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水相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体,入渗,介质,裂隙,流速,多相,地下水。
非水相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1](2016)在《地下水流速与介质非均质性对于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情况下,DNAPL(重非水相流体)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分布会受泄漏速率、DNAPL物化性质、介质非均质性及地下水流速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地质统计方法自动生成渗透率随机场,对地下水流速及介质非均质性等刻画描述。同时,通过T2VOC对不同流速条件下,重非水相流体在非均质以及均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运移情况分析,对地下水实际流速及重非水相流体受介质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本文来源于《水利技术监督》期刊2016年06期)
赵科锋,王锦国[2](2016)在《包气带中裂隙对轻非水相流体运移和分布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土体中存在的大孔隙、裂隙等,使其呈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相比均质介质和不含裂隙的非均质介质,轻非水相流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s)会优先通过裂隙管道进入土壤中,其运移规律更为复杂,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为此,研究LNAPL在含裂隙基质中的运移与分布规律显得很有必要,研究成果将为裂隙发育区域的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TOUGH2数值模型分析了裂隙对LNAPL运移及分布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LNAPL注入后,裂隙中的压强迅速增加,形成以裂隙为核心的、压强逐渐减小的辐射区;LNAPL优先流入裂隙中,以裂隙为核心向四周缓慢扩散,形成圈层状的饱和度逐渐减小的分布区;相同条件下,裂隙越长,同时刻LNAPL的污染面积越大,LNAPL到达饱水带的时间也越短;裂隙的存在,起到了"快速通道"的作用,使得LNAPL在短时间内渗入土壤中,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赵科锋,王锦国,黄倩,肖岳峰[3](2016)在《包气带中轻非水相流体运移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轻非水相流体(LNAPL)从地表入渗至饱水带污染地下水的过程中,其运移速率及包气带厚度决定了污染物到达饱水带的时间。全面地了解LNAPL的分布,可为修复土壤污染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叁组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入渗压力及不同入渗方式对LNAPL运移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等入渗方式下入渗压力越大,LNAPL入渗速率越大,到达饱水带的时间越短;同等入渗压力下,点状自由入渗到达饱水带的时间较长;点状自由入渗在未到达毛细带时,其竖直方向运移速率较大且稳定,到达毛细带一定深度后,LNAPL的运移速率急速下降;面状压渗过程中,LNAPL入渗速率上下浮动,速率曲线呈波浪式,入渗方式呈现"活塞"式下渗,但总体上入渗速率呈现下降趋势。(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6年03期)
邓亚平,张烨,施小清,吴吉春[4](2015)在《非均质裂隙介质中重非水相流体运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裂隙介质具有强烈非均质性,使得重非水相流体(DNAPLs)在裂隙介质中的运移行为较孔隙介质更为复杂。基于指示模拟算法模拟裂隙介质的二元变量(粗糙面接触和裂隙开口),综合模拟退火算法构建裂隙渗透率随机场。采用T2VOC模拟DNAPLs在裂隙介质的运移,探讨粗糙面接触的相关长度、各向异性比、倾角以及非均质性程度对DNAPLs运移分布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粗糙面接触的相关性越差,DNAPLs污染范围越大;粗糙面接触的各向异性比和倾角增大,将导致更多DNAPLs残留;而相关长度和各向异性比增大以及倾角减小,都会引起DNAPLs锋面运移速率增大;随着渗透率非均质性增强,会导致局部粗糙面接触上蓄积的DNAPLs饱和度增大,运移速率减小。(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方伟,刘志彬,刘松玉,陈乐[5](2015)在《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及地下水曝气修复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非均质多孔介质叁相非等温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轻、重两种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运移和地下水曝气修复全过程。结果表明,溶解相苯的质量分数分布范围比叁氯乙烯(TCE)要大,且浓度也比TCE高。苯和TCE在地下水位以上约1~2m均存在浓度的峰值区。另外,苯主要集中在含水层上部以及非饱和带而TCE则在含水层下部有明显的分布,相同情况下TCE的最大运移深度约为苯的5倍。短时间(1d)连续曝气后去除率随着曝气井深度的增大略有增大,随着曝气井间距的增大有较大的降低,而随着曝气流量的增大有明显的升高。在规范给定的修复标准下,苯和TCE污染的地下水分别需使用曝气修复60d和30d,TCE所需的修复时间短于苯。此外,引用不同文献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理论分析规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0)
