应部》的女性观,在社会伦理中强调女性为男性服务的职责,认同女性从属于男性的观点,在修行过程中一面站在男性角度对女性予以贬低,另一方面又肯定女性修行的潜力并加以鼓励,在解脱问题上强调男女平等没有分别。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提高女性地位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王亚楠[6](2019)在《北朝墓志与女性的佛教信仰》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推崇之下,佛教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一度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信仰。在北朝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封建伦理纲常对女性的束缚较轻,女子的社交行为相对自由,女性崇佛者也日益增加。20世纪以来,北朝女性墓志铭大量出土,相关志文中记载了北朝女子的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生活等史实,成为研究当时各个阶层女子生活的直接史料。根据墓志碑铭的内容,北朝女性崇佛者可大致分为叁类:一是皇后嫔妃、女官为代表的宫廷成员;二是官宦家庭的女子;叁是普通平民女子。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信佛原因亦不相一致:宫廷女性主要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而崇佛,佛教是后妃政治斗争落败后的思想归宿,是奚官女奴为代表的女官提升地位的途径;世家女子则为了摆脱亲人早逝、孤独寡居等生活现状,追求人生贞节及更高的思想境界而敬佛;平民女子崇佛原因相对简单,主要因生活苦难所迫,深受现实利益的驱使以佛教求取福报。墓志所载北朝敬佛女性整体分为两大类:普通信徒与出家女尼。普通信徒主要为受家族学堂或亲人教育的熏陶、接受过文化教育的社会上层女子,少数籍没宫廷的女官也因宫廷政治环境影响而接受佛教思想,这类女子为单纯的佛教喜爱者,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借助宗教寻找心灵的慰藉。出家女尼,既是北朝妇女群体中的一个小团体,也是佛教出家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具备着女性与宗教双重特质的群体,出家女尼的信仰生活与未出家女子有很大不同,对佛教传播的贡献和影响程度也不同。通过对北朝女性崇佛思想的考量,可进而探讨北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及佛教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兴盛程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吴艳[7](2019)在《近20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女性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近20年来有关近代佛教女性的学术成果的系统性研究,可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划分为近代佛教女性事业发展研究、近代佛教女性观研究、近代佛教女性主体研究、近代佛教女性教育研究四个专题。在对已有研究成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现有研究在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文献整理与发掘叁个方面存在着的一些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林昊[8](2019)在《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在北朝盛行一时,民众对于佛教的追求近乎狂热。与之相随而来的是大规模的佛教造像活动,打破了阶层的限制,使得贵族、平民都参与其中。从北朝流传下来的造像记来看,以女性为主体的造像占了一定比例,女性在造像活动中的表现是非常积极活跃的。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她们可以自由地信奉宗教、参加社会活动,还能较为自主地追求爱情,甚至出现了女子掌家、阻止夫婿纳妾的现象。这些都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与鲜卑政权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胡汉文化的互渗作用密切相关。本文拟通过北朝佛教造像记管窥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李丹[9](2019)在《《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与佛教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内佛寺众多的景象。北魏佛教的传播目的是教化与安抚民众,而女性作为民众的一部分,自然也与佛教有一定的关系。《洛阳伽蓝记》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身上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染指佛教,这些女性或痴迷佛教、直接参与佛教活动,或间接从行为活动中阐发佛教教义;二是才华横溢,这些女性技艺卓绝、才思敏捷,她们身上处处体现着女性的主体意识,这与当时社会流行的佛教思想有直接关系。究其原因,一是大乘佛教思想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二是大乘佛教思想触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来源于《中华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琳[10](2019)在《信仰藏传佛教女性出家原因探析——以四川甘孜道孚县菜子坡觉姆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传佛教觉姆作为一个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往往以一种富有个性的姿态展现出来,她们不仅为藏传佛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且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笔者主要通过对甘孜州道孚县菜子坡觉姆寺觉姆进行访谈和对文献的查阅来分析藏传佛教比丘尼出家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佛教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围绕女身能否成就佛果实现究竟解脱有许多争论。早期佛教经典承认女身可以成就罗汉果,同时也提出了对"女身"的否定。大乘佛教时期"转女成男"观念以通过修持获得男身突破了"女人五不可得"障碍,"女身授记"则为女身成佛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佛教对于女性解脱观念的发展演变是佛陀的本怀显现,凸显了佛教教义的应机与对根的灵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1].曲晓梅.论改宗女性对美国佛教的影响[J].宗教与美国社会.2019
[2].周玉茹.从“女人五碍”到即身成佛:佛教女性解脱观的演进[J].中国佛学.2019
[3].申琳,张雅馨.从馆藏唐卡看藏传佛教中的女性形象[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4].王水根,傅琴芳.江西农村女性佛教信仰调研简录[J].宜春学院学报.2019
[5].郑为.《相应部》佛教女性观初探[D].西北大学.2019
[6].王亚楠.北朝墓志与女性的佛教信仰[D].郑州大学.2019
[7].吴艳.近20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女性研究述评[J].中国佛学.2019
[8].李林昊.从北朝的佛教造像记看女性的造像活动和社会地位[J].殷都学刊.2019
[9].李丹.《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与佛教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
[10].余琳.信仰藏传佛教女性出家原因探析——以四川甘孜道孚县菜子坡觉姆寺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