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移和聚集论文_关晋宏,吉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移和聚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瓦斯,辽河,鄂尔多斯,东营,水化,珠江。

运移和聚集论文文献综述

关晋宏,吉磊[1](2019)在《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运移聚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高瓦斯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的精准治理,采用结合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了采动卸压瓦斯运移和聚集规律,结合山西寨崖底煤矿地质生产技术条件,对高瓦斯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报,提出瓦斯综合治理方案。经过实测,工作面的平均瓦斯抽采总量为38.518 m~3/min,平均瓦斯抽采率为87.14%,满足了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的规定。(本文来源于《煤矿机电》期刊2019年05期)

王芳芳,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2](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叁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振泽[3](2019)在《含油气盆地凹隆组合构造油气运移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高产泥页岩油气藏,而且这些高产泥页岩油气藏的分布与“凹隆组合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泥页岩中的油气存在,主要认为是源内滞留或吸附的结果,这不能有效地解释高产泥页岩油气藏中的油气富集。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地质资料分析、岩心观察、镜下薄片观察等手段,对凹隆组合构造中油气运移的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为高产泥页岩油气藏的油气富集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烃源岩系的凹隆组合构造具有驱动油气运移的统一或相关的驱动压差。在凹隆组合构造中,与构造高部位相比,构造低部位的埋深较大,孔隙的压实压缩程度和生烃增压程度较高,因此形成了由构造低部位指向地表和构造高部位的驱动油气运移的统一或相关的驱动压差。当油、气、水共存时,油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凹隆组合构造中,驱动压差和输导介质的匹配决定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一般来说,细粒烃源岩层平行层面方向的输导性能总体好于垂直层面方向,因此油气在压差的驱动下,会沿细粒烃源岩层的平行层面方向发生较大规模的运移。虽然浮力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浮力驱动下,油气主要沿裂缝或扁平度较高的孔隙运移。(3)凹隆组合构造中,油气在压差驱动下的运移过程中会发生聚集,其主要原因是,在亲水岩层中,水相渗透率大于油相和气相渗透率,水的运移阻力较低。因此在同种驱动压差的作用下,水会优先于油气运移,造成油气的饱和度增加。当油气在细粒烃源岩层中进行规模性顺层运移时,若烃源岩层中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则可形成规模性的油气聚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孟伟[4](2018)在《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盆地中的油气藏一般经历“多源多期”的充注过程及复杂的后期改造,使得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存在多解性,难以有效的恢复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地层水与油气共生,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载体。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地层水与油气和岩石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导致地层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特殊的成岩产物和成岩现象。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水化学组成和成岩产物,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追踪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更准确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本论文以东营凹陷油气富集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的中央隆起带及其周缘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为典型研究区,首先研究了地层水的化学组成,探讨了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地层水化学组成和地层水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油气运聚对地层水化学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存在叁类地层水,其中,第二类地层水为Es_3x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第叁类地层水为Es_4s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浅部储层(Ed-Es_2)油层及含油水层较同层位水层具有矿化度偏高、离子含量偏高、钠氯系数偏低等特征;深部储层(Es_3-Es_4)单一指标指示变化不明显,需要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判别。本论文首先针对研究区成岩产物类型、形态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岩产物的成因及成岩序次,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其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油气运聚对成岩产物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两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二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是含烃流体作用的产物;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一类自生高岭石部分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与沥青质共生,是含烃流体的产物,部分发育于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是不含烃类的流体作用的产物。其他成岩产物的形成过程与油气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牛庄洼陷发育两类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第二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叁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油气浸染严重并与沥青质共生,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同时产出于油层、油水同层及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并不含油气包裹体,不具有示烃能力。利津洼陷发育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一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中,含有油气包裹体,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形成过程与烃类流体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对比沙叁中储层内沙叁下油气来源、沙四上油气来源及混合油气来源的油藏内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成岩产物对油气来源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沙叁下亚段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方解石及铁方解石,并且伴随有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沙四上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对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能力弱。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针对油气运移路径上,距离充注点距离不同的样品成岩产物的观察,发现:随着距离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成岩产物由长石蚀溶蚀及石英次生加大发育逐渐演变为长石溶蚀不发育、自生高岭石发育,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逐渐变为碳酸盐胶结物。总的来说,油气运聚过程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地层水及成岩产物等无机产物可以用来反演油气运聚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9-01)