郑菲,高燕维,施小清,吴吉春[6](2015)在《地下水流速及介质非均质性对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非水相流体(DNAPL)在地下介质中的运移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DNAPL的物化性质、泄漏速率、地下水流速和介质非均质性等。本文采用地质统计方法生成渗透率随机场刻画非均质性,运用T2VOC模拟不同流速情形下DNAPL在均质/非均质介质中的运移分布,以评估地下水流速和非均质性对DNAPL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流速的增大显着促进了DNAPL的水平和垂向运移。相同流速情形下,非均质性的增强使得DNAPL污染羽分布形态及运移路径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出现明显的蓄积和绕流。当DNAPL运移的优势通道方向与流速方向相反时,水流对DNAPL水平运移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反之,其促进作用增强。随着流速与非均质性的同时增强,水平方向上污染羽的扩散范围增大,另外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质心位置(一阶矩)及展布范围(二阶矩),污染池起始位置及其长度的空间变异离散程度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朱振慧,高宗军,张晓海,于晨,韩克[7](2015)在《轻质非水相流体(柴油)在多孔介质中的垂向运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外分光光度计为测量手段,通过简易一维土柱实验装置模拟了在不同条件下柴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实验发现:柴油在两种不同粒径的砂土中垂向迁移的规律大致相同,并在持续淋滤108 h后,约90%的残余柴油都聚集在距离表层30 cm的范围内;间歇淋滤比持续淋滤更容易使柴油聚集在毛细带,不易向深处迁移;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LNAPLs在地下环境中运动的渗漏、顶托阶段。(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蔚,施小清,吴剑锋,吴吉春[8](2013)在《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针对多孔介质中水、气和非水相流体的多相流运移特点,建立了由包气带至饱和带的NAPLs-水-气叁相流模型。用Karhunen-Loeve展开方法构建4个空间变异性不同的渗透率随机场。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4种情景重非水相流体(DNAPLs)的泄漏运移过程。通过分析DNAPLs饱和度的空间分布以及其空间矩随时间的变化来探讨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DNAPLs运移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渗透率空间变异性的增强,DNAPLs饱和度的空间变异性增大。渗透率场中的优势通道对DNAPLs运移有着显着影响,直接决定DNAPLs的运移路径和饱和度分布。渗透率场的各向异性降低了DNAPLs在垂向上的运移速度,影响污染羽的形态。(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张峰[9](2012)在《轻质非水相流体污染场地的双相抽提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化工生产场地受到了苯系物的污染,并在现场浅层地下水上方形成了由甲苯构成的轻质非水相流体层。采用原位单泵双相抽提技术对该场地进行了修复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双相抽提技术能通过真空作用同时去除场地中的自由相污染物、受污染的地下水以及受污染的土壤气体,可有效适用于中~低渗透性场地LNAPL污染的原位修复;直接回收自由相污染物是双相抽提工艺修复场地LNAPL污染的主要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2年06期)
王锐,张富仓,王国栋[10](2010)在《重非水相流体在黄土中入渗与再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重非水相流体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运动过程,以四氯乙烯(PCE)为例,对其在重壤土和砂壤中的入渗与再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其含量和饱和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密度下,饱和度砂壤大于重壤土;Green-Ampt公式i=ic+b/I和Kostiakov经验公式i=Bt-n可以用来拟合PCE入渗速率、入渗量和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前者拟合最初入渗速率与累积入渗量关系情况较差,后者在较短或中等长度时间范围内入渗速率与时间的关系较好;随着再分布的进行,土体内PCE的饱和度降低。同一密度下,土体PCE含量砂壤大于重壤土;在入渗及入渗结束较短时间内,可以由幂函数形式描述,而随着再分布的继续进行,由对数函数拟合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非水相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土体中存在的大孔隙、裂隙等,使其呈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相比均质介质和不含裂隙的非均质介质,轻非水相流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LNAPLs)会优先通过裂隙管道进入土壤中,其运移规律更为复杂,造成的污染更为严重。为此,研究LNAPL在含裂隙基质中的运移与分布规律显得很有必要,研究成果将为裂隙发育区域的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TOUGH2数值模型分析了裂隙对LNAPL运移及分布的影响。经过分析发现,LNAPL注入后,裂隙中的压强迅速增加,形成以裂隙为核心的、压强逐渐减小的辐射区;LNAPL优先流入裂隙中,以裂隙为核心向四周缓慢扩散,形成圈层状的饱和度逐渐减小的分布区;相同条件下,裂隙越长,同时刻LNAPL的污染面积越大,LNAPL到达饱水带的时间也越短;裂隙的存在,起到了"快速通道"的作用,使得LNAPL在短时间内渗入土壤中,造成严重的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水相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光.地下水流速与介质非均质性对于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J].水利技术监督.2016
[2].赵科锋,王锦国.包气带中裂隙对轻非水相流体运移和分布影响的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2016
[3].赵科锋,王锦国,黄倩,肖岳峰.包气带中轻非水相流体运移速率的研究[J].工程勘察.2016
[4].邓亚平,张烨,施小清,吴吉春.非均质裂隙介质中重非水相流体运移[J].水科学进展.2015
[5].方伟,刘志彬,刘松玉,陈乐.非水相流体点源泄漏及地下水曝气修复过程分析[C].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6].郑菲,高燕维,施小清,吴吉春.地下水流速及介质非均质性对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5
[7].朱振慧,高宗军,张晓海,于晨,韩克.轻质非水相流体(柴油)在多孔介质中的垂向运移[J].环境工程学报.2015
[8].张蔚,施小清,吴剑锋,吴吉春.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重非水相流体运移的影响[J].高校地质学报.2013
[9].张峰.轻质非水相流体污染场地的双相抽提修复[J].环境科技.2012
[10].王锐,张富仓,王国栋.重非水相流体在黄土中入渗与再分布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