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乡绅的罗荣桓性格内向,喜欢读书,爱好书法。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罗荣桓不仅在军事指挥上闻名中外,而且在读书治学上享誉全党全军,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尤其是罗荣桓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幼年时代的罗荣桓就酷爱读书,不仅在学校里专心致志,而且只要一有空闲便手不释卷。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出现大幅攀升。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59%,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个层面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程度和素质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信用意识造成了影响,直接导致在农村地区躲债赖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大大打击了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积极性;第二个层面就是邯郸市广大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尚未健全。农村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农户没有信用档案,缺乏对失信者的惩罚机制,金融机构也因整体信用环境较差而惜贷,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稳定。
11岁那年一个炎热的中午,罗荣桓独自一人,坐在池塘边一棵柳树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由于他注意力过于集中,不小心竟跌进池塘里,弄得浑身湿透。家里人和四邻八舍知道后,便称他“书呆子”“书迷”。对此罗荣桓并不屑置辩,依然孜孜不倦地攻读,从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和立身处世的道理。刻苦的学习,使罗荣桓在小学期间就以勤学好思而闻名全校,小学老师夸赞他是一个有远大前途的学生。
过去要想在寒冬里凑齐一桌年夜饭,真是难事儿。因此,一碗腊味八宝饭、一碟腊味拼盘都显得十分隆重。如今每到过年的时候,物质越来越丰盛,节气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可是那份被凝固在时间里的年味,却很难找寻。
参加革命之后,无论工作、军务多么繁忙,罗荣桓都不改如痴如醉的读书嗜好。他常说:“不认真读书,是要受社会这把‘戒尺’惩罚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残酷的环境,使得书籍来源几近枯竭。这对于养成读书习惯的罗荣桓来说就是个不小的压抑。吃红米饭南瓜汤,他安之若然,从不叫苦,可没有书读却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终日若有所失。因此,每逢战斗后,打扫战场时,他都要去找书。只要是有益的书籍,找到什么就看什么。
1932年,红军打下了漳州城。时任红一军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进入漳州之后,公务之余的第一件事就是逛街买书。然而那时每本书动辄大洋一元,这使仅有两三块零花钱的罗荣桓望而却步,实在不敢问津。无奈他只得光顾旧书店,打起了每本一二角钱的旧书的主意。结果最后倾囊而出,高兴地买了一摞旧书。并且从此之后,一有空闲就流连书店,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看不花钱的书。
罗荣桓非常珍爱书籍,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决不轻易舍弃。1939年2月,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奉命带领部队由晋西进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行前罗荣桓将一只小皮箱交给政治部秘书携带,反复叮嘱说,“路上要小心,轻装时别的东西可以不要,但千万不能把小皮箱搞丢了”。秘书以为里面一定存放着什么贵重的东西,后来到目的地打开一看,除了一瓶药之外其余都是书。其中一本油印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讲稿,字迹已模模糊糊,书角也都起皱了,许多地方满满地写着罗荣桓的圈点批注。秘书深深地被罗荣桓惜书如金、勤读不辍的精神感动不已。
(摘自《学习时报》2019年1月16日许勇《罗荣桓:生命不息 学习不止》)
标签:罗荣桓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漳州论文; 农村论文; 腊味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福建党史月刊》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