郭铮[5](2018)在《埕岛地区新近系石油运移与聚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系是埕岛地区最重要的含油层系,新近系发育多级断层、不同孔渗的砂体以及多种储盖组合,目前新近系石油运移与聚集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论文以埕岛地区新近系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工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油藏解剖,提出石油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其影响及机理。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得出:(1)研究区新近系石油运聚的主控因素包括主油源断层性质及其沟通的砂体的特征。(2)当主油源断层输导能力较强、倾角较大或与断层相连的烃源岩持续生排烃时,石油优先沿主油源断层向上运移,在高部位砂体中形成石油聚集,低部位砂体中的石油聚集被抑制。(3)在被主油源断层沟通的砂体中,当主油源断层一盘砂体倾角增大时,促进石油向该盘临近烃源岩部分的砂体运聚。砂体连通性较好促进石油向该砂体内部运聚,砂体连通性较差促进石油向断层沟通的其它砂体中运聚。物性较好的砂体最容易成为优势运移通道并出现石油聚集。多套砂体迭置时,中部砂体物性最好对石油运聚具有促进作用。(4)总结出工区两种成藏模式:断-砂输导幕式充注成藏模式、断-砂输导连续性充注成藏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王楠[6](2018)在《致密砂岩储层润湿性及其对石油运移与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润湿性是油藏流体和储层岩石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影响着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的运移和聚集。论文通过接触角测量方法对致密砂岩储层润湿性进行评价;从岩石矿物组成和原油极性组分两个角度,分析了致密储层润湿性的影响因素;应用一维石油运聚模拟实验手段,根据致密砂岩中石油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最终含油饱和度特征,分析并总结了致密储层的润湿性对石油运移和聚集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长8段致密砂岩的接触角主要分布在70°~110°,储层润湿性以中间润湿型为主,水湿型次之,油湿型分布较少。(2)致密储层的润湿性受亲水矿物、中性润湿矿物和亲油矿物相对含量的影响,且石英含量越高,致密砂岩的亲水性越强;伊蒙混层和绿泥石含量越高,致密砂岩亲油性越显着。(3)原油中极性组分(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增加,致密储层的润湿性由水湿型向中间润湿型甚至油湿型方向转变。(4)致密储层中石油运移的启动压力梯度关系为油湿型<中间润湿型<水湿型,即油润湿条件最有利于石油的运移。(5)油湿型致密储层的最终含油饱和度最高,中间润湿型次之,水湿型最低,油湿型储层最有利于石油聚集成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林景晔,李兴伟,张金友[7](2017)在《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认清油气藏形成过程,在对油气藏概念、运移阶段及运移动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浮力是二次运移和聚集成藏最主要的永恒的动力。油气藏从最初形成之后普遍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发生破坏及再运移,含油圈闭中油气溢(逸)散和注入经常出现,现在勘探找到的油气藏大多数都不是原生油气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油气藏都具有晚期定型的特点,所以并不是圈闭形成越早越好,只要盆地有生烃能力,所有圈闭都存在形成油气藏的机会,最终能否成藏要看运移通道及保存等条件。油气从生成到聚集成藏是一个随着构造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油藏原始含油气饱和度是衡量油气藏变化及定型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7年05期)

姜振海[8](2017)在《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断裂在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聚集与分布的作用,通过不同方向运移油气聚集与对油气运聚所起不同作用断裂之间关系分析,对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层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附近多层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附近聚集层位相对较少;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剖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输导断裂上盘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主要在遮挡断裂下盘聚集分布;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平面聚集部位不同,垂向运移油气在输导断裂凸面脊处聚集分布,而侧向运移油气在遮挡断裂转换带处聚集分布。开展不同方向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研究,为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7年05期)

何明欣[9](2017)在《辽河西部坳陷欢喜岭区沙一、二段石油运移及聚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欢喜岭区是辽河油田的石油天然气产区之一,研究区东部是欢西油田最大的稀油主力断块锦16块,西部是稠油最大的主力断块锦45块。本论文从基础地质资料上,从油气运移通道,运移动力及有利聚集区域的角度,探讨油气成藏有利区,从而对本区的进一步油气勘探方向、优选勘探目标提供依据。综合运用精细地层对比与划分技术、地震资料解释技术、储层反演与预测技术等新理论和新方法,对研究区砂体、断层输导要素进行分析,同时以运移动力为主要内容研究该区油气成藏特征。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区主要砂体、断层的特征,沙一、二段砂体比较发育,断层主要活动时期为沙二沉积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层-砂体输导体系。二次运移的动力包括浮力和构造活动力,垂向运移通道主要为断层,横向运移通道主要为砂体,在动力和输导体系下,油气从烃源岩经砂体侧向运移至断层,在断层的垂向输导下运移至浅层砂体中聚集成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06-18)

文全[10](2016)在《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气的运聚特征往往与断裂紧密相关。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分布与对油气起输导或封闭作用断裂之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油气藏之间类比、同油藏不同油层不同部位对比的方法,从油气运移方向的角度出发,研究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油气运移方向受控于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条件,油气侧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的条件是遮挡断裂侧向封闭,而垂向运移时油气聚集所需条件是受盖层阻挡;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的层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储层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盖层之下高砂地比储层中聚集;油气运移方向不同,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部位不同,侧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反向断裂下盘砂体中聚集,而垂向运移时油气主要在断裂上盘砂体中聚集。(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6年03期)

运移和聚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叁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移和聚集论文参考文献

[1].关晋宏,吉磊.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运移聚集规律[J].煤矿机电.2019

[2].王芳芳,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3].王振泽.含油气盆地凹隆组合构造油气运移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D].西北大学.2019

[4].孟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5].郭铮.埕岛地区新近系石油运移与聚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6].王楠.致密砂岩储层润湿性及其对石油运移与聚集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7].林景晔,李兴伟,张金友.石油与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

[8].姜振海.不同方向运移油气在断裂附近聚集特征的差异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

[9].何明欣.辽河西部坳陷欢喜岭区沙一、二段石油运移及聚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

[10].文全.不同运移方向下断裂附近油气聚集的差异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

论文知识图

元坝叁维工区须家河组厚度图-23地层水水型、矿化度旋回分析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生储盖配置图东西方向油藏剖面图(EW02)珠江口盆地东部构造演化示意图(据陈...盐构造流体流动油气运移和聚集相...

标签:;  ;  ;  ;  ;  ;  ;  

运移和聚集论文_关晋宏,吉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