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学,主体,反映论,意识,现象学,古诗词,意象。
审美主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冯昊青[1](2019)在《重建主体的审美化生存——兼论福柯美学化的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现代理性破灭与权力渗透之下的主体危机,福柯借助于古希腊的生存美学思想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理念,发掘出一条关于主体的审美化生存进路,试图以此来摆脱"大他者"的束缚,重新绽出生命的可能性。生存美学通过"极限体验"解构在宰制中沉沦的主体,运用建基于节制的生存策略推进身体的审美化,最终完成审美主体的重建。福柯对自由主体的执着追求,亦使以"关怀自身"为箴言的生存美学成为了美学化的伦理学。(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简圣宇,郭冠男[2](2019)在《意象,主体间性与中华审美现象学——从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美学概论》从现代美学视角,特别是积极借鉴现象学的资源来反观和阐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其现代转型。该书力求在中华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审美资源在现代美学理念下与现象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通约性的"中华审美现象学"。(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9年10期)
王确[3](2019)在《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论史是文学的立场、观念、思想和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在某种共同进程方向上的动态调适史。新时期初年的文学主体论因其显示着文学和文论的根本冲动及诉求,与其由固有传统、不同文论观念和当时的思想文化需要所构成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冲突、互动与各自反思及转换也表现出相应的突出性,更加重要的是有关文学主体的认识和讨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潜质和延至远方的生命力。从遥望五四"人的文学"思想的新时期文学主体论到文学的主体间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演变过程中,便蕴含着这一文论史逻辑。(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9期)
赵会艳,余浩[4](2019)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书法教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已经变成很多家长共同的目标,而书法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继承传统知识、发扬传统文化,它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笔者将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书法教学方式来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对其具体的教育策略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0期)
岳芬[5](2019)在《走出封闭审美王国的文艺原创力——文艺活动主体参与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活动是由作家、理论批评家和接受者构成的主体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文艺原创力是文艺活动中活跃的力量,文艺活动主体参与方式影响着文艺原创力的形成及其特点。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文艺创作本身从创作者表达个人审美体验的封闭空间走向创作者、批评家和欣赏者的互动开放空间,创作过程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他者"性,使文艺活动的空间得以拓展。新时代社会生活的改变,促进文艺创作者走出工作室、走向社会生活;理论批评家以文化研究为主导,提倡文艺理论研究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范式,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开放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接受者转变为文艺的消费者和传播者,则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反作用力,促进文艺创作走向更丰富的形态。新时代文艺活动主体参与方式的变革为文艺原创力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学术论坛》期刊2019年03期)
马楠[6](2019)在《《大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与主体审美意识培养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大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与主体审美意识培养探寻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现状为主要依据,从营造问题情境、布设专题情境、创建情感认识情境、营造拓展教学情境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质量,为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黄秋芬[7](2019)在《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社会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情境的变化对于人类的接受具有较强的影响了。因为各种文化和元素的不断活跃,使得社会中充满了空间距离感和时间碎片化的氛围。而在这一环节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自身欲望和个性化的发展,并且随时随地利用商品作为参照物和填充物。再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也逐渐展现出更追求创新、发展的文化特质。(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颜煌,王润清[8](2019)在《场景理论视域下的城市文化空间主体审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当代城市文化空间与丹尼尔的场景理论,将中国城市文化空间中人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用场景理论讲述城市、社区在各种时空力角逐与联合背景下产生的各类效应集聚地,用文化消费指代行为主体构建的生活方式或文化趣味、审美。城市文化空间创新人才培育是塑造品质生活的要求,本文从场景的定义出发,研究生活美学与创意的契合点,实现人本身的趣味回归。(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武文华[9](2019)在《对音乐美学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与共相普遍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美学在针对主体感受性的论域中,作为受众层面的审美主体,其审美品位、审美意向、审美经验、审美价值等,均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和个体性,精英层面的审美主体的相关经验还体现为特殊性。尊重和承认这种客观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不仅是科学的学术态度,也是公正的治学态度,允许审美主体发散出个性化的审美经验,即是音乐美学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的问题。同时,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结果,本质上应朝向某种审美共识,因此,在林林总总的审美殊相间,是否具有可寻找到的审美共性特征,就需要探究音乐审美在共相实现中的存在条件,进而去探讨如何达到审美普遍性的可能性,遵从艺术实践规律、总结有效经验的共相特征、发现主体审美经验的客观一致性,试图合理突破、达到自我认识和思维方式的途径,即是在实现音乐审美主体合法性之后的对共相普遍性的思考。本文依靠的理论依据来源有相关唯名论、唯实论、经验论、唯理论以及主体自我完善能力、意识主体应具有的反思批判能力等方面,以求说理较为充分、客观和合理。(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9年03期)
马燕[10](2019)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体审美体验——以李清照《渔家傲》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统编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阅读量,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审美欣赏体验。本文以李清照的《渔家傲》为例,从预习、诵读、情感、方法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去提高学生的主体审美体验,以期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06期)
审美主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美学概论》从现代美学视角,特别是积极借鉴现象学的资源来反观和阐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其现代转型。该书力求在中华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审美资源在现代美学理念下与现象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通约性的"中华审美现象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冯昊青.重建主体的审美化生存——兼论福柯美学化的伦理思想[J].齐鲁学刊.2019
[2].简圣宇,郭冠男.意象,主体间性与中华审美现象学——从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谈起[J].美与时代(下).2019
[3].王确.从文学主体论到主体间性与审美意识形态论——遥望五四传统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论[J].社会科学文摘.2019
[4].赵会艳,余浩.以学生为主体的书法教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9
[5].岳芬.走出封闭审美王国的文艺原创力——文艺活动主体参与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J].学术论坛.2019
[6].马楠.《大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与主体审美意识培养探寻[J].试题与研究.2019
[7].黄秋芬.网络微表情符号接受主体的后现代审美心理特征研究[J].数码世界.2019
[8].颜煌,王润清.场景理论视域下的城市文化空间主体审美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9].武文华.对音乐美学相关审美的主体合法性与共相普遍性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9
[10].马燕.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主体审美体验——以李清照《渔家傲》教学